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l Dynamics 收购 Open Kernel Labs (OK Labs)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不知道多少人见过这本书的封面,不知道多少人从这本书开始折腾操作系统。大家管这本书叫 Lions book. 书的作者,John Lions 98 年去世. 他把 UNIX 介绍到澳大利亚,建立第一个 UNIX Group。在这本书的基础上,他在 UNSW 开了第一个真刀真枪干操作系统的课程。在96年之前,这本书只能在地下流传,但是人手一本。

2006 年,UNSW 的 Alumni 在 UNSW 设立了一个 title, John Lions Chair of Operating Systems. Prof. Gernot Heiser,  OK Labs 的 founder, 成了第一个 Chair. 91 年 DiSy group 建立, Gernot 带着两个 PhD students 开始和 Jochen Liedtke (L4的设计人)合作,把 L4 带到 澳大利亚,开了 Advanced Operating System 的课程。 这门课从 97 年开始带出了一批能 hack kernel 的学生。 比如这篇 thesis, Single Kernel Stack L4, 就是出于一名本科生,相关的代码运行在 okl4 中。

2002 年,NICTA 建立,这个机构的宗旨就是鼓励研究人员把研究成果商业化。Gernot 等在 NICTA 建立了 ERTOS group. 2006 年,OK Labs 这个 startup 正式建立,公司的主力正是这门课程中发现和培训出的学生们。OK Labs 主要卖基于 okl4 kernel 的操作系统,提供 安全 和 高性能虚拟化。 最早是跑在高通的基带芯片里边,我猜测是高通的遗留代码太大且不好改,所以可以在 okl4 上跑高通自己的 RTOS, 然后遗留代码继续跑在 RTOS 上边。爱立信,摩托罗拉等也采用过 OK Labs 的产品。现在有10几亿台设备中在跑 okl4.  有一次,我的 supervisor 和  NICTA 的人聊天,说起了他们这个最成功的 startup, NICTA 的人拿出 ipad2, 打开 copyright 部分,然后翻啊翻,翻啊翻,终于找到了 okl4 。

兵分两路,商业化 okl4 的同时, ERTOS 进行着一个大胆的 research project,  L4.verified, 证明操作系统的正确性 (证明 L4 的实现是和 specification 一致的),就是说 在一定的前提下,这个 kernel 的实现是 bug free的。他们的论文, seL4: Formal verification of an OS kernel, 也获得了 SOSP 09 年的 best paper. 现在他们也在致力于把这些工作商业化。这个 Group 也从一开始 一个 faculty, 两个 phd students 的组变成了超级大组。

除了 mobile phone 领域, OK Labs 一直给 military 方面的公司做项目。同时他们也在做汽车上整个系统的虚拟化工作。最终,这个公司被 General Dynamics 收购。

在21世纪,折腾一个只卖操作系统的公司,还能活下来,卖出去,我觉得是个了不起的事情。尤其是在澳大利亚,这个没有硅谷的地方。

这一切的开始,就是 Prof. John Lions 和 他的书。愿大宋的教授能有此心。

(6个打分, 平均:4.00 / 5)

多核处理器下的快速包处理软件架构FastGate

陈首席,各位弯曲的老友们,大家好。关注弯曲多年,受益颇深。我们来自ASTRI(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是一群热爱系统设计的大宋子民,所在的项目组专注于多核处理器下的快速包处理的软件研发,逐渐形成了一套高性能、高可扩展性的软件架构FastGate,特在此跟大家分享和探讨。

FastGate主要的目标是帮助用户缩短研发周期,保护已有的代码,快速开发和灵活部署自己的业务。用户无需关注多核处理器的硬件细节、无需关注性能和扩展性,只需专注于自身功能模块的开发,然后通过和FastGate框架的无缝集成便可以快速形成自己独有的产品,推出市场,同时又可以根据业务需要,灵活的扩展。

FastGate框架的的设计和SDN & OpenFlow的思想很吻合。主要特点如下:

阅读全文»

(4个打分, 平均:5.00 / 5)

