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 。千人计划的必要和紧迫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陈怀临注:此文为转载。原文可参阅:http://www.1000plan.org/blog 】 

【序:这是我在9月3日《科学网》组织的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会议上的发言总结,综合了我对千人计划的很多看法。发言着重阐述了千人计划的必要性、迫切性,也回答了网上的一些质疑。请大家不要忘记:中国在迄今为止的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在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因为这些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人才储备。事实上,现在国内科技界的领军人物以及行政领导大多数是我们过去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他们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千人计划是过去二十年国家人才政策的自然和必然延续,只是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把引进重点之一放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过去一年,千人计划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效应,也已经开始显现效果。但千人计划作为一个刚刚实施不到两年的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当然还不完美,甚至还有不少缺陷。这一点也正是为什么千人计划需要大家充分理解并进行理性思考,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千人计划做得更好、更成功。】

  今天听了前面几位的演讲我很激动,大家有的观点不同,但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所有人都希望这个国家强大、和平发展以及有一个很好的前途。但是在和平时期,在生活丰衣足食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在想自己的一些事情,想周围的一些事情,眼光放得很近,有时包括我自己在内,眼光放得很短。可是,可能我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影响太深了,我经常很忧虑,当报道中国不如国外的时候我忧虑,当报道我们一些重要成就的时候我依然担心。我经常想万一不行怎么办?我宁愿咱们比世界其他国家好很多的时候你还认为不行,有种紧迫感和压力,而不希望在自己还很差的时候却夜郎自大地认为自己很好。

  今天是讲国家高端人才引进,我以这个为开场,来讨论有没有必要引进高端人才。回答这个必要性当然是和我们的科技现状有关。中国科技究竟是什么水平?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究竟到什么水平?在生命科学、制药界,重大创新制药我有很强烈的看法,今天我不想多说了,在座有懂这个领域的都知道,我们很落后!其他的领域我不知道,只能道听途说。

  刚才李国杰老师讲得非常好,包括他提到的李凯教授,我们在普林斯顿就是很好的朋友,他也给我讲了一些事情。各行各业我也有一些朋友,我也得到一些消息,总的来说,中国的科技大多数领域跟外国差距很大。这些事实令我忧虑,很难平静。刚才陈老师提到的日本,尽管感情上我很不喜欢这个国家,但是科学技术上人家确实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我们也得承认人家还有几十位科学家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潜力,而中国有几个?当然我也觉得前途会是好的,我们要等待,有耐心。但是机制不好的话,我们怎么办?科技现状和人才直接相关,所谓的科技强不就是人才强吗?我非常同意刚才陈杰老师说的一流人才用二流设备是可以做出一流成果的,但是二流三流的人才用一流的仪器是不可能做出一流的科学成果的。

  人才是立国之本,这是毫无疑问的。总体来讲,我们国家在很多地方还很落后,落后到有引进高端人才的必要性,我觉得这一点至少在前面几位的发言中没有听到异议。而网上有一些质疑的声音,那么大家不妨换一个角度想想,改革开放整整31年了,我们输出了这么多人,现在有多少人回来呢?根据国家统计的数字,一共有2万7千人在国外比较好的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或者是以上级别的教职。我知道生命科学的统计。这是一个很大的学科,当我还是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的时候, 07年的暑假,我们统计了美国34个州,有将近3千名在美国科研型大学或研究机构里面做助理教授以上的人。这不是一个小数字,但国内从事生命科学的教授研究员总数更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而我国的实力是什么样的呢?根据吴瑞老先生生前统计的数字,01-06年高端研究成果里面,中国国内在生命科学这一个领域里面和在美国华人的差距大约是1:10,是10倍的差距。华人在美国的生命科学领域里面大概是10-20%的分量,综合算起来就是01-06年,中国生命科学的高端研究成果是美国的1-2%的样子。我经常在想,这只是生命科学,顶多也就影响到了老百姓的健康,还不至于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但是很多地方,我觉得可能是会威胁到国家安全的,如果我们落后得太厉害的话,到了关键的时候,比如万一战争爆发的时候,是会吃大亏的。

