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大事记,1986-1990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系列目录 Internet大事记

  1. Internet大事记,1969-1974
  2. Internet大事记,1975-1980
  3. Internet大事记,1981-1985
  4. Interne大事记,1986-1990

1986年: IETF大会

image      第一次IETF大会于1986年1月16日召开,与会人共21位研究员,都是美国政府资助的。最初IETF是每季度开一次大会,1991年后改为每年三次。从1986年10月第四次IETF大会开始,有非政府机构的研究人员参加IETF大会。IETF的参会人数变化也反映了Internet经济的潮起潮落。迄今为止,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是2000年12月美国圣地亚哥IETF大会,共2810人。其后互联网泡沫破灭,参会人数下降,目前每次会议的规模大概是1200人左右。

      1986年也是所谓的“协议之战”开端的一年。欧洲倡导的是开放系统互连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而美国是站在de facto的Internet/Arpanet协议一边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1986年NSFnet节点超过了5000,于是NSFnet开始分层,当时的三层是network backbone, mid-level network, 以及campus network。这个架构在90年代的教科书中还是经典概念。     

1987年: 成长的烦恼与故事:UUNET,MERIT,MCI

image

      1987年,NSFnet上的节点超过了三万。NSF决定把网络升级,项目外包给MERIT,MERIT其后与IBM和MCI合作把国家骨干升级到1.5Mbps(T1)。这里出现了一些Internet成长过程中我们必须提到的名字。MCI当时是美国第二大长途服务提供商,仅次于AT&T。1987年,UUNET成立,这家位于北弗吉尼亚州的公司其后成为互联网最早的Tier-1网络之一,拥有AS701。90年代中期,UUNET是发展最快的ISP(没有之一),超越了MCI和Sprint;其上的互联网流量每年增长10倍以上。这些数据的发布据信有力的推动了dot.com和网络设备公司在90年代末期的迅猛发展直至泡沫。

      1996年,世通公司(WorldCom)并购了UUNET。1997年11月4日,WorldCom和MCI合并共组MCI WorldCom。合并的金额是370亿美元,这个数字至今还是美国历史上成功的最大合并。1999年,Sprint和MCI WorldCom曾经试图以1290亿美元的金额合并共组,不过被美国司法部阻止;同年MCI WorldCom改名为WorldCom,MCI的标志消失。

      2001年WorldCom整合UUNET的工作完成。此后UUNET的商标消失了两年,直到2003年WorldCom重新启用UUNET作为其wholesale服务品牌。这期间,就是著名的2001-2003年WorldCom和安然(Enron)财务丑闻。2002年7月,WorldCom提出Chapter 11破产保护,并在2003年把公司改名为MCI,MCI重现江湖。2005年,Verizon以76亿美元收购MCI包括UUNEt和AS701,让其成为今天的Verizon Business。顺便说一句,WorldCom破产案的金额记录,直到2008年金融风暴中才被打破。

      1987年的计算历史,IBM有几个重大发布:PS/2系统,VGA;微软发布了Windows 2;IBM和微软联合发布了OS/2系统;Ad-lib声卡发布(直到SoundBlaster声卡出现,Ad-lib的垄断才算结束)。

1988年: 第一个Internet蠕虫

image      1988年被广泛报道的事件是NSFnet成功升级到1.5Mbps(T1)。不过这个前文已经述及。笔者选取的事件是互联网蠕虫。

      1988年11月2日,第一个Internet蠕虫,Morris Worm,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被放上Internet。不过有意思的是,蠕虫的作者是康奈尔大学的Robert Tappan Morris,他为了掩盖自己的康奈尔身份,跑到MIT来放蠕虫。Morris的目的是为了出名(第一个干这种事情人大多如此),所以他利用Unix系统中sendmail,finger和rsh/rexec中的漏洞来制造蠕虫。不过最后代码的破坏性比他想象的要大,蠕虫会导致操作系统不断fork新的进程,导致系统资源被耗尽直至最后宕机。

      Morris蠕虫感染了当时Internet上6万台机器中的十分之一,大约6千台。蠕虫也创造了几个第一:Morris同学成为美国1986立法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后的第一个案例,他被判三年缓刑、400小时社区服务、罚款一万美元;Morris蠕虫促使DARPA随后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成立了第一个网络紧急响应系统CERT/CC。Morris蠕虫的影响如此之大,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收藏了一份放在软盘里的Morris的源代码,如配图。