Google 扩增实境(Augumented Reality)眼镜计划

北京时间5月30日消息,据《连线》杂志网络版报道,谷歌联 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近日在参加一次电视节目时透露,希望明年正式推出谷歌眼镜(Project Glass)。谢尔盖·布林 还在该节目上让加州副州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亲身体验了佩戴谷歌眼镜的感觉,并首次向外界演示了谷歌眼镜的显示界面和操控方法。

Gavin Newsom Project Glass

纽森在接受《连线》的采访时说,“你很容易就会忘记自己戴上了谷歌眼镜,同时又能感受到它的强大用途。它非常地轻,戴在头上感觉很舒服,也不会显得过于惹眼。”

在演示中,布林通过眼镜右侧的触控板对系统界面进行操作。他用手指在触控板上来回滑动,寻找他用谷歌眼镜拍的一张照片。然后他把眼镜戴到纽森头上,继续用手对触控板进行操作,直到找到了那张照片。

不过,当纽森询问布林如何进行拍照时,布林并未回答。

纽森称,他对谷歌眼镜的显示屏画面质量印象深刻。当时电视节目现场光线并不适合展示显示屏,但画面质量依然“极其清晰。”

很多人担心佩戴谷歌眼镜会导致难以与真实世界互动,但纽森说,他很容易就能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桌子对面的布林和主持人身上,然后再次将注意力带回到谷歌眼镜上显示的照片上。

在布林将谷歌眼镜重新佩戴好之后,他向下滑动触控板,然后继续参加与主持人的访谈。《连线》猜测,向下滑动的作用可能是退出相册界面。因此可以推测,滑动应该是操控谷歌眼镜界面的主要动作之一。

布林称,当天他所展示的谷歌眼镜是早期原型机。“我希望明年某个时间能够正式推出,但仅是一点点希望而已。”

然而,即使是在早期,谷歌眼镜也令人印象颇深,纽森对《连线》说,谷歌眼镜“远比人们想象得要走得远。”

谢尔盖·布林表示,Google X团队开发这款眼镜已有两到三年的时间,而他本人过去一年也全程参与了谷歌眼镜的开发。他还解释了谷歌开发这种技术的原因,“我们的想法是,你可以自由的体验整个世界,而不必整天与手机混在一起。”

Image

用户戴眼镜,眼前会出现快捷标识。

用户戴上眼镜能查询地图。

Google 共同创办人 Sergey Brin 戴着 Project Glass 眼镜现身

Image
Google 的 Project Glass 计划前两天刚出现的时候,看起来像是一群工程师闲暇时间太多在做的梦而已(事实上应该也是这样没错啦…)。但没想到的是,现实世界中还真有这么个设备存在,而且是由 Google 的共同创办人 Sergey Brin 戴着,出现在一场慈善活动上。据拍照的 Robert Scoble 叙述,Brin 的眼镜看起来完全是可运作的,可以看到淡淡的蓝光投射在 Brin 的眼睛上,同时听说不只是 Brin,其他 Google 的高层像 Vic Gundotra 也都有这样一台设备在测试中。

Google 的智能眼镜计划最近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多人热情的盼望它早日成为现实,但是持批评态度的也不在少数。这些批评有讽刺性的言论,有搞笑的视频,还有对于其毁灭人性的能力的担心。虽然智能眼镜实现的不过是智能手机的功能,但是它将现实虚拟化的潜力却更大,或许这是许多人担心的理由。

google_project_glass

在这里,我们暂时把它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放到一边,从用户体验的层面考虑一下。毕竟,智能眼镜和手机不同,它所输出的文字和影像直接展现在视野之内,是否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Technology Review 网站为此采访了神经生物学专家 Mark Changizi。

根据 Mark Changizi 的说法,Google 智能眼镜的设计从生理学上来说,并不会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从视觉上说,图像不会在你的前面浮动,因为它只展现给一只眼,”Changizi 解释说。

这就好像你在视野的边缘看到自己鼻子的影像,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会去注意。”从每只眼中接受非对应图像,实际上已经是我们非常习惯的东西了“。

同时,他也指出,视频中展示的清晰的文字影像并不容易做到。“他们要展示给你文字,要辨别那种细节,你需要将影像放在眼睛的小窝前面,那是你视野的微小、中心的部分”。而这通常不是我们接受非对应图像的地方。

