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极路由HiWifi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感谢弯曲评论编辑团队协助编辑。原文发布于格物资讯

2012年的夏末秋初,在中关村e世界写字楼的某个办公室里,笔者第一次见到了仍处于开发阶段的极路由。虽然只是个软件、硬件均很粗糙的原形,却已经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过当时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段更不靠谱的对话:

“这产品叫什么?”

“还没想好。”

“那你们公司叫什么?”

“还没定……”

“我靠,谁信啊,新名片给一张!”

“真没有啊……”

帝都的秋天总是来得快也去得快,昨天还一身短打奋战在篮球场,今天就只能穿着毛衣烤暖气了。在这个信息越来越多的时代,人能记住的东西却越来越少,那个无名公司的无名产品,仿佛也随世界末日的噱头一起被淡忘了。

不过,中关村的创业团队终归比玛雅人靠谱些。在这面向雾霾,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极路由,它终于来了。

HiWiFi

交互体验革命

一直想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去记录极路由的使用体验,但看过PingWest最近刊登的一篇叫做《致互联网创业者:请别把自己当作典型用户》的文章后,笔者改变了想法,决定还是踏踏实实做第三方观察。

极路由团队推崇极客文化,但并不意味着产品会走曲高和寡的路线。实际上,他们追求的是用极客精神缔造产品,让更多普通用户为之受益。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浮云,那么笔者就先说说第一个能具体落地的体现:交互体验革命。

自诞生以来,家用路由器在功能、性能上都有了极大进步,目前已经领先于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但在人机交互层面,却是十几年如一日般的平淡。貌似所有人都接受了“买来路由器——把宽带接到WAN口、电脑接到LAN口——登录到路由器配置页面进行配置——OK上网”的固定流程,上个世纪末我们这么干,今天我们还这么干。

这个流程真的已经成熟到无懈可击了嘛?显然不是。相反,越是持久不变的事物,其矛盾存在和爆发的可能性就越大。现实情况是,互联网时代到来了,宽带接入普及了,路由器的配置和维护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太难了。

极路由团队就是把解决交互难题当做一件大事来抓的,他们的一个愿景就是用简单的人性化去取代复杂的技术流,拯救大量的小白用户于水火。而这一切,都从第一次安装配置开始。

1

极路由是笔者见过的第一个可以并倡导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初次配置的家用路由器。首次加电后,移动终端可以发现一个叫做“HiWiFi_(MAC后六位)”的不加密无线网络,接入后不管访问什么网址,都会被重定向到www.4006024680.com,也就是路由器的管理配置界面(以后也可以手工输入此网址登陆)。这个流程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忘了神马管理IP吧(这也更贴近小白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后这东西没用了;第二是强化对技术支持电话的记忆,真要遇到什么搞不定的问题,也不用去说明书(很可能也找不到)和搜索引擎里找电话。

2

极路由的管理配置界面针对不同设备做了优化,分为移动版和完整版两种风格,感觉应该是通过浏览器agent进行了判断。移动版界面中,对信息量和触摸交互方式做了优化,即便使用小屏手机配置也很方便,更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的特点。当然,目前大多数家用路由器的管理界面也能在iOS或Android系统里的浏览器中正常工作,但谁都知道/可以想象那种体验是相当糟糕的,基本不具备可用性。

3

如果极路由检测到用户使用的是PC或笔记本,会自动引导到更加友好的完整版界面。这个界面就完全是移动互联时代的风格了,比如那三个手绘风格的导语,让笔者感觉在用某个新装的App而不是路由器(唯一遗憾是没有在“设置完成”界面提供个“分享到微博”的选项)。不管是移动版还是完整版界面,初次配置向导的流程都是一样的,即三个简单步骤解决网络连通性问题。

4

与移动版相比,完整版的管理配置界面提供了更丰富的设定选项和简单的流量统计,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这些功能都不重要,很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用到一次。事实上,大部分用户都是请人来做路由器的初次配置,以后再也不会登陆到管理界面。他们甚至连如何登陆到管理界面都不知道!