      1988年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Internet Relay Chat (IRC)第一次上线应用。IRC是今天所有real-time chat和和Instant Messaging程序的先驱。image

1989年: WWW(World Wide Web)正式提出

      WWW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们把和它有关的事件一再列入大事记(1980年笔者选取的大事情是ENQUIRE,WWW的前身)。1989年,Tim Berners-Lee正式提出有关万维网的草案,发表在MacWorld当年三月的期刊上。他试图用此草案来说服欧洲核子中心CERN(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开发一个“全球的超文本系统(a global hypertext system)”。最初这个草案的名字叫“Mesh”,含义也算明朗。次年,Berners-Lee同学开始写代码的时候,决定把Mesh改名为World Wide Web。然后WWW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配图就是CERN组织结构、Berners-Lee、他的创意提案一览。

image

      1989年10月,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这项服务诞生(AOL母公司的历史要更早一些)。AOL日后所有的辉煌和衰落,都不能掩盖它的功劳:让Internet服务遍及普通用户。有多少人还记得AOL寄过来的拨号上网服务的光碟和铁盒子?笔者保存了几个。

      来看看1989年计算历史上的大事。1989年4月,英特尔发布80486DX,包含120万个晶体管,发布的时候主频跑到25MHz,每秒运行两千万条指令(20 MIPS)。同年10月,苹果发布Macintosh Portable,第一台笔记本Mac,使用68000处理器,单色显示器。同年11月,新加坡的Creative Labs发布了Sound Blaster Card,并且与AdLib声卡兼容。

1990年:第一个Internet搜索引擎Archie,以及ARPAnet下线

      1990年,ARPAnet停止运行,同年Internet上的主机超过30万台。Berners-Lee同学正在飞速的开发WWW代码。

      这一年的大事,笔者认为是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McGill University几个年轻人写的一个为FTP档案做索引的工具,叫Archie。Archie的作者是Alan Emtage、J. Peter Deutsch、Bill Heelan三人。前两位是McGill的研究生,Bill Heelan是McGill的职员。Archie的目的是通过索引,方便用户找到FTP服务器上某个文档,查询界面如图所示。到这里读者大概明白Archie的历史意义了——Archie被广泛认为是第一个Internet搜索引擎。

      Archie今天早已经不复存在,只是出于保存古董的目的,波兰华沙大学的数学与计算建模交叉学科中心(Interdisciplinary Centre for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odelling)保留了一台legacy Archie server供后人凭吊,读者有兴趣可以去http://archie.icm.edu.pl/archie_eng.html看看。

image

 

      计算历史上,VESA SVGA标准诞生在1990年。摩托罗拉发布了68040芯片。1990年5月22日,微软发布了Windows 3.0,第一个多任务、兼容DOS的图形系统(还不能说它是个独立的操作系统)。微软第一次对苹果和Macintosh构成威胁(这对冤家后来你来我往好几次,Windows 8对iOS 6能不能是下一次?)。同年,Multimedia PC (MPC) Level 1标准制定,微软和Creative Labs是幕后推手。这份标准阐述了多媒体IBM PC的基本要求:16MHz的80386SX处理器、单速150kB/s的CD-ROM、音频输出,等等。PC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了!

(5个打分, 平均:5.00 / 5)

OpenStack, OpenNebula,Eucalyptus,CloudStack社区活跃度调查

本文是对《CY12-Q2 OpenStack, OpenNebula,Eucalyptus,CloudStack社区活跃度比较》一文的补充和更新。对本文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新浪微博(@qyjohn_)与我联系。

本文同时发布了一个英文版本,可以参见CY12-Q3 Community Analysis — OpenStack vs OpenNebula vs Eucalyptus vs CloudStack这个帖子。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论坛和邮件列表的原始数据对OpenStack、OpenNebula、Eucalyptus和CloudStack项目的社区活跃度进 行分析和比较。主要的原始数据是自2009年来这四个项目的官方论坛和邮件列表每个月所产生的讨论主题数、帖子数、以及参与讨论的总人数(邮件地址或者用 户账号)。为了获取这些数据,我写了一个Java程 序自动地从这四个项目的网站下载了所有的论坛和邮件列表信息,并且从这些信息中分析提取出我所需要的数据。程序提取的数据被导入MySQL数据库中以便进 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结果通过LibreOffice生成分析图表。