Changizi 认为,影像的合理位置应该放在视野中的脸部那里。“更加自然的放置位置,特别是非文字的时候,应该是你的视野中脸部影像已经存在的地方。”这会使得电子图层像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电子界面的体验更加潜意识化,而不是让人感觉是盯着手机屏幕。

一位 Google 员工告诉 Technology Review,智能眼镜开发团队进行了许多实验,包括户外测试。对于测试对用户体验视觉层面的结果,他没有透露任何细节。显然,Google 官方放出的视频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状态。

虽然最终结果如何还不好预测,但是 Changizi 比较乐观。“现在我们看到许多人在走路的时候眼睛盯着手中四寸的屏幕,彼此碰撞,” 他说,“无论 Google 的智能眼镜结果如何,它肯定会是一个提升。”

题外话:the Verge 网站采访了 Google 联合创始人 Sergey Brin。Brin 说智能眼镜仍处于早期原型机阶段, Google 发布视频的目的是收集人们的反馈。他说,Google 希望最终产品能够和各种不同的设备相连接。另外,智能眼镜还需要通过射频辐射测试,这对于 Brin 来说非常重要。当问到产品上市的时间时,Brin 回答说,”给我们些时间“。

提供14种服务

谷歌公司在其社交网站“谷歌+”上简单介绍“眼镜计划”,公布产品原型和一段2分30秒的视频。视频从眼镜佩戴者角度拍摄。

从视频来看,谷歌眼镜并非传统模样,主体是一根钢圈,可以架在鼻梁上,右眼前方是一块邮票大小的透明显示屏。

谷歌公司称,眼镜计算机提供拍摄照片、视频聊天、天气信息、导航信息、日程提醒等14种服务,由用户声控操作或所处环境触发。

视频中,用户行走在美国纽约街头,不时张嘴说话,向眼镜下达指令,譬如拍一张照片并上传至“谷歌+”;当他看向一面空白墙时,显示屏弹出对话框,提醒用户晚上有约;当他看向窗外时,对话框显示降水几率为10%;显示屏还弹出对话框显示用户的一名朋友就在附近。当收到朋友信息询问当天稍后能否见面时,显示屏出现提醒内容;用户口述回复,显示屏原有内容上叠现一个麦克风标识。

将进行公开测试

谷歌公司旗下X特别项目小组两年前开始开发“眼镜计划”。这一团队专门致力于开发概念产品,包括自动驾驶汽车。

谷歌称,眼镜尚在调试阶段,现阶段公布旨在展示“这项技术的样子”,希望网民就眼镜计算机提供的服务内容提出建议。谷歌官网上写道:“我们现在公布这一信息是想开始与您交流,获得您的宝贵参与。”

路透社4日援引谷歌内部人士的话报道,谷歌眼镜将进行公开测试。

路透社评论说,这款眼镜计算机产品可能帮助谷歌公司更好地推动谷歌在线服务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包括广告支持的网络搜索、地图和电子邮件等;也有助谷歌应对竞争对手苹果公司推出的新款iPhone 4S和语音助手Siri。Siri具备发电子邮件、安排会议、获取天气信息等功能。

上市日期尚未确定

关于“眼镜计划”,先前业界和媒体颇多揣测,这是谷歌公司首次公布细节。美国《纽约时报》今年初报道相关内容,称第一批产品可能于今年年底前上市,售价为250美元至600美元。

用扩增实境(Augumented Reality)加强过的生活,会长什么样子呢?

Project Glass 的假想影片,整合了语音输入、日程表、Google Maps 导航、打卡、视频等功能,除了搞不清楚要怎么操作外(眼球追踪?),其实看起来在技术上已经很接近实现了!

它可以传输近在眼前的信息。谷歌实体的“眼镜”设备的扩张正在干扰人们的商业模式,大家甚至不用掏出手机就能拍照,找到方向,或是给朋友发短信。如果谷歌的“眼镜”设备都可以做得到,那么你还会需要买最新一款iPhone或是在Facebook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么?

