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杰 。《2014年再不加入OpenStack你就真OUT了!》(下)
作者 陈怀临 | 2014-01-17 10:05 | 类型 OpenStack, 云计算 | Comments Off
2014年再不加入OpenStack你就真OUT了!(下)上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文中讲到如今各家厂商已是纷争四起,主要是希望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当前的OpenStack生态环境,文章发布之后未曾料到会得到这么多的关注,特别要感谢一下白小勇等几位好朋友的建议与反馈,谁让大家现在都如此的看好 OpenStack这块香饽饽了呢 :-) 下篇:《开放式创新》一文中将为大家整理一下OpenStack这三年来孕育的创新力量,以及它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这个词最早应该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Henry Chesbrough教授的《开放式创新:新的科技创造盈利方向》一书中所提到的,由于开源企业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创新可以在公司以内和公司以外进行。OpenStack通过开放的社区直接把用户引入到这个创新的过程中来,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社会化研发方式越来越有优势(如果想了解以用户为中心的民主化的创新如何发挥作用不妨参考一下上篇提到的《民主化创新》一书)。 首先正如OpenStack名字中所表达的,开放(Open)是这个项目核心的价值。这个成立之初仅有两个基础模块的OpenStack,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9个核心子项目(Havana)一系列孵化项目的庞大开源组织。并且作为开源领域的后起之秀,它博采众长吸收了众多开源组织的优点,比如延用了 Ubuntu社区的发布模式,每六个月发布一个版本(与Ubuntu版本同步发行),借鉴了Apahce基金会和Linux基金会的运作模式,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OpenStack生态系统——OpenStack基金会,同时还为开发者提供更成熟和专业的社区管理工具,通过持续集成和基础设施项目为OpenStack开发进度和开发质量提供保障。也吸引到了众多开源领域的专家加入:如Nova项目里的Russell Bryant (Asterisk专家)、Oslo项目里的Mark McLoughlin (KVM、 GNOME、Linux kernel、Java专家)、TripleO & CI system 项目里的Monty Taylor (MySQL专家)等,还有厂商们的大力追捧:Top 3的服务器厂商(HP、DELL、IBM)、Top 3的Liunx发行版厂商(RedHat、Canonical、SUSE)、Top3的交换机厂商(Cisco、Juniper、Alcatel-Lucent)、Top3的存储厂商 (EMC、IBM、NetApp)等等,今年Orcale也刚刚加入这场变革。 社区的蓬勃发展,厂商的不断加入,成熟的社会化研发模式,精英团队的领导(但需不需要有一个灵魂人物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之一),灵活的架构设计都使得OpenStack成为了最有活力的全球开源项目,这种开放也极大的激发了相关技术的创新。所以如果关注OpenStack只是看到大量优秀的代码和框架,不参与到这场令人兴奋的变革中去那你就损失大了,因循守旧就坐等淘汰吧! OpenStack用户在哪里?上篇也提到了中国用户对于OpenStack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并且已经纷纷开始尝试与实践。这些成功部署了OpenStack平台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企业属于内部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对开源软件有着强烈的好感,他们下 载源码之后几乎可以通过DIY来解决自己问题的(不过这可不是下载几部电影那么简单,你真的要这样做吗?想好怎么升级了吗?谁来为你提供技术服务?);另一类企业则选择了开源服务供应商,不管是OpenStack发行版还是各种OpenStack解决方案(请结合上篇的各个山头对号入座)。下面我就结合我个人所了解的情况来介绍一下国内OpenStack的用户发展情况,当然肯定会有遗漏或还未公布出来的信息,欢迎大家补充。 DIY用户记得2011年初,我开始参与在国内推广和普及OpenStack时,国内也才刚刚开始了解OpenStack,很多企业都还在观望,包括之前我就职的一家国字头的Linux发行版厂商。既然项目不是咱们伟大的民族发起的,那咱就虚心学习呗~ 所以当时我们联合英特尔、广州电信研究院等几家单位,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邀请来了该项目的发起者RackSpace和Nebula(前NASA CTO创建的公司),以及Intel和Dell的海外研发团队来国内布道,共同组织了首届OpenStack上海峰会(后来由于和基金会的 OpenStack峰会在名称上容易混淆而改成用户组大会),国内也只有电信广研院和上海交大几个为数不多的机构和部门开始研究OpenStack。