吴建平:构建世界最先进的互联网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陈怀临注:】此文为转载于科技日报  作者为刘万永。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一间办公室。互联网专家陈天雄郑重地给他即将回国的学生吴建平布置了最后一道思考题:留下来,你会有房有车有工作,但你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永远不会比你在中国高。是留是走?

    吴建平回答的也很干脆:我要实现我的梦想,发展中国的互联网!在签证到期的最后一天,吴建平回到了自己工作的清华大学。

    十几年之后,已经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的陈天雄教授有理由为自己的学生感到骄傲!

    2004年12月25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宣布,全球最大的纯IPv6网络开通,评论认为,这是中国互联网建设者开始从跟随这一代互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十年以来,第一次赶超发达国家,而CERNET国家网络中心的主任正是吴建平。

    更让人自豪的是,向来被美国垄断的互联网关键技术———核心路由器也已经被CERNET掌握,这意味着,中国可以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抢占互联网技术的制高点。
    一心想做“大网络”
    在很多同事看来,53岁的吴建平缺少很多生活情趣:一年中三天两头出国开会,可他不玩儿不转,开完会就回来,时差还没倒过来又接着工作。晚上11点前很少休息,为节省时间经常在车上听下属汇报,而从清华主楼到学研大厦5分钟的路上他也能眯一觉。

    在吴建平看来,最大的乐趣就是研究互联网,最大的志向是用中国自己的技术建立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

    在中国几千万网民中,吴建平是最早“触网”的一批,也是对互联网最有梦想的人。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军事目的研究互联网,随后转为民用,这也是我们目前广泛使用的互联网。而直到90年代,中国不要说互联网,连现在司空见惯的E-MAIL人们都闻所未闻。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吴建平考取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网络技术。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研发出来的X.25协议成为电信网络早期广泛使用的技术标准之一,吴建平1978年开始全力投入研究这项技术。当时在西方国家的控制之下,网络设备根本不可能出口中国,而吴建平一心想做的是“大网络”。

    “当时有微机连接的小局域网,我想的是做大网络。”1981年,吴建平毕业留校后,就设想把计算机连起来,连成一个广域网。

    没有设备,资金缺乏,导师胡道云拿出了8万元,支持他到北方工业大学买单板机。

    “我把家底都给你了!”导师丢下一句话。从这天开始,吴建平领着导师的两个研究生开始组网、上路由器,没日没夜地干。1984年,吴建平梦想中的网络雏形做出来了。

    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研究日新月异,高性能计算、分布式计算都在广泛研究,国外的计算机当时也处在联网阶段,各种试验网纷纷建设起来。一位外国专家来清华讲学时的一句话触动了吴建平:如果计算机联起来,功能会远远超过单机。

    这些在现在看来很简单的道理,在二十几年前,却是太过新潮的观点,也正是这句话,点燃了吴建平的又一个梦想。

    而对吴建平做出来的网络雏形,有一部分科研人员认为“中国计算机都没用好,怎么用网络?”

    “但我们运气很好。”吴建平很低调,总爱强调国家的支持与时机。当时一个国家单位正在国内寻找能联网的设备时找到了清华,发现吴建平小组的研究成果比较符合他们的情况。“我们刚把样机弄出来,他们签的2.8万元的合同真是雪中送炭。1985年我们把他们提供的8台微机联网,现场测试非常成功。验收时,电信部门的总工都不相信这是用单板机弄出来的网络,他断言两端速率只有9600bps是不可能做到通畅联网的,但测试完后却非常佩服。”
    追寻互联网协议之源
    80年代清华大学组建校园网时,吴建平和一批年轻老师参与了这个中国第一个校园网的建设,并最后实现了清华大学校园网和加拿大高校的互联。

    做完这些网络工程,吴建平面对新的困惑。中国当时的状况是:庞大的协议做成后,网络运行很慢,效率低。

    吴建平决定一定要到国外看看。1987年12月吴建平抵达加拿大UBC做访问学者。UBC是加拿大的TCP/IP协议之祖。仅仅一年前,美国开始以TCP/IP协议统一全国的网络,1987年初步建成。

    留学是为了寻找网络的新方向,UBC的研究让吴建平对联网、组网有了更大胆的想法。

    90年代初,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关村地区网开始立项。刚刚回国的吴建平参加了中关村地区网的总体组,但有关网络体系结构的问题就花了整整一年来讨论,折中的结果是决定在主干网上用TCP/IP协议,各学校决定自己校园网的结构。