  所以,在有没有必要性的问题上,我相信大家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我本来不想论述必要性的问题,但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因为我刚看到一篇文章之后非常不平静,是朱猛进老师写的,《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我想朱老师肯定是很好的用意,而且我非常同意刚才我们大家达成的共识: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靠培养自己的人才,这一点毫无疑问!如果说20年之后、50年之后我们还要在相当程度上靠引进人才,这个国家真的是出大问题了。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就像我刚才对科技水平现状的基本评价一样,我们目前有没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是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等去支持我们对一流人才的培养?这是一个问题,请大家考虑。

  第二,我们自己的人才够不够强?有没有足够的高层次人才?我们自己的人才资源储备够不够强大?试想,造船的话,如果你都不知道船是什么样子,能造得出来吗?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最先进的船是什么样子,你怎么可能造出最好的船?如果自己闭门造一个小河舟,能和西方的军舰抗衡吗?我想这里面的道理不用我去解释。买来的船也好,租来的船也好,它是一个物,不能生根发芽、不能用来建造培养下一条船,它不是人。而人是可以生根发芽的,高级人才是可以培养下一代拔尖创新青年人才的,是可以以点带面改善科研、教育、文化环境的。所以我认为这个以船喻人的比喻是不恰当的。

  第三,请大家不要忘记:中国在迄今为止的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在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因为这些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人才储备,他们是炎黄子孙。事实上,现在国内科技界的领军人物以及行政领导大多数是我们过去引进的人才,他们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总体的人才引进政策是国家一贯坚持的,不是突发奇想刚刚出台的,只是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把引进重点之一放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上面。

  我本人也一样,是从海外归国,但是我现在已经立足国内近三年了,我认为自己完全是国内的人了,可我还是要建议、倡议在现阶段持续引进真正高端的人才,而且是大力度的引进,要充分的引进,不要像挤牙膏一样的引进。对高层次引进人才要“充分尊重、积极支持、放手使用”,这对中国的前途、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安全有好处!

  我认为我们最应担心的不是该不该引进高端人才,而是有没有足够的魄力引进高端人才。现在出现一个通病,几乎快成一个恶性循环了:我们定了一个目标大量引进人才,结果发现第一批引进的质量参差不齐,然后大家就有一些议论,而且对人才引进的方式也有议论。于是就觉得:坏了,这个东西有争议。怎么办呢?我们搞平衡吧,有争议的事情先搁置起来,把以前想做的事情先不要做了。结果,真正在国外做得好的高端人才本来已经动心了,可他一看,这个东西都不敢做起来,我干嘛要回来呀,于是他就不回来了。相反另外一些人,相对来说做得没那么好的,想没准儿我可以试试,结果这些并非最优秀的人却回来了。这样就又给了很多其他对人才引进问题本来就有看法的人更多火药,说这些引进人才还不如我呢,这个评价更加负面,这个螺旋就往下走了。咱们希望它是往上走的,这是个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

  但是总体来讲,我想大家应该看到,这个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的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大多数入选者在本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可以担当起引领国家今后科技发展的重任。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包含了各个领域、行业,不仅有创新,也有创业的,还有一些在高科技产业起了关键作用的一些人才在里面,只是现在不方便宣传或公示。所以我在这里面作为首批千人计划的入选者以及主要参与者之一,对千人计划的一些质疑做一些回应。

  还是以生命科学的评审为例展开。网上有人有负面的评论,说千人计划入选者的质量低劣,质量很差。在这儿,对这些个别人,我问您一句话:你真的认为千人计划入选者的平均水平不高于目前国内的平均水平吗?你真的认为这些人才比您差吗?在七个大的专业领域里面,生命科学可能是引进最多的一个。我是第一批千人计划入选者,第二批到第四批我是生命科学组的召集人之一,终审组成员。后面几批的入选者材料都应该经过了我们的审阅。请您告诉我,哪些入选者的水平很差?

