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 。《2012 Mobile Survey》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3个打分, 平均:4.00 / 5)

Bluecoat 。 《Know the Risks of BYOD So You Can Reap the Rewards 》

Know the Risks of BYOD So You Can Reap the Rewards

The use of personal devices on corporate networks i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trends in the business world today. The benefits of lower costs and increased worker mobility and flexibility are indisputable, but unsecured personal devices also increase the threat of network attacks, data loss and bandwidth congestion. Here are the top five risks to plan for before you implement a BYOD initiative:

1 Mobile app security gap

Today’s mobile device security solutions lack adequate web security controls to ensure safe use of both native applications (downloaded and accessed from the device directly) and mobile web applications (accessed through the mobile browser). This creates a mobile app security gap in which mobile and web applications can leak sensitive or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and users are exposed to the same web-based risks as users on desktops or laptops without any of the protection. The ability to enforce policies on mobile devices beyond simple block and allow, to a granular application and operation level for both native and mobile web applications, allows companies to close this security gap and reduce their vulnerability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ft, reputation damage and legal and financial liabilities.

2 Users circumvent security policies

Today’s always-on workers expect fast, easy access to corporate assets from their own devices with limited security restrictions. IT managers, on the other hand, expect to provide more limited access with greater oversight and accountability. The recent Global Mobility Study from IDG Research Services showed that 41 percent of IT managers expect to be able to log access to corporate data from employee-owned devices while only 24 percent of employees are willing to have those restrictions in place. This “security expectation divide” between IT managers and mobile users facilitates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employees are constantly fighting IT and looking for ways to circumvent security policies, creating a potential security risk for the business.

阅读全文»

(2个打分, 平均:4.50 / 5)

MDM:11 Best Practices for BYOD

现代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个人无线设备通过各种方式接入公司,政府的内部网络。作为CIO或者IT主管,如果计划一个完善的管理方案,从而确保数据安全,变得非常重要。

(没有打分)

百度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 。2012Q3

(没有打分)

舒迅:产品经理必读的九步法

摘要:在本文为大家描述了产品设计“九步法”,主要框架来源于几个从无到有设计了亿级用户产品的人。“九步法”是为泛互联网产品而写的,适用于大型产品,也适用于产品中的新功能。使用方法是PM在产品设计时,对以下九个问题自己逐条进行书面回答,并和团队逐条分析和讨论。

多年以后,当我面对那些年青的产品经理,我会想起自己当年从事的是一份高薪的工作。那是2000年,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IT网站做搜索引擎PM,当时我一个月的薪水能在亚运村买一平方米房子,十年之后,朋友招聘PM,开出的月薪和我十年前一样,差别是这时年青的PM用一年的薪水才能在亚运村买到一平方米的房子。对此,我很迷惑,于是咨询HR的同事,HR的同事告诉我,十年前产品经理是稀缺工种,现在不是了。

十年间,北京的房价涨了10倍,但最优秀的PM的薪水至少涨了50倍,所以在新浪微博上随手点开一个V,就常常碰到认证为产品经理的。很多PM都有一个梦想:用自己设计的产品改变世界,同时挣个盆满钵满,可十年没变的入门级薪水,却让人触摸到现实是骨感的。

如果你是一位PM,正在跟随一位大拿,那证明你不仅是一位幸运儿,而且在产品设计上天资卓越,这篇文章可以供你参考。如果你还只是在普普通通的小公司朝九晚十,或者是在一个大公司的基层打杂,但你胸怀一个梦想,梦想用自己的产品改变世界,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我在这里分享出来,希望对更多有梦想的PM有价值,希望能通过你的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本文描述的产品设计“九步法”,主要框架来源于几个从无到有设计了亿级用户产品的闪闪发光的人,我曾经在一个10亿级PV的产品中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修订,一转眼,已落网16年,有幸和多个中国公认最顶级的PM共事多年,现在在自己的理解下进行阐述。“九步法”是为泛互联网产品而写的,适用于大型产品,也适用于产品中的新功能。使用方法是PM在产品设计时,对以下九个问题自己逐条进行书面回答,并和团队逐条分析和讨论。

第一步:产品满足用户的哪一个核心需求?

产品设计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哪一个,满足用户什么核心需求。实践中,70%的PM经常忘记了这一点,因为“满足用户需求”几乎成了每一个PM都能张口就来的口诀,所以就常常忘记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微博要加强SNS属性”、“微信要打通O2O”、“社区信息要流动得更快”,就是最典型的忘记了用户需求的例子。所有这些提法都是想当然,没有站在用户角度的思考,没有搞清楚用户需求,就一定会注定失败。

实际上,即使PM使用了这一条,也常常于事无补。因为仔细分析“满足用户需求”,会发现其实是无字天书。第一,“用户”是一个虚拟群体概念,PM找不到一个具体的人代表用户;第二,“用户”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实践中用户总是被三种人代表:PM自己,假想的典型用户,PM的行政领导。而今天iphone,微博,微信不离手的人几年前又哪知道自己需要这个。

用户需求永远是被天才捕捉到和创造出来的,就像后年时尚界流行什么,那些奢侈品消费者、时尚评论家是不知道的,只有天才的设计师才能引领未来。IT历史上那些big thing,要么是被天才创造出来的,要么是被超级幸运小子撞上的。网游“巨人”曾经很用心的去实践“满足用户需求”这个真理,非常认真的调研用户,用户要什么给什么,结果到最后发现“用户”根本不存在,那些标签为“用户”的人,其实内心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于是产品彻底失败了。