    “当时TCP/IP协议遇到了一些困难,很多人转而支持ATM,在这个方向问题上争执很厉害。但幸运的是我们没有动摇,坚持了TCP/IP的技术路线。”至今说起这些,吴都很兴奋:CERNET几乎没走过任何弯路,这是我们能在中国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上作出一点成绩的重要因素。

    “他从来不抱怨,而是踏实地创造条件,用实际工作推进事业的发展。”吴建平过去的学生,现在的同事王继龙博士说。

    “做事业就要有做一流事业的勇气和决心。”吴建平经常这样鼓励自己。他没有等待,而是领着组里的几个年轻人组建了北京商品交易所的计算机网络,使用的是TCP/IP协议组网。

    这项工程的实际效果,促成了1993年国家开始规划“211工程”、提出建设高校网络时,方案制定交给清华大学来做。

    事实也证明,以吴建平与李星教授为代表的技术路线非常正确。90年代初,就是因为技术路线没选对,国内一些机构丧失了建设中国第一批互联网的机会。

    1994年3月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六所高等学校通过国家教委向国家计委提交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鄄NET项目建议书”。7月初,CERNET试验网开通,该网络采用IP/X.25技术,成为中国第一个运行TCP/IP协议的全国性计算机互联网络。

    “信息高速公路”让人看到将来的图景,但采取什么技术路线人们并不清楚。当年10月30日,国家各部委的人来到清华大学看什么是互联网时,当时清华大学第一批网站已经建立起来,清华校园网也已初具规模,当时给参观者印象深刻的应用是:清华大学校长每天晚上都可以在网上看本校最新的账务情况。

    1994年8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项目建议书”。11月2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主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所高校承担建设。

    1995年11月,CERNET提前一年建成了第一个全国范围并有独立国际出口的TCP/IP计算机互联网,通过了国家计委主持的鉴定验收,联网单位达到108个。当时中国没有其他互联网可以提供服务,仅此一家。

    就在验收当天,中国电信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采购会,买下思科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设备;恰恰就在一年前,当时还处在雏形中的CERNET采购了思科进入中国后的第一单设备。TCP/IP结构的互联网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CERNET最大的成功是十年来没有在技术上走弯路。”曾任CERNET管委会主任的梁猷能教授经常向人自豪地夸耀:“这和吴建平有很大的关系。”
    为下一代互联网“量体裁衣”
    1994年开始建设CERNET试验网的时候,吴建平已经开始注意到美国在研究下一代互联网技术。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下一代Internet”(即NGI)研究计划,支持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高速网络试验床vB鄄NS,进行高速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研究。到1998年,美国100多所大学自发成立联盟式组织UCAID从事下一代互联网INTERNET2的研究,这一举动引发了吴建平的高度关注。

    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党支部书记李崇荣非常感慨:吴建平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很多事情往往是在事后才能感觉到他的过人之处。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上就很明显。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吴建平敏锐地发现:IPv6将是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也是中国赶超的机会。

    1998年3月,吴建平、李星等发起关于下一代互联网的研讨会,并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建议,引起了自然基金委的关注。1999年3月,NSFCNET项目立项,开始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建设。

    2000年7月,NSFCNET项目验收,成为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地区实验网络。国家自然基金委主任陈佳洱院士亲自领衔验收,这一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2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中国空间自动控制学家杨嘉墀等57名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提出“建设我国第二代因特网的学术性高速主干网”的建议,迫切地向中央建议立即研究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3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会等八部委联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有关工作的请示意见。8月,国务院批准了八部委的建议。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下,启动了由中国工程院牵头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建设项目。吴建平领衔的CERNET在后来的竞标中成为最大的赢家,CERNET2成为CNGI项目最大的核心网。

    “未来社会,网络是一个基本要素,它将对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乃至国防政治都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吴建平教授说,“如果我们失去对下一代互联网的发言权,我们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别人。”

    但争论也由此而来。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是建立现行的IPv4协议与IPv6协议并存模式,还是建立纯IPv6模式?吴建平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把IPv6网络与IPv4网混合在一起将永远也开发不出来新的应用。”吴建平解释说,在一开始,IPv6上的应用可能会比较少,但是拥有较宽的带宽。而随着IPv6的建设,新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那时候将会完成网络的逐渐过渡。