5

解决了配置难题,还要面对第二个问题,就是日常的管理维护。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亲戚朋友“请”去为网络排障的经验,往往大老远跑一趟发现问题原因很简单,如果普通用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把故障现象描述得更清楚些,很多问题完全是可以自行解决的(比如网线松了)。极路由就提供了这样的技术手段,在发现网络连通性存在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把故障现象描述得更具体(见移动版界面截图)。

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亲戚朋友打电话求助说“网通但是慢”。这种问题最难处理,有可能是内网有P2P自己还不知道,有可能是被人蹭网,也有可能是路由器工作确实不稳定……总之运营商出问题的可能性反而最小。此时就算跑一趟,基本也就是重启了事。笔者的经验是最好不要让不了解IT基础知识的用户自行重启路由器,比如上次告诉爷爷拔掉路由器电源再插上,他老人家就把路由器上的所有线都拔了,然后不知道那根线该接在哪了……

6

换做极路由,这事就好办了,因为它提供的配套App实现了集中管理维护的功能。再接到亲戚朋友的电话,可以先在App里看看他家路由器的状态,要是发现了大流量或者非法接入的STA,可以直接通过云端发送断开指令。实在不行,App里也提供了远程重启的功能,做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整体来看,极路由引爆的交互体验革命源于用互联网产品的思路去打造路由器,其效果就是降低了小白用户的使用难度,同时提供了更丰富的管理维护手段。在此引用一段《网络世界》美女编辑@李夏艳的点评:“降低使用门槛的家用路由是有市场的,因为很多小白用户都认为路由应该像电源插座一样,插上就能用。”不过笔者也从另外的渠道了解到一些负面评价,一些技术宅男抱怨极路由的配置使用过于简单,重创了他们接近女神的最后一线希望。对于这个问题,极路由团队务必予以重视,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于本文涉及到的内容,小吐槽3点:

初次登陆移动版管理界面时,没有默认密码为admin的提示;

配置向导应加入强制修改管理密码的步骤,以保安全;

路由器的无线开关只在App中提供,管理配置界面中没有。

用户导向革命

今天有人发来私信说,看了上一篇文章,觉得极路由在易用性方面确实比市售产品有优势,但绝配不上笔者之前私下说过的“能颠覆家用路由市场格局”的判断。这是个误会,实际上笔者计划写至少三篇,分别从交互、产品和模式的角度来点评分析。等看过全部连载,大家再来看笔者的评价是否言过其实吧。

HiWiFi

上一篇说了极路由的交互体验,今天再来看看产品本身。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上一篇中的一句话:“自诞生以来,家用路由器在功能、性能上都有了极大进步,目前已经领先于大部分用户的需求。”至少在功能上,目前市场主流产品同质化的情况非常严重。站在工业界的角度看,家用路由器的产品形态已经非常稳定,多少年没有过大的技术革新出现,并且未来发生这种事的可能性也不大。(笔者倒是真希望网络加速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么厂商规划产品、推广产品时就遇到难题了,因为产品总要有独特的卖点。从广告语就能看出很多厂商已经黔驴技穷,千篇一律的“做工精湛、信号强大、性能优越”,其实就是炒冷饭,和用户刚需基本没啥关系。都用的那几钟主流硬件方案,性能、信号强度差异又能有多大?退一步讲,就算真有些许差异,对用户又真的有价值嘛?

但忽悠总得继续,所以现在路由器广告就变得神乎其神,快赶上搜索引擎的医药广告了。要说只是过度包装也就罢了,关键真有些不明真相的用户为了神马“无敌穿墙”之类的噱头买了发射功率超标的产品,长期使用甚至会影响健康。

极路由团队的互联网背景让他们跳出工程师思维,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于是极路由就成了笔者见过的第一款贴近用户业务的家用路由器。

所谓贴近用户业务,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传统家用路由的基础上,针对用户平常使用较多的业务进行优化。比如你用苹果设备,极路由提供的App Store加速功能就是针对iOS系统安装/更新应用速度慢的弊病而设计,通过P2P和本地缓存机制,大幅提升了应用的下载速度。一个原本可能几个小时才能下载完的几十兆或者上百兆的应用,在极路由的优化下分分钟搞定,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极路由官方提供的AppStore下载测试视频记录

