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存储》系列的设计规划研发过程分享–The team of one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忆往昔】我所做过的最成功的一个产品-《大话存储》系列的设计规划研发过程分享–The team of one。

The Army of One,有这么一部禁片,描述的是一个比较无奈的人,拿起武器奋起抗争,最终歼灭了坏人。虽然理想化,但是表达了一种心情,一个人的团队,什么都是你自己决定。

V1.0
规划:其实是没有规划的。当时就是边学边总结思考提高,不会的就继续学然后总结,所以是个自举过程,就像编译器的产生一样。一开始只是一些笔记总结,打算论坛发帖分享的,但是最后羽翼丰满,自然而然就想把它产品化,也就是出书。从这一点可以有点感触,也就是一款产品的雏形有时候并不是经过详细周密的设计与规划的,有时候它就是一个技术,一个idea而已,然后逐渐的去丰满最后产品化。也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这需要非常高激情和环境促成,在一个流程化官僚化的基础上,没有权利和资源的个体完成这一点基本是不可能的。

立项:有了想产品化的想法之后,自然像某一样,先得找人立个项,对应图书领域就是先得找出版社编辑商量好,是否同意出版?对应的charter材料就是一份《xx图书选题策划书》,其实就是个charter,拿着去忽悠出版社总编等大佬的,按理说在图书领域,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就是产品经理,他想要出一本什么样的书,自己先根据市场根据趋势根据行业等去分析,然后拿出一份这个东西,然后去社会上找合格的作者来个他写,也就是产品经理拿着charter去研发找合适的人组建PDT来给他研发这个产品。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策划编辑自身没有对应行业的研发能力,也就是对应图书的写作能力,可能有但是自己不可能端到端负责,那么这份charter,当时也是直接我来写,里面包括这书名字,题材,领域,影响力,受众市场,预计销量,发布渠道等各个方面。当然,这个charter的审核也比较松,基本就是过过场。只要你把编辑说服了,其他一切都是过场,和某基本类似。问题是,你如何说服编辑?所以你得把你这本书的饼画圆了它,甚至直接已经做出来了,那就很好办了,如果没写出来只忽悠,那还是有一定风险。另外,看编辑是否懂是否专业,如果他觉得你这书写的太烂,是不会给你出版的,他们要赚钱的。我当时基本是已经写了大部分了,加之当时存储领域基本是没有专业原创图书的,再加之当时这个编辑也是刚去出版社,急于出点成绩,我们一拍即合。
研发过程:当然就是说我的写作、完善过程。写作过程是痛苦的,就像写代码一样。我自认为我这个人是个极度认真、偏执和尽善尽美的人,所以针对每一个地方每一处细节,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苦口婆心,解释的尽量清楚,尽量站到初学者的角度来写,因为我就是个初学者,这也就是所谓的产品“场景分析”和“站在用户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你认为什么就稀里糊涂写,你懂了,别人还是看不懂,而这正是某当前研发的习性之一,当然,需要成长,只不过成长的我认为是太慢了。整个流程中的质量保证,包括错别字、用词不当等,错别字只能靠仔细,而用词方面,是要反复推敲,不仅要参考业界标准叫法,而且有时候要适当独创,只要解释清楚即可,这一点绝对不像某现在的把某当成神仙一样。当时土,我也土过,而且现在对于office使用方面,依然土,当时不会自动编号,没插入一个图片,图片编号都变了,那我就一张一张的顺推的去改,有一章有一百五十多张图片,那我就改150次,利用搜索-更改的方式(除了图片标题,正文中的图片号码也要改),后期编辑修缮的时候,插入过多次,我不记得多少次了,那我就每插入一次改一次,有人说你不会最后统一改么?我的回答是,因为我是尽善尽美类型,所以我要保证这个产品任意时刻的快照都是“一致”的,省的最后忘记或者出其他问题。另外,格式问题也要我亲自去编辑,我不清楚出版社是否有义务来负责自己编辑,但是我还是编辑的差不多了才发给编辑的,格式方面也曾经拖慢了周期,估计拖了能有2个月,因为我确实坚持不住了,连格式都要一段一段的去调整,因为写作过程中就没有去注意格式,导致最后心理上支撑不住了,虽然技术上是没问题的,因为你是The army of one,没有文秘没有小工来帮你处理格式,你有的就是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后来不管怎么样,坚持下来了。相对于某研发,对于发现的瑕疵,是不情愿去改的,其实最后都是个体的工作量问题。本质原因我感觉是因为这个产品做得好与不好,与个体没有直接关系,而我的书,是我亲生的,所以付出多少都值得。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除非产品成功与每个个体有直接可见的好处,或者惩罚,赏罚分明,但是做到这个也不容易。