在CY12-Q3的分析中,我们增加了长期被忽视的数据源https://answers.launchpad.net/openstack和http://lists.openstack.org/pipermail/*/。这两个数据源的数据量很大,对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此外,我们发布CY12-Q2分析报告之后,有些读者指出来自incubator-cloudstack-dev邮件列表的数据可能有些问题。这个邮件列表里包含了一些由JIRA自动生成的邮件内容。在CY12-Q3的分析中,我们设置了一个过滤器,自动地排除了所有标题中含有”[jira]“标识符的信息。

图1 和图2分别是如上所述四个项目每个月所产生的讨论主题数和帖子数。可以看出:

(1) 与OpenStack和CloudStack相关的讨论数量远大于与Eucalyptus和OpenNebula相关的讨论数量;

(2) 在过去三个月中,与Eucalyptus和OpenNebula相关的讨论数量在同等水平上,只有非常细微的差别。

阅读全文»

(1个打分, 平均:5.00 / 5)

OSDI’12 Google Spanner

(1个打分, 平均:5.00 / 5)

无线淘宝 。《2012年Q2电子商务数据报告》

(3个打分, 平均:4.67 / 5)

流控产品的发展、选型及应用分析

致各位弯曲网友:本人不才,已暂别媒体数月,目前致力于打造一个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第三方分析咨询机构。机构名为“格物资讯”,希望能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观察产品、技术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做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以修正之前离用户太远的方向性错误。第三方机构的品牌树立是个漫长的过程,我水平有限,尽力争取通过持续的、有质量的内容输出进行积累,还望陈首席和弯曲网友多多支持。欢迎诸位(尤其是用户)和我联系,愿与大家沟通交流。感谢。

Email:hanxu0514 at gmail dot com

本文为《中国教育网络》约稿,应编辑要求重点从产品、市场角度进行分析,未对技术做深入讨论。后半部分采访由于篇幅限制,在尽量保留受访者观点的前提下,对部分回复内容进行了缩编。

======

如今已是互联网时代,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新应用出现,不断吞噬着网络带宽。扩容等手段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应用流量失控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流控作为一种独立产品形态逐渐走向前台,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关注。但它不像防火墙、IPS那样成熟,许多功能仍处于尝试、完善的阶段,围绕着产品本身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加上流控市场有点像UTM大潮初起时,混乱且无序,用户在选型时不免遇到一些困扰。今天就让我们剥茧抽丝,讨论一下流控产品的发展及选型应用之道。

殊途同归的技术路线

简单的说,能对网络流量进行应用识别,并基于流量的应用归属提供可视化、管理与优化的设备,就可以叫做流控。满足条件的产品在市场上有很多,它们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即“根正苗红”的流控和安全网关剪裁得到的流控。前者一般由传统流控厂商推出,他们长期专注于流控领域,在技术积累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对市场需求的跟进速度较快。例如基于应用的路由功能,就是传统流控厂商率先在设备中提供支持。另一类产品则由安全厂商所力推,随着安全业务逐步向应用层迁移,应用识别已成为新一代安全产品中的基础功能。无论是UTM、防毒墙还是上网行为管理,都需要优秀的应用识别引擎做为安全业务有效性及性能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流控成为新一代安全产品剪裁得到的副产品,安全厂商藉此杀入这片蓝海。

流控产品背后同时出现网络厂商和安全厂商的影子,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基于DPI实现的应用识别功能已经成为基础性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从网络厂商的角度看,路由器、应用交付设备都可以借助应用识别掀起新一轮革命,目前的流控产品已可以看做它们的雏形。而站在安全厂商的角度,应用识别技术的运用则更为普及。它既能工作在底层,为所有应用层安全业务提供支撑,又可以独当一面,以应用可视化的功能形态出现。尤其是在NGFW(下一代防火墙)的概念兴起后,应用可视化及管理特性俨然成为了安全产品的事实标准。实际上,我们认为未来应用层安全产品的软件结构都会趋于统一,高性能包转发系统和基于DPI的应用识别引擎将成为所有应用层安全业务的基石。而流控,完全可以看做是前两者加QoS模块构成的产品形态。