再比如Google Play加速功能,实现机制也类似,可以让Android系统也享受到急速更新的快感。实测中,在北京联通2Mbps ADSL接入条件下,通过豌豆荚下载应用的速度甚至超过了链路的理论下行带宽。笔者从研发团队了解到,极路由后台的云端支撑系统会在每天闲时(下半夜)主动将主流的、最新版的TOP N应用推送到极路由,才出现了测试时遇到的现象。

wandoujiaj

客观地说,市场上也有一些产品表现出面向业务的特质,比如磊科迅雷合作的下载路由器,再比如台系厂商颇为喜爱的USB over WiFi、Storage over WiFi、Printer over WiFi等特性。但毫不客气地说,这些技术仍然是工程师导向的产物,它们对用户确实存在价值,但太普世化,无法戳中特定用户群体的痛点。而围绕用户痛点做文章(也就是用户导向),往往才能成为左右用户购买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凡是看过笔者微博对极路由速评的苹果用户,都对该产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形成了不少购买意向。对于他们来说,在解决了苹果设备更新速度慢的前提下,神马天线数量信号强度覆盖范围之类的都是浮云。

即便是普世化的功能,极路由贴近业务的思路也让它们显得与众不同。在家用路由都开始无聊到拼SSID数量的今天,极路由推出了单线程下载加速功能,可以截取用户的单线程下载请求,自动发起多线程下载,再将数据传输给客户端。笔者实测感觉,这个功能对基本普及了多线程下载工具的PC、笔记本来说不太重要,但对基本只使用单线程下载的移动终端来说意义重大。

极路由官方提供的单线程下载加速测试视频记录,注意最后那一哆嗦

针对特定场景,逐一命中不同用户在细分领域业务层面的痛点,在巩固原有市场是同时不断开辟新市场,这完全就是互联网产品的路数。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细分领域的用户自然就对极路由表现出了极为狂热的兴趣,这一点从用户QQ群和论坛中的讨论能明显感受到。

笔者在微博上和一个大学生用户做了深入交流,他认为极路由有三个卖点让它不会考虑其他产品:第一,极路由部分支持IPv6,能让多数流量走免费通道;第二,极路由可以和特定品牌的认证系统对接,这个不展开多说;第三,极路由使用标准MicroUSB接口取电,可以在熄灯后接在PC、笔记本乃至移动电源上继续使用(大部分高校晚上断电不断网)。

ipv6

是啊,这三条都可谓是刚需,换做笔者是他,也不会考虑其他产品。

最后依旧是吐槽时间。极路由团队把精力都放在了业务导向的功能开发上,对家用路由的传统功能支持的就没那么全(可见上一篇关于“高级设置”的截图)。个人认为在生态系统未构建完善前,最好还是能提供完整的传统路由的功能。至少对于笔者来说,缺乏端口映射、DDNS和策略路由,家里的视频监控流就没法从外网调用了。

商业模式革命

之前两篇讨论了交互体验革命和用户导向革命,今天要谈的是极路由三大革命中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部分——商业模式革命。

从诞生至今,家用路由器的一次性消费模式从未改变过。实体卖场也好,电商也好,和用户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关系。衡量产品成功与否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出货量,某大厂的朋友曾经坦言,在销售高峰来临时,研发人员甚至都会被临时抽调去帮忙“搬箱子”,俨然是种幸福。

除非路由器出现质量问题,否则用户和厂商之间很难再有任何关联。厂商不知道也不关心自己的产品卖给谁,毕竟路由器在进入分销渠道的那一刻起,厂商就完成了资金回笼。用户也不惦记一锤子买卖之后还能有啥惊喜,虽然家用路由的固件也会更新(有时会有小的功能调整),但对用户升级的驱动力真心不大。

title

这种模式成熟且和谐,却很不利于初创团队的发展。在国内巨头们强大的复制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面前,初创团队的产品特色越多,就越难摆脱成为“参考设计”的命运。极路由团队显然对此有着深入的认识,于是他们除了把路由器当做互联网产品打造外,又引入了互联网行业的商业模式,希望以此把握住市场先机。

