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许利群:从运营商的视角来看移动健康服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原文地址:http://www.1000plan.org/superblog/1295/373
本文是根据我在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6月17-18日,上海)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The original speech was delivered in English; the script below results from a combination of the elaboration on the contents in presentation slides AND a tidy-up of my loosely improvised thoughts there and then on the podium. All comments and debates are welcome.

我是来自中国移动研究院的许利群。今天想和大家讨论的话题是“Mobile Health Service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 An Operator’s Perspective”,即《从运营商的视角来看移动健康服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主要分下面三个大问题来阐述:一是为什么移动运营商对提供移动健康关爱/守护之类的服务很感兴趣;二是介绍一下随着泛在网络的日益普及,下一代智能健康技术发展趋势和服务形式之我见。最后,讨论一下为了推进移动健康服务,目前需要关注的关键技术和商业 模式等方面的难题。

对第一个大问题“为什么移动运营商对提供移动健康关爱/守护之类的服务很感兴趣”,我想分五个小点解释:

首先,电信运营商对移动健康的理解和定位: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移动健康好像不属于移动运营商的业务或服务范畴,但我们认为,新兴的移动健康产业正是由现代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催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移动健康可以被看作是通过无所不在的移动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来提供医疗和公共健康服务的最新实践,它的典型应用可能包括:

- 利用移动终端来收集社区和临床健康有关的数据,也就是说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之类)可以方便地录入、上传本社区、本地区的大众医疗健康数据,供授权的咨询和管理机构分析,为提高人民健康福祉的目的使用;

- 通过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给医护人员、研究人员以及与患者有关的人员及时推送相应的健康关爱和咨询信息;

-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如慢性疾病的监控或生活方式的跟踪),实时地对用户/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血氧、心电、体重,等等)实行远程监控,对某些症状进行分析和诊断;

- 通过移动终端来直接对用户提供远程的医疗护理,包括必要的疾病预防、预测和干预服务,等等。

就像图一中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移动健康服务系统的开放界面来把左边的远程监护终端(用户/患者)和右边的专业医护服务人员和信息(医生/用户 的健康档案)联系起来。而中间核心系统部分的作用则包括通过各种技术方式和手段来促进(facilitate)和为提供必要的健康守护服务搭建桥梁,如:呼叫中心,医疗诊断,数据仓储的管理,以及工作流程管理,等等。左边的监护终端和服务系统之间通常实施移动无线连接,而在右边,系统可通过(移动)互联网 的应用程序接口(API)使专业服务人员(如医生、营养师、健身教练等)能够方便地访问注册用户的相关信息和体征数据并提供相应的诊断和咨询服务,同时对于那些健康意识很强的用户,也使他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健康档案和跟踪相关的生命体征参数的变化。


图一:移动健康服务的概念描述

其次,我们来讲一下移动健康服务的范围和现状,即移动健康现阶段所提供服务的大致种类及其针对的特定用户群和基本需求。移动健康服务的来临得益于广泛交叉学科和技术发展的支撑(包括:传感器芯片、计算技术,商学,通信和电子工程,临床医学,科学和政策,等等),尤其是对网络覆盖的连续性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及带宽有着特别的要求,国内外发展的事实表明,3G移动网络的引入及其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对于移动健康整体技术和服务的发展有着很大推动作用。一般来说目前移动健康服务的范围涵盖:

1)增进健康体质:比如,由于营养、运动及生活习惯上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肥胖症现在在国内已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肥胖症会引发多种生理及心理上的慢性疾病,久而久之并可能导致其他致命的并发症。然而,我们可以采用移动健康的技术手段通过医护人员来指导患者实施运动处方,监督每天热量摄入,随时提醒矫正不良生活习惯,等等。

2)慢性疾病管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入院看护:有些患者,像心血管,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他们的生命体征变化可以在长期居家情形及走动状态下(ambulatory)得到远程监测和分析;配合以辅助性的药物和康复治疗,病情就可以得到稳定甚至减轻,因此减小入住医院的可能性和由此产生的大得多的成本和医疗资源需求。

3)老人看护:我们知道中国正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发期。60岁、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过去十年里数量大大增加,而且中国的计划生育人口控制政策所带来的4-2-1家庭组织结构,给居家养老带来紧迫性并伴随了特有的挑战。因此,研究、开发并部署有效的移动健康技术来支持对老人的远程看护,延长其独立居家生 活的时间和提升生活质量(Assisted living for the elderly),用技术和服务手段来缓解社会问题日益显得重要。