虽然技术路线上殊途同归,不同领域厂商推出的流控产品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安全厂商在流控产品规格、接口扩展性、性能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一些机架式产品已经具有上百G的整机性能,且能弹性部署升级。但在应用识别率方面,此类产品或多或少地为保障性能做出牺牲。我们曾经测试过一款支持应用协议识别的安全网关,该产品只对连接的前16个数据包进行分析。如果16个数据包仍未能判断出协议类型,则直接归为未知应用。传统流控厂商推出的产品通常则以更高的应用识别率为目标,会对数据包进行更细致的跟踪分析,得到的统计数据也更全面,缺点是不具有安全业务的扩展性,多数产品在性能指标上与主流安全网关只开启流控功能时存在差距。

硬件架构方面,传统流控厂商从成本、开发难度等角度考虑,大多使用了通用的x86平台;安全厂商则多使用专用的网络业务处理平台,在I/O能力上曾占有优势。但随着近年来英特尔在嵌入式领域的大力投入,新一代x86平台在计算能力、I/O、功耗、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用做流控时的表现已不弱于专用的网络业务处理平台。我们的测试及部分厂商的内部测试结果表明,在最新的Sandy Bridge平台上,流控产品完全可以达到40G的整机处理能力,可以说目前流控产品的性能已与硬件架构无关。
阅读全文»

(6个打分, 平均:5.00 / 5)

车库咖啡网络改造记

2012年7月25日,车库咖啡网络改造交付仪式在暴雨蓝色预警中如期进行。天气情况虽然恶劣,依然有几十位来自互联网行业、中小企业的朋友到场见证了这一时刻,并与网络通信领域的朋友们就网络建设、运维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改造后的网络拓扑如图所示,H3C提供了WX3024E有线无线一体化交换机和10个双频瘦AP,彻底解决了车库咖啡Wi-Fi接入的性能与稳定性问题;派网软件提供的Panabit PA-500基于应用对出口流量进行了梳理与优化,让有限的出口带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改造后的网络体验有了显著的变化,可以说无论顾客有什么网络应用方面的要求,也基本都能满足。

基础网络再强大,也只是业务部署的基础。由于车库咖啡的特殊定位,其信息化建设要兼顾满足一般咖啡馆和创业孵化器两种需求。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个难题,车库咖啡里懂网络通信的朋友虽然不多,但可能随便一个人就是做应用开发的高手。他们很早就开发了内部论坛及签到系统,并制作了自己的APP,实现信息共享、在线点单等功能。网络改造完成后,一些以前无法实现的业务迅速上线,目前已基于高性能的Wi-Fi网络搭建了内部高清教学视频点播系统。 阅读全文»

(3个打分, 平均:5.00 / 5)

EPOLL Linux内核源代码实现原理分析

        既然首席提到了select,我就分享一下最近写的关于epoll原理的文章,借花献佛了。哈哈
    

黄江伟 will.huang@aliyun-inc.com

         epoll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一个迷你文件系统:eventpollfs。此文件系统通过eventpoll_init初始化。在初始化的过程中,eventpollfs create两个slub分别是:epitem和eppoll_entry。

         epoll使用过程中有几个基本的函数分别是epoll_create,epoll_ctl,epoll_wait。涉及到四个重要的数据结构: struct eventpoll , struct epitem, struct epoll_event ,struct eppoll_entry。

1、epoll_create和epoll_ctl

         其中eventpoll是通过epoll_create生成,epoll_create传入一个size参数,size参数只要>0即可,没有任何意义。epoll_create调用函数sys_epoll_create1实现eventpoll的初始化。sys_epoll_create1通过ep_alloc生成一个eventpoll对象,并初始化eventpoll的三个等待队列,wait,poll_wait以及rdlist (ready的fd list)。同时还会初始化被监视fs的rbtree 根节点。

         epollcreate在调用ep_alloc通过anon_inode_getfd创建一个名字为“[eventpoll]”的eventpollfs文件描述符号并将file->private_data指定为指向前面生成的eventpoll。这样就将eventpoll和文件id关联。最后返回文件描述符id。