评审过程:出版社是有元老会的,这一点编辑也很头疼。由于我写作风格很另类,大白话+类比同时又不失技术细节和专业度,这类写法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书都这么写了,但是在当时,元老会意见还是很大的,尤其是那些老古董老学究派的总编,这一点我是搞不定的,多亏了策划编辑的苦口婆心软磨硬泡,我相信他也是顶住了很大的压力的。最后只砍掉了其中一段,这一段是完全与技术无关的,而且篇幅较长,我现在看来也确实该砍掉,而且我觉得书里那些武侠相关的东西也确实该砍掉,但是已经耦合太紧了,砍掉的话确实非常费劲了,基本要重写。通过这一点也反思,一开始写出来的时候,改没问题,评审过程中改也没问题,但是成型之后,再改,就不单单是技术问题了,而且上升到态度问题了,阻力就非常大了。

包装过程:大话存储第一代是经过了2年的项目周期,期间中断过,因为写书是要靠灵感的,而不是为了赶工而赶工,而且当时不是签了合同再交货,而是我先写,然后立即签合同交货,所以没有任何压力,唯一压力就是“我要保证我拿出来的东西是个牛逼的高质量的一炮打响的产品”。如果把这一点体现在某,那么是否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来操作,但是需要有高质量的产品经理+高质量的研发+钱+时间,采取不立项先做,最后产品化之前迅速走过场然后上市的过程,不清楚这样是否可行或者只是异想天开。话说回来,正稿完成之后,总算松了一口气,此时就需要进入上市流程了。首先需要一个封面,还得找人写序。基本包装过程就这两样。封面是编辑找设计公司来设计的,我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意见,当编辑发给我封面的时候,我是比较满意的,有那种侠道在里面,虽然夸张了点,但是我这人口味一向比较夸张,这一点编辑好像也是。至于序,我一草根无名,就只好让编辑写了个序,所以大家现在翻开大话存储1代的时候,可以看到是“编辑序”三字,我并没有低三下四低声下气的去找某些所谓专家教授的来写个什么序,没那个必要,我相信这本书一定是靠干货靠水平来赢的,而不是后期包装营销。当然营销方面我还是做了不少。

命名过程:其实应该属于包装过程,但是还是单独拿出来说说。曾用名:《存储的奥秘》、《存储秘史》,后来我突然想到了大话一词,因为我的风格确实是有些白话和夸张的大话,所以就大话了。其实当时市面上还有一本大话,就是大话设计模式,我其实是不知道这本书的,而且作为非研发类,代码都不会的也不会关注这个领域,以至于最后那本书的编辑竟然向我发飙说我抄袭了他的创意,让我没法解释。后来,市面上的大话系列确实也多了起来。
营销过程:由于是自己亲生的产品,当然要王婆卖瓜了。当时一个渠道就是各大论坛,以及个人博客,当时还没有微博,否则我估计效果更好。即便渠道很窄,经过后来业绩的证明,确实知道的人还是不少的,能有几千人,还不错。但是我隐约中感觉,还是没有做到全员知晓,很多业界人还是不知道有这么本书的,再加上新进行业的人,这些人是越来越多的,怎么抓住这部分人,用什么手段、方法等,我也一直在考虑。后期做了个Gif动画,比较搞笑那种。其实这个Gif的原型是qq群里某哥们为了卖他的ibm服务器做的,当时我是笑喷了,还有这种创意,所以我用编辑器编辑了这个Gif,换上了我的书,并用它当做各论坛的签名,每发帖就会跟着,这是天然的免费广告。以至于后来某论坛不爽竟然禁止了签名,呵呵。另外,我还做了一些诗句,比如《闻道》,“尘世浮华迷人眼,梦中情境亦非真。朝若闻道夕死可,世间何处有高人”,这也是被放到大话存储2封底上的。还有,电台广播渠道。当时与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的主持人笑语保持有联系,他主持的一档节目叫做《信息时代》,我认为非常好,已经12年了,这在当下电台唯利是图卖栏目卖药的现象简直是鲜明对比,也非常佩服他的执着,我们一拍即合,也就是在他的节目中对我做一次电话连线访谈,期间把出版社编辑也电话连线。结尾我出个小问题,然后答对的听众可以免费获得作者亲笔签名的大话存储书籍一本,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也为家乡人民争了脸,同时也促进了家乡地区的存储认知度,带动了一批人进入存储行业。
业绩:上市3个月第二次加印,也就是3个月销量5K套,这个成绩是让编辑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也说明了当时市场的渴求度和未满足度。同时,毛利虽然不多,定价7%,再扣掉税,没几个钱。目前为止3年,大话存储1代一共买了1.5万册,估计比T系列要多。另外,成本方面,由于纯脑力,不计料本,但是成本还是有的,就是自己的身体磨损成本,包括眼睛,颈椎腰椎,血管等,哎~~
整个项目过程,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并没有刻意的去规划什么设计什么,自己也不是什么MKT专家,也压根不懂MKT、什么营销,就知道你要将东西卖出去,你要写一本高质量的一炮打响的书,也没有什么赶工过点之类,仅此而已。我和编辑没有见过一面,都是通过qq和电话沟通的。项目前期我在北京,后期转到大连了,编辑一直在帝都北京。当时我正在连一个几平米的小屋子中过着在很多人眼里认为是猪狗不如的生活,当然我认为一张上下床有水电网供热(大连冬天是很冷的)就够了。总结一下这个过程: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当时IT领域对存储知识的渴望是很高的,但是却没有相关的好产品。地利:当时我是某论坛版主,借此集散地,认识了当时的编辑。人和,我要出,他想出,再加上我高质量的交付和他初入行业的激情,共同促进了一款优秀的产品。
“The army of one”,The team of one。