4)妇女和婴儿看护:比如,对育龄妇女体温的连续监测,以确定最佳的受孕时间;对妊娠期婴儿的胎心检测,以确定胎儿的正常发育;对婴儿的护理,尤其是新生儿,及时检测和预防新生儿的短暂性呼吸停止(sleep apnoea)所导致的死亡,等等。

那么目前移动健康服务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已经做到哪一步了呢?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我们都已见到越来越多的测量单一模态生命体征(比如,心电、血糖,血压等)参数的便携式感知终端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某种社区性或区域性的健康守护解决方案和服务,如图二所示。这些服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首先要由用户发起,用户得记住主动配合,定时地测量和记录相关体征数据(有些感知终端本身也带有一些数据处理和展示功能),再通过移动或固定通信终端(传输网关/家庭网 关)将这些数据传输到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器上,进行存储,分析,诊断和呈现。我们注意到:首先,数据测量时的时间和用户当时的生理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在很 多情况下所采样的数据不能够反映用户的真实体征状态变化,受到人为和环境因素干扰。二是在这些情况下移动网络运营商实际上起到的就是所谓“哑”通道的作用,即仅仅传输数字比特流而已,这是我们不太愿意看到的。


图二:现阶段基于单个模态生命体征监测的移动健康基本服务形式

第三点,讲一下移动运营商正经历的战略转型。我们现在所处的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TMT (Telecom/Media/Technology)产业融合和互相渗透的时代,所有移动运营商原有的商业模式和以话音为代表的主营业务都受到了来自多方面(例如,三网融合,VoIP,即时通信,应用程序商店,社交网络,等等)的极大的冲击,因此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拓并进入新的市场(diversification),以期能够扩大收入来源、向价值链上方攀升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商业回报、同时给用户带来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目前近乎泛在的移动网络,基本实现室内、室外全覆盖,使得数据流量持续增长,新的业务对带宽的需求仍然不断增长。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已经从2G跨入了3G时代,眼下中国移动正在北京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六个城市进行代表3.9G的TD—LTE技术的测试、部署和试运营,而2G/3G/LTE/WLAN四网协同的战略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这种大规模网络建设和技术的更新对投资的要求是巨大的,怎样让这些投资有很好的和可持续性的回报从而为股东创造价值是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像我们公司75%的股份是政府所有,怎么样才能给国家资产和股东创造更多价值呢?我这张胶片下半部分的图(图三)就是讲电信运营商 正在走出传统通信业务范围的束缚,进入数据、内容和信息技术服务的范畴,与内容提供商和行业服务伙伴合作去开拓一些新的业务形式、新的边缘领域,以发现和巩固未来收入的增长点。近年来中国移动已逐步推出一系列创新型的数据业务,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典型服务(如浏览和下载服务、即时通信、手机应用商城 Mobile Market);产业融合的服务(如手机报、手机阅读,手机音乐、手机钱包);物联网的各种行业服务解决方案;三网融合的服务(手机电视),等等。随着嵌入式计算技术、微小型传感器技术和短距离通信技术的不断进展,借鉴国外运营商先期发展的可用的经验和不断加快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现在我们觉得运营商进入手机(移动)健康领域的时机已经成熟。


图三: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和新型数据业务示例

第四点,讲一讲电信运营商在移动健康领域必须且有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移动目前拥有6亿多手机用户,从地理位置及热点分布、所使用的智能手机的功能和特性、以及用户群这三个维度来看,能够提供的移动健康服务的种类将非常 广。而且面对巨大的用户资源和多样化的销售/电子渠道,规模化服务前景可观。如图四所示,智能的无线接入网将提供多模式随时随地的接入手段,安全可靠的数 据传输。核心网将提供优化的移动性管理和服务质量保证。中国移动作为网络运营商进行健康关爱服务提供和创新的优势在于可综合利用我们的几个核心资产,包括:具有最大的零售(个人)市场渗透率和用户群;强大的运营和技术能力,表现在广泛的通信基础设施,即连接(connectivity)的密度和广度;有效的计费和搜集小额增量费用的机制;可鉴权认证的安全、可靠的通信能力;远端数据中心的存储和数据处理能力;已有的客户服务和远程交流能力;已有的全球性的商业或技术协约,用于国内地区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连接和漫游。作为国内领先的移动运营商发展根基稳健,具备处理复杂的法律法规事项的能力。品牌认可度排名最高,并且可以利用已有的营销网络。这是我们的想法,当然不同的运营商可能有不同的市场切入角度和发展路线图。但不管怎么样,移动运营商在一个逐步成长和完善的移动健康产业生态系统中可以发挥很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图四:移动运营商可为移动健康服务的核心资产