  其实这个评审过程还是很严格的。我不敢说它没有毛病,但所有评审专家高度负责。即使经过了前面的层层筛选,到了我们终审组,淘汰率依旧非常高。最近第四批在生命科学领域报上来34个人,这是通过了教育部、卫生部及各个省市评审之后报上来的,34人中我们刷掉了22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初选者通过终审。再往前,第三批报上来98位,我们刷掉了56位,保留了42位。当然我们也有压力,因为下面有单位不满,给相关部委写信,说我们的标准太高,说这个人水平比国内领先水平还要强,为什么要把他刷掉,等等。对不起,这是专家组的意见,生命科学的20位专家,14位是院士,6位是千人计划入选者。这些人不会、也不可能允许暗箱操作,甚至在终审时,我们如果对某位候选人有异议的时候会当即查他的资料。就是说即使这些人不是国际上最领先的专家,但应该说是不错的。还有一些人去了西部,比如说西北的大学。我问在座的各位,你们愿意去吗?这些人如果在国外做得已经不错了,而他回来又能以点带面改变一个学校,一个地方学术水平的话,难道我们不该支持吗?

  但是总的来讲,我也想大家应该看到这个千人计划,它是包含在了各个行业,不仅创新,也有创业。以我听到的案例,还是有很多人因为媒体不给做宣传,我觉得应该是对国家各个方面,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和军工起了关键作用的一些人才在里面,这个还是很关键的。所以我自己正面的谈一下,就是对千人计划的一些质疑做一些回应。

  今天我非常高兴的一个原因是,大家都很理性、理智。尽管大家很动感情,但是说出来的话有理有据,不像有时候在网上看到的匿名评论和个别实名博文,说千人计划质量很差,你要是能够举出一些人的例子,比如你把名字列出来,把他水平差的具体情况有理有据地写出来,我愿意加入你的签名说这些人水平不高。这里面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该引进?什么样的人qualify?这是可以debate 的。当然这个“高端人才”,大家有的理解为 “领军人才”。什么叫领军人才?如果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衡量的话,总共华人就是几位,而且年事颇高,这些人是你要重点引进的对象吗?以他们为主吗?当然不是。所以大家要想想我们究竟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是引进来,简单的靠他的名气在一个学校,在一个单位,还是说引进一些人真正的做实事,带动一个面,大家都应该考虑一下。说到这,我当然非常赞成李国杰老师讲的一点,就是中国也需要引进几十位真正的在大领域里面最优秀的人才,比如说像姚期智先生,他回国之后在理论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在清华从科研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一个体系了。然而,像姚先生这样的毕竟屈指可数。我个人认为,千人计划要把它做得实一点。只要入选者是在他的学术领域内有信誉,国际上大家都信服的一些人,脚踏实地,年富力强,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个人认为是很不错的了。所以关于质量的优劣,就我所知的领域是不存在暗箱操作的问题的。我在此给大家这样一个解释。

  关于网上公示的问题,以前我跟大家的观点一致,我觉得增加透明度是一个好事情,应该增加透明度;但关键是透明度增加到哪儿,这个是限度的问题,这一点是可以讨论、探讨的。这一点大家也可以想一想,网上公示,像刚才有一位发言说,他在国内刚刚开始过渡期的时候,就被国外单位给开除了。你是希望他刚刚签完合同就在网上公示,让全世界都知道呢?还是给他一定的时间,让他先在国内生根发芽,成长起来,大家想想?不要忘记:这些人不是刚刚做完博士学位,可以带上简单几件行李就回国,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国外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房产、家庭、和孩子,需要一段时间过渡。我个人表态,我不赞成网上公示。美国或者是国际上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单位在雇人的时候网上公示?我说的不是行政人员,而是科学、教育、技术人员,聘任就聘任了,有什么不敢做的呢?对于千人计划,大家如果从正面看的话,认真想想,应该不难理解这一点。