    让人高兴的是,CERNET2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上已经结出了硕果。
    十年制一“器”
    路由器是互联网最重要的网络设备,用来寻找最佳路径传输信息,被称为互联网的枢纽和“交通警察”。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掌握路由器也就等于没有掌握网络的核心技术。由于高端路由器技术难度极大,目前国际上只有极少数国家能研制开发。IPv6核心路由器是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最关键设备。

    从80年代开始,吴建平就一直紧盯这一关键技术的研究。吴建平在80年代就开发了国内最早的X.25交换机。1994年建设CER鄄NET之初,面对满眼国外设备,吴建平就憋了一口气:我就不相信不能用自己的设备建设出最好的互联网。

    这一愿望在10年后实现了。

    就在CERNET2试验网开通不久,2004年3月28日,由吴建平领衔的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IPv6核心路由器BE12016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和清华紫光比威公司共同研制成功。6月1日,作为国内第一个通过信息产业部入网测试的国产路由器,通过了信息产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目前,该路由器已成功地应用于国家863计划“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综合试验环境”和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在由信息产业部宋直元(无线科技委主任)、乌贺铨(工程院副院长)、陈俊亮(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等著名专家领衔的鉴定会上,专家们慷慨地给出了这样的评价:BE12016整体达到国际先进,4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结论意味着,我们在互联网核心技术上已经站到了世界前列。

    BE12016的研制成功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标志着我国已基本掌握了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路由器关键技术,对于保障我国互联网的安全运行和服务水平,提高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中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CERNET2上,国产设备占到了80%以上。吴建平自豪地说:“三个月的运行表明,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国产设备让我们非常意外和兴奋,在此之前,国产设备还没有被用在全国骨干网上,最好的也仅仅是用在省网上。”
    吴建平表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将分为三步进行,首先是搭建一个IPv6的网络,其次是在这个网络上进行很多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最后则将把上述两步骤结合起来,让下一代网络全面商用。

    从10年前跟着别人,拿别人的设备建互联网,到今天用自己的核心设备建世界上最先进的互联网,一向低调的吴建平显得无比自豪: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壮志,有做一流的勇气,当初没有这样的勇气,我们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互联网建设的排头兵。

    “CERNET2一出来就是全世界最大的IPv6网络,在全球都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下一代互联网这个机会来临时,我们可以将互联网研究做得更深一些。”吴建平又开始了他的下一个互联网梦想。
   
  从1994年用发达国家的主要设备,跟着别人建设中国的第一个全国性互联网CERNET,到今天核心关键设备国产率超过80%的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4年11月17日,TCP/IP协议合作发明者、互联网雏形Arpanet网络系统设计者罗伯特·卡恩博士在访问CERNET等单位后表示,“就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情况来说,美国需要尽快追赶中国”。这一切成就,都与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建平。
   

    ■人物档案
   
    吴建平,1953年10月生,获计算机硕士、博士学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网络中心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306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S-863计划纲要建议信息领域规划专家组副组长。国家973“互联网基础技术研究”项目首席专家。近日出任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十五”863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际互联网络地址和域名委员会ICANN地址理事会理事AC,是中国在国际互联网络组织ICANN中的唯一成员。

    吴建平是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互联网建设的开拓者及领衔人物,曾领衔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同时也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领军人物,先后主持建设了中国第一个IPv6试验床,建设了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地区试验网络NSFCNET,2004年12月25日,吴建平主持的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在北京开通,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互联网。CERNET2入选2004年10大科技进展,10大科技新闻,10大教育新闻,10大高校科技进展等多个奖项。

(2个打分, 平均:3.50 / 5)

雁过留声

“吴建平:构建世界最先进的互联网”有55个回复

  1. 沈 阳 于 2008-09-22 10:39 上午

    国际互联网络地址和域名委员会ICANN地址理事会理事AC,是中国在国际互联网络组织ICANN中的唯一成员。
    —-不知此文是什么时间的?
    AC是比较低的一级成员。钱华林老师是在ICANN董事会做了一届董事。

    ICANN理事会是ICANN的核心权力机构,共由19位理事组成:9位At-Large (一般)理事,9位由ICANN的三个支持组织提名委派的理事(每家3名),以及一位总裁。

