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质量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这是我的一次亲身经历。记得去年某天曾去1号楼机房参观T系列存储系统的硬件,由于前期知道T系列的IO接口卡均可热插拔,而这在中端存储产品里是没有其他友商可以做到的。抱着好奇的心态,我就反复尝试了一下,可以任意插拔IO接口卡而不影响业务,效果非常好。为了进一步验证T系列的可靠性,我直接拔出了正在运行的双控中的一个控制器,此时主机端正在从阵列中拷出一个大文件,拔出控制器之后,拷贝出错终断了,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操作系统自带的拷贝是写死的,超时值不可调。但是当再次访问阵列的时候,操作系统却提示错误,第一感觉就是热插拔控制器导致了数据不一致,直接损坏了Lun上的文件系统。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我叫来了测试的兄弟,并且重现了这个过程,测试的兄弟看上去好像之前并未做过这个测试,并且首先想到的是用“无罪推定”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现象不属于问题。我感到比较惊讶,在我一再炮轰之下,他终于承诺会作为问题单跟踪。后来一直也追着测试问这个bug的根因,最终确实对应了一个之前已经找出的bug。在这里也想对这位兄弟说声感谢,我是对事不对人,不过产品测试过程中真的需要较真和钻牛角尖,并且要往死里钻,才能发现别人所看不到的问题,而且要使用颇具中国特色的“有罪推定”来对待产品测试。

这里还想说一下日本国。日本产品的质量为何会广受好评,因为日本人普遍都是一丝不苟,一丝不苟到什么程度?已经不能用“非常”来形容,而必须用“变态”来形容。之前在另一个公司曾做过一年的日本客户技术支持工作,亲身感受了这种“变态”。任何一个小问题,他们都会追着你给他答案,而且回答过程中如果衍生出其他问题,他们也会顺藤摸瓜调查下去,所以日本人给你提出一个问题,往往你最重要回答十几个问题,来来回回邮件可能要几十封。日本人不喜欢用电话交流,因为电话交流实时性太强,期间会有很多妥协,如果遇到个能忽悠的,那他们就更加妥协了,无法表达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所以他们要用邮件,仔细阅读你的回答,并且仔细思考,然后仔细写出他们的观点和疑问,有条有理。你休想使用忽悠或者闪烁其词的手法来骗过他们,他们的好奇心和一丝不苟导致他们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有些客户的技术水平甚至比你还要强,这些客户买回设备之后,先不着急用,而是将它研究透,各种测试来一探究竟。就连原来厂商的某高管也亲口说过:日本客户能顶我们20%的测试工作,bug跟踪系统里大片大片的bug,可以看到都是日本人提出来的。

再来对比一下国内,之前看过一些文章,说中国人讲究“差不多”,讲究“中庸”,这种态度可以用来做人,但是不能用来做产品。我在原先的存储厂商先是支持了半年的中国客户,与日本客户差异巨大的是,中国客户确实好对付,只要故障排除了,设备好用了,他们不会过多关注“是因为什么”或者“具体怎么解决的”,这看上去你轻松了,可实际上是可悲的,这些客户并没像日本人那样通过这些事件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他们不追问,你也就不再继续调查,那么你自身也就积累不了更多了。我们的产品目标显然不能以这个为为准。
质量就是一位代码兄弟在Coding的时候仔细注释着每个关键的语句
质量就是一位测试兄弟在做Testing的时候发现了bug未解决之前寝食难安
质量就是一位售前人员在写Slides的时候反复推敲
质量就是一位售后人员在现场Trouble Shooting时胆大心细
质量就是一位资料人员编写Material时为了让用户更加容易理解而冥思苦想

“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对技术的渴求,保持天真无暇的心态,我再加一句,Stay Curious,在技术之路上不断攀登!振兴民族科教!