  最后一点,千人计划回来以后能起到的作用,我在不同的场合说过了,第一点,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任何一个千人计划入选者回来的话,包括我本人在内,如果想当然地觉得我水平比谁谁高,可以吃老本了,不仅和国内外同事搞不好关系,自己今后也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我说的不能浮在半空中,每一个千人计划入选者回来都应该做出自己的成绩。但是只有这样也不够,既然国家花了大力气把千人计划从国外引进来,既然国内的环境还有问题,你就需要对这个国家的整体环境有责任心。我最近写了一篇博文《人才和环境的关系》,就是说既然已经回来了,就应该积极参与到改变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氛围、科研文化的这个过程中来。说到这儿我给大家讲一件事。我在两年半之前在清华全职工作的时候给饶毅发过一个电子邮件,就是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网上签一个公共声明,当时列了十条,其中两条是:我申请基金的时候一定不和评委在评审前或评审后做任何形式的私下沟通;我当评委的时候一定不和申请人在评审前或评审后做任何形式的私下沟通。但这件事到现在还没做,为什么?其实还是怕枪打出头鸟。但是我站在这儿,我可以给大家这样一个保证,我回来以后,过去两年半或者是今后,我申请任何项目都没有跟评委沟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科研基金分配的原则问题,我以此为荣。这也是我和饶毅一起写的《科学》社论里面很重要的观点,我们希望千人计划的这些人回来之后能够参与到改变国内科研文化的进程当中来。我八月份在北戴河发言的时候说了这么几句话,是发自内心的,与所有千人计划入选者以及诸位共勉: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

  我刚才发言之后现在忍不住还想再说几句,听了方兴旺老师的讲话,想回应一下。非常高兴您这样比较尖锐地提出问题,我觉得像饶毅刚刚讲的,在国内应该培养起来好的文化传统,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对事不对人,我很敬佩您这一点,能把自己的心里话讲出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我回应三点。

  第一,评价体系。对千人计划入选者要评价,我非常同意,千人计划入选者回来是要为国家做贡献的,如果回来之后做不了贡献,我觉得是要有Consequence的,这个结果是要有评价体系的,我非常支持这一条。

  第二,关于国内的人能不能参与千人计划?其实起草这个稿子的时候,我们写得很明确,希望国内符合条件的全部参与,如果你的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大学正教授的水平应该参与进来。但是执行阶段,因为是人才引进计划,最后就没有让国内的人参与进来,这个和我们的初衷有一点出入;但是这里面国家考虑的也很多。顺便说一句,千人计划追溯先期回国的一些高层次人才就是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关于回国后重新做出东西的问题,刚才也有人马上表示不同的意见,比如说我在美国,去西欧了,或者去韩国,或者是去香港大学,他们一定不需要我再做出新的东西才认可我,因为我是国际人才;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在给一个人荣誉的时候,肯定要求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为中国做出贡献了,这一点我认同。但国内有一个流行的论点我不能苟同,说你在国外,凭国外的仪器条件,能做出东西来,回国后你可能就做不出来了,这不是普遍事实。事实上是:绝大多数人回国后的研究工作都比在国外更加出色。我说得更直接一点,我在清华做的研究比我在国外做的研究还好。并不是因为我在清华的仪器比我以前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好,实际上我现在的仪器比那边的差!但这边的学生更上进、我自己更玩命地工作,所以成绩更好。更何况:中国为数不少的研究院所里整体仪器水平不比美国差,拿仪器设备作理由应该是过时的说法了。从这点上讲,如果说我的学术水平在中国需要再证明一遍的话是没有道理的。既然是国际上认可的专家,到哪儿都是专家,不能说到中国以后,就不是学术大家了,这一点我不认同。但要求我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中国做出贡献,这个是讲理的,我接受。谢谢大家!