    根据ICANN的章程规定,它设立三个支持组织:1).地址支持组织(ASO)负责IP地址系统的管理;2).域名支持组织(DNSO)负责互联网上的域名系统(DNS)的管理;3).协议支持组织(PSO)负责涉及互联网协议的唯一参数的分配。每个支持组织向ICANN理事会委派三位理事。

  2. 沈 阳 于 2008-09-22 10:40 上午

    当前位置:首页 > CNNIC 动态与公告 >> 正文

    CNNIC张健当选ICANN支持组织ccNSO委员会委员

    互联网名字与编号分配机构(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简称ICANN)2008提名委员会9月6日公布了今年的选举结果,CNNIC国际业务部主任张健成功当选国家和地区名称支持组织(country-code Names Supporting Organization,简称ccNSO)委员会委员,任期3年。张健将从2008年11月7日开始履行职务。

    ccNSO是ICANN内部的支持组织,其主要职能是进行和ccTLD相关的政策开发和创立建议。目前ccNSO委员会有18名委员,其中3名由提名委员会推选。今年提名委员会推选的是其中一名ccNSO委员。
    提名委员会早在2007年12月就发出通告,号召互联网社区积极参加到此次竞选中来。CNNIC推选了张健作为中国互联网社群代表参加ccNSO委员会委员的竞选。经过提名委员会的三轮访谈包括在ICANN巴黎会议期间的面谈,张健终于成功当选ccNSO委员会委员。

    [ 2008年9月9日 ] 

  3. 陈怀临 于 2008-09-22 1:45 下午

    谢谢沈阳兄。这些信息都是弯曲评论和读者不知道的。谢谢分享。

  4. 神州虎 于 2008-09-22 5:40 下午

    下一代网络与ipv6的名词自相矛盾!按需所取,可悲的中国政府及百姓!2003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会等八部委联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有关工作的请示意见。8月,国务院批准了八部委的建议。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下,启动了由中国工程院牵头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建设项目。吴建平领衔的CERNET在后来的竞标中成为最大的赢家,CERNET2成为CNGI项目最大的核心网。

    “未来社会,网络是一个基本要素,它将对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乃至国防政治都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吴建平教授说,“如果我们失去对下一代互联网的发言权,我们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别人。”

    但争论也由此而来。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是建立现行的IPv4协议与IPv6协议并存模式,还是建立纯IPv6模式?吴建平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把IPv6网络与IPv4网混合在一起将永远也开发不出来新的应用。”吴建平解释说,在一开始,IPv6上的应用可能会比较少,但是拥有较宽的带宽。而随着IPv6的建设,新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那时候将会完成网络的逐渐过渡。

    让人高兴的是,CERNET2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上已经结出了硕果。

  5. 陈怀临 于 2008-09-22 5:58 下午

    我是1994年夏天认识吴建平的。在坐的许多读者可能还在为平面几何或高中的立体几何打拼:-)。而那时吴建平就开始在筹划中国的互联网连接。从这一点,吴是有功的。当然,从纯研究的角度,建平兄的学术水平确实有点欠缺。这是后话。有时想,你说吴的贡献与一个能在国外整几篇学术文章的教授,到底谁贡献大?

    我想,只要你喜欢,多利用你的长处,其实就都是对的了。与人与己。与公与私。

    当然,如果忽悠,那就不对了。

  6. 沈 阳 于 2008-09-22 7:55 下午

    我们夫妇2005年2月在日本京都 APRICOT/APNIC会议上与吴建平、刘星等教授一齐聊天,后来一直没有抽时间去采访他们,上月底与刘星教授约好近期去采访他们。

  7. 陈怀临 于 2008-09-22 8:14 下午

    您是在说李星?我久闻他的大名。但从来没有交往过。与清华的王鼎兴,张钹等有过交往。其他的不太清楚了。两年前,在清华FIT楼做讲座时,来了几个计算机系年轻的教授。

    我心里还是很喜欢学校。希望有一天,能去清华这样的学校毁(毁灭的毁)人不倦:–)。

    当然,这是一厢情愿了。估计没有这个机会了。

  8. 匿名 于 2008-09-22 10:10 下午

    我心里还是很喜欢学校。希望有一天,能去清华这样的学校毁(毁灭的毁)人不倦:–)。在ipv6这个项目上引人深思!同感,毁了一批年青人,不创业,不去研究基础理论,年青的清华IT人去谷歌公司打工。

  9. y 于 2009-05-29 5:56 下午

    Dealt with Prof. 李星 quite often during CERNET-II project back in 1998. He is very strong on technical and is the ultimate technical decision maker for CERNET.

