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音:也谈千人计划中的优待政策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昨天仔细阅读了王鸿飞、蒲慕明、施一公、饶毅有关政府引入人才政策的不同观点,引起我的一点想法。如果说把留学归国的人分成前和后的话,不说解放前的归国人员,单说我们这些50年代的留苏生,就当然属于历史文物了,不过,因为归国后工作了那么多时间,经历过那么多变动,总还可以说一两句话吧。大概是周总理的思维,或者说也代表了政府的思维,当国家需要的一些人,在困难的时候也能坚持住,为国家作出需要做出的贡献,就总有些优惠条件,这一点体现了最基本的人性。我们在1959年回国,一年实习期满后,副博士的工资是75元,大学生是62元,而国内大学毕业生则是56元。就这8元的差距,已经促使我们在经历三年困难、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等等遭遇中始终在自己的岗位奋斗。尽管不是人人都是优秀的(任何时候人都是有差距的),但就大多数而言,曾经的留苏生没有愧对政府在留学期间(国家还是很穷的时候)给予的物质待遇和回来后多给的几元钱,至今还有一些已经处于耄耋之年的我的同学们还在工作岗位上奋斗。我这里绝不是说,非留苏生就都比不上。我们那年回来的有400多人,可是国内毕业生可是上万人啊!
其实,周总理对人的关心,不光在对待我们这些人身上,在国家建立第一批核工业基地时,从上海,沈阳等老工业基地,抽调了大批技术员和工人,分配了一批技校生和大学生,这些人要一辈子呆在荒漠的、与人隔绝的地方,周总理特地给所有正式被派遣去的人批示给予特殊优惠:一个二级工的工资为82元,比我们多了20元!比他们原来拿到的38元多了2倍多!此外,还有特批的奶粉、鸡蛋、猪肉、糖。这些东西在那个年代是钱买不来的!我们到工地出差的人是享受不到的,为此,他们简直不相信我这个工程师的工资额,更不会相信我们一天的补助只有0.24元(后来涨到0.38元)。可是这些优惠也没有他们为国家的原子能事业作出的贡献大(成年累月地守住自己的岗位),更何况他们还有更多的牺牲,譬如,孩子的成长和受教育等等。
千人计划中的条件并不是那么容易具备的。这些符合年龄和受教育条件又已经有过一些工作经验的人,从国外有发展前途的优越的环境回到国内工作,并希望他们能克服他们所不习惯的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后者)环境,计划中的优惠条件并没有什么。你要人家做出贡献,就要让人解除后顾之忧,要让人感到国家确实是需要你,有不理想的地方也能想办法克服。这里没有看不上国内毕业生或博士生的问题。这里同样是千人和几十万人的比例。
在这里我就想对成了千人之人的人说几句话:
1. 回来之后要把困难想足,有了困难想办法,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克服,不要光抱怨,中国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论是体制问题还是国民的某些特性问题,几千年形成的糟粕总不能以少数人的意愿为转移。总之,既然来了,把心放在事业上是主要的。

2. 回来后低调做人,既然生活已不用太发愁,那么就不必把精力放在出多少篇论文上,不必为头衔和更好的生活条天去着忙,不需要为自己的成果提前报喜,特别是在中国,又加上与周围的人还有了差距,就特别要警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我这个老老留学生,把自己的这点体会送给要响应千人计划的学子们。我不想说大道理,人就是人,其实没有什么人有特别高超的精神,受到关心,就应该明白是被需要,被需要就要克服困难,拿出成果,让成果超出那点优惠,这不就结了。再说这是自己的国家,自己老祖宗的后人,不是吗?(来源:千人计划论坛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2045)
(1个打分, 平均:1.00 / 5)

雁过留声

“李维音:也谈千人计划中的优待政策”有9个回复

  1. somebodyinchina 于 2010-12-21 8:35 下午

    与其费力的搞这个计划,不如把整个产业/学术环境搞好,自动会有人回来。在选择较多的现实面前,优待条件可以找到符合条件的人,未必能找到合适的牛人。

  2. 一切都是浮云 于 2010-12-21 10:38 下午

    与其费力的搞这个计划,不如把整个产业/学术环境搞好,自动会有人回来。在选择较多的现实面前,优待条件可以找到符合条件的人,未必能找到合适的牛人。
    ==========================

  3. Jerry 于 2010-12-22 12:17 上午

    靠这种行政力量而不是学术环境本身的吸引力去搞,难免会把“运动化”、“政绩化”的东西带进来吧。短期内或许有一定成果,但长期来看很难自发的进行下去。我觉得不能总寄希望于这种“输血式”的方法,何时能让自己的教育界能造血呢?关键还是要从体制上寻求突破吧。
    体制改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国家别总到该花钱的时候就说没钱。比如说,我就不理解tmd那么多年纪轻轻的大学生去考什么公务员是他们的真实想法。钱多待遇好呗。为什么这种财政的投入和重视不能放到对教育的扶持上呢?!

  4. tutu 于 2010-12-22 2:43 上午

    “运动化”、“政绩化”的“计划”是一种‘千金买马骨’的谋略。

  5. CC 于 2010-12-22 5:31 上午

    “千金买马还骨”

  6. ASR2K 于 2010-12-22 6:18 上午

    当年那帮政治家的号召力,可以让大家心甘情愿地奉献。

    报效祖国,奉献青春的时代结束了。

  7. qiuxiaofeng 于 2010-12-23 12:06 上午

    现在国内是上有政策,下必有对策,在内部如何能将”整个学术环境搞好“?也许就寄厚望于外面回来的人,可如果是个斤斤计较的人回来,必然会快速进入当前的环境去争夺这种环境带来的利益,这样的人还是不要回来吧

  8. reboot 于 2010-12-23 4:51 上午

    “我这个老老留学生,把自己的这点体会送给要响应千人计划的学子们。我不想说大道理,人就是人,其实没有什么人有特别高超的精神,受到关心,就应该明白是被需要,被需要就要克服困难,拿出成果,让成果超出那点优惠,这不就结了。再说这是自己的国家,自己老祖宗的后人,不是吗?”
    这段话的味道品着咋不正

  9. 理客 于 2010-12-23 5:29 上午

    哪味不正?是虚情假意,故作清高,还是D八股,倚老卖老?是心术不正,另有阴谋,还是既得利益,坐着说话?是自己奉献,就强人所难,还是配合TG,没有MZ,是没有贡献,空口白牙,还是甘做顺民,不敢反抗,顺口胡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