(6个打分, 平均:4.50 / 5)

雁过留声

“施一公 。千人计划的必要和紧迫 ”有50个回复

  1. 陈怀临 于 2010-10-19 9:27 上午

    一代人才呀。清华之所以为清华,就是有这样的校友。。。佩服。

  2. bytep 于 2010-10-19 6:34 下午

    希望千人计划顺利进行

  3. somebodyinchina 于 2010-10-19 6:41 下午

    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是因为投了大量的钱,在做低级的人才输出…不佩服,一点也不

  4. droplet 于 2010-10-19 7:07 下午

    不佩服清华,这个有点酸,就我周围的同事,朋友来讲,清华的就是很出众,这个要承认。

  5. wengjn 于 2010-10-19 8:39 下午

    清华是留美预科学校,刚创立时是,现在更甚,且引以为豪了。。。

  6. zhu 于 2010-10-19 9:04 下午

    89年的清华还是不错的(当初mzzy的思潮不是从北京几个学校出来的),极速江河日下是后来个领域”鸦雀无声”的”改革”后的事.

  7. somebodyinchina 于 2010-10-19 10:04 下午

    俺身边的反其道而行之的也不少…
    收我中华多少英才,耗了多少银两,这个成绩得不到俺的尊重,说俺酸也罢,就算是酸吧。

  8. blade 于 2010-10-19 10:24 下午

    汇集了中国的优秀学生,产出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中国的教授和国外的profess相差不是一两个数量级。。

  9. 过客 于 2010-10-19 10:29 下午

    为国外汇集和培养了很多学生,浪费很多教育经费,还不如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了

  10. 瞎扯 于 2010-10-20 3:48 上午

    人各有志了。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就是10个千人计划也未必有用。

  11. 理客 于 2010-10-20 7:43 上午

    支持施公,支持真正脚踏实地做实事的人。中国的大环境确实很大,千人也确实太少,但倘若因此我们就都做看客,做聊客,那即使千年以后,这环境就能自动变好了吗?我欣赏和佩服鲁迅那种铁屋子里仍然即使只是一己之力却奋不顾身的人,佩服那些知其不可为仍然为之的大丈夫,佩服那些面对大树和大火仍然做蚍蜉撼之,做飞蛾投之的勇士。绝不在意那些看客和聊客,人生的意义如果只是看,只是聊,只是叹,对男人来说,小了点

  12. droplet 于 2010-10-20 7:20 下午

    难道在深层次问题不解决之前,大家什么都不做了?况且所谓的深层次问题,是臆想,还是其他。时间会证明一切,在这之前,尽力而为吧。

  13. RabeenZhu 于 2010-10-20 7:48 下午

    只要去做就有希望!

  14. 瞎扯 于 2010-10-20 11:24 下午

    技术做久了看来确实容易一根筋

  15. 可乐 于 2010-10-21 12:32 上午

    应该多多关注

    千人计划网站
    http://www.1000plan.org
    千人计划论坛http://www.1000plan.org/bbs/mindex.php?gid=1
    千人计划博客
    http://www.1000plan.org/blog

  16. 理客 于 2010-10-21 2:45 上午

    确实是人各有志,有人愿意一根筋坚持理想,有人愿意N根筋灵活,各取所好

  17. 得嘞 于 2010-10-21 3:21 上午

    这个计划的实施 确实很紧迫

  18. guoke 于 2010-10-21 5:13 上午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般人都是先温饱富裕后再最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圣人,则是在基本需求一般的时候,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不同普通人的地方,值得尊敬

  19. 瞎扯 于 2010-10-21 5:44 上午

    有没有一根筋的同学们出来解释一下为啥群星璀璨的德意志科学界被美国整个搬运了。高智商的科学家似乎都没有太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啊?

    这个例子可能极端了点,同学们估计意见很大,喷我没关系,如果能促使同学们暂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话

  20. 瞎扯 于 2010-10-21 5:48 上午

    另外,纵向的看,49年以前中国科学界包括其他社会科学界,似乎也是群星璀璨。当然,那个时候整个自然科学界都处在爆发期,后来者机会也少了。

  21. 理客 于 2010-10-21 5:57 上午

    有没有多金的同学解释一下为啥在有很多精英选择离开国家的时候,还有一些人留下来,还有一些人回来,为什么怎么多聪明人选择独善其身的时候,仍然有傻瓜想着要兼济天下。也许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丰富多彩,如果傻瓜也能为这个社会丰富一下色彩,也许我们聪明人还需要这些傻瓜陪衬一下以显示自己更聪明,傻瓜的价值又多了一点点

  22. ether 于 2010-10-21 7:28 上午

    单靠几(千)个海龟是不够的,最好还是把本土学术界的风气搞起来

    我们不应该宣扬那些什么舍己为人,舍身炸碉堡的精神,更不能用这种精神去要求别人.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吃这一套的.