         通过epoll_create生成一个eventpoll后,可以通过epoll_ctl提供的相关操作对eventpoll进行ADD,MOD,DEL操作。epoll_ctl有四个参数,分别是:int epfd(需要操作的eventpoll), int op(操作类型), int fd(需要被监视的文件),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被监视文件的相关event)。epoll_ctl首先通过epfd的private_data域获取需要操作的eventpoll,然后通过ep_find确认需要操作的fd是否已经在被监视的红黑树中(eventpoll->rbr)。然后根据op的类型分别作ADD(ep_insert),MOD(ep_modify),DEL(ep_remove)操作。

         首先分析ep_insert,ep_insert有四个参数分别为: struct eventpoll *ep(需要操作的eventpoll),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epoll_create传入的event参数,当然得从user空间拷贝过来), struct file *tfile(被监视的文件描述符), int fd(被监视的文件id)。ep_insert首先从slub中分配一个epitem的对象epi。并初始化epitem的三个list头指针,rdllink(指向eventpoll的rdlist),fllist指向(struct file的f_ep_links),pwqlist(指向包含此epitem的所有poll wait queue)。并将epitem的ep指针,指向传入的eventpoll,并通过传入参数event对ep内部变量event赋值。然后通过ep_set_ffd将目标文件和epitem关联。这样epitem本身就完成了和eventpoll以及被监视文件的关联。下面还需要做两个动作:将epitem插入目标文件的polllist并注册回调函数;将epitem插入eventpoll的rbtree。

         为了完成第一个动作,还需要一个数据结构ep_pqueue帮忙,ep_pqueue主要包含两个变量一个是epitem还有一个是callback函数(ep_ptable_queue_proc)相关的一个数据结构poll_table,ep_pqueue主要完成epitem和callback函数的关联。然后通过目标文件的poll函数调用callback函数ep_ptable_queue_proc。Poll函数一般由设备驱动提供,以网络设备为例,他的poll函数为sock_poll然后根据sock类型调用不同的poll函数如:packet_poll。packet_poll在通过datagram_poll调用sock_poll_wait,最后在poll_wait实际调用callback函数(ep_ptable_queue_proc)。

         ep_ptable_queue_proc函数完成epitem加入到特定文件的wait队列任务。ep_ptable_queue_proc有三个参数:struct file *file(目标文件), wait_queue_head_t *whead(目标文件的waitlist), poll_table *pt(前面生成的poll_table)。在函数中,引入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eppoll_entryeppoll_entry主要完成epitem和epitem事件发生时的callback(ep_poll_callback)函数之间的关联,并将上述两个数据结构包装成一个链表节点,挂载到目标文件file的waithead中。

         这里还得完成两个动作,首先将eppoll_entry的whead指向目标文件的waitlist(传入的参数2),然后初始化base变量指向epitem,最后通过add_wait_queue将epoll_entry挂载到目标文件的waitlist。完成这个动作后,epoll_entry已经被挂载到waitlist,然后还有一个动作必须完成,就是将eppoll_entry挂载到epitem的pwqlist上面。现在还剩下一个动作,就是将epitem的fllink链接到目标文件的f_ep_links上,这部分工作将在poll函数返回后在ep_insert中完成。当然ep_insert除了完成这个动作外,还会完成前面提到的第二步,epitem插入eventpoll的rbtree。完成以上动作后,将还会判断当前插入的event是否刚好发生,如果是,那么做一个ready动作,将epitem加入到rdlist中,并对epoll上的wait队列调用wakeup。

         到此为止基本完成了epoll_create以及epoll_ctl最重要的ADD函数的工作介绍。下面进入epoll_wait函数介绍。
阅读全文»

(6个打分, 平均:3.50 / 5)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7个打分, 平均:4.00 / 5)