(7个打分, 平均:4.71 / 5)

雁过留声

“关于产品质量”有57个回复

  1. 张俊杰 于 2011-09-09 3:09 下午

    态度决定一切。
    抱着通过测试的态度,那就是赶快测试结束回家。
    抱着完美的态度,那就会打破沙锅“做”到“顶”。
    穿普拉达的女王里面的总编,做时尚杂志的态度就决定了这本杂志的顶级目标。

  2. kevint 于 2011-09-09 4:16 下午

    不完全同意

    在某司我见过太多人期望依靠精神的力量战胜敌人。很多人态度都非常端正,但最后往往因为能力平平或经验不足,做出来的东西非常糟糕。恨不得一脚踹开自己重来一遍。

    依靠流程保证质量,只能保证质量不冲破某个底线。
    依靠态度保证质量,基本上是赌博。
    真正决定质量的,还是人的能力。

    不善待人,把人当车间工人管理。站在山顶上谈笑风生谈质量。迟早要还的。

  3. Xin Qian 于 2011-09-09 4:48 下午

    流程其实是以前经验的总结,制定流程的人应该要搞得大家按照流程来效率越来越高。

  4. yunhaid 于 2011-09-09 5:28 下午

    说几句大白话,
    1测试人员是开发人员的死敌,但同时也是朋友,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很重要。
    2质量相比时间而言是次位位置,仔细体悟一下,日本的做事方式注定被淘汰。

  5. helloworld 于 2011-09-09 5:45 下午

    产品的质量,其实就取决于核心的那几个开发人员,人不行,你上再多人也没用, 你搞再多测试也没用.

  6. justin_ma 于 2011-09-09 6:28 下午

    假设投入的时间成本和最终收益的质量呈正相关
    则质量到一定程度之后,时间投入的边际效应就会减弱
    产品质量与产品回报的关系取决于市场环境,取决于竞争对手 所以日本方式是否被淘汰要看日本人到底是在跟谁斗

  7. 岁月如烟 于 2011-09-09 6:29 下午

    非常同意二楼的观点
    好的质量首先要有一个高质量的架构,其次要有一帮有能力和有责任心的程序员,最后才是测试。

  8. pipa 于 2011-09-09 6:43 下午

    从文章来看,热拔插控制器 这个功能该阵列并不支持吧?

    如果这样,那追这个bug其实有点过了,当然这种精神应该提倡。

    华为的质量思想应该是满足客户需求,而不是做到100%完全无bug,不知道华赛是不是也这样。

  9. testing 于 2011-09-09 7:06 下午

    测试中,第一段的描述 往往开发会这么找原因,测试的很少。
    倒是不少测试新手被开发老手“忽悠”。
    所以,这个是开发和测试的双向问题,只要有一方懈怠,产品质量就有可能有“漏洞”。
    上述只是一个测试工程师的工作感受。

  10. 水煮鱼 于 2011-09-09 8:15 下午

    责任心确实很重要,不管是开发还是测试。但是流程是很必要的,流程是将一堆平庸的人建设成合力的一种方式。做开发的每个人都希望质量做到100%,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有些时候,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做不同的权衡。

  11. 一条虫 于 2011-09-09 8:35 下午

    你们想太多了。什么时候开发人员工资和外国的差不多了。质量也就差不多了。

    可靠性系统这方面。。唉……感想太多了。但是最重要的我看就是钱多少问题。

  12. wzknet 于 2011-09-09 9:26 下午

    说到底还是“以人为本”。

  13. RUMA 于 2011-09-09 11:27 下午

    同意8楼的结论,对质量的要求程度,依赖于公司当下所处的环境。就如老童写的NS岁月一样,创业时期资源缺乏,讲究主要功能和速决战,全面的质量要求程度相对较低,产品稳定和推广期,全面的质量要求级别提高。我觉得很难有一条适合于所有形势下的质量通律。

  14. Mine 于 2011-09-10 2:20 上午

    绝对同意2楼的。
    靠精神力量,靠态度,解决不了关键问题,就像靠主体思想做不了什么事一样。
    当然,态度也比较重要就是了。

    真正的质量,还是要靠工程师的能力

  15. symantec 于 2011-09-10 2:38 上午

    好久没看到冬瓜头的文章了
    呵呵,记得我在一次年会上对平安总提过N次质量问题。他似乎对这个问题并不太关心。呵呵。
    不过,我看范总后来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产品质量的,写的非常好。
    个人也有过跟NEC等通信厂商接触的机会,日本人的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确实让人难忘。
    提高产品质量,流程和人员素质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在华为系来说,测试部门的地位还算是比较高了。。至少在国内的研发体系来说。