    如果改变现状,就要宣扬大众都能够接受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宣扬只能够让某些小群体自High,而且不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所以我同意guoke,就像我老师所说的,”大家来读书时为了什么?大多数人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读书”这句话虽然难听,但是我觉得这是事实.

    我觉得在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作恶”也算是为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23. 理客 于 2010-10-21 8:39 上午

    没有人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吃什么精神,无论是那些什么舍己为人,舍身炸碉堡的精神,还是那些不舍己为人,舍身炸碉堡的精神。大家各自坚持和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可以互相探讨学习,但谁都没有权利互相禁止

  24. Lucifer 于 2010-10-21 8:44 上午

    同意楼上

  25. abc 于 2010-10-21 9:21 上午

    中国现在跟二战前的日本很像,就不要跟那时的德国比了。

    可以定性为人类文明中一个正在长大的巨型肿瘤。

  26. 理克 于 2010-10-21 11:01 上午

    看来人类的文明史类似一串大大小小的肿瘤史

  27. bugggg 于 2010-10-21 5:37 下午

    同意 abc

    像理克这样的最后只能是天皇的殉葬者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国内人民严重不平等没有尊严的情况下
    能够崛起成超强

  28. bugggg 于 2010-10-21 5:38 下午

    理克这种人不了解情况 被人卖了都不知道

    你咋不去问问 施以公的88 血卡是咋回事

  29. bugggg 于 2010-10-21 5:38 下午

    施以公 一个投机分子而已

  30. 吴朱华 于 2010-10-21 7:12 下午

    我支持理客的想法!!!

  31. 陈怀临 于 2010-10-21 9:36 下午

    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我不认为任何个体(Individual)有任何责任去为什么虚幻的公司,国家和民族负责。应该otherwise。当然,有这样抱负的是加分。但没有这样的也是正常的。

  32. Lucifer 于 2010-10-21 10:35 下午

    和31楼首席观点保持一致

    另24楼说的“楼上”指的是22楼

  33. 理客 于 2010-10-22 12:02 上午

    在MZ ZY 公平…的极度崇尚者中,不乏有喜欢被用尖酸刻薄言辞这种和MZ ZY 公平等格调不大相同的方式说话的总有发生,也就见怪不怪了。小孩子需要教育才能长大会说话,但不能保证每个被教育的小孩都能有甚至基本礼貌。
    言语略有讥讽,如有伤处,先行抱歉

  34. 瞎扯 于 2010-10-22 1:29 上午

    比较同意首席观点。

    中国从小的灌输的就是集体,国家,崇高,荣誉感等等。缺乏人本主义的精神和人文的启蒙。价值观一旦形成很难改变,鸡同鸭讲不可避免。

    再扯远一点,有学者的统计实验结论:民族主义情绪和智商和受教育程度成反比。

  35. 理客 于 2010-10-22 2:06 上午

    如果MZ ZY公平等就是不同价值观就不能礼貌的理性的沟通,如果不是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基本的礼貌,那这个社会无论是MZ还是不MZ,都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和问题

  36. guoke 于 2010-10-22 2:10 上午

    学历能代表什么呢?说过了,99%人都是先物质后精神,极个别的人倒过来,这就不是一般人,就不适用于一般人的境界,佩服。
    小富即安做不了大企业;成大器的,都不是一般人。

  37. droplet 于 2010-10-22 3:21 上午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都可以理解。但这不能成为谩骂和攻击的理由。这样做很虚伪,也很无趣。社会需要包容,但前提是不要做对别人不好的事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

  38. wangm 于 2010-10-22 8:33 上午

    支持理客,其实很多人还是有类似的情节的。

  39. 感客 于 2010-10-22 5:29 下午

    少谈主义,多谈问题

  40. 继续 于 2010-10-24 8:26 下午

    海归专家话”千人计划”:应吸引多层次年轻化海归
    http://www.1000plan.org/bbs/viewthread.php?tid=1477&extra=page%3D1

  41. 奉献 于 2010-10-24 11:44 下午

    1000 Talents Plan (The Recruitment Program of Global Experts)

    The Recruitment Program of Global Experts which is also called the Thousand-Talent Plan is organized by the Central Coordination Committee on the Recruitment of Talents. The program will last for five to ten years and has been carried out since the year of 2008. It aims to recruit overseas top scientists and talents back to China.