很幸运抑或是很不幸,我们大部分人,不需要像乔帮主那样天降大任去发明一个iphone,也没机会初出茅庐就和金正恩一样创造并引领时代潮流。所以,假如你只是去做一个即有产品的新功能,或者想设计一个新玩意,那有两个比参悟“用户需求”更切实的做法:

1、 疯狂的热爱你的产品

2、 尝试去解决你遇到的最大痛点

一个PM最基本的特质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产品。如果你不热爱自己的产品,此处的建议是立即换到你喜欢的产品门下,那怕少拿一半薪水。为自己热爱的产品燃烧,那人生会变得多么有趣啊。10年前,我的好友为求得这样一份工作,不计较地域(无论天南海北,刀山火海),不计较职位(无论高低贵贱一线二线),不计较薪水(可维持个人当地衣食住行即是底线),结果做出了世界最伟大的中文产品。三年前,我有一位下属,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男孩,在大公司被职称评定为级别最低的PM,但却胸怀同样的豪情,以一颗年青的心,做出了几乎和微信匹敌的,影响一时的产品。

按照此“九步法”的第一步,如果你是微博的深度用户,那请思考一下新浪微博最近的三栏式结构改版,满足了用户的什么核心需求?

作为新浪微博的深度用户,我却经常在电脑前用手机上微博,因为PC没有给我更好的浏览体验。但不幸的是,“PC用户浏览体验差”这个核心需求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三栏式改版后更差了。不从用户需求出发,就会导致南辕北辙,请每一个PM在你改版时,首先考虑你解决了一个用户的什么核心需求,你可能改变世界,也可能谋杀千万用户的时间。

第一步的要点是“一个核心需求”,特别注意是“一个”。对于微博这样的产品,让浏览体验更好,就是核心需求。系统如何加载更快,用户如何生产优质信息,如何摒除spam,如何提升视觉体验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PM永远不要妄想一下子去发明,颠覆现有的产品,或者增加一些自己觉得挺时髦的新功能,只有抓住“最核心需求”一点一滴的去改进,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去提高,才能从量变引发质变。

第二步:与同类产品相比你的独特性什么?

如果步骤一解决的是产品“有什么用”的问题,那步骤二解决的就是“别人凭什么用”。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相比70%的PM经常忘记了“用户需求”,大型公司甚至有高达90%的PM不会考虑“别人凭什么用我”。

为什么这么多PM不会考虑“别人凭什么用我”?大型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钱,有人,有技术,有用户,能够把一个市场上证明了有需求的产品迅速推到用户面前,同时还带给用户不算差的体验。正因为大公司的产品与生俱来有这样的优势,成为了PM习以为常的制胜法宝,所以他们不需要考虑产品定位,所以最大的优势往往最后变成了劣势。

2011年底的一个晚上,我在广东佛山,饭后去捏脚。我照例问技师小姑娘平常上什么网站,生活中有什么爱好,最近打算干嘛。年轻的姑娘回答我说最近的梦想就是买一部小米手机。当时我吃惊得手中的茶杯都差点掉在地上。2011年底,我也只是在网上看到小米的新闻,市场上连一部真机都没有。但在千里之外的广东,一个小城路边的洗脚妹都把小米手机当作人生梦想了。我连忙问她为什么,她说“小米手机一千多块钱,但用起来和苹果一样,多划算呀”。

这就是定位,这就是产品的独特性。

中国互联网很常见的例子:从新闻、门户、电商、视频网站,到现在的团购、安全软件、浏览器、微博、手机,99%都是无差异化的竞争,很少有人考虑“与同类产品相比你的独特性什么”。显而易见,那些后发而胜出者,都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超凡的控制技巧。

按照此“九步法”的第二步,如果你是微信的深度用户,请你考虑“朋友圈”这个产品的 “独特性”是什么。

当微信在设计“朋友圈”这个功能时,一定考虑了他和微博,Qzone,校内相比较的独特性。在SNS产品同质化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微信的一个二级功能如何胜出,他的独特性在哪,这就是PM团队要解决的首要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这个独特性就是“私密”。

其实社交的本质就是“隐私的分享”,人与人相识,到朋友,密友,甚至情侣,最后夫妻,关系深化的过程,也就是隐私一步步不断彼此分享的过程。微博为什么做不了SNS,因为微博这类的广播平台,天生不具有私密性的特质。而微信朋友圈在私密性的定位上,用一种简单的手段,解决了Facebook复杂的隐私设置问题。无论是微信PM天才的洞察到了这一点,还是碰运气碰上,不得不让人佩服。如果微信朋友圈能在“隐私的分享”上做得更好,那这个产品前途无量,未来可以有机会和Facebook对决。

第三步:分解用户。根据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用户分解成不同角色。

阅读全文»

(6个打分, 平均:4.67 / 5)

百度 。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

(1个打分, 平均:5.00 / 5)

无线淘宝 。《2012年Q2电子商务数据报告》

(3个打分, 平均:4.67 / 5)

大数据,小时代,向移动互联网迁徙

(2个打分, 平均:5.00 / 5)

腾讯 。 周颢 。 《微信架构的秘密》

(18个打分, 平均:1.89 / 5)

邓侃 。 《无线城市与大数据》

(1个打分, 平均:5.00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