  16. symantec 于 2011-09-10 2:41 上午

    从文章来看,热拔插控制器 这个功能该阵列并不支持吧?
    +++++++++++++++++++++++
    基本上双控制器的存储都支持这个功能。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 两边的控制器CPU等IO压力不会太大,否则一个控制器扛不住 太大的业务压力。

  17. chinaslot 于 2011-09-10 4:13 上午

    冬瓜兄,我算是用户之一,对你所说的问题我深有同感。

    基本上国内某些厂商的一线支持人员对付心理确实比较严重,我一般是邮件和电话交流。之后一段时间后就一封抄送给他们领导的汇总未解决邮件。

    其实我理解他们,我自己也有这种得过且过差不多的心理,因为国内的很多做技术的公司,重公关,重关系,不重技术。美其名曰,科技创新的项目大多是扯淡。

    我常说一句话:我不相信奇迹,我不相信偶然,我相信技术和概率。少在我面前扯淡。

    我真心希望有一家公司能好好做技术和质量,不扯淡,如果有这家公司,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必然前往观摩。谢谢。

  18. symantec 于 2011-09-10 4:45 上午

    回楼上

    深圳UIT

    哈哈。。。

  19. 冬瓜头 于 2011-09-10 5:44 上午

    呵呵,楼上,去UIT了?不要屁股决定脑袋啊。
    另外你还直接给CEO汇报的?级别很高啊,我写的下一代产品整体概念设计书也发过,也是没什么反应,看来CEO非常忙。不过好像是重视质量的,不过,光开会肯定p用没有,得来实际的,得有头狼带着,一帮平庸的人+完善的流程也可,就怕流程不完善反而废人,那就彻底废了。

  20. 陈怀临 于 2011-09-10 7:51 上午

    领导喜欢胶片,叫做:Stay bullshit

  21. symantec 于 2011-09-10 8:37 上午

    xx总怎么把邓飚干走的?
    xx总是怎么把徐总干走的?
    某些大佬是怎么上位的?
    ….

    他的手腕,我可是见识过了,呵呵,,

    范总算是一个很实干的兄弟,但是跟海兄之间的关系很微妙。

    不说了,里面的关系很复杂。华为好的东西没学到,这些政治手段学的很快。

  22. symantec 于 2011-09-10 8:38 上午

    哦,忘了说
    UIT嫌我太差,不收我。呵呵

  23. symantec 于 2011-09-10 8:42 上午

    兄弟只要知道他身边的 东总,就知道其人是什么人了。

    想看清一个人的底牌,就看他身边的朋友。

    东总应该算是跟他走的最近的一个领导。

  24. 理客 于 2011-09-10 8:59 上午

    日本的质量控制,美国人都学不来,美国人确实试过,但失败了,日本质量控制和德国是一个界别的,除了质量管理一类,还有人对质量的自我道德要求一类,要达到日德的质量,缺一不可,所以世界上任何国家要学习日德的质量,总是会缺点关键的东西,所以都很难成功。
    但很难说是否因此影响了日本民族的创新能力,日本的copy再造能力绝对一流,比中国还强,古代学但唐宋,近现代学欧美,都学得很形似,但神似就差很多了。日本能震动一下的创新很少,方便面,卡拉OK是日本创造的,但总是透着一种copy的精神在里面