第五点也是这部分的最后一点,我想简单介绍一下先期运作的国外运营商在移动健康服务提供上的 两个例子,看一下他们是怎样开展这方面工作的。首先,在2、3年之前日本电信运营商已经率先行动,像NTT DoCoMo就开发和部署了所谓的“大众健康支撑平台”,如图五所示。可以看到最左边用户使用的是各种大家熟知的便携式生命体征感知终端,包括体重、血 氧、血压监测器,等等,可由不同的医疗器械厂家生产并配置符合NTT DoCoMo规范要求的接口。通过用户手机(作为个人网关)上的应用和控制程序经由3G网络来把血压、体重这样一些数据传输到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器上。这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创新之举,因为原来电信运营商仅仅扮演一个传输管道的角色,并不发挥更多的作用。但现在运营商变成这一重要数据资源的管家(Data Vault)(进一步的可能性是可主动地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归档,挖掘)并根据需要为右端的各种专业移动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的适配的数据格式转换和分发,使之得到更好地利用并应运而生新的服务型式。


图五:NTT DoCoMo的大众健康支撑服务平台

第二个例子是北美运营商AT&T,它选择与系统/平台设备提供商(如Cisco,Polycom,Avaya)和专业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AMD Global Medicine)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远程健康解决方案来促进各种应用和服务开发及部署,例如:可用于远程监测病人的主要健康指标并做出及时应对;避免病人和看护者的来回奔波所需要的旅行开支;使患者能够方便地获得医疗专家的咨询和诊断服务;改善患者的医疗保健效果;提供一个具有好的成本效益的方便的远程医疗培训和继续教育手段。


图六:北美运营商AT&T在远程医疗/移动健康上的战略部署

好,现在我们来讲第二个大问题,即“泛在网络日益普及时代中,下一代移动健康技术和服务发展趋势”,将分三个小点阐述:下一代移动健康服务的系统架构体系;运营商从“哑”通道向“智能通道+”的转变,包括介绍个性化动态移动健康的特征;以及实行系统不同部分之间通信和接口协议标准化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运营商看好的提供下一代移动健康服务的系统架构体系。总的来说,这个系统架构,如图七所示,和人们已熟知的物联网的分层系统架构相一致,当然,取决于部署的规模和服务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在具体实现上会有很多不同:

最下面的一层是感知层,就是直接贴近服务对象而采集人的生命体征和情境参数的一层,通常利用微小型的具有可编程能力的传感器节点,通过低功耗短距离通信技术(如:低功耗蓝牙- Bluetooth Low Energy,ZigBee等),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来组建一个灵活的可控、可配置、可穿戴的人体感知网(Body Sensing Network)。后面将会提到,和现有的基于单个模态的感知终端并由用户主动开启和按时留意操作的简单监测系统相比,体感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和创新服务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附加的技术实现和控制上的困难和挑战。

感知层之上是网络层,这里集中反映了运营商的强大的基础通信设施、完善的计费系统和可控可管的网络能力。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在核心网中增加专门的网元以确保规模化应用和安全可靠的服务的实现。此外,业务网能够提供多种业务能力,包括:短信,彩信,位置信息,地图,等等。

网络层之上是应用层,这里运营商可视需要选择性地独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够满足大众用户需求的应用,或者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高附加值的利基市场 (niche market)应用,更可以通过开放平台、通信和业务能力以及数据API等等给第三方开发者和专业(医疗、康复、咨询)服务提供商,促进更多的创新型健康关爱服务的诞生。


图七:下一代移动健康服务的架构体系

这也就自然地延伸到我们的下一个话题,即运营商如何从仅仅提供生命体征数据传输的“哑”管道有条件地转变为促进移动健康业务规模发展的“智能管道+”(如图八所示),具体的说就是运营商希望在实施移动健康服务的实践中能够逐步培育三种能力:

一是提供能同时对多模态人体生命特征参数和情境数据进行连续采集、传输、存储和按需分发的能力。这些由体感网采集的数据通常包括用户的血氧,体表温度,心 电,呼吸率,等等,但同时也包含描述用户运动状况的信号(如加速度,陀螺仪)和环境参数的信号(如声音,位置)等等;

二是具备一定的智能信号分析能力,包括在感知端对多模态生物医学信号进行实时增强、处理、分析、识别和融合的能力;对运动信号的分析和识别(如静止、跳 跃、跑步,等等);对环境参数的识别(如户内、户外、场所、背景噪音,等等)。而在用户的数据被传输、汇聚到后台服务器端/平台后,对此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建立个性化的服务和疾病预测模型;

三是有条件地进行开发和提供必要的针对特定用户群健康关爱需要的解决方案和应用服务能力。

当然,上述这几种能力的培育都不是运营商自己能独立开展的而是需要和专业医疗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医疗机构和产业链上的其他伙伴的密切合作。


图八:运营商在移动健康服务中成为“智能管道+”的构想

在目前为止的讨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提及,这就是,保证不同厂家设备间的互操作性所必须遵守的“通信协议和接口”这一要素,从而实现在端到端系统架构中进行数据和信息的安全可靠传输以及不同协议间的翻译等操作。如图九所示,这里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在数据采集(感知终端)和数据聚合设备(智能手机/个人网关/个人服务器)之间,即(无线)个域网/体感网;

二是在数据聚合设备和远程健康医疗服务与运营设备(数据服务器、运营管理平台、业务平台)之间,即广域网;

三是在这些平台与医疗服务机构现有的信息系统之间(医院的数据库、健康档案),即健康档案网。

目前在国内所见到的主要的移动健康方案和服务提供商大多是使用私有协议,且不同厂家的终端、器械、设备之间缺乏兼容性。在国际上相关标准化组织和产业联盟(如:康体佳-Continua Health Alliance)正从多个角度积极推进这方面的工作。从运营商的角度考虑,我们拟采取的策略是:1)依据现有国际标准和指南,推动中国移动的网络供应商开发并提供基于标准通信接口协议的设备,保证移动健康系统的开放性;2)根据中国移动自有移动健康应用的研究进展,在国内和国际相关标准化组织中,推动新业务类型所需要的接口协议标准化;3)针对异构PAN组网中多个生命体征传感器节点采用不同的采样率、数据格式的情况,研究能够实现多传感器间的数据同步和并行上报的协议要求,等等。


图九:提供移动健康服务的端到端系统接口和协议规范要求

好,在演讲的第三也是最后一部分,让我们讨论一下“为了推进移动健康服务,目前需要关注的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难题”:

前面我们描述了中国移动和其他国际电信运营商在移动健康领域中的一些思考和正在计划进行的业务提供方案。但要使这类服务形式真正得到实现、部署并为广大用户接受和信任的话,无论在技术上、商业模式上、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上,都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技术层面上,首先就是短程通讯的可靠性问题。这是一个技术难题。因为这个体感网是部署在人体上或离人体非常接近,传播特性不稳定,尤其受走动情况下肢体运动带来的传播途径阻断和变化的影响,以及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来自其它公用频段设备的干扰;其次是,由传感器采集数据的精度易受人为运动的干扰和随佩戴位置的不同而变化;低功耗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轻而小的智能节点设计使用户愿意佩戴,但电池的有限寿命不足以支持长时间连续监测的要求;其他问题诸如:部分地区的网络覆盖时断时续的不确定性; 缺乏与基础通信网络设施和电子病历的无缝集成; 需要不断制定和完善系统标准化和互操作性方案,等等。在商业模式上,提供移动医疗服务的生态系统还不完善,不同参与者(传感器和芯片商,设备厂商,网络运 营商,医疗服务单位,等等)的角色有待明确的界定。在政策法规上,在确保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方面的考虑和措施不足;在不断变化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下政府的医疗、保健、养老和保险等诸多政策和规范尚待明确和制定,等等。

我们再来看一下提供移动健康服务合理的商业模式,从运营商的角度我们认为首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包括:

明确谁是最终用户–目标用户群?