V2.0 说道这第二个版本,也比较传奇。

设计规划过程:其实当1代上市并取得良好业绩之后,我一开始并没有考虑写续集,说实话也不知道该写什么东西。但是我是个不能懈怠的人,所以我为了强迫自己继续写,就在论坛公开发帖说“我要写大话存储2”,但是没有承诺时间,这是个比较好的做法。这个帖子,在百度上还可以搜到的,里面的承诺,今天看来,我都做到了。发完这个帖子之后,反正也没有承诺时间,那就让灵感充分酝酿,因为我知道,我这种人是闲不住的,而且我一直相信命运,我这种性格的人,是一定会做成点事情的,所以我当时也敢于承诺。当时已经是在NetApp工作了,也学习积累到不少东西,而这些正是写第二本书的素材积累。但是半年之后,我离开了NetApp,原因就不说了,但并不是某些人猜测的我出了书之后就飘飘然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也不会以一种“低就”的方式来到某。说回来,回到家之后,我联系了刚毕业时候工作过的那个公司,当时是布线装电脑什么都干,还用电锤钻过墙,切割机切过地面,水晶头没少做,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顺序依然记得。在那继续做了半年,装pc,配置个adsl路由器什么的,一个月两千块钱,当时想没工作总不是那么回事,但是干了半年这种工作我确实感到厌倦了,所以就回家了,买了个xbox360开始玩游戏,一直玩到10年元旦那天,对,我清晰的记得就是那一天,我在某论坛上讨论了一个技术问题,期间想了和思考了很多东西,就在某一瞬间,借用某人的某佛语,一瞬间=0.36秒,我就知道,大话存储2改写什么了,写成什么样了,怎么写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在想着上面那三件事,也就是写什么,什么样,怎么写。其实写作期间还有个动力,就是学习的动力,好奇的动力。很多技术细节我根本不了解,所以就在百度搜,然后发mail咨询,我记得期间问过不少人,包括中科院某人员以及其他不知道的公司做OS底层的,因此也结交了几个技术上的朋友。我的一个优点就是善于将很乱的东西梳理规整好,缺什么补什么然后再总结,这样提高非常快。这也是我口头表达很差但是写作很好的原因,也就是头脑清晰,用于思考和计算的时间耗费非常多,而用于IO的时间则很少,却可以很快的将结果清晰的放到内存里保存,然后异步的写到txt中,我不善于太过同步的事情,除非讲实在的技术或者灵感爆发或者有充分理由骂人的时候。