  10. 闲庭信步 于 2009-11-06 9:01 上午

    吴建平和李星应该算是cernet的绝配,如果cernet是公司,吴建平就是CEO以及sales and marketing的老大,在外四处活动把cernet搞得很有影响,而李星就是
    CTO,负责技术方向以及重要技术问题的解决。记得当年遇到思科的一个销售,级别应该不算很低,人家就直接说吴建平就是一个大销售,能言善辩精明无比,像他们这样级别的销售很难搞过他 。。。从这点来看吴建平对cernet目前的现状功不可没。

  11. bbc 于 2009-11-06 10:38 上午

    cernet 开了一个公司叫赛尔网络. 不过总体来说Cernet规划很混乱, 网络质量很差. 现状是核心设备全部是J或者C的(Cernet很早就部署CRS-1了..), 80%国产, 其实说的是城域网或者是接入网上的一些h的路由器罢了, 而最接入的交换机则大多数是实达锐捷的. 大致情况如此.

    这么大一张网, 又一年在云南开年会, 连个组播VPN都调不通.. 然后上海到南京的线路经常断. 而清华作为管理节点, 路由优化基本上没做.

  12. bbc 于 2009-11-06 10:39 上午

    吴在转发架构设计上搞过一个叫蜂窝型还是什么网络的转发. 完全就是一出闹剧

  13. 删吧 于 2009-11-06 12:27 下午

    >>陈首席明查呀。 几何是我的弱项,现在偏偏靠这个混饭吃。
    我是1994年夏天认识吴建平的。在坐的许多读者可能还在为平面几何或高中的立体几何打拼:-)。

  14. 理客 于 2009-11-07 7:39 上午

    从文章看,吴是聪明人,但是把主要精力投到了内部市场上(非商业市场),其内部市场的运作可以是成功的,但不要谈商业表现。至于技术,看跟谁比,和其他国内院校比是可以的,要和国内的H比,那还是不要玩了,和Z/H3C也不行,和迈普倒是可以比一比,至于和国外有一定水平的学校自IP网络的成就比,那也还是不要说了。这样的人有其价值,但让这样人能如此呼风唤雨,如果钱老闭眼前知道,估计在天之灵又对中国的创新能力增加了一份忧心

  15. 陈怀临 于 2009-11-07 5:57 下午

    吴是很精明。我们当年在北大就被他和北京高校要钱的贪婪和赤裸吓呆了。对于外地学校的人,我们就是就是乡下人。没想到有敢向国家这样要钱的。。。所以,我窃以为,中国高校要腾飞,首先要拿清华,北大和科学院的叫兽,sorry,教授,开刀。。。

  16. 小桥 于 2010-06-24 11:51 下午

    楼色精辟,中国特色!

  17. abc 于 2010-06-26 7:22 上午

    吴建平现在在清华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学霸”

  18. smoke 于 2010-06-26 10:19 下午

    大家其实可以仪仪v6在国内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了解国外的情况的弯友,两相对照其实还是不难看出点儿名堂的。
    私以为吴老大后期的很多“贡献”,还是很。。。

  19. pangpangtuluobo 于 2010-07-01 9:30 下午

    这篇转载是表扬还是批评吖?
    自主知识产权?第一台路由器入网证?
    force10的美国兄弟都哭了:俺们被大宋强行归化了咩:(

  20. forrest 于 2010-07-01 9:46 下午

    90年代的互联网?当年的工程师不是亚信吗?cernet的口碑好像不怎么样。

  21. asr1k 于 2010-07-02 7:07 下午

    其实wjp我很反感这个人. 倒是李星, 在Cernet做了很多很实在的事情, 而且为人很低调

  22. asr1k 于 2010-07-02 7:10 下午

    至于Cernet2, 纯IPv6也给融合带来了麻烦. 这都是吴搞出来的事, 现在要李来擦屁股. 于是出来了个叫IVI的东西. 提了几年了也没啥进展.

