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迅:产品经理必读的九步法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摘要:在本文为大家描述了产品设计“九步法”,主要框架来源于几个从无到有设计了亿级用户产品的人。“九步法”是为泛互联网产品而写的,适用于大型产品,也适用于产品中的新功能。使用方法是PM在产品设计时,对以下九个问题自己逐条进行书面回答,并和团队逐条分析和讨论。

多年以后,当我面对那些年青的产品经理,我会想起自己当年从事的是一份高薪的工作。那是2000年,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IT网站做搜索引擎PM,当时我一个月的薪水能在亚运村买一平方米房子,十年之后,朋友招聘PM,开出的月薪和我十年前一样,差别是这时年青的PM用一年的薪水才能在亚运村买到一平方米的房子。对此,我很迷惑,于是咨询HR的同事,HR的同事告诉我,十年前产品经理是稀缺工种,现在不是了。

十年间,北京的房价涨了10倍,但最优秀的PM的薪水至少涨了50倍,所以在新浪微博上随手点开一个V,就常常碰到认证为产品经理的。很多PM都有一个梦想:用自己设计的产品改变世界,同时挣个盆满钵满,可十年没变的入门级薪水,却让人触摸到现实是骨感的。

如果你是一位PM,正在跟随一位大拿,那证明你不仅是一位幸运儿,而且在产品设计上天资卓越,这篇文章可以供你参考。如果你还只是在普普通通的小公司朝九晚十,或者是在一个大公司的基层打杂,但你胸怀一个梦想,梦想用自己的产品改变世界,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我在这里分享出来,希望对更多有梦想的PM有价值,希望能通过你的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本文描述的产品设计“九步法”,主要框架来源于几个从无到有设计了亿级用户产品的闪闪发光的人,我曾经在一个10亿级PV的产品中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修订,一转眼,已落网16年,有幸和多个中国公认最顶级的PM共事多年,现在在自己的理解下进行阐述。“九步法”是为泛互联网产品而写的,适用于大型产品,也适用于产品中的新功能。使用方法是PM在产品设计时,对以下九个问题自己逐条进行书面回答,并和团队逐条分析和讨论。

第一步:产品满足用户的哪一个核心需求?

产品设计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哪一个,满足用户什么核心需求。实践中,70%的PM经常忘记了这一点,因为“满足用户需求”几乎成了每一个PM都能张口就来的口诀,所以就常常忘记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微博要加强SNS属性”、“微信要打通O2O”、“社区信息要流动得更快”,就是最典型的忘记了用户需求的例子。所有这些提法都是想当然,没有站在用户角度的思考,没有搞清楚用户需求,就一定会注定失败。

实际上,即使PM使用了这一条,也常常于事无补。因为仔细分析“满足用户需求”,会发现其实是无字天书。第一,“用户”是一个虚拟群体概念,PM找不到一个具体的人代表用户;第二,“用户”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实践中用户总是被三种人代表:PM自己,假想的典型用户,PM的行政领导。而今天iphone,微博,微信不离手的人几年前又哪知道自己需要这个。

用户需求永远是被天才捕捉到和创造出来的,就像后年时尚界流行什么,那些奢侈品消费者、时尚评论家是不知道的,只有天才的设计师才能引领未来。IT历史上那些big thing,要么是被天才创造出来的,要么是被超级幸运小子撞上的。网游“巨人”曾经很用心的去实践“满足用户需求”这个真理,非常认真的调研用户,用户要什么给什么,结果到最后发现“用户”根本不存在,那些标签为“用户”的人,其实内心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于是产品彻底失败了。

很幸运抑或是很不幸,我们大部分人,不需要像乔帮主那样天降大任去发明一个iphone,也没机会初出茅庐就和金正恩一样创造并引领时代潮流。所以,假如你只是去做一个即有产品的新功能,或者想设计一个新玩意,那有两个比参悟“用户需求”更切实的做法:

1、 疯狂的热爱你的产品

2、 尝试去解决你遇到的最大痛点

一个PM最基本的特质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产品。如果你不热爱自己的产品,此处的建议是立即换到你喜欢的产品门下,那怕少拿一半薪水。为自己热爱的产品燃烧,那人生会变得多么有趣啊。10年前,我的好友为求得这样一份工作,不计较地域(无论天南海北,刀山火海),不计较职位(无论高低贵贱一线二线),不计较薪水(可维持个人当地衣食住行即是底线),结果做出了世界最伟大的中文产品。三年前,我有一位下属,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男孩,在大公司被职称评定为级别最低的PM,但却胸怀同样的豪情,以一颗年青的心,做出了几乎和微信匹敌的,影响一时的产品。

按照此“九步法”的第一步,如果你是微博的深度用户,那请思考一下新浪微博最近的三栏式结构改版,满足了用户的什么核心需求?

作为新浪微博的深度用户,我却经常在电脑前用手机上微博,因为PC没有给我更好的浏览体验。但不幸的是,“PC用户浏览体验差”这个核心需求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三栏式改版后更差了。不从用户需求出发,就会导致南辕北辙,请每一个PM在你改版时,首先考虑你解决了一个用户的什么核心需求,你可能改变世界,也可能谋杀千万用户的时间。

第一步的要点是“一个核心需求”,特别注意是“一个”。对于微博这样的产品,让浏览体验更好,就是核心需求。系统如何加载更快,用户如何生产优质信息,如何摒除spam,如何提升视觉体验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PM永远不要妄想一下子去发明,颠覆现有的产品,或者增加一些自己觉得挺时髦的新功能,只有抓住“最核心需求”一点一滴的去改进,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去提高,才能从量变引发质变。

第二步:与同类产品相比你的独特性什么?

如果步骤一解决的是产品“有什么用”的问题,那步骤二解决的就是“别人凭什么用”。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相比70%的PM经常忘记了“用户需求”,大型公司甚至有高达90%的PM不会考虑“别人凭什么用我”。

为什么这么多PM不会考虑“别人凭什么用我”?大型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钱,有人,有技术,有用户,能够把一个市场上证明了有需求的产品迅速推到用户面前,同时还带给用户不算差的体验。正因为大公司的产品与生俱来有这样的优势,成为了PM习以为常的制胜法宝,所以他们不需要考虑产品定位,所以最大的优势往往最后变成了劣势。

2011年底的一个晚上,我在广东佛山,饭后去捏脚。我照例问技师小姑娘平常上什么网站,生活中有什么爱好,最近打算干嘛。年轻的姑娘回答我说最近的梦想就是买一部小米手机。当时我吃惊得手中的茶杯都差点掉在地上。2011年底,我也只是在网上看到小米的新闻,市场上连一部真机都没有。但在千里之外的广东,一个小城路边的洗脚妹都把小米手机当作人生梦想了。我连忙问她为什么,她说“小米手机一千多块钱,但用起来和苹果一样,多划算呀”。

这就是定位,这就是产品的独特性。

中国互联网很常见的例子:从新闻、门户、电商、视频网站,到现在的团购、安全软件、浏览器、微博、手机,99%都是无差异化的竞争,很少有人考虑“与同类产品相比你的独特性什么”。显而易见,那些后发而胜出者,都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超凡的控制技巧。

按照此“九步法”的第二步,如果你是微信的深度用户,请你考虑“朋友圈”这个产品的 “独特性”是什么。

当微信在设计“朋友圈”这个功能时,一定考虑了他和微博,Qzone,校内相比较的独特性。在SNS产品同质化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微信的一个二级功能如何胜出,他的独特性在哪,这就是PM团队要解决的首要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这个独特性就是“私密”。