Internet大事记,1981-1985

系列目录 Internet大事记

  1. Internet大事记,1969-1974
  2. Internet大事记,1975-1980
  3. Internet大事记,1981-1985
  4. Interne大事记,1986-1990

1981年:TCP和IP发布,RFC793和RFC791

image

      TCP/IP入选当年大事应该没有异议。两个RFC都是1981年9月,南加州大学的ISI向DARPA提交的。DARPA离五角大楼大约5公里,同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市,波多马克河边。

image      这一年在计算历史上值得拿出来讲的,Richard Feynman(费曼)提出了量子计算机的概念;英特尔发布80186/80188;施乐公司发布8010(Star)计算机——第一台使用WIMP概念,即窗口Windows、图标Icons、菜单Menus、鼠标Pointing Devices的商用系统。苹果随后“模仿”了这个创意,在1983年的Apple Lisa机器上使用了这个界面。这也是为什么当乔布斯指责盖茨抄袭的时候,盖茨反唇相讥说大家都是抄袭的施乐公司的,乌鸦不要笑猪黑。(笔者:That makes a lot of sense to me!)

      1981年还有个大事,8月12日IBM发布了IBM PC,当年圣诞节前订单就达到10万台。当年的一个小公司被IBM叫来写操作系统,这个小公司从西雅图的Tim Paterson手里买了个程序来修改,那个程序叫86-DOS,基于Digital Research公司的CP/M 86系统写的。没错,这个小公司就是微软,当年IBM和微软对DOS操作系统分别marketing的时候,IBM叫它PC-DOS,微软叫它MS-DOS。

1982年: 第一个现代表情符号(Emoticon)

image

 

 

 

 

 

 

 

       Scott Fahlman于1982年9月19日在一封邮件中首次提出了用:-)表示笑脸。第一个现代表情符号(Emoticon)由此诞生。Scott Fahlman同学当时是卡耐基梅隆大学(CMU)的科学家;此前在MIT获得博士和学士。他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成果包括semantic networks, neural networks (特别是cascade correlation algorithm), Dylan programming language, 以及Common Lisp。

      此外,1982年,SMTP正式诞生,同年8月RFC821发表。

      计算历史上的1982年,英特尔发布了80286,引入了保护模式;康柏开始生产PC;MIDI诞生;索尼和飞利浦联合引入了Audio CD的Redbook标准。1982年5月,IBM发明了双面存储320k软盘。

1983年: Arpanet计算机切换到TCP/IP,4.2BSD发布,BSD小精灵问世

      按照计划,1983年1月1日当天截止,所有的Appanet计算机都必须切换使用TCP/IP。直到今天看来,笔者还是认为这个deadline选得非常有问题。千万不要选节日,特别是重大节日来作为重要事件的deadline,别以为这样你就可以让人加班来完成。果然有数百台计算机受到了影响。考虑那是1983年的数百台,这是个不小的数字。不过最后切换还是完成了。

      笔者这里配图选的是BSD,因为TCP/IP成为de facto的互联网通信协议,与BSD在其内核中植入TCP/IP密切相关。无独有偶,第一个正式发布的含有TCP/IP代码和实现的BSD是4.2BSD,于1983年8月发布;4.2BSD中的TCP/IP内核实现,是修改BBN公司最初的版本而来的。4.2BSD还有两个轶事:第一,其Steering committee中的Bill Joy于1982年离开,共同创办了Sun Microsystems;第二,著名的BSD小精灵是随着4.2BSD问世的,作者是好莱坞的著名动画家、电影导演和创意家John Lasseter(加州真是个好地方,技术和艺术能和谐共存,虽然偶尔吵架)。

image

      来看看计算历史上的1983年。Borland公司成立;苹果公司发布了Lisa,第一台图形界面的PC(不过Lisa售价一万美元,所以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1984年: 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

      DNS对今天Internet应用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实际上DNS的研究和开发在1983年就开始,RFC881、RFC882、RFC883都是1983年11月发布的。

image      1984年,DNS的第一个Unix实现,BIND(Berkeley Internet Name Domain),由四个伯克莱加大的学生完成,他们是Douglas Terry, Mark Painter, David Riggle, 以及Songnian Zhou。1985年DEC公司基本重写了BIND,90年代初Windows NT把BIND植入内核。多说几句写BIND最初实现的那位华裔学生,周松年,Songnian Zhou。他1987年在UCB获得计算机博士,随后在多伦多大学担任教职,期间他创办了Platform Computing公司,主打产品是Load Sharing Facility(LSF)。2012年1月,该公司被IBM收购。