该设备的模拟视频让人垂涎三尺,其展示了“眼镜”设备的强大能力,包括通过语音控制发送信息、拍照、分享Google+、找到朋友们的位置、查看地图、找方向、设置日历提醒等等。

将这么多的功能塞进这一“眼镜”设备中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努力,很多种可能会导致这一产品失败,最显而易见的如果这一设备笨拙或是老土,亦或它太重,太昂贵,易损坏,或者大众还没做好接受它的心理准备。让我们先忽略掉上述可能,倘若谷歌解决了种种问题,如果这一设备推出后广受好评,那么这将对苹果和 Facebook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呢,他们该如何采取措施保卫自己的利益呢?

“眼镜”设备把人们在iPhone和iPod上的所使用应用通通装到里面,“眼镜”可能是运行Android系统,并且由于该设备可能是声控的,它也有可能变成谷歌针对Siri的竞争者。

(2个打分, 平均:4.00 / 5)

不敌Snapdragon S4 , 华为Ascend D quad XL告别“世界最快手机”封号

当Ascend D quad XL在今年的MWC大会上发布时,华为宣称它是世界“最快智能手机”,许多人都认为华为在吹牛,直到前段时间关于Ascend D quad XL的基准测试跑分被曝光出来之后,人们才同意Ascend D quad XL为世界最快智能手机。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Basemark ES 2.0 Taiji 基准测试是同Galaxy Note和华硕Transformer Prime这 两款市场上较为出色的安卓设备进行比较的,据了解,Galaxy Note采用的是三星自家双核Exynos处理器,而华硕 Transformer Prime则采用英伟达的Tegra 3,在测试中,搭载自家1.5GHz四核K3V2处理器的华为 Ascend D quad XL取得了胜利。

胜利是胜利了,可是华为的K3V2 还没有和高通的Snapdragon S4过招呢,不知过招的后果会怎样?遗憾的是,在高通Snapdragon S4这款强大的28nm制作工艺的芯片面前,华为的K3V2终究不敌,输的一败涂地。

有意思的是,搭载S4芯片的过招设备并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品牌设备,而是一款不常提到的Pantech Vega LTE SKY手机。经过这一次 芯片战争,虽然华为Ascend D quad XL自封的“世界最快”智能手机称号被废除了,但总的来说它还是非常强大,值得人们购买。

高通骁龙四核APQ8064跑分力挫三星、nVIDIA 后程发力优势渐显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上游芯片厂商纷纷推出四核产品进行争夺高端市场。截止到目前,已经有三星、nVIDIA两家的四核芯片上市,从性能表现 上看,全新的四核确实比经典双核提升了不少。目前华为的海思K3V2和高通骁龙APQ8064传言也即将上海斯,四核大战一触即发。

相比其他竞争对手的迅速反应,高通这次在四核芯片上的反应要慢了半拍。据悉高通接下来将要上市的四核产品型号为骁龙APQ8064,采用28nm制程,先进的制造工艺可能是造成其迟迟未能上市的原因之一。高通APQ8064芯片采用了Adreno 320 GPU,比上一代的产品效能提升了4倍。目前搭载高通APQ8064芯片组的开发平板的软件测试成绩已经曝光,我们不妨拿这款产品的跑分情况与Exynos 4412和Tegra 3作一下对比。


安兔兔跑分测试

Quadrant跑分测试

在安兔兔测试中,APQ8064以接近14000分的跑分一路领跑,领先三星Exynos 4412约15%。在Quadrant测试中,APQ8064的领先幅度更加明显。


主流软件跑分成绩

从各项跑分中可以看出,使用APQ8064平台的骁龙APQ8064在多项专业测试工具中都普遍占优势,力挫搭载Tegra3的HTC One X、Nexus 7以及搭载Exynos 4412的三星Galaxy S III,成为新一代的跑分王者。


四核之争

高通的芯片组产品一直以优化性出色而获得用户的普遍认可,接下来的APQ8064将会在提供充足性能的基础上带来更加优秀的体验。相信这款产品很快就会出现在HTC、索尼以及国内的小米、OPPO等产品身上,同时也将会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在四核产品线中占有一席之地。