研发过程:写作过程依然痛苦,上面也说了,无时无刻不在想。这一点我也写到了大话存储2的前言中,那绝对是实话,是真的连做梦都在想,而且每天睡觉之前都会带着某个疑问,然后在脑海中建模,当时在纸上画了无数的模型,包括时序、逻辑、数据结构等,当然都扔掉了,否则或许会升值?与1代研发时不同的是,1代写作是,我完全算是个存储外行,但是2代时我已经是个内行而且算个专家了,所以我很清晰自己在写什么,怎么写,遇到不对的地方找什么资源查证、实验,所以我边写边提高,痛苦的其实是我的脖子颈椎,但是脑袋完全是一种充实的感觉,每天晚上奋战到两三点都不带疲倦的,睡觉只是为了第二天更好的写作而已,那段时间是我为数不多的最具有充实感的时期,其实人的一生中,能有充实感的时期真的是很少很少。有了1代的经验,2代研发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按照文档的格式来写,写一句就符合格式,这样节省大量的后期成本。对于质量,遵循1时代的,这个其实是由人的性格决定的,而不是要去遵循什么,最终都是遵循你的性格,你非常严谨,质量自然高,如果你平时就是大大咧咧的一个人,估计也指望不上啥。。我自认为是个严谨的人。就这样,经过了半年,产品主体就完成了,这半年也是我自己学习总结提高的半年。但是这也只是主体而已。前期操作方式依然采用,先交货后签合同的方式。合同签订之后,出版社内部流程还要走很多,竟然要两三个月。同时,对于2代产品,随着我不断的学习,有很多的东西要进行融入、更改等,更加完美了,这个相当于给产品做了一个长期的质量检查过程,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7个月。就这样,到了10年6月份了。产品还未GA,此时正处于出版社评审阶段。

再定位过程:2代的定位其实有些许尴尬,由于存储技术是相继承的,对于相比于1代更新过的地方,如果针对这些更新单独编纂成书的话,会显得不伦不类很唐突,所以我决定还是在1的基础上来增加,修缮和完善扩充。这种定位编辑其实是不看好的,他还是认可单独一本书的方式,但是我作为研发,从技术角度讲还是追求一种尽善尽美的,也就是打造一本独立的,而不是分开两册的“存储界之圣经”,缔造完美。但是如果按照我的意见的话,价格势必要较高,厚度增加,所以销量会降低,但是我当时的决定是,抛弃利润,而打造个人成就方面的最大化。最终编辑接受了。

评审过程:“谁赢了他们跟谁”,这是《让子弹飞》中的一句台词,道理说得很准。一招鲜吃遍天,上一个产品赢了,路子就顺畅很多,谁赢了就跟谁。所以评审过程基本是个过场,就像某过点一样。加之我这次的确没有再用夸张的虚拟故事方式来写作,但是言语上依然保持犀利夸张风格,所以元老会也可以名正言顺接受。

定价过程:1代的时候,其实价格我根本没有关心的,是出版社方定的,也就是58的目录价,成交价一般是7-8折。但是2代由于收编了1代,而且900多页,价格自然要上去,我一开始倾向于定价到128于定价到128 RMB的目录价,就算这样我认为也是贱卖了。但是经编辑反馈,超过100的基本会有个很大的销量区间下降,最终我还是妥协了,99的目录价,算是超级贱卖了。

包装过程:有了第一代的成功,口碑和品牌自然形成了。其实在我呆在家里的那1年时间内,我也结识了一些业界的公司,一开始其实是想让这些国产存储公司给点赞助费用,而我在书里介绍一些这些厂商的技术和产品,当然,绝对不会只干巴巴的介绍产品,在我的书里是绝对不允许出现这种赤裸裸行为的,我还是与对应的厂商技术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以及学习了他们的文档手册等,用我自己的话讲这些技术表达了出来,这些也都是这些厂商有目共识的,最后也让这些公司的核心人员写了序,当然,赞助费最后我决定还是不要了的,因为存储就这么个圈子,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况且支持民族科教一直是我信奉的,但是其中一个公司还是主动支付了一万rmb作为酬谢。写作期间更是结识了华中科技大学的谢长生教授,其实也是挺传奇的个过程,这个在谢老师的序中也提到了,也就是当时我研究某专利时竟然发现了算法上的一处错误,会导致数据不一致,所以就发了mail给谢教授,他很快就回复了并且与当时的研究生一起确认了这确实是个bug,并表示感谢。我至今非常感激谢教授的包容和对后辈的鼓励,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我们见面的时候还称呼我“张先生”,而我都是自称“晚辈”的。自然而然,邀请谢教授写序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谢教授的序写的确实也非常真情实感,而且是最快发给我的。