      1984年,Richard Stallman离开MIT,开始致力于GNU计划;惠普公司发布了LaserJet打印机;年初苹果公司的Macintosh发布;年末康柏公司开始开发IDE接口。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6月6日,Alexey Pajitnov在苏联科学院工作期间,写了个砖块瓦片的视频小程序发布——这就是著名的俄罗斯方块!Alexey同学没有从游戏中获利一分钱,这位老兄现居美国,还保留着俄罗斯国籍。

1985年: 第一个DotCom域名注册

image      1985年3月15日,第一个.com的域名由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一家计算机公司注册,symbolics.com。这算个里程碑,但是笔者认为分量放在1985年大事中,稍显不足。

      1985年,虚拟社区The WELL (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成立,至今The WELL还在运营,这使得它成为现今还活着的最早的虚拟社区之一,不过用户只有不到3000人。《Wired》杂志一度称赞The WELL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在线社区(The most influential online community in the world)”。 image

      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从DARPA手里接管了互联网成立NSFnet,这是互联网转向民用的开始。这之前的1983年,军方专用的MILNET已经建设好,并从ARPAnet中分离出来的。NSFnet此时的目的是纯粹的研究和教育,连接节点数超过2000,包括六个超级计算机中心。

      1985年还有很多重要而好玩的事情。John Warnock和Charles Geschke在1982年底创办了Adobe公司,开始设计PostScript(PS)。1985年1月,Adobe开发出了第一个PS的实现。乔布斯在加州山景城遇上这两位创始人,聊天中敦促他们改进PS来驱动激光打印机。他们采纳了乔布斯的建议,随后当年三月,苹果LaserWriter打印机就采用了PS(IBM1987年于打印机中采纳PS)。这就是当年天才发明家和天才产品经理的惺惺相惜。

      1985年,飞利浦公司发明了CD-ROM,并与索尼公司联合生产。同年10月,英特尔发布80386DX;同年11月,微软开发了Windows 1.0. 

(3个打分, 平均:5.00 / 5)

Internet大事记,1975-1980

系列目录 Internet大事记

  1. Internet大事记,1969-1974
  2. Internet大事记,1975-1980
  3. Internet大事记,1981-1985
  4. Interne大事记,1986-1990

      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更新太慢了。最近在路上奔波的时间很多,考虑问题的时间太少。但是每次笔者在选择过去的那些年中哪一件事情值得拿出来贴图的时候,这个“有且仅有一个”的过程总让我很激动。六十年代,仙童八叛将已经出逃,1968年Intel已经创立,半导体产业开始腾飞,软件产业还没成型,而互联网还是胚胎。半导体、软件、网络,这几十年一波一波的科技发展改变了所有的生活。

1975年: 第一个现代Email客户端

      不夸张的说,Email的历史就可以写一篇长文章。简单的历史是这样的。1971年,在开发TENEX操作系统的时候,Ray Tomlinson写了一个本地的email程序,取名为SNDMSG & REDMAIL,功能不必赘言,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同年底,Tomlinson更新了SNDMSG,增加了从网上拷贝文件下来的功能,并用@作为标示符,这个软件成为了ARPAnet上第一个email应用。这个事件也是上一篇《Internet大事记》中1971年的"the event."

      过了些时候,DARPA的总监,Steve Lukasik觉得READMAIL程序太土了,只能按顺序读信息,而且不能保存和回复。于是他就让下属,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 Office)主任Lawrence Roberts来改进一下READMAIL。现在看来,这个总监既是官僚,也是杰出的产品经理,对缺陷理解和需求预测相当到位。而这位Roberts主任也是个技术大拿,他用了一个三天的长周末就改进了程序,并取名为RD。RD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不是作为研究项目开花的,而是在Internet上解决实际问题的早期尝试,凸显了running code的意义。

image      再往后,DARPA的研究员Barry Wessler改进了RD,取名为NRD。Marty Yonke把SNDMSG和NRD重写到一个独立的程序中,整合了Reading,Sending,和在线帮助系统。这个程序最初取名为WRD,后来改名为BANANARD,香蕉RD。

      集大成的工作发生在1975年。南加州大学USC的程序员John Vittal改进了BANANARD,增加了Reply和Forward功能,并且Reply功能可以自动找到回复地址(!今天看起来如此简单的事情),把程序命名为MSG。今天,MSG被广泛认为是第一个现代email程序。