其实之前两篇文章中已经有所透露,极路由采用了平台化的战略,除了NAT、DHCP、PPPoE等与底层紧密耦合的基础技术外,其它所有功能均做成了App的形式。用户可以按需配置自己的极路由,比如笔者用Android手机和平板,就安装了Google Play加速的App;没有小米的设备,就不必安装小米应用商店加速的App。

appstore

App的安装与卸载并不是在极路由的管理界面中完成。用户拿到极路由后,需要去官方网站注册一个账户,与自己的设备绑定,才能登陆到应用中心。一切App的安装、卸载和配置工作,都在云端的应用中心完成,后台会自动将改动推送到极路由,无需人工干预。这个流程,与Google Play的工作模式基本一致。

xuyuanqiang

有应用中心做支撑,互联网产品“小步快跑”的开发手段在极路由上就有了实现的基础。这个过程也完全是用户需求导向的,极路由团队在官方网站开设了“许愿墙”,允许用户提交个性化需求,再从中筛选出呼声较高的功能优先开发。待到App成型,会先放到应用中心供热心用户试用,稳定后再加入系统。例如无线中继App,大概是在4月中旬添加到应用中心,经过十几天的测试修正后,才被打包到新版固件中。(智能限速App在5月4号上线,它的出现让笔者不得不删掉了之前写的大段对极路由没有流控功能的抱怨)

其实,与其说极路由团队做了个家用路由器,不如说他们做了个适合路由器使用的OS。就连他们自己也承认,未来会走开放硬件平台的道路,把精力放在生态系统的打造和SDK的完善上,靠平台运营盈利。现在我们见到的极路由,就如同Google推出的Nexus系列产品一样,只是证明OS及思路可行的产物。

基于不断开放的SDK,已经开始有第三方开发者为极路由开发App(其中有些颇为实用),但数量偏少,且尚无收费的App。如果第三方开发者和运营团队都没有合理的回报,这种模式肯定不能持久。

antiAD

极路由团队透露,即将开放测试的网络加速App将是第一次收费尝试。在他们看来,规模日益庞大的游戏市场蕴含着很大的商机,跨运营商造成的延迟与抖动是很多玩家非常头疼的问题。虽然市场上一直活跃着一些加速服务提供商,但其产品使用时的技术门槛制约了用户群的规模,让很多玩家持币兴叹。而极路由的平台化模式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只要加速服务提供商为极路由开发相应的App,理论上就能实现零配置加速。

不过,笔者对于极路由上第三方App的前景,仍然持保留态度。从目前的情况看,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首先,对于任何生态系统来说,开发群体都是重中之重,没有他们的支持,几乎就等于宣告了生态系统的死亡。所以微软、索尼也好,苹果、Google也好,在发布自己的游戏机或者手机、平板时都会拉上足够多、足够强大的第三方开发者,同步推出游戏或应用——因为他们不可能把游戏和应用都自己做了。而极路由目前的SDK还不够成熟,第三方开发者还不成气候,短期内难有大量第三方应用出现。如果模式被复制,单靠官方团队的力量很难与大厂抗衡(尤其是友商采用Android系统,减小了第三方开发难度的情况下)。

其次,极路由采用私有SDK,在安全性上还需要更多的验证。某安全厂商攻防团队的工程师用过极路由后就很担心,如果SDK存在安全隐患,理论上每台极路由都可以被当做僵尸主机发起DDoS攻击,流量也存在被监听的可能。

也许有点危言耸听了,无论如何,极路由目前做出的创新都是不容否定的。笔者希望极路由能继续顺利地走下去,在暮气沉沉的家用路由市场开创出新局面。

补充和随想

首先给大家道歉,写上一篇的时候状态一般,结构有些乱,有些地方没说清楚。结果就是造成一些误会,比如有朋友在微博上评论:“极路由硬件卖200块,还要靠App挣钱,他们以为自己是苹果嘛?”