其实社交的本质就是“隐私的分享”,人与人相识,到朋友,密友,甚至情侣,最后夫妻,关系深化的过程,也就是隐私一步步不断彼此分享的过程。微博为什么做不了SNS,因为微博这类的广播平台,天生不具有私密性的特质。而微信朋友圈在私密性的定位上,用一种简单的手段,解决了Facebook复杂的隐私设置问题。无论是微信PM天才的洞察到了这一点,还是碰运气碰上,不得不让人佩服。如果微信朋友圈能在“隐私的分享”上做得更好,那这个产品前途无量,未来可以有机会和Facebook对决。

第三步:分解用户。根据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用户分解成不同角色。

阅读全文»

(6个打分, 平均:4.67 / 5)

2012硅谷的那些事儿--互联网

2012年,放眼美国,大家都输了,只有Obama赢了。
2012年,放眼硅谷,大家都输了,包括Mark也输了。

硅谷是一个神奇的土地。这片土地的大致参数为: 一千八百平方英里。三百万人口。一百三十万个工作职务;平均收入为八万六千美金(含清洁工人老墨)。其中37%是白人,30%是亚裔(中国和印度的硅工),37%是老墨(属于硅谷的民工)。其中,37%的人口为第一代移民。其中以亚裔为重。58%的亚裔是第一代移民。。。

换言之,在硅谷,打工仔是硅工加民工的集合。工作没有高低,都是为了活命,为了自己,孩子和家庭。。。

下图所示为硅谷的地图:

其中小红圈区域是狭义上的硅谷,或者是真正的硅谷,或者是硅谷的硅谷。 《弯曲评论》(www.valleytalk.org)和 读图年代(www.dutulo.com)的总部都位于小红圈里。。。

从中国的地域概念来讲,所谓的硅谷其实就是一个县的民办企业,或者乡镇企业。这个县就是Santa Clara县。苹果,Intel,Cisco,Google,Facebook, eBay, yahoo都是在这里的乡镇企业。当然,这些乡镇企业比较狠一点而已。

这里所谓的“城市”是指旧金山。在当地人看来,和硅谷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硅工们其实都是住在乡下,安安静静的。来自中国的工程师们,周末也就是在硅谷的大华或者永和买买菜,吃个油条,喝碗豆浆,就算幸福生活了。。。

2012即将过去,让我们来回顾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在互联网方面,最大的事情就是5月18日的Facebook的IPO。这是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一个IPO。Facebook的市值为一千零四十亿美金。六个月过去,目前Facebook的市值折半,为五百一十九亿美金。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差的IPO之一。

Facebook上市的低迷充分反映了华尔街对SNS社交网络系统赚钱能力的怀疑。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用手机上网的年代,如何利用广告赚钱是各个SNS必须回答的问题。

曾经辉煌无比的互联网游戏公司Zynga就在这个问题上吃劲了苦头。Zynga的股票在2002年一路下滑,从当年接近100亿美金的市值跌到现在股票价位2美金,公司市值才10亿美金。

这些昔日的宠儿都在试图和回答同样的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如何赚钱?

Facebook在上市之前的4月9日做了一个目前看来最为正确的事情,收购了Instagram。Instagram已经成长为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的照片中心,而且在从移动互联网朝着互联网反向辐射。

从这个感恩节的报道,每秒就有226张,在这个长周末期间,有2千多万张照片通过Instagram上载。

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或者不仅仅是一个阅读文字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年代!

Facebook的Instagram的收购非常成功。将Instagram单独运行是非常重要而且正确的。意义深远。。。。。。

Google在2012年最酷的事情就是在7月的Google I/O大会期间的Google眼镜的高空跳伞表演。Google的创办人之一Sergey Brin亲自支持了这个表演。来自高空跳伞的表演者带着Google 眼镜给成千上万的人表演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空现场直播。大家通过互联网能够分享高空跳伞带来的各种视觉效果。