供应链条生产,也是委托第三方印刷厂,这个是非常快的,比印rmb都快。然后会入库,入SAP系统进入上市流程。

营销过程:有了1的市场和口碑,2的营销其实我也没有做太多创新,在1的那些营销渠道的基础上,我写了软文,而且Doit媒体也帮我免费发布了一下,毕竟我也是给Doit做了5年版主的人,这点忙他们也是应该帮的。另外我这次打算将书中的所有图片素材等免费发布出来供下载,其中放上了我的照片,以及杜绝盗版等宣传。我相信,互联网的人如果看了里面的一些素材,会出手买实体书的,因为我那些素材都是我的滴滴汗水铸成的,都是精心去制作的,发布出去对我也没有损失,反而会促进销售,再加上可以作为各大院校老师制作PPT的素材,更会在教材市场创造机会,何乐而不为? 另外,我本来是想在图书上架前1周发动引爆攻势,说已经开始预售,一周之后到货,结果这个做的我认为很差,我引爆之后,1个月图书才上架,陆续到货,这个显然拖的太长了。原因多方面,首先编辑向我承诺的不准,其次是突发事件,比如负责入库流程的人员临时请假不在导致流程走不下去,所以说,流程是个双刃剑。其次,诗句也是不可少的,比如《书湖掌中》,即“闭关两载修此书,练得秘籍献江湖。七星降龙独孤掌,多少豪杰醉其中”,都是放到微博和博客上去宣传的,也类似于key message。

另外,某司作为国内较大的存储厂商,向他来拉赞助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确实联系上了,但是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赞助是没有拉来,但是却把自己给贱卖进去了,借用接口人的亲自所说的话,算是“损了夫人又折兵”吧。但是我是没有后悔的,也是真心的感谢那位拉我进来的人,确实学习到了不少东西。

关于营销过程还有个花絮,就是出版社印错我我的名字,公司邮箱中也时常会有人发错邮件,因为有个重名者叫张东,而第一次印刷的图书中,封面上确实就是这个错名。常人一般是不允许的,我有充足的理由和权利要求出版社重印,但是我没有,一是劳民伤财,国家资源有限不应肆意浪费,二是与出版社搞好关系,三是我不也不是十分在乎。四,也是有意思的一条,我将这个事件做了个营销,宣布第一次印刷的是错印版,收藏升值。

业绩:在预期之中,但是依然不满意。因为经过培育,存储市场应该进入的新人更多了,我的期望值是大话存储2能够总计达到3万册的销量。实际情况是,上市1个月5千册销售一空,也是1代的口碑和品牌强力支撑了这个业绩。截至当前,已经总计印刷了1万册,售出9千册(包含各书店的囤货)。

总结一下这个产品成功的原因: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产品自身的质量、容量是其成功的本质原因。在这个产品之前,确实有一些国人原创的存储书籍,但是其质量和容量方面确实与本产品相差巨大,不管是底层细节还是深度广度上。另外,创新的写法也是成功关键之一,也就是大白话方式,其次,站在用户角度,也就是大量的初学者的理解范围之内,循序渐进的,从入门到精通的,把存储技术从简单的东西,慢慢串起来,然后直到最后复杂的全貌展现,客户体验非常好。总结起来就是:创新+质量

我的下一本书,大家恐怕知道我打算写点什么了,写技术太不划算了,叫好不叫座,因为受众市场太小。但是大话存储虽然受众少也没赚几个钱,但是却打出了品牌,品牌的价值是无形的,我相信下一本书会靠品牌将利润赚回来,但是前提是下一本书不能咋了招牌,必须更高的质量交付。这一点我相信对于某司产品经理来讲也是这样,某产品有时候虽然不能赚钱,但是却让外界知道了你的实力,有了品牌和口碑,自然后面的路好走,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向研发苦口婆心传达的思想:“x产品不指望卖钱,但是只要宣讲的时候,一线拿着去忽悠的时候,用户能多驻足2分钟,多提几个问题,多看你几眼,形成一个“某竟然也能做出这种牛逼产品”的印象,这tmd就是成功啊兄弟”。

一中午写了一下这个总结,或有人说与工作无关,但是我觉得还是相关的,都是做产品,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希望大家看后多加感慨和评论,都是为了做出更好的产品而努力,最终就是那句个被人指责为狭隘民族主义的话:“振兴民族科教”。