  25. 理客 于 2011-09-10 9:25 上午

    如果要保证质量,和MZ是一样的,必须玩三权分立,测试一定要完全的独立自主权,才敢去和研发PK,让测试和研发搞好关系,说不好听的,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摩人的本性,大家一定会为了共同的目标狼狈为奸,出了问题后再掩盖,掩盖不住受到高层boss臭骂,再互相撕咬,结果不但产品质量上不去,还大伤感情,能上去的一般是特例,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信的话,看结果。
    质量、进度和团队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三角关系,一个角变化必定要影响另外两个角,说提高效率会容易被忽悠,应该用质量效率来,就像买东西,商家打了折,是不是所有和这个商品相关的品质都打折,比如原来是三个月的质保,打五折的话就要变成一个半月,这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不能提高质量效率,那么大多是质量降低下的效率提升。
    黄豆最大能榨出多少油?如果是100%的榨油,那只能是直接把黄豆吃了,否则不可能,所以这个三角关系外的手段,只有加班,加班和榨油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控制好度,为什么要规定上班时间?铁打的东西还有金属疲劳呢,何差人?所以加班部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一般来说是要打折扣的,如果不打折扣,那么员工的身体也会被打折一下,总之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个折一定要要个地方打一下,发泄一下,因为如果没有火山爆发和大地震,地球就得爆炸,日本曾经付出的过劳死,中国是不能幸免的,韩国也一样。这是老庄道家里道法自然的哲学,无庸强力,否则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要顺利而为,而不是强力而为。

  26. 理客 于 2011-09-10 9:35 上午

    诚信是解决问题的的关键,如果不是要玩一夜情,如果不是天真的以为别人的智商都比你低几个数量级,不要去忽悠任何人,无论是内部部门还是外部客户,范伟那个级别的傻子,也只用两次,就超过了本山大叔

  27. 一条虫 于 2011-09-10 10:30 上午

    嗯。言之有理。不过范伟貌似不止两次栽了。

  28. 理客 于 2011-09-10 1:11 下午

    质量有两个极其关键的外延,一个是之前提到的质量效率,能保持质量标准的效率提升;另外一个是成本质量,叫成本质量是为了against质量成本,质量提升需要成本,但是质量的本质从整个生产消费的大循环看,正确的质量标准恰恰是为了最佳成本,比如房子要什么质量标准?太高了,太贵了,太多人住不起不行,太低了,报废周期太短,重建的成本更高,所以要一个合适的质量标准+定期的维修标准,达到百年建筑是社会成本最低的;对于消费类电子,在高速发展期,器件生命周期选型就又是另外一种模型,所以质量的终极目的是该产品消费循环下的最佳成本

  29. 理客 于 2011-09-10 1:21 下午

    另外衡量质量的数字标准就是MTBF,也就是几个9,这里长忽悠人的是比如5个9的标准是基于事后统计的,那么新产品怎么算?说0不公平,说5个9也不尽合理,并且我底一年只卖很少,但结果出了问题,那统计数据不足,也不够合理。即使如此,为什么厂商还是在产品规格上写上一串9呢?这个是经过计算得到的,这个计算模型是有一定科学基础的,大体就是每个器件的可靠性再做一些串并冗余和非冗余计算,并且一个设备的具体MTBF还和使用模型,也就是解决方案紧密相关,所以对于客户,如果希望vendor的一串9有没有道理,在RFQ中可以问一个问题:请从产品设计、解决方案和管理流程方面给出为什么可以到达那一串9?没有对一串9做做过功课的vendor,是很难答好,或者即使答好也是经不起实际检验的。

  30. 理客 于 2011-09-10 1:32 下午

    在软件时代到来后,大型软件的质量的难度超过了硬件,实际上,硬件的质量也高过了软件,因为硬件的电路虽然复杂,但ASIC的发展非常好的解决了硬件电路的模块封装问题,也就是硬件模块间的耦合性得到了非常好的控制,芯片内的问题可以在芯片测试解决,而更少的上升到系统测试;相反,软件因为其灵活性,在大型软件中,没能做硬件芯片级的软件模块划分和封装,导致系统测试中的路径成几何级数增长,软件测试在产品计划时间内覆盖所有路径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根据人为的分析做取舍,从而带来质量不可控。所以解决软件质量的根本在于软件模块的封装设计和封装测试的研究,在十行/百行/千行/万行/十万行/百万行/千万行的处理上,是非常不同的设计和测试理论及方法,这方面,到目前似乎都一直没有有效的理论、流程和工具,大家还在摸石头中

  31. 临淮.一笑 于 2011-09-10 8:59 下午

    TO symatec:其实俺想听听你说的八卦,真的想听听。
    质量这玩意,嘴上很容易说的一套一套的,实际干起就知道了,凡是大谈理论、道理的基本上都没有做过好产品。

