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吟唱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在大荣的BLOG上看到一篇文章《Web2.0看来还是很难取代新闻界》,贴一篇原来的文章

-------------------------------------------------
蒙古族人民的史诗传统源远流长,其中,最能代表蒙古族史诗发展水平的最优秀作品,当数英雄史诗《江格尔》(我国少数民族著名的三大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江格尔》主要流传于新疆一带的蒙古族卫拉特人中。在蒙古国的卫拉特人和喀尔喀人,以及俄罗斯联邦的卡尔梅克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图瓦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都有流传。它热情讴歌了以圣主江格尔汗为首的勇士,为保卫以阿尔泰圣山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宝木巴国,同来犯的形形色色凶残的敌人进行英勇而不屈不挠的斗争。

《江格尔》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最后成为一部大型史诗。《江格尔》演唱开始成为蒙古民间史诗演唱的主体内容后,出现了专门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

《江格尔》是精湛的诗歌艺术作品,它具有蒙古族诗歌的高度的艺术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江格尔》演唱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演唱艺人江格尔奇是天才的民间表演艺术家。演唱《江格尔》不仅有唱词、唱腔、表情和动作,而且还有乐器伴奏。唱词以富有旋律节奏的诗歌为主,其间还插入精简的叙事散文。江格尔奇的唱腔有十多种,有的人用多种唱腔演唱《江格尔》。江格尔奇常用的乐器是陶布舒尔琴(与冬不拉不同),他们边唱边弹琴。边跳卫拉特蒙古单人舞“贝叶勒格”。《江格尔》演唱成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江格尔奇们对蒙古族诗歌、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的发展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江格尔》这样的口传史诗,正是有了江格尔奇几百年来的对它不断的添加、丰富,渗透进其所在时代的特点,成为跨越多个时代的映照和记录。

《江格尔》独特的创作、传播方式(口传文学),是他能够在蒙古族生活的广大地区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与汉族统治和精英阶层为了政治统治目的而树立的英雄形象,采用自上而下的说教传播方式不同。《江格尔》所塑造的英雄勇士形象本身就源自蒙古族在历代历年的长期征战和反抗的过程,又经过无数江格尔奇和听众的添加不断得到丰富,升华为无所不能、战无不胜的的英雄群体,并且创造出宝木巴这样的理想国,这种产生于生活,丰富于生活的精神传播,是自下而上的升华;也就是说,古代蒙古族经受了在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游牧文化的锤炼,不断地概括化、定型化,建构了蒙古民族主体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在尚无文字记录的时代,蒙古族游牧的生活习性,让《江格尔》迅速得到传播,同时又影响了在广阔区域生活的蒙古人民。在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一直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漫长历程中,滋养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支撑着他们战胜灾难、战乱。

《江格尔》在蒙古族中的传播,就是以史诗的说唱形式将其理想追求、心理趋向以及好恶褒贬等内化为民族主体心理的内在机制,通过内化而实现其社会化,从而形成民族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行为习惯,反过来,又更深层地内化为整个民族主体的心理尺度,成为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对待人、对待自然界的一种行为规范。

尽管现代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现代蒙古族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与古代蒙古族相比,有了不可比附的升华和发展,但其精神文化的最核心的品格却依然流动在现代蒙古族的精神“血脉”之中。蒙古族民族精神如此之大的生命力,恰恰正是口传、内化、扩散影响一代代的蒙古人民,并且使得整个蒙古族的精神世界趋同。

观察当代互联网的传播和对当代人类的影响,颇有神似英雄《江格尔》的创作传播。互联网经历了Web1.0到Web2.0的时代,区别于以前网站的内容和服务主要是有网络经营者来向用户提供的网络服务模式(WEB1.0),所谓的WEB 2.0,强调用户既是网站内容和服务提供者,又是这些服务和内容的消费者,如BLOG,YOUKU, BBS等等。正是这种平等、交互的方式,内化、扩散、趋同着广大的网民,使得有不同精神世界、价值体系的网民分开成不同的群体,群体内部个体又趋同聚类成相同的群体。动观WEB2.0兴起短短数年之间,BLOG(网络日志)SNS(社会网络)的风起云涌,不正是快速再现了《江格尔》产生内化于蒙古族/又影响着蒙古族的过程。

(没有打分)

雁过留声

“无尽的吟唱”有8个回复

  1. 陈怀临 于 2009-11-30 5:08 下午

    文章似乎在最后一段拽到Web 2.0上:-)。当然我也挺喜欢前面的。以前不知道蒙古族的那些文化。谢谢。

  2. billy 于 2009-11-30 5:26 下午

    1 转折略有些生硬了,不过也受教于蒙古文化的普及;
    2 说一个小事情吧,08年的时候在柳叶刀(或者某医学杂志上)看到牛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进行的研究。从亚洲16个地区抽取男性居民的DNA样本,结果发现8%的居民拥有同一男性染色体。因此推断他们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是因为三分之一哈扎拉族的男性也拥有这种染色体,居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的哈扎拉族一直对外声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那么Web 2.0的根源在哪里?似乎无从考证,至少无DNA可供考证。
    3 民族间的融合有通婚/杀戮乃至…等各种手段,Google Wave也罢,AWS也罢,至于Youtube/LinkedIn等似乎都没有王者之气,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看的就是那滚滚东逝水…
    4 :)

  3. 北京四惠东 于 2009-11-30 8:42 下午

    俺从事IT工作,年纪越大,兴趣就越发散。

    我的理解,IT说到底是工作/生活的工具,所谓“器”,而人(人类)才是根本,所谓“本”。“器”天天都在变化,“本”的变化确很慢

    所以,从更大的时空跨度去试图透视“本”,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往往在“器”上能找到痕迹,有意思

  4. 大荣 于 2009-11-30 9:25 下午

    汗颜啊,我只知道格萨尔王专。
    楼主的文章比我的那个深刻得多。
    我有时候就是写点东西给自己看,没想到还有人关注,要小心了。

  5. 北京四惠东 于 2009-11-30 11:11 下午

    《江格尔》是没有文字记录的口传文学,能世代传播,并逐渐丰富,形成史诗的鸿篇巨作。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分析。之所以对比现代的Web2.0,其共同点是“听众就是创作者”,形式不同,创作传播方式是一致的

    -------------------
    文字的《江格尔》,是现代学者通过田野调查,翻译记录的,遗憾的是,等记录到纸面的时候就是快要消亡了,因为失去了在民间传唱的滋养了,这真是个悖论。

  6. 北京四惠东 于 2009-11-30 11:20 下午

    大荣的《Web2.0看来还是很难取代新闻界》中
    Web2.0代表草根的、民间的、共同参与的
    新闻报道代表精英的、深刻的、单向对读者的

    两者优劣,如何互相扬长避短,都是值得讨论的

  7. 大荣 于 2009-11-30 11:41 下午

    我的意思是有些东西草根可能不会去太关注,特别是收集很多资料的那种,还是得有比较专业的人专门去传播。比如我提到的北京被垃圾围城,以及国家要花大精力去处理垃圾问题。其实人类社会也是个分工细化的社会。
    即使是云计算,也依旧有分工,只不过很多的计算平台与业务没有直接的关系。
    人能否做到这一点呢?我看人还做不到。比如我们每个头颅是一个计算单元,我们就做不了人脑的云计算。
    不知道陈首席能否搞一个人脑的虚拟化云计算的尝试啊。
    不过可能人脑的虚拟化和云计算在现在就是web2.0吧
    天呐,我太有才了,居然又转回来了。

  8. billy 于 2009-12-01 5:22 上午

    大荣兄 太发散了哈~~~收敛收敛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