(11个打分, 平均:3.55 / 5)

雁过留声

“《大话存储》系列的设计规划研发过程分享–The team of one”有41个回复

  1. symantec 于 2012-01-20 5:13 下午

    振兴民族科教—
    冬瓜兄,别总是这么高屋建瓴好吧…高处也不胜寒啊。搞的我等只能仰望星空。。。
    期待你出高质量的书,别像《大话》,全TM的口水。

  2. popy 于 2012-01-20 5:21 下午

    本来想有机会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东西,看了作者的后序,居然马上浇灭了所有的兴致

    有些时候,我承认,销售是很重要,但不能让你壮大,让你持久,让你一如既往的成就;刚起步时候,just can run是不得已的选择,但如果想做成百年老店,这种心态不可长久

  3. popy 于 2012-01-20 5:22 下午

    刚发完,看来一楼兄弟和我感触颇有相同,不要全是“大话”,好歹还是需要一些干货的

  4. zhaorui 于 2012-01-20 10:50 下午

    我看完之后倒是觉得可以买来作为入门读物

  5. abc 于 2012-01-20 11:56 下午

    祝大家新年快乐。

  6. 扯风头 于 2012-01-21 1:33 上午

    赞 ! 存储的科普也是要支持的! 中国向来缺少也看不起科技和民主两位先生,这是我们民族现在最缺的

  7. LuGuo 于 2012-01-21 4:02 上午

    作为一个完全不懂存储的IT人,本着学习了解的目的,买了大话存储II。比较失望,记得当时看了不到30%,就看不下去了,觉得思路很乱…
    后来买了另一本,好像是IBM xxx写的同类书籍,感觉不错,一气呵成的读完。

  8. what is 30Mpps? 于 2012-01-21 10:03 下午

    弯曲虽然近几个月来发文太少,我觉得首席还是请控制一下文章质量、宁缺勿滥比较好。

    本来大话就已经在吹水了,居然来一篇更水的。

    首席请留意不要让某人把弯曲发展成他的自留地。长此以往影响的是弯曲 “科技、人物、潮流” 的形象。

  9. yangdigital 于 2012-01-21 11:20 下午

    鼓励一下冬瓜头,大话2写的不错,我可是在海淀图书城买的,不打折:)我一直放在桌上,有记不清楚的时候随时看,可以当字典用。

  10. 理客 于 2012-01-21 11:26 下午

    给个人都认为自己国家最好,每对父母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完美,大话存贮是冬瓜头的孩子,他完全有权力去赞美自己的孩子,当然,任何人也都有权力质疑,因为在公众面前,他一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我挺冬瓜头。

  11. 抓狂 于 2012-01-22 5:31 上午

    很腻味那种:不干活光挑刺的人,挑毛病谁都会,挑不到本质问题挑格式问题,挑不到格式问题挑哲学问题,反正怎么着都有问题。。。

    一没逼你买,二没骗你买,买了感觉不爽就跟唐僧似的倒闭叨叨逼到

    支持冬瓜头,虽然大话II我买了还没看,至少人家在认真写东西

  12. 。。 于 2012-01-22 11:05 上午

    宁缺勿滥。

  13. 。。 于 2012-01-22 11:08 上午

    首席请控制一下发文质量,宁缺勿滥好点吧。虽然近半年来发文数量有点少。
    本来大话就已经很水了,现在居然一篇更水的。长期以往影响的是弯曲“科技、人物、潮流”的形象。

  14. 陈怀临 于 2012-01-22 5:49 下午

    我会的。也希望江湖上的朋友不要提交文章之后,我没有发,自己还不明白,非要逼问我:为什么还不发。。。大家都是江湖中人,都点到为止,不要让我把话说白了。。。

  15. 一叶扁舟 于 2012-01-23 4:11 上午

    大话系列感觉确实质量不高,算不得精品,已经发出的就算了,但希望以后在tektalk上别反复让我们看到宣传了,我感觉tektalk上很多人该看到的都差不多都看到了,再做宣传应该也不会提高太多销量了,不过还是赞赏一下冬瓜的工作毅力,并且商业头脑不错,将来非富即贵,呵呵。