  32. Eric 于 2011-09-10 10:41 下午

    态度决定一切,做QA的就是要不放过任何问题,必须要给研发的很大压力才可以。否则QA轻松放过,那研发就经常需要去现场了。

  33. symantec 于 2011-09-11 2:12 上午

    理客 的评论永远值得拜读。

    TO 临淮.一笑:
    你都说了是八卦,何必还想知道呢。就算知道,你也改变不了什么。还不如不知道,活的舒服自在。

  34. 理客 于 2011-09-11 2:24 上午

    质量管理是基于对个人的不信任,QA在中国需要更多的斗智斗勇的能力,不是简单的执行规范就可以解决的。
    首先要保留50%的半年观察期作为项目的最终评价,和之前的项目评价做比较,如果有超过误差的不同,就必须严格回溯,如果没有事前预防的能力,就一定要做事后跟踪和亡羊补牢,否则,质量体系就更多是一只黔之驴;然后在质量管理中,过程审查要大于数据审查,因为我们太擅长做数据了,对于对技术并不精通的QA,很难区分数据的水分度,这样下来,质量数据的可信度最多不超过25%,如果一个公司对质量数据的信任度超过25%,boss就需要反省一下了,在中国,只会严格执行规范的质量部是不合格的质量部
    在一个只管自己做屁股时间的管理方式下,缺乏有效的事后跟踪和追查体系,大多只管自己在任是否polish,哪管后面是否留了后遗症,所以上面的措施,基本上是没有boss去推动的,因为对boss,自己的屁股坐在位子上是第一重要的,其他都排后

  35. 一条虫 于 2011-09-11 2:52 上午

    理克这回没喝多。擅长做数据!that’s a good point

  36. 理客 于 2011-09-11 3:06 上午

    我酒精过敏,戒酒很久了

  37. 人治社会 于 2011-09-11 5:08 上午

    “质量管理是基于对个人的不信任” 这是比较典型的人治社会的说法。 中国人比较不容易做到对事不对人。 还是应该以更科学的眼光来看质量管理。

  38. 张俊杰 于 2011-09-11 5:19 上午

    能力強的重要方面就是一絲不苟和精益求精的態度。

  39. symantec 于 2011-09-11 7:35 上午

    成熟 的质量管理+ 人员素质的培养

    我也不知道哪个重要?

  40. 理客 于 2011-09-11 10:48 上午

    看人下菜碟,与人俱进

  41. 理客 于 2011-09-11 12:11 下午

    老外也不好管,当然和中国人不好管的类型不同,管中国人,呆板的法制即使再严格,一般也很难成功,因为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管理中国人一定要考虑如何调和法制+人治的问题,这方面最强的是曾仕强

  42. 无厘 于 2011-09-11 5:03 下午

    Japanese创造了有很多管理工具,例如:5S和Kaizen。我们整个集团都在实施,包括美国公司,真地帮助很大。

  43. swimmingbear 于 2011-09-11 5:39 下午

    日本人测试确实BT,有一次测试堆叠,不停插拔线几十次,终于发现了偶然的重启,然后让你改bug….

  44. 胖胖的向日葵 于 2011-09-11 5:39 下午

    态度很重要,能力更重要,特别是产品管理者和设计者的态度/能力最重要。不应该总是将眼光聚焦在基层工作者上,简化设计/简化需求/简化流程,降低对基层的要求,往往事半功倍

  45. zedware 于 2011-09-12 5:33 上午

    以前对一堆⑨没有概念,即无法事先计算,也无法事后统计。后来看到了真实产品基于大量用户部署统计出来的数字,既觉得真实又很震撼。如果某个发布质量有问题,数字和曲线会告诉你一切。

  46. 理客 于 2011-09-12 6:11 上午

    这个,每个vendor自己是清楚的,一般在电信的TL9000标准年度报告里,应该也会有半公开的统计数据,但一般不会包括企业网部分,企业网大多不会加入TL9000组织,去按照TL9000标准做这些统计