这确实冤枉他们了(虽然每个互联网企业肯定都有成为第二个苹果的梦想,但国内显然不具备这片土壤)。前期烧钱、以免费的方式增加用户量、最终靠平台运营挣钱,的确是互联网产品成熟健康的发展模式。但对于任何硬件产品来说,成本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去年曾经建议极路由团队以99、49甚至免费的方式迅速推广产品,但听创始人简单算了一笔账之后不得不承认,他们烧不起。

IMG_9278

路由器的研发、制造在前期需要大量投入,只有靠做大出货量才能降低成本,从而实现盈利。不过据笔者了解,极路由团队给代工厂的订单是第一批1000台,第二批2000台(也就是今天下午正式发售的这批),后面计划中最多的一批也不过5000台。按产品目前的配置和定价看,基本可以确定是卖一台赔一台。为什么第一次不下10万台的单?做事总要给自己留余地吧,万一哪个环节出了纰漏,这个初创企业就完了。

其它开源的路子也不是没有,比如最成熟的流量变现。浏览网页插入广告也好,首次访问重定向到导航页也好,404/500插入广告也好,方式多种多样。但这种做法会大幅降低用户体验,广告也很难做到精准投放,极路由团队经过评估,最终未予采用。

与其他家用路由器相比,极路由在硬件规格上最大也是唯一的不同是板载了额外的Flash芯片,从而提升了硬件成本。按照现有产品规划,极路由会有内置8G和16G存储空间的两个型号。很多App的功能都要借助本地存储实现,比如之前测试过的Google Play加速,热门APK预推到本地就是存放在Flash中。

笔者非常看好这个设计,内置存储让异步传输变为可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对于家用环境来说,其最大的优势是为缓解宽带上下行不对称的矛盾提供了技术基础。曾经听极路由团队的朋友提到过,他们打算对一些网盘的传输协议进行分析,使内网终端能够将要上传的文件通过LAN/WLAN快速同步到极路由,然后再利用闲时慢慢上传到服务器。其实,如果极路由的用户数量够多,生态系统(主要是SDK)足够健全,相应App的开发完全可以交给网盘服务提供商来进行,他们一定会很主动的。

同样的道理,极路由的本地存储也可以被打造成互联网应用的CDN——一个最接近用户端的缓存。一个教育行业的朋友就和笔者谈到过,极路由的本地缓存机制非常适合做远程教育视频课件的预分发,App的模式也可以显著降低开发与部署难度,为他提供了一个高性价比的解决思路。

说到商用,极路由的平台化战略和Juniper、HP等巨头的开放平台路线不谋而合,已经引起业界关注(虽然极路由团队对商用市场尚无任何计划),且已有通信、安全厂商从各种渠道拿到极路由工程机进行评估。从产品角度看,极路由可以满足多数小微企业的网络覆盖/接入需求,如果能将一些第三方的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的业务和基于云端处理的非时延敏感型业务(比如恶意/非业务需要的URL分类控制)App化,还是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在这里还要代表两个厂商感谢极路由团队,极路由将功能App化的思路和实现为它们SMB产品的功能授权模式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最后,用给极路由团队的六字建议结束极路由评测内容的连载:开放、专注、坚持。

(没有打分)

雁过留声

“漫谈极路由HiWifi”有21个回复

  1. 网路游侠 于 2013-07-05 5:49 下午

    看来还是比较不错的,不过——多数用户也不会像你这样复杂的去操作。我所认识的人里面(按说懂计算机的不少了)几乎都是和文中说的一样:外网→WAN、内网→LAN,输入ADSL账号密码,开WIFI、设密码,开DHCP,完工。以后几年都不会动这个路由器……云端的一些操作,相对而言还是针对玩家。

    我不否认极路由设计的不错,理念等都很好,但大众市场,需求没有这么多。即使是我,平时也懒得开路由器配置窗口——反正带宽还行,下载加速对我吸引力也不大。

    如果华为、中兴、TP-Link去买一个极路由回来,内部研究下集中100人去搞研发,需要多久?(也许国外不是问题,但国内……真不好说)

    还有,极路由的市场,怎么做?