  16. xyz 于 2012-01-23 4:44 上午

    说实话,这篇文章提不起阅读兴趣。不知到为什么。

  17. simida 于 2012-01-26 5:13 上午

    书写的扯淡没有错,但是非要在这里以丑为美就不对了

  18. kevint 于 2012-01-26 10:35 上午

    个人觉得至少这篇给将来要写书的朋友提供了个思路吧。学习学习也好。

  19. yunhaid 于 2012-01-26 2:00 下午

    支持一下冬瓜头,坛子里玩存储的人不多,更多是玩路由的。能写书的就更少了,这篇文章值得参考和学习。

  20. 冬瓜头 于 2012-01-28 6:48 下午

    感谢首席还是发出了这篇文章。两个事,一个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说大话存储2怎么样的问题,而是说我是如何做了一款产品的问题,说的是产品的规划设计和上市营销过程,是给产品经理分享和参考的,这是一个事情。 第二个事情,就是大话存储2这本书的问题,感谢大家的质疑,有吐槽的,也有挺在下的,这是好事情。作为我个人来讲,我也有吐槽的,地方,里面那些故事确实有点鸡肋,但是并非像某些人回复里说的那样没有干货,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好像是IBMxxx写的同类书籍”没有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包括其他某厂商的洗脑书,基本都是空泛无味大理论一堆,细节基本没有的。我自认为大话存储2还是提供了迄今为止市面书籍中最为细节的东西,而且有些细节可能一些厂商的人都不见得了解的,有质疑者可以深入比对一下,我敢保证大话存储2里的干货是最厚道的,立此言。

  21. 冬瓜头 于 2012-01-28 10:08 下午

    1楼的symantec,不知道你是不是那个当初从某司出来,然后qq上和我聊的时候让我推荐到netapp并吆喝着把第一个月工资给我那人?我实在记不清了,但我感觉你就是那家伙。

  22. haha 于 2012-01-30 6:29 上午

    这篇文章在公司论坛上看过

  23. 冬瓜头 于 2012-01-31 10:10 下午

    冬瓜头现在哪个一级部门啊

  24. popy 于 2012-02-01 8:53 下午

    看了“冬瓜头”21楼的回复,看来其为人也不可抱多大希望:)

    我肯定不是”让你推荐又给你一个月工资的家伙”:),话说文如其人,因此,通篇看来,该书应该在避免买的行列:)

    我总以为人的态度/眼界/立场会决定其内涵,但通篇看来和作者的回复,首先是气度就小家子了,成就自然受其限制。这也是我判定我不可能,当然,个人愚见,或有偏颇.

  25. 冬瓜头 于 2012-02-02 9:37 下午

    popy,理不是你这么讲的。对于那些躲在暗处乱喷的给予适当回敬,咋就与人品联系上了呢?别动不动就牵扯人品,都不是圣人,别评论别人人品。

  26. popy 于 2012-02-07 5:42 下午

    本来是从你的文字判定书的品质问题,但我是觉得扯上类似于”推荐工作则给一个月工资的家伙”之类的隐私与臆测,实在算不得光明,如此而已。这算做人品评论?我实不自知。

    我有我的判定–“此书不值得一看,出发点是你自己的言语给我如此印象”,诚如你自己的判定“保证大话存储2里的干货是最厚道的”一般,仅此。

    我看书会比较挑剔一些,一向不太喜欢自夸之类的言语,个性使然(一向觉得嘴上厉害的家伙比手上厉害的家伙多了太多),无它。

  27. somebody 于 2012-02-07 7:09 下午

    赞26楼这句: “一向觉得嘴上厉害的家伙比手上厉害的家伙多了太多”
    并补充一句: 手上厉害的家伙比床上厉害的家伙多太多了 :)

  28. kernel 于 2012-02-12 9:17 下午

    不得不出来说句公道话。和作者打过照面,印象中根本就不是那种动嘴比动手厉害的忽悠型人物,第一感觉就是个实干派,深入了解之后也确实是实干派而且是牛逼的实干派,技术功底深厚,还具有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核心技术上,而且在一个产品的方方面面。作者是个非常善于总结和打字的人,公司内部博客上基本上成了他的一言堂,每篇文章基本上是一针见血字字珠玑,当然,有些骂娘的废话,也有点,但是正如其书一样,瑕不掩玉。一句话评价作者:实干派的拓荒者,兼具技术与艺术,但是性格耿直,有时不好办事。

  29. popy 于 2012-02-16 9:31 下午

    楼上的言论同样禁不起推敲

    何谓“照面”?但又知道“公司内部博客上基本上成了他的一言堂”,难不成你和作者同一公司,但仅仅“照面”了一下,就得出了“实干派而且是牛逼的实干派”的结论

    依此“照面”方式,我的结论恰好相反:)