    It is hoped that the recruited talents will lead the innovative industries, improve key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 the high-tech industries in State Key Labs, National Key Innovative Programs, State Key Subjects, National Enterprises, State-Owned 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Institutes and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s.

    There are three rounds of selection in 2010. The application can be made in January, May or September (Details)
    Relevant policies and arrangements (Details)
    Introduction on successful applicants (Details)
    The application form and relevant supporting documents (Details)
    Other requirements (Details)

  42. 中兴小象 于 2010-10-25 1:47 上午

    清华给 副统帅的 博士学位
    哈哈
    没说清楚的

  43. cj 于 2010-10-25 9:15 上午

    说到底,在这个国家,做的非常好的人才能否得到真正的重用和物质回报?
    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都去外面而不是中国做事情?没有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再多的千人计划也是无用。自己国家内部的人才能否发掘出来吗?如果能真正的发掘出来,引入人才的话就不用说了,人家自己就会来的。

  44. 继续 于 2010-10-26 12:14 上午

    现在国家已经不仅鼓励老海归回国了

    中国鼓励35以下的年轻科研人员回国发展
    http://www.1000plan.org/bbs/viewthread.php?tid=1498&extra=page%3D1

  45. 理客 于 2010-10-26 12:18 上午

    这确实是很多人能看出的问题。
    对许多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问题比看到一些问题的本质远要难得多,复杂得多。有多少人在考虑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并且付出行动,哪怕一点点尝试?从某种程度上说,做事就可能有错误,不做事可以没有错误,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做事做尝试就是在向大家希望看到的结果努力,而不做事就是不负责任。个人更欣赏和支持那些脚踏实地为了自己的理想做事的人,而不是太多的评论和思考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

  46. shuyong 于 2010-10-27 2:11 上午

    理解“理客”,支持“理客”的观点。

    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有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米国是好的。但这时代想使自己的环境像米国那样好,是很困难的。大多数人是直接肉身翻墙,见效快。但也不要对动手改变环境的“傻子”有太多的打击了。

  47. haha 于 2010-10-27 2:26 上午

    再扯远一点,有学者的统计实验结论:民族主义情绪和智商和受教育程度成反比。

    —————————-

    明白了,当年的伪军比鬼子兵的素质高太多了
    顺便问下这位学者莫非姓汪?

  48. haha 于 2010-10-27 2:40 上午

    如果MZ ZY公平等就是不同价值观就不能礼貌的理性的沟通,如果不是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基本的礼貌,那这个社会无论是MZ还是不MZ,都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和问题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都可以理解。但这不能成为谩骂和攻击的理由。这样做很虚伪,也很无趣。社会需要包容,但前提是不要做对别人不好的事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

    =====================

    这个说到点子上了
    稍微修饰下就可以概括近三十年来中国MZ进程的最大问题
    稍微深入研究下这段历史就会发现,如果不是一帮MZ极端主义者在那里瞎搅,中国MZ进程还可以加快很多
    所以近几年这帮人被很多网民视为TG卧底也是很有道理的:他们确实以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巩固了TG的地位

  49. 高度 于 2010-11-10 11:43 下午

    学者王辉:科技体制与科技人员是怎样的关系?(组图)
    http://www.1000plan.org/bbs/viewthread.php?tid=1668&extra=page%3D1

  50. 千人计划 于 2010-11-10 11:46 下午

    千人计划专家集体影响力(众多博士+科学家的博客锦集)
    http://xinruirenwen.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