  23. jjww 于 2010-07-03 6:57 下午

    楼主也写起软文了。吴建平是干嘛的?中国互联网有这一号?你倒是仔细讲讲吴对中国互联网的贡献。吴要是说其本质就是一混饭吃的,说他是商人他不合格,说他是学术带头人,他也不合格。沽名钓誉之辈而已。8楼的说的没错。清华现在就是这样,而且靠着清华这个片子到处骗钱,没人踏踏实实搞研发、搞学术。一门心思到处搂钱,好几个公司挂职,拿多份薪水,就是这么简单。吴不就是一个案例,清华的网络中心拿着钱,CERNET拿着钱,比威、万博、紫光是不是也兼着职呢?千万别对清华抱太大希望。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了,清华没有拿出过什么真正的科研成果。

  24. jjww 于 2010-07-03 7:00 下午

    再说一下IPv6,这个东西在国际上就是一个踏踏实实推进演变的技术,偏偏在国内给吴之流炒作成了一个中国互联网兴衰的大事。吴本来就想靠IPv6混个院士的,可惜啊,如果真的混成了院士,那真的对中国的科研体制死心了。IPv6有什么?原来是解决地址问题的,现在地址问题也不是主要问题了。于是乎吴也没有了炒作的市场。

  25. jjww 于 2010-07-03 7:12 下午

    李星博士是个专家,不过你让他有突破性成果搞出来也不可能。不过好歹做人低调,没有吴那么贪婪虚伪。人家可是李鸿章的后人。

  26. jjww 于 2010-07-03 7:15 下午

    “核心路由器也已经被CERNET掌握”,说这句话收了CERNET多少钱?嘿嘿,但凡了解互联网的都知道路由器在中国的发展史。

  27. jjww 于 2010-07-03 7:25 下午

    1996年的时候中国至少同时有不少于3家企事业在搞路由器,这个还不包括华为。96、97年通过国家鉴定的路由器成果有好几个,好像那时候还没有CERNET,吴建平也在他的网络中心忙着添加网络设备,和厂商、代理商打的火热,在忙着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呢吧。当时正是互联网泡沫形成初期,海龟无数。当时清华差不多回来的比如老万创建了中网,中国差不多最早的风投案例。张尧学研制了中国差不多第一台路由器,现在是工程院院士。而吴则是投身于清华大学网络中心事业,一心扑在互联网,现在一边当着学霸,一边忙着敛财,绝对是理财高手中的高手,把个CERNET玩的风生水起,反正每年高校要给CERNET钱,不怕没收入的。好好的一个国家资源变成了清华的资源,变成吴个人的资源。清华能不看好这台ATM取款机吗?清华能没有希望吗?

  28. 理客 于 2010-07-03 9:53 下午

    因为可用IPV4地址的分配11年结束,目前大规模IP地址解决方案除了V6,并没有其他选择,所以V6的到来已经基本上是必然。对于商业公司来说,IPV6的产品是根据商业需求进度来安排的,但是对于cernet2承担学术功能的IPV6实践,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学术和商业应用的结合,但国内的学术商业腐化,使国内学术上对IPV6的研究,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功,在IPV6实际商用开始全面部署后,国内的学术再出成果可能更难

  29. jjww 于 2010-07-04 12:13 上午

    IPv6是一个逐渐演进完善方案,而且也不是什么颠覆性技术。类似IPv4的升级。98年的时候就说地址不够了,就提出v6了,这个“v6到来的必然”也扯了十年了,没什么新鲜的。就好像说未来环保节能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模式的到来基本上是必然一样。还有物联网概念也似类似。商家用来炒作的噱头和踏踏实实的编写ietf文档是不太一样的两件事情。

  30. 理客 于 2010-07-04 1:07 上午

    靠IP吃饭的几个大头对IPV6的判断影响到其后面的相当大的商业利益,和学术腐败不同,他们无法靠噱头从商业客户哪里拿银子,因为商人重利轻别离。IPV4创造了IP世界,IPV6要升级这个IP世界,虽然没有IPV4创世纪的伟大,但看似不复杂的一个IPV6 header,商用起来的麻烦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写RFC那么简单,并且IP的大部分RFC从来都是从网络实践中产生的,IPV4的主要部分大体在10多年里搞定,后面的修补能出大影响越来越少,所以如果不能在IPV6早期标准架构和实践中占住地位,以后的完善,小打小闹的更多。从这个角度看,CERNET2没多大贡献

  31. 陈怀临 于 2010-07-04 2:05 上午

    老吴还是有贡献的。。。当年(94)在北大,他要说服那些院士们什么是telnet的场景在我脑里就像昨天的事情。。。时光飞逝呀。没他的忽悠,估计当时高能所,清华,北大的那个中国最初的几个点起不来。。。或者慢些。