电信广研院后来做了一套开放云体系与OpenStack开放测试平台(OSTP:OpenStack Test Platform),上海交大的团队则对内提供了一套OpenStack运营平台,他们对于SDN网络虚拟化这块也有丰富的经验,另外还基于 OpenStack平台做过Syslog 分析方面的工作(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搜索一下金教授他们的发表的论文)。 付费用户2013 年开始我和我的团队开始为部分国内企业客户服务,所以接触到一些付费或有意向用户。 如IDC客户,因为随着微软Azure与AWS的进入,外资领先的云服务商可能对国内IDC企业造成毁灭的打击,IDC正在转型的关键节点,迫使他们必须从卖资源转型到卖服务。而目前国内公有云现状是:没有成本优势 ,规模无法实现盈利,不计成本很难持久,几乎没有提供相关的API,不能给用户提供按需付费的交付方式。所以说AWS模式很难在国内复制,特别是AWS采用的DevOps模式,要知道有600多人在AWS产品线,并且他们无需客服人员,用户自助、互助服务,国内没有客服你都不敢想象会是什么样子。 还有一些金融客户,他们面临大数据的机遇与挑战,正在努力寻找突破。相对来说,互联网企业投入其实并不大,几个人的团队就已经足够为云平台提供运维支撑,出了问题也是可以自己抗的。金融客户重点在于关注自身的业务,而底层的基础设施服务希望能够通过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来提供保障,进而可以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政府和教育行业也同样, 他们面临定制化开发风险,面对升级维护等问题时也倾向于选择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来实施自己的云平台项目。 我们正在改变世界在这过去的一年中,国内 VC们也很忙,苦苦支撑的国内云计算相关企业纷纷拿到融资。启明创投对七牛的投资,红杉资本对够快的投资, DCM和贝塔斯曼对UCloud的投资,涌金对华云的投资,光速安振对QingCloud的投资,以及一批项目的天使融资,让我们感受到了云计算市场的活跃。 国内几家专注OpenStack的初创企业也纷纷传来喜讯,先是年初UnitedStack获得红杉资本、ChinaRock、IDG的天使投资,年中中路股份投资了道里团队,11月份易云捷讯获得用友幸福投资和信中利集团的联合投资,年底的时候海运捷迅也斩获了A轮战略投资,还有最近一家新成立的 easystack也刚刚拿到了蓝驰的投资,还有stackinsider(云动科技的一个项目)等初创企业纷纷开始为国内客户提供OpenStack相关产品及服务。 IDG Connect发布的2013年度 OpenStack云发展路径的调研报告结果更是显示,绝大多数接受调研的企业IT决策者表示,OpenStack已纳入其企业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未来计划当中。调查结果提到,随着企业用户可以越来越重视去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用户正在或有计划的向OpenStack私有云迁移。有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处在配置OpenStack的初期阶段,有的尚未完成,或者还在实施过程当中。有84%的受访者表示OpenStack的是他们未来云计划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提一下TryStack.cn,早期为了推广OpenStack,解决大部分用户没有安装部署环境,另外各种组件及插件也不知该如何选择,还有版本升级更新维护等问题,所以在英特尔、山石、盛科等相关企业的支持下,提供了一个OpenStack测试体验环境,并公开了它的参考架构,从F版开始每个版本都及时更新,如今已经部署到最新的Havana版本,并在去年香港峰会上发布了面向企业的Trusted Enterprise Cloud 参考架构。 OpenStack生态系统将会重新洗牌开放并不等于免费,所以如果把自由(free)当作免费 (free)那就图样图森破了。正如Mirantis有篇博客里写到的那样“Some companies will get acquired, while some others will get acqui-hired.”,OpenStack确实给一些初创公司带来了很高的知名度以及投资机会,但基础软件开发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技术创新转化成产品需要更多时间,而现在还搞不清楚用户在哪里的初创公司已经逐渐失去往日的光辉。 开放最大的价值在于创新,并且是超越了公司界限的创新。 开放协作才会有利和促进产业繁荣发展,这也是我发起TryStack社区联盟的主要用意。虽然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拥抱OpenStack,并开始把 OpenStack作为创业途径或新的发展方向,但教育客户和培养市场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希望国内的OpenStack生态圈也能更加开放,充满活力,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一己之力毕竟是有限的,吸引更多人参与类似的事情当中才是有意义的,也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在OpenStack线体验或测试平台上线(或许大家可以反馈给我来做个统计?)。 去年我在给北航云计算硕士班的学生们讲OpenStack这门课时,曾说过好好花半年时间学习一下年薪30W不是没有可能(也不是说一定能拿到 :-)),今年看来门槛仍在不断提高,有朋友曾回复我说没有看懂上篇里的人才之争一部分的内容,其实我想告诉他的是创业团队和巨头们之间的人才之争已经愈演愈烈,丰厚的薪水还是美好的未来,你想好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