  47. yimiqi 于 2011-09-12 6:23 下午

    呵呵、碰到一次S系列因为运输振动导致控制器接口识别错误。一次T系列server贴片虚焊系统蓝屏。可能是我比较衰

  48. xiaozei 于 2011-09-12 10:29 下午

    一战以前德国产品的质量问题就像今天的中国。
    所以我们还是有机会。

  49. 姓名 于 2011-09-12 11:09 下午

    这是一个管理问题吧,需要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保障,并不断贯彻,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形成文化。就想LZ提到的日本人。
    P.S. LZ是大话存储的作者?小弟是sotrage外行,买了一本扫盲,没想到看的我思路含糊不清,晕了。。。只好后来买了另外一本书解惑。

  50. harden 于 2011-09-12 11:37 下午

    因为产品质量和我的工作很相关,平时对这方面的问题也有些思考,所以把我的想法写出来,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
    1.为什么大家感觉测试这么弱?
    测试方面从人员素质、工作内容、公司地位、工作成果等方面来说,都是相对弱的,这可能和这几个方面的原因有关:
    1〉国内做的产品大都是低端、低利润。产品创新太少,同质化严重,天天降成本,软件、设备、物料都是实打实的,动不了,最浮动和容易动的就是测试了。具体到现实,就是研发招人理直气壮,我有XX模块,XXfeature, 而测试要不就是没有名额,要不招的人就是做不了研发或是研发不要的,好铁不打钉,优秀的人不做测试,自然不要指望优秀的人来做,做什么高质量的工作。
    2〉工作成果感受不到。产品做好了,是研发和市场的功劳,做不好,也要靠研发来解决问题,市场人员忽悠客户搞定,和测试有什么关系,至于发现多少bug,预防多少问题绝对不如做个模块、搞个feature有说服力,能让上层看得见。
    3〉主管领导对测试的认识不足。主管领导往往是研发的头,就算是国外回来的,外企分工这么细,没做过测试,对它也就一知半解,楼上的网友提到的市场、研发、测试“三权分立”是做梦,退一步想做partner都不可能。曾和一位领导讨论测试计划,其中有一个看技术标准的工作,大约两周时间,这位领导无比惊讶的问,做测试为什么看标准?研发方面的计划和工作中,学习标准是3~4个月时间,coding一个月。在很多主管领导心中,测试就是体力活,测试工程师就是蓝领劳工,什么人都可以拉来做,忙的时候,做RTL的、做电路的、做DSP的、做板子的、做FAE的,甚至扫地大妈都想拉过来做测试。
    4〉政治地位决定。东西做好了,皆大欢喜;做不好,总要有人负责人;研发和市场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最合适的背锅的就是测试了,所以,测试部分在被有意无意的削弱,最好弱点的人来做,最好人少点,最好什么都不懂,最好多出错,这下,不是皆大欢喜,宇内同庆吗?

  51. 理客 于 2011-09-13 9:15 上午

    H早前好多年都是测试完全独立的,只是后来不知为啥给和谐了。
    认真的深入的做过5年测试后,你就会觉得同样做5年研发的人实在是不懂啥叫市场技术,多是闭门造轮子的
    我认识的做测试类的至少有两个到了高级manager很多年了,现在是否VP了不清楚,在H3C,不但技术强,并且会讲,完全不是研发可以比的
    除了少数有些天分的,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我见过一个专科肄业的做技术非常好,所以要完全对自己有自信,笨人下对功夫,一样很强,见过一个大家认为能力超强的人,他出恭都看RFC
    所以想大进步,就不要做研发,这里做研发的同学,如果要想大跳,要尽快转向测试或其他部门,别窝在研发斗来斗去,又累又气:)

  52. harden 于 2011-09-13 7:27 下午

    真希望动车追尾之类的事情少出,高质量的产品多来,斗胆在各位专家面前提几个测试方面认识比较模糊的问题,希望多点思考,真理越辩越明:
    1〉测试人员需要看spec/standard吗?测试人员的基本工作就是分辨对错,各种spec和标准就是分辨的标准,测试人员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对spec和标准的另一方理解,如果不看标准,要测试人员干嘛?最近碰到一个产品问题回溯,有几个硬件实现的功能没有做,原因是从产品spec定义到研发、到测试都没有看某标准的一章,以为是optional的,这中间,只要有一环看到了,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所以,一个独立的、能提供对spec特定角度理解的测试人员的贡献才是最大的。
    2〉自动化了是不是就不需要测试人员了,写自动化是不是测试?
    3〉测试项目是不是越多越好?
    4〉测试人员做什么,硬件、软件、系统、项目管理?
    5〉测试是不是研发工作,和研发怎么相处 ?
    6〉什么样的测试系统是理想的?