1976年:X.25最终批准

image      让我们把眼光暂时从乌托邦式的ARPAnet上移开,看看一本正经的ITU-T(当时还叫CCITT, 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nsultative Committee)。1976年,历经多年,X.25的各个草案终于得以通过成为标准,发布在著名的"The Orange Book"中。

      弯曲读者可能完全不同意笔者的选择。1976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啊。1976年苹果电脑诞生了;1976年英特尔推出了8085芯片;1976年第一台激光打印机IBM 3800诞生(当然是黑白的,彩色直到1988年才上市);1976年Cray-1超级计算机问世;1976年中国还结束了文革呢。笔者会很高兴看到读者的不同意,请拍砖。

1977年: PC modem

image

      1977年又是划时代的一年。第一台PC modem诞生,开发者是Dennis Hayes和Dale Heatherington。没错,就是那个贺氏猫公司的贺氏,Hayes。这两位兄弟在开发了PC Modem后,联合创办了Hayes Communications。Heatherington早早从公司退休享受生活了,而Hayes一直坚持到1998年公司倒闭,专用的调制解调器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1977年另一个备选项是TCP在当年3月分成TCP和IP两部分各自发展,直到日后的1981年RFC791和793成型。

1978年: BBS的诞生(The Bulletin Board System)

      第一个BBS系统在1978年于芝加哥的暴风雪中开发成功并上线。在没有高带宽和图形界面的情况下,BBS就是那个年代的多用户、多进程、多功能社交网络。中国第一个BBS是水木清华站,诞生于1994年,中国教育和研究计算机网CERNET开通的同年。这里曾经是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直到2005年,如下图。

      1978年的另外一个候选项是Spam,也就是所谓的“unsolicited commercial email message”,第一批spam由Gary Thuerk发送,收件人是六百位加州的ARPAnet用户。

      此外,计算机历史上的1978年6月8日,英特尔推出了16bit的8086,第一个x86微处理器,当时最快的处理器主频是8MHz,由29,000个晶体管组成。

image

 

 

 

 

 

 

 

 

 

 

 

 

 

1979年: MUD,最早的多用户游戏

      1979年在网络历史上又有一堆候选者。Usenet的创意在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两名研究生Tom Truscott和Jim Ellis脑子里开始成形,他们开始写代码,随后1980年正式发布了Usenet,第一个基于Internet的论坛系统。很遗憾,因为前有BBS,Usenet在笔者这里不能入选,下一年1980年大事中也不会有它。1979年,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 (IAB)的前身,Internet Configuration Control Board,由DARPA组建。不过监管机构,纵然它监管着IETF和IRTF,笔者认为还不足以入选网络当年大事。

      笔者决定让MUD,MultiUser Dungeon,当选1979年的大事。MUD是基于文本的虚拟世界,包含的元素有角色扮演的游戏(role-playing games),交互(interactive),虚拟(fiction),以及在线聊天(online chat)!这些元素对后世应用影响之深远自不必赘言。不知道有多少读者是当年彻夜打MUD的主?

      顺便提一句,1979年在计算历史上绝对是大年:Ada语言由Honeywell为美国国防部开发成功;CD诞生;摩托罗拉发布68000微处理器;TI发布了TI-99/4微机。

image

1980年: ENQUIRE软件(WWW的前身)

      1980年,Tim Berners-Lee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开发了一个程序叫ENQUIRE,这个程序最初的目的是让量子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用来跟踪人员、软件和项目。但是程序引入了一个可谓石破天惊的概念:超文本和超链接,hypertext and hyperlinks。这个概念直接催生了WWW,Tim Berners-Lee也被公认为是WWW的发明人。

      1980年的候选项中,最难取舍的是Ethernet标准。以太网之父Metcalfe1979年离开施乐公司Xerox去创建3com。他说服了DEC、英特尔和施乐三家一起做以太网标准。 1980年9月30日,针对10Mbps的Ethernet Version 1发布,标准名为"The Ethernet, A Local Area Network. Data Link Layer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这份标准规定了我们熟知的那些细节:48bit的MAC地址,16bit的全球唯一Ethertype字段等等,被昵称为DIX标准——DIX就是DEC,Intel,和Xerox。

image

(3个打分, 平均:5.00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