苹果公司在2012年最有影响力的不是iPhone 5, 不是iPad mini,而是ios6的地图的bug。

之前,iOS用的都是Google的地图技术。Apple显然不爽。iOS第一次甩掉了Google的地图,采用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图技术。但在发布的当天,就接到了许多投诉--地图找路出现了许多错误。例如,下面的截屏是用户发现的错误地图服务。

iOS6地图的重大失误,估计是导致了Steve Jobs离开人世之后,Apple人事变动的导火索。10月29日,苹果宣布,公司负责iOS软件和零售的两位高管Scott Forstall和John Browett将离职。这是苹果首席执行官Tim Cook上任以来公司管理层发生的最大变动。

据苹果内部知情者透露,Scott负责iOS软件业务,应对iOS Maps出现的问题负责,但是他拒绝在公司发出的致歉信上签字。当外界收到致歉信时,信上只有公司总裁库克一人的签名。之前iPhone 4的“天线门”事件,苹果公司和Steve Jobs就拒绝道歉。

2012年苹果会不会就是起历史的最高峰?9月17日,苹果公司宣布在发布iPhone5的24小时内,预购已经超过了2百万台。当日,苹果股票AAPL收盘达到了700.09美金,52个星期的最高点。

韩国是一个具有强烈自尊心的民族,不论踢球,还是做企业。今年9月,美国法院宣判三星侵犯了苹果公司6项专利,需要为这一“有意的”侵权行为赔偿苹果超过10亿美元的损失。苹果随即在美申请禁售28款三星产品。胜诉并没有彻底击倒三星。

下面是相关的一些三星公司和苹果的财务比较:三星的竞争力远远超过苹果预期。今年两公司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苹果的净利润规模达到82亿美元,三星的净利润为59.8亿美元,三星净利润不断上升,而苹果却连续三个季度净利润下滑。在出货量方面,三星凭借高中低端全覆盖的策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市场研究机构IDC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第三季度,三星智能手机出货量达5630万部,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达到了31.3%。而排名第二位的苹果靠着一款iPhone打天下,同期智能机出货量为2690万部,市场份额为15%,还不到三星的一半。

另外,Samsung在8月和硅谷重镇San Jose达成协议备忘录,将在后续几年在硅谷重点投资,疯狂扩张其在硅谷的研发中心。相比Samsung,曾经风光一时的Nokia,MOT的办公楼,要么是废弃了,要么是门前鞍马稀。。。

2012年,Yahoo也有不是有趣的事情,最亮眼的就是请了个美女CEO Marissa Mayer。Marissa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是谷歌的第一位女工程师,第20位员工。之前是谷歌的高管。

Marissa能否救活Yahoo!?目前说还有点早。下面是其做CEO后Yahoo!的第一个财务报表情况:“11月20日,雅虎股价大涨2.8%,收盘报18.36美元,创下18个月来新高。多方面信息显示投资人对雅虎的信心正在恢复。自从新任CEO梅耶尔上任以来,雅虎的业绩有了明显的改观。雅虎第三季度营收达到12亿美元,虽然与去年同期的12.17亿美元相比下滑1%,但是净利润却达到了31.6亿美元,是去年同期2.93亿美元净利润的10倍多。”

(3个打分, 平均:4.33 / 5)

谷歌高富帅--云云网的前世今生

[原文可参阅: http://www.huxiu.com/article/7784/1.html]

最近让“云云网”成为圈内热词的两件事的消息来源,都是冯大辉的微信账号“小道消息”:一是,新浪微博搜索将换用云云网提供的搜索服务,二是云云网创始团队内的谷歌系的人已经在融资后基本套现离场。

虎嗅表示虎躯一震:这两件事很可能互为因果。

怎么说?先来回顾下云云网的生平:2年多以前,因谷歌退出中国而退出谷歌中国的名单里,就有谷歌中国最初几位核心成员之一的刘骏。他一直掌管网页搜索技术的相关研发工作,还同时带走了近十位谷歌的技术人才。同在2010年7月,云壤(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开始研发社会化搜索引擎“云云网”。2012年3月,云云网开始公测,开放了“问答”、“话题”等类目。迄今仍是测试版。

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是,正是这个智商高、实力强、搜索经验足的谷歌系团队的存在,云云网得以从奇虎董事长周鸿祎、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那里融到了5000万元的个人投资。