  53. testing 于 2011-09-13 9:32 下午

    1.spec/standard是一定要看的 而且要的异常深入。coding是体力活
    2.就数通领域系统测试自动化绝对是必要的。但是这个对产品的规划是有要求的。最起码CLI的设计要有兼容性,否则天天改脚本,累死人,测试人员也得不到提升
    3.机器能做的事情(自动化)当然多一点比较好,但是要看产品面向的客户的要求。满足要求。
    4.测试人员应该是系统级别的。这个主要是经验。

    还有上头的支持,如果得不到这个支持,测试工作就打折扣了。

    一线工程师的一点体会。

  54. wendy 于 2011-09-14 12:10 上午

    有人说,开发与测试应该和睦相处,但是如果测试是个完美主义者,凡是遇到问题都要彻底解决,我觉得再好的人际关系也不靠谱。所以作为测试人员,自己心里应该有个合适的标准。该坚持就坚持,该妥协也应该可以

  55. 理客 于 2011-09-14 12:36 下午

    人是最难度量的,有时留个活口就能让制度形同虚设,有时防民之口却顶不住一朵茉莉花。
    公司就需要一些wendy说的测试人员。不要让测试人员去做这个判断,应该让测试人员只管按照测试计划测试,不要去担心什么人际关系,只要是问题,合不合理,不应该由测试人员来判断,应该由上面一级该负责判断的人判断,并且如果测试人员不同意判断,反对者必须能说服测试人员,而不是压服测试人员,一个测试人员的地位不够的公司,产品质量一般会有更大的改进空间

  56. harden 于 2011-09-15 4:19 上午

    呵呵,看来还要加一个问题:
    7. 测试人员与Operator的区别?
    我理解的测试人员的工作包括写测试计划,至于执行是用operator还是机器,这个根据实际情况来。

    Testing老兄这个一线工程师的级别一定不低,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特别像我们公司的高级领导。也来分享对第三个问题的一些想法:
    1.测试项目的计划并不是越多越好,虽然出bug往往表现为没测到,不得不不断得加测试项,但一个负责的测试人员做计划其实是在做减法,减到不能减为止。因为:
    1>相对完全覆盖,测试资源总是有限的,就算是用机器也一样。一个产品,feature至少50以上吧,每个feature 3个测试项不算多吧,feature之间大部分是级联的,每个测10S,如果做一个全覆盖(C_50^1+C_50^2+…C_50^30) X3 X 10S = ?,还有一些interop测试,100个device X 10个测试项 X 1 天 = 1000天,还不算一些必须长时间的corner case ,Ixia/SMB口的冲突,人员的冲突,调试问题的冲突。消费类芯片六个月就更新,测试两个星期就要出初步结果,2个月要测到量产水平,晚了就算东西出来也没人要了。
    2>质量是一个层层把关的过程,不能把所有的宝都压在测试上,好的测试人员有时得“推责任”。就拿芯片来说吧:
    (1)一些线性的输入输出的项目,比如包分析之类的功能 Design和DV来做就比较省事。
    (2)一些有连结和复杂状态的,耗时间多的,和软件交互多的,emulation做很方便。
    (3)Analog, clock, corner case, 芯片回来才能做。
    (4)有一些interop和系统级的工作(信号、电源、EMI),要更多依靠board simulation和design来保证。
    分工合理了,每一层的测试就少了,质量反而能提高。所以,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但领导喜欢态度决定一切,所以测试就越来做成个体力活,靠天天加班这样“尸谏”来维持生存。

  57. 理客 于 2011-09-15 8:30 上午

    对时间紧迫型产品和规模大的产品,测试的技术含量很难低于开发,对大型产品主要解决模块耦合性问题,这个产品的设计和技术管理直接相关
    1、模块封装性好,向ASIC封装学习
    2、对模块间耦合性,有明确的设计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