    技术上看好,但前途,担心。

  2. wifind 于 2013-07-05 11:01 下午

    招人不?比较看好这家公司,能否帮忙牵个线

  3. wifind 于 2013-07-05 11:02 下午

    前天淘宝上下单买了一台,250RMB,还未到货,期待中…

  4. 波波 于 2013-07-06 6:45 上午

    我们也正在搞一个东西,乱七八糟的功能也不少。基本上能够解决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
    现在真佩服以前的老板,别看公司做的不咋样了,能拉来钱就是真本事。

  5. kevint 于 2013-07-06 2:42 下午

    想法是好的,但是消费者是非理性的。。。。

    另给你个建议,想办法把那根又大又丑的天线给藏起来。。。实在是丑到不行

  6. jinjun 于 2013-07-06 5:04 下午

    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一款产品, 从技术而言有很多的新的元素, 云管理,APP, 易用性等等。 Cisco 去年收购的一家做Wireless管理的一家公司叫meraki, 做企业级的Wireless Ap 管理的。 极路由在管理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唯一担心的是市场方面, 如何让大众,而不是技术爱好者接受这款产品。 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 价格的因素是非常大的一块,尤其是对中国的客户而言。现在花10几二十块就能买到一个路由器, 你怎么跟人家拼?

    我给出的建议是模仿meraki, 专攻企业市场,而不是个人消费市场。 个人消费市场除非你具有苹果的能力, 能够改变潮流,否则极难生存…

    企业市场其实也不小, 现在BYOD的大潮下,对于Wireless的需求还是蛮多的….

  7. jinjun 于 2013-07-06 5:11 下午

    同意5楼的看法, 天线太丑。 拿掉, 产品设计建议参照apple 的wireless 产品. 如果真是要做大众市场的话,苹果跟棒子的三星是学习的榜样, 他们流行的东西除了技术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外观设计.

  8. Zack 于 2013-07-06 11:53 下午

    有时候越创新越来越离谱。搞得有点儿复杂了。

  9. 老韩 于 2013-07-07 7:20 上午

    外观这个东西是一人一个看法,所以文中一直就没提。个人认为外观尚可,不令人激动也不觉得难看。但是有人觉得太丑了,也有人因为觉得外观设计和做工太棒才买hiwifi。
    至于企业市场,我一直都忽悠他们好好做做,但他们自认不熟悉那个领域的玩法,也不愿意进那个市场。

  10. R 于 2013-07-07 10:20 下午

    AR9331低端芯片,渣渣。

  11. a 于 2013-07-07 11:39 下午

    这个定位不应该是家庭用户,家庭用户最简单的方式是基于位置认证,不需要任何用户处理,即插即用,这是运营商决定的,不是终端决定的。
    这个定位应该是SOHO,小型企业网和网络爱好者,按照这个定位,产品特点是:方便又功能强大,价格可以偏高。
    普通的终端本身是不能出什么彩的,一定是和当前的网络特点紧密关联才有意思,比如目前ADSL接入最大的问题是DSL线路间带宽不能共享,目前家庭WIFI的特点是什么呢?功率强劲,可穿过几家。能不能把所有可用的ADSL都用起来呢?可以启动WIFI路由模式,通过路由负载分担,让N多的终端共享N多的ADLS链路,比如用192.168做家庭内网,10.网段做WIFI互联,技术上有两个难点:环路防止协议和质量控制,这些对于真正做技术的人来说都不是大问题。如果这个做好了,解决方案是可以卖给运营商的,不用VDSL,就可以达到高速上网。

  12. 这个不错,但是不适合一些路由器的发烧友 于 2013-07-08 12:41 上午

    面向小白的话,小白什么都不太懂,云端安装也一样觉得麻烦。发烧友的话对功能要求很多,比如我就必须要支持VPN sever、DDNS等功能,速度方面反倒不在意。北京联动都提速到100M了,300M的无线路由吞吐量才多少?家里测试能到70M的就是顶天了。100M都没用完,现在迫切需要无线速度的革命,起码达到或者接近有线1000M的吞吐量才能满足家庭需求。

  13. Jie 于 2013-07-08 8:13 下午

    想问一下@12楼的兄弟,你用VPN Server和DDNS的上的是什么?可否简单介绍一下?