  32. 理客 于 2010-07-04 4:06 上午

    如果大部分做IT技术决策的院士,需要花这么大力气去介绍一个IT的重要应用,让人感到悲哀,少年中国需要80岁也不要放弃少年的追求,学术的高端如果被垂垂老矣(无论年纪,只要进入这个圈子就事故老调了),失去追求了,要被人压着去追求,那真是要好好压压了

  33. jjww 于 2010-07-04 5:18 上午

    RFC可不是做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写出来的。

  34. jjww 于 2010-07-04 5:22 上午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就有科研院所、高校开始建立跨国联网实验了,后来邮电部也开始搞。你说说吴的作用有多大呢?

  35. jjww 于 2010-07-04 5:23 上午

    没有他会“或者慢些”?我感觉没有他地球还会转的慢些呢。

  36. jjww 于 2010-07-04 5:28 上午

    和吴同样有贡献的人多了,是不是都要一一表表。互联网本着开放、free的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非要强调“吴还是有贡献的”,那就是别有企图。当然,如果私下里熟人聊天那是另一回事。

  37. jjww 于 2010-07-04 5:40 上午

    理客对IPv6情有独钟。2010号称v6年的。其实无意贬低v6,因为v6的演变是必然。只不过我想说明的是v6不是某些人说的那么危言耸听。其实很多重量级的网络厂商以前一直对v6并不很热心,这两年才开始有些关照。v6协议栈就算没有中国厂家的贡献会影响话语权和利润吗?这个我很疑问。还有多占领一些地址资源可能更重要吧。

  38. 陈怀临 于 2010-07-04 5:55 上午

    kakkka,不会是我要给清华网络中心投resume吧:-(。我对吴是批评过的呀。。。

  39. asr1k 于 2010-07-04 7:35 上午

    rfc到真是随便坐在办公室听听客户的抱怨, 想个解决方案, 就出来了…

  40. 理客 于 2010-07-04 8:06 上午

    供应商是按照商人的逻辑处理一种技术,角度不同,处理方式自然不同,学术的角度不应该和商人的角度完全相同。到底如何处理IPV6才正确,不同的策略自然有不同的结果,这个在IPV6后续的普及中对错自然会有显现
    如果没有国界,只有国际communism,无论是地址资源还是核心技术,还是任何东西,谁占都无所谓,可惜人类自私的本质决定穷人才想communism,富人总体要防止被communism。
    如果我们承认国界的存在对世界影响巨大,那么就不得不说核心技术的话语权及其重要,拥有他和不拥有它影响到你是要卖廉价鞋子赚取被富人义正言辞谴责的微薄血汗钱还是卖个Window就能轻松成为领导世界的首富,有人喜欢做民工(包括IT民工)赚辛苦钱吗?自家赚钱自家用,最多能不拖欠联合国会费就不错了,没人愿意把自己赚的钱发给别人做福利,包括自己赚钱的核心更是要紧紧的看住,不容外人轻易染指,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其实靠的是自己

  41. skywalker 于 2010-07-04 8:21 上午

    奥巴马同学说了,如果中国这么多人都过上美国那样的生活质量,对地球是个灾难,因为没有那么多资源可以支撑

  42. ikewu83 于 2010-07-06 2:10 上午

    to skywalker:
    我们可以过更健康的生活!!!美国生活方式不一定非常健康!

  43. dagau 于 2010-07-06 11:21 下午

    貌似CNGI就是cernet2,如果cernet2国人能出几项有实际意义的,对业界有影响力的成果,还算对得起CNGI,希望不要是采购设备做个系统集成。

  44. jj 于 2010-07-07 3:05 下午

    CERNET2是CNGI中最大的部分,目前运行比较稳定.因为免费,所以流量也很大,不过基本是视频和p2p流量.

    IVI是一种v4/v6的互通技术,从科研角度很有意思,算是一个创新,但感觉实现起来有些复杂.从经验看复杂的东西都无法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吴老师对中国的教育网络发展还是有贡献的,CERNET前瞻性的购买了自己的光纤网,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传输网,承载CERNET CERNET2,这一点比建设更早的科技网要强.

    至于网络的稳定性,与规模和投入有很大关系,有些地方的线路和设备有单故障点,一旦出问题,网络就断了,这方面与商业电信网无法比.