骁龙S4 Pro APQ8064四核处理器正式亮相。S4 APQ8064集成四核Krait CPU、Adreno 320 GPU。在GLBenchmark图形测试中,S4 Pro帧率达到了132帧,第二名成绩只有99,其余机型都徘徊在60左右,领先超过100%。

大量信息显示,配置骁龙S4 Pro处理器的“四核”智能终端,即将登场。


骁龙S4 Pro APQ8064亮相视频:

随后OPPO的CEO陈永明也在其微博上表示OPPO新机Find5将采用这款CPU。

(没有打分)

抛砖引玉:后PC时代是个现实问题吗?

image      苹果在过去的2011年第四季度(自然季,苹果的财政季度对应是2012Q1)中,总共销售了1500万台iPad,同上年同季相比增长了111%,此外销售了520万台Mac,与上年同季相比增长了26%。

      1500万台iPad,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11Q4任何一家厂商的PC销量。根据Gartner的报告,2011年Q4出货量最大的PC厂商仍然是惠普,为1470万台,老二联想是1293万台,老三戴尔是1163万台。放到前一年同季即2010Q4的PC销量上看,也只有惠普能超越1500万这个数字:2010年Q4惠普PC销量是1755万台,而联想和戴尔都不到1100万台。

      平板电脑苹果一家的iPad销量就占据七成市场,而PC市场的总盘子仍然大得多,2011年Q4的PC总出货量达到9217万台,这还是比2010年Q4下降了1.4%后的数字。惠普、联想、戴尔前三强之和也只能瓜分PC市场的43%。下表是2011年Q4全球PC销售的数据。

公司 2011Q4出货量 2011Q4份额 2010Q4出货量 2010Q4份额 同比增长
惠普 HP 14,712,266 16.0% 17,554,181 18.8% -16.2%
联想 Lenovo 12,931,136 14.0% 10,516,772 11.3% 23.0%
戴尔 Dell 11,633,880 12.6% 10,796,317 11.6% 7.8%
宏基 Acer 9,823,214 10.7% 12,043,606 12.9% -18.4%
华硕 Asus 6,243,118 6.8% 5,180,913 5.5% 20.5%
其他 36,827,666 40.0% 37,358,786 40% -1.4%
总共 92,171,280 100% 93,450,575 100% -1.4%

   

      1500万台只是个数字,更关键的问题是,以后每个家庭,甚至每个消费者,买了Tablet之后还需要买PC吗?Tablet的生态系统足够autonomous来为用户提供所有软件和应用吗?客厅娱乐争得不可开交,Xbox/kinect、PS3、Wii、GoogleTV、AppleTV、Microsoft TV,这里面还有PC的份吗?

      Wintel过去三十年的联姻带动了几个产业的辉煌,而在平板和互联网应用的冲击下,联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两家公司各自都出现了追求新生活的苗头。

      微软在2011年初的CES宣布Windows 8将在X86架构之外,支持ARM架构;除此之外,Windows 8的Metro化设计理念和由此更新的用户界面和触控功能则直接打破了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的界限。英特尔则开始力推Ultrabook,英特尔并没有为Ultrabook给出一个硬性的标准,只是强调更薄、更轻便、更快、更简单、电池更持久、应用更丰富。这种宽泛的定义和混合的形态实际上有利于英特尔兼顾办公与娱乐,将更多的未来产品形态归于这一范畴,实现对单一平板电脑市场的挤压。同样,传统硬件厂商虽然都跟进了平板市场,却无力从苹果嘴里抢食,Ultrabook的模糊定义对传统的硬件厂商来说也是绝地反攻的好旗帜。

image      这样看起来,Wintel这一对老夫妻还是心有灵犀的。Ultrabook可能有很多形态,可能是超薄的可触控笔记本,可能是平推或旋转型的触控笔记本;可能是平板电脑加Dock的变形金刚式;甚至可能是带Kinect的肢体感知笔记本……这一切对Wintel而言,重要的是,Ultrabook上面跑的是Windows 8以及其兼容程序,Ultrabook里面有一颗英特尔芯。Ultrabooks在2011年Q4悄然进入市场,不过没有造势。但是根据2012年拉斯维加斯CES上Ultrabook的表现,以及微软Windows 8的正式推出,业界广泛相信今年是Ultrabook的热门年。图片所示就是联想的IdeaPad Yoga,跑上了Windows 8和英特尔Ivy Bridge,2012年CES上号称“唯一值得一看的Ultrabook”。