    凡事最怕认真二字,虽并不太喜毛爷爷,但不代表他的每句话都是错的

  30. 冬瓜头 于 2012-02-17 2:27 上午

    popy老兄来喷我喷的真是执着,不得不让人佩服,我要把您这股劲头用到做产品中去,请您放心。先感谢一下kernel老兄拔刀相助,虽然不知道您老是哪位。这几天忙着抓产品,忙着搞新产品,没上来。不过popy老兄,看你的回复,如果按照你的理论走下去,你连照面都照面,然后就喷,那么你和kernel的区别在哪里?kernel算50步,你是100步?要笑也轮不到你老兄吧。另外,大周末的不容易,如果哪方面得罪了popy,道个歉,或者负荆请罪?

  31. popy 于 2012-02-17 5:31 下午

    首先,我做事象来对事不对人,换作西瓜头,出此文章,照批:
    再者,作者也不要搞出百步笑五十步的笑话,产品中就更要不的了;否则,和我与kernel一般,五十笑百,半斤八两就不好了,批者,捧者既然都是五十一百,也没什么值得讨论了,因为不具讨论价值,打住。

  32. lilo 于 2012-02-17 11:50 下午

    最烦丫说“对事不对人”的,事是人做的,做得好与不好那就是水平或态度的体现。

  33. 说的好 于 2012-02-22 4:03 上午

    凡是说“对事不对人的人”都他妈一群伪君子,给自己下黑手找借口的玩意,请不要对号入座。
    这样的人我见过的多了,其中某人曾经对我某个兄弟说过这样的话,当时那兄弟有个单子牵扯层面太大,公司投入资源也多,得罪了上级主管,上级主管急于撇清自己跟这个单子的关系,而且想干掉他,就跟那兄弟签了军令状,单子做成了,跟他这个上级领导没关,单子丢了那哥们滚蛋。那哥们顶不住这个主管平白无故施加的一些压力,跟公司投诉主管领导不给支持反而在这个项目上来给他施加不应该的压力。结果主管领导就来了句“对事不对人”。结果是那哥们竟然给公司拿下了这个大单子,结果是上级主管过了半年还是找了个因由把那哥们开了。开之前依然是那句“对事不对人”,说白了,事都是人做的,你对这件事有看法,实际上就是不认可这个人的做事方式。对了补充一下,那个上级主管后来因为收受代理商人的回扣被人给投诉,公司最好干掉了他,又高薪请回被干掉的那个哥们。现在那个哥们已经是大区主管了。

  34. 一条虫 于 2012-02-22 6:08 上午

    挨,楼上这个说法新颖。。受教了。

  35. 理客 于 2012-02-22 11:29 上午

    故事很精彩,人生常无奈。

  36. 白开水 于 2012-02-24 12:14 上午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我觉的冬瓜先生很有意思,虽然文章有点像流水帐,写到哪算哪。但是其实这也算个性的一种体现,而且字里行间也挺随性。

    另外我想问下冬瓜先生,假如我想买《大话存储》只买一本,是该买1,还是买2?2跟1比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还是2只是1的简单扩展?

  37. 冬瓜头 于 2012-02-24 9:13 下午

    To 白开水,如果只想买一本,那就买2,2包含并且深化细化了1,虽然目录看上去前几章相同,但是内容是被细化和追加了的。另外还有独立的新三章。总之就是近500页的内容追加/细化。

  38. 白开水 于 2012-02-24 9:34 下午

    To 冬瓜头,谢谢

  39. zhaozx 于 2012-02-25 3:31 上午

    我觉得啊大话还是可以的,可能有些地方,写得不够详细,既然写到各个公司的产品,就应该用一个专门的章节将各个产品的对比写出来。

  40. 无名 于 2012-06-27 12:14 上午

    瓜娃子的第一本书我看着很受益,对于存储入门来说实在是一本好书,这个我必须承认。只是第二本书看过之后,觉得作者讨论的范围有点广,恨不得把所有相关的技术都来个原子级剖析,从这个角度看,整本书的规划比较杂乱,离高水平的著作仍有不少距离。不过话虽如此,在中国这个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写出这样的书还是比较难得的。

  41. 2b青年. 于 2012-06-29 12:30 上午

    很肤浅的书. 但语言表达能力不错,对于大部分计算机文盲是很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