分析用户之所以要接受所提供服务的各种动机和需求?(对最终用户所带来的价值,服务提供商通过何种形式,如订购, 按交易付费,等等,从中获取收入?)

评估潜在的收入流(即需求的规模有多大?)

确定供应链/价值链上有哪些重要的参与者(所提出的商业案例的实现要依靠哪些参与者?)

明确服务的部署和持续的运营所需要的代价,等等


图十:围绕移动健康产业的生态系统

我们注意到移动健康产业的生态链可能会很复杂,如图十所示,位于中间的手机符号代表移动健康的感知终端(更确切地说是佩戴它的用户),围绕这部手机给用户提供一系列健康关爱服务,需要很多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当然,有些合作伙伴可能会身兼几重角色),其中包括移动网络运营商,网络设备制造商,终端生产商,IT公司(硬件,软件,集成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金融投资机构,医疗保险公司,医院和公共医疗机构,私人医疗机构,银行和支付公司,等等。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求也更加突出,为了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现有的(逐步 发展但仍然有限的)医疗资源,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分配上的差别,在中国研究、开发和部署移动健康的技术和服务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此外,在“十二五”期间一方面政府已计划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全民医疗保险的普及,建立面向社区的全科医生制度。另一方面,国家也正在准备上一些面向远程医疗和社区医疗信息化的重大技术攻关和示范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技术支撑,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同心协力地来推进这一影响国计民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任务。

谢谢大家!

(3个打分, 平均:4.33 / 5)

雁过留声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许利群:从运营商的视角来看移动健康服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13个回复

  1. billy 于 2011-07-18 6:23 下午

    有几分空中楼阁的味道,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总是残酷的。

    数年前看过HIPAA法案的内控要求,而绝大部分国内的医院迄今为止还对类似控制要求置若罔闻,倘若普及移动健康体系,不啻于刮起一场龙卷风,

  2. billy 于 2011-07-18 6:31 下午

    想一下MS HealthVault以及Google Health这一对苦命鸳鸯吧…都快要被遗忘在角落里了…

  3. 雅各 于 2011-07-18 10:21 下午

    我3楼

  4. 雅各 于 2011-07-18 10:24 下午

    不看好这个。。。。。。

  5. aguai 于 2011-07-18 11:01 下午

    愿望是好的,看谁做了。

  6. mapumama 于 2011-07-18 11:23 下午

    这个东西国内现在也都只是炒概念,10年初的时候曾经配合思科和华数做过,最后也不了了之了,也还都是为了炒作物联网应用

  7. Johnny 于 2011-07-19 1:53 上午

    问下billy ,这个HIPAA法案怎么做相应的约束?(即监督,我个人感觉要有相应的审计吧?)

  8. chinaslot 于 2011-07-19 2:37 上午

    CMCC向来属于即使在国内这种浮躁环境内也算比较志大才疏的公司之一。

    基本上在集团层面各部门都是分开的各行其是,很多部门都成为了指标机器,推动这种需要执行力的东西,呵呵。

  9. Mansfield 于 2011-07-19 8:07 上午

    呵呵,CMCC总还是有些想法的,不过每次都是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没有几项能做出亮点的Idea。从公司层面并购Paktel,到技术层面Ophone,Mobile Market,以及组织架构层面的南北方基地,无不如此。人才短缺,内耗过大。

  10. 陈怀临 于 2011-07-19 5:29 下午

    中移动的首席和弯曲评论的首席区别还是满大的。。。我军某司能写上述胶片的估计成百上千。。。活儿都呗好。

  11. tom 于 2011-07-19 10:16 下午

    估计是为了推物联网

  12. chairman mao 于 2011-07-20 6:26 下午

    文章没细看(主要是感觉不会有啥价值),图标用了不同公司的图标,对于一个有身份的公司的有身份的领导的文章,显得太山寨了点,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全文“引自”不同厂商的材料。
    CMCC的同学,至少得把图标统一一把吧?看到了H司的、C司的两种,还有两种不太认得。

  13. alrn 于 2011-07-24 5:08 上午

    CMCC做好自己的服务吧,我是10多年的CMCC用户,感觉他们就是收费,没有任何服务,又赶上iPhone,有点新奇,换了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