    我觉得国内的网络主要问题是不够开放,ISP对接入的客户基本不开放BGP互联,导致用户使用了各个运营商的IP,然后在用户出口使用复杂的策略路由\地址转换技术. 这样也有个优点,减少了互联网路由表数.如果中国大规模使用bgp,大量的用户multihome,估计互联网路由表要增加10-20%.

  45. jjww 于 2010-07-08 5:50 下午

    43楼的,你算是说到根本了,其实就似乎设备大采购大集成,然后呢,没有然后了。44楼的,告诉你,我去过很多高校,人家之所以用CERNET的光纤,是因为这是教育部硬性规定的,否则人家跟我说的就是:我们只要电信或者联通的就行了,那个教育网的可以不要,现在有,最多就当个备份,而且速率、内容都跟不上。至于买自己的光纤,那没什么,又不是用自己的钱买的,买不卖也没什么压力。吴当然希望买的越多越好,最好像中国移动的每年年初的可研一样,几百上千亿的,那才好。那样他就绝对会把百分百的精力都放在CERNET了,而不是现在的30%

  46. jjww 于 2010-07-08 6:01 下午

    老陈,我不是针对你,你可能是个厚道人,但是中国现在的学术界烂的确实很厉害,尤其像清华这样的带头大哥都坑蒙拐骗,中国的整体情况可见一斑。而且我说的清华绝不仅仅是指信息网络这一部分。现在中国除了一些军工口的还有些人在干点事情,民用的几乎鲜有真正的研发。

  47. guoke 于 2010-07-08 6:33 下午

    民企没有真正的研发?这个从何谈起,那么多海归的公司还有H、Z都在做贸易吗

  48. asr1k 于 2010-07-10 4:48 上午

    IVI其实是个不错的东西, SIIT的扩展, 我不知道什么叫实现起来复杂? Stateless mapping 比 Stateful NAT 更复杂?

    至于传输网, 其实还承载了一些ASON一类的传输实验, 并不是你说的那么前瞻性. 至于单点故障. 其实都是NOC的问题. 至于BGP一类的. 即便是中国不开, 很多新的业务上来也会加大. 从350k 到 1M, 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你去随便找个linux 装个 openBGPd, 处理起来并不是难事.

    关键是BGP传输上的问题, TCP存在一些问题. 最近在做的就是multi-session BGP一类的东西.

  49. jj 于 2010-09-04 6:55 上午

    http://www.cernet2.edu.cn/en/6ix.htm

    无意中看了这个页面的图片,无语了. 明明1台几口千兆交换机就能搞定的事,弄了那么多大块头设备.

  50. southbayer 于 2010-09-04 3:40 下午

    “核心路由器也已经被CERNET掌握” —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C/J的路由器我们都买到手了, 老吴想开电就开电, 想拔插头就拔插头 …

  51. 陈怀临 于 2010-09-04 5:33 下午

    从6ix的图上,可以看到3个华为的NE5000E。 中间两个设备一个是Juniper的T320.一个是T160。最右边的NE5000E似乎是连了2个40G的一个端口?其他的两个NE5000E似乎是上了两个10G端口。。。?

  52. jj 于 2010-09-04 6:19 下午

    最左边的是清华比威设备,就是所谓自己掌握的路由器技术. 单口板是2.5G POS, 4口是1G GE.

    中间2台是Juniper设备.

    这是国内互联的IXP, 按照下面的图, 各个巨头ISP的连接以1G为主
    http://www.cernet2.edu.cn/en/inter.htm

  53. asr1k 于 2010-09-04 6:54 下午

    CNGI-6IX只是个互联中心, IXC, 谁给你开这么大的带宽 ?

    至于…. 其他一些… 嘿嘿… 最近有好玩的.. CGN啊CGN…

  54. jj 于 2010-09-04 9:47 下午

    48楼的前辈,openBGPd是openBSD下的,linux有些移植,但似乎并无法支持全部功能。Linux下的动态路由还是以quagga为主。

    把30多万条路由放到openBSD里,至少用route -n show的速度还挺快。

    Linux里放 30多万条路由,似乎会很慢。

  55. aaa 于 2014-06-18 1:28 下午

    今天和原美国verizon架构师,现DT的网络架构师Peter lothberg交流,这是个技术狂人,很有意思,他说李星是他的朋友,他来北京要去见一下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