      苹果其实一直就在这个方向上前进,高屋建瓴的一句话说,就是缩小iOS和OS X之间的gap;至于iPad和Mac Book Air/Pro,都是产品经理在这个方向下的具体project。有点像PC和Mac的历史重演吧,只不过这一次主题是轻薄、移动、应用、互联。

      笔者的疑惑:Tablet,Ultrabook,后PC时代真的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了吗?抛砖引玉,欢迎评论。

(3个打分, 平均:4.67 / 5)

iPad3发布会现场视频!

(没有打分)

华为Ascend手机的各方面规约参数




(4个打分, 平均:4.50 / 5)

科技达人王自如:Lumia 800详细测评

附: 诺基亚WP7智能手机lumia 800中文版宣传片

(2个打分, 平均:4.50 / 5)

评论家们的热捧……为了微软?(不是软文)

image

      如果要评选美国的“两报一刊”,大概《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分别相当于《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而《华尔街日报》大概相当于《求是》。本文选自《纽约时报》1月8日印刷版,网络版1月10日有更新,笔者节选编译。

      笔者无意为微软叫好,不过美国2011年Q4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统计,苹果和Android已经占了90%的市场,剩下的微软WM、Blackberry、WebOS、Symbian等等加起来也才10%。双寡头毕竟不如三分天下那么鼓励创新,反正竞争充分得利的是消费者(笔者是Android用户)。

http://www.nytimes.com/2012/01/08/technology/microsoft-defying-image-has-a-design-gem-in-windows-phone.html?pagewanted=2&_r=1&ref=technology

      首先看看这些热捧:

      Huffington Post说:“GORGEOUS。”

      Slate.com说“业界最漂亮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Techcrunch说:“比大多数Android智能手机领先,如果不说所有的Android机器。”

      这些追捧听起来像对苹果设备的一贯谄媚。不过这次这些评论都是针对一款微软产品的嘉许……

      微软?很久以来微软似乎就在这些苛刻的评论杂志和网站中与好话绝缘了。不过这次的确是微软的重磅炸弹,Windows Phone,在这些Geek和Nerd们中好评如潮。

      Windows和Office产品是无处不在,不过也屡屡被嘲笑“像订书机一样普通而没有创意”。与老对手苹果的iPhone和iPad等产品形成对比,微软过去几年失败的创意包括智能腕表,Zune播放器,Kin手机,等等。乔布斯总是说微软缺乏创意,产品没有文化。这次Windows Phone也许可以改变一些。Axel Roesler,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交互设计助理教授如是说:“我一直以来是果粉,我曾排队买iPhone。不过这次Windows Phone别具一格,真的打动了我。”

      Windows Phone在2010年秋季开始出现在产品中。视觉感觉上WP与众不同,屏幕上是马赛克排列的大型瓦片式视图,这与iPhone的格子排列图标形成对比。大多数手机都要求用户打开相应的应用程序来进入社交网络,但Windows Phone集成了Facebook和Twitter,瓦片视图随着朋友、家人贴图和发文而激活并更新。

      叫好不等于叫座,目前Windows Phone的用户和销量都很少。一个原因是最初HTC和三星等制造的运行微软系统的手机都过于平淡;更重要的是,无线运营商还没有大规模开始销售Windows Phone,而是在iPhone和Android上下注(笔者注:在美国市场,大部分手机是通过运营商合同方式销售的。另外消息,2012年拉斯维加斯CES第一天,微软CEO鲍尔默宣布AT&T会成为美国首家销售LTE Windows Phone的运营商)。

      微软与诺基亚的联姻(或者说无间道,详情请看笔者文章,系列目录《手机,智能手机》)是双方下的赌注。同样是在2012年CES的第一天,诺基亚发布了Lumia 900,运行Windows Phone,由AT&T在美国销售。诺基亚这次是全心全意嫁给Windows Phone,旗下没有开发Android手机的计划。