  14. wifind 于 2013-07-08 10:18 下午

    今天收到货,研究了一下,感觉没有想象的好
    硬件应该就是TP-Link的WR740,别人卖80,这个卖250;那就是买软件了
    结果软件APP也就那么几个,感觉买啥用,关键的是软件APP的安装感觉是假的;软件应该是已经在Flash上存储了,然后云端发指令安装而已
    因为新的APP需要升级固件才支持,这也太明显了
    另外,AP感觉没做过射频测试,放旁边明显感觉身体不舒服
    整个感觉是AP配置界面还行,硬件盒子的工艺还行,其他的真的很一般
    关键的两大卖点:云刚刚开始,AP上软件APP不实用

  15. 老韩 于 2013-07-09 12:08 上午

    11楼观点新颖

  16. jacques 于 2013-07-09 7:12 下午

    @wifind 1,并不是所有新app都需要升级固件。2,毕竟有些功能依赖底层系统支持,嵌入式系统总是需要裁减的

  17. 浅见 于 2013-07-10 1:10 上午

    不跟运营商合作这盒子我觉得卖不多;这OS倒是有新意,和传统的比有新意,但感觉目前还是得和运营商合作,或者自己开拓广大的小企业/SOHU市场?

  18. 一条虫 于 2013-07-10 6:43 上午

    我怎么感觉这个前景略有些渺茫。。没看出来为什么非要买这个东西。

    看了一下某个论坛,倒是这路由器的VPN功能下,提供了一些翻墙能力。但是……这个敢上量么?

    路由器这种默默工作的东西,本来就是配置既望,几百年不动是最好啊。

  19. alrn 于 2013-07-17 1:37 上午

    1.面向消费市场,价格是王道,TP_LINK类似的产品100块搞定
    2.还没有达到,输入账号,啥都可以的,在国人的心里面,价格比产品功能、性能更重要。
    3.价格250元太高,只可以可能面向一个非常小众市场。
    4.ADSL无线宽带路由器方面,多个厂商在做,如果只是在配置页面上的改动,没有什么突破。仔细看看很家中ADSL宽带的安装:ADSL拨号器+路由器+WIFI 三个设备,合作一起不是更好,那么这个要和运营商合作,要制定一个营销策略了!

  20. a 于 2013-07-17 2:22 下午

    按照现下流程的NFV/SDN/CLOUD/VM等成熟和不成熟的技术,以及IP2IT的智能分布的变化,如何解决接入的瓶颈,让接入带宽无极限?方案就是把所有的接入终端都虚拟在一起,他们的有N多外部接口,通过IP承载网络连接到数据中心,每个终端都是这个超级虚拟终端的一个VM,都拥有所有接口的并行使用权。所有IP连接在数据中心捆绑和终结。具体技术,在终端可选择android/windows/Linux,考虑到移动终端,可能android略有优势,但在固网终端,目前Linux占优,个人更喜欢吧android改造成NFV的一份子。终端和数据中心之间建议用TCP/UDP/IPoverIP,具体哪个不好说,也许TCPoverIP略好。这个方案成为未来的主流网络方案的可能性非常大,虽然目前看不好商业模式,某些想在IP2IT的未来网络网络方案上做点事的高校,可以考虑好好玩一玩,应该是很有前途的。

  21. aaa 于 2013-10-25 8:53 上午

    我也是玩路由器的,家里有个样品,基本上没怎么用过,除了翻墙,还能干啥,我需要的路由器是啥都不用管的。
    而且硬件能力明显有问题,无线信号时好时坏,应该是校准没过的。atheros的芯片玩好不容易。这个就是个炒作的噱头。比较佩服的是后面炒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