      外部市场反映还待定,但是Windows Phone开发组已经在内部深刻影响了微软产品线。下一代Windows 8的用户界面就类似Windows Phone的风格,更适合平板电脑;Xbox的软件升级也包含了Windows Phone风格的调整——Xbox和kinect是微软少有的消费领域精彩之作,与苹果和Google在争夺客厅的战争中丝毫不落下风。笔者是kinect的粉丝。

      激发Windows Phone的产品,令人讽刺的是,还是苹果在2007年发布的iPhone。微软在智能手机上工作早得多,Windows CE,Windows Mobile都是过于累赘的死在沙滩上的前辈。片面追求与Windows桌面兼容的界面(开始键,复杂的列式菜单),老土的手机款型,键盘,甚至触摸笔,这些在iPhone面前难免大败。iPhone出场惊世骇俗,微软意识到不革命无法生存。2008年12月,Terry Myerson,刚上任的Mobile Group工程副总裁,当时36岁,召开了管理层会议。7小时的会议最后的结论是,当时的Windows Mobile系统没有什么值得保留的地方。Terry承认,“我们到谷底了”。

      接受现实的好处是,可以从头开始,新队伍,新设计,新途径。代价也是惨重的:推迟一代Windows手机,让Google争取了不少微软手持设备的供应商加入Android阵营。微软自己形容这是一次“断臂求生”。重组的Mobile队伍的第一个重量级加盟人物是Belfiore,1990年大学毕业就加入微软的元老,一直参与Windows和IE的设计。Belfiore善于简化技术,经常在非办公室的环境研究微软的技术如何能更简单易用。Belfiore也设计了Zune——那个产品失败了,但是其屏幕设计得到过业界好评,只是败在时机太晚,iPod已经一统天下。

      Windows Phone的原型机设计灵感来自许多机场和交通枢纽的标志,并借鉴了Zune的typography和流畅屏幕切换。这些思路最终体现在了Metro软件设计语言中。另外一个问题是,微软不是苹果,没有硬件设计和生产部门。为了不让硬件影响软件体验,很快微软就开始给自己的设备制造商制定硬件规范,从处理器到耗能到屏幕技术。过程是艰难的,但是结果是软件运行更流畅,微软开始监管端到端的用户体验,而不是简单的软件发布。

      据传公司高管们对第一版Windows Phone反映并不热烈。鲍尔默的具体意见是,不喜欢首页的大字体只能把“Wednesday”显示成缩写的“Wed.”。几次改动,分析师们的评价是“微软至少是艰难的逼迫自己接受现实,改变自1992年以来的设计”。

      直到2011年夏天,鲍尔默还告诉微软投资者们他对Windows Phone的销售不满意。2011年12月,Myerson被任命为Mobile Group总裁,开始负责Windows Phone的广告策略和运营商关系。2011年第四季度,软件也再次更新。

      2012年是关键的一年。微软三年前断臂求生,现在要检查当时断臂之举是否正确。在移动业务上,市场仅仅叫好不够,微软需要叫座,而且要重量级的叫座。Myerson认为进入市场太晚带来了许多挑战,也许早进会不一样。笔者倒认为,微软一直不是原创高手,而是优化高手,晚进比早进更容易成功。无论如何,移动系统软件市场要有竞争才能带来创新,三分天下比目前的双寡头对消费者更有利。此外,Windows Phone火,则诺基亚活,笔者也希望这个一直勤勤恳恳做“可靠”手机的厂商能走出困境。

(4个打分, 平均:5.00 / 5)

弯曲难题:从iPhone到弯曲评论服务器

假设:一个读者拿着一个iPhone,3G打开。访问在美国云服务器中的《弯曲评论》http://www.valleytalk.org
请问:读者为了阅读这个命题,需要跨越什么样的网络和相应的设备。
提示:可以拿华为设备,或者Cisco,Juniper,ALU,Ericsoon设备做例子。
为什么: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基本上就知道端到端了。。。

(4个打分, 平均:4.2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