这个集结了一堆高智商大脑的创业公司想做什么样的产品?云云网的新媒体总监王占涛曾在博客上写道,自己在2012年4月刚入职时,曾跟CEO刘骏争论,云云网是什么:
记得刚入职的时候,跟刘骏争论:云云是什么,我们应该向外界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我当时坚持说,我们应该类比一个著名的网站或者模式,比如百度刚开始的时候,就说“我们是中国的Google”;人人网开始,说“我们是中国的facebook”,再往前推,新浪刚出来说“我们是中国的雅虎”。

他同样记录道,刘骏想了半天,给出的回答是,云云网无法同已知东西类比:
咱们做的是个全新的东西,跟目前人们已知的东西完全不同,没办法类比。

这个全新的东西,在外界看来不但复杂、而且新得并不鲜明。知乎上的讨论里,看好云云网的人并不多,有人甚至直指云云网抄袭知乎。

果壳网的用户騾子吃香蕉对云云网的评价是:
据我观察,云云网=传统搜索+类轻博客微博系统+社会化问答+整合了渣浪腾讯的微博搜索。没错。就!是!这!么!多!东!西!一次过!打!包!起!来!我没有说是有机结合!
整个产品形态比较复杂,不赘。就谈几点感受。
1. 我感觉不到云云的智能化,也很怀疑其智能化。
2.产品结构太复杂。体验很烂,让人眩晕。正好那网站叫云云,我想说句粤语“个撚网真系搞到我整旧云甘…”
3.注定悲剧
a.搜索是面向大众的。他们也明白这点。所以我申请体验一分钟就通过了=.=可是中国网民不可能理解社会化搜索这个超前概念!而且这个网站实在不好理解。
b.云云太大贪了,推出这么一个超级复合型的产品。Google威武如此,推出了G+现在还在艰苦奋斗。其难度可想而知。云云的运营团队就是个杯具……

复杂宏大和不接地气其实是近义词。虎嗅揣测,这个公司几乎完全由技术牛人组成,也就意味着在市场、用户思维上缺失,于是,这次承接新浪微博的搜索活儿,很可能就是云云网承认现实、转换思维的过程,而其中的一部分团队成员则仍是难以接受这个转型,选择走人。另外,能够拿下新浪微博的搜索业务,也让曹国伟对云云网有投资的传言的可信度又大了一成。

目前并不清楚哪些人已经从云云网离开,但有一些微妙的迹象。比如,云云网的产品副总裁盛佳,自己在云云网的自我介绍只是“云云使用者”,工作履历也只写到了谷歌产品经理一项。他对云云产品的问题回答,也只更新到2012年9月5日。最近两天在网上流传的一个他介绍云云搜索的演讲视频,上传时间也是9月份的。

来看看虎嗅从LinkedIn上整理出的云云网谷歌系团队名单,其中部分可能已经是过去式,Sigh。

刘骏 创始人&云壤CEO
曾任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兼全球工程技术总监,负责谷歌的中文搜索服务及工程团队的组建与研发工作。随着谷歌退出中国,刘骏带出了一批谷歌中文搜索技术核心团队,于2010年6月创办云云网。并与人民搜索达成合作,刘骏任人民搜索首席科学家,曾合作开发新一代大容量搜索引擎平台项目。该团队用一年时间,开发了一个完整的全网搜索引擎,刘骏说,“云云网的底层代码都是重新编写的,绝对原创。所以我们并不担心竞争对手,跟传统搜索相比,用户诉求不同,没有可比性,除非他们推翻重来;跟社交网站相比,我们有核心技术。”

Jing Qu(曲径) 联合创始人,软件工程师
前谷歌高级软件工程师

Dong Wang(王东) 联合创始人,云壤技术副总裁
此前任谷歌高级软件工程师&技术主管

Zheng Sun(孙峥) 云壤技术副总裁
曾任谷歌技术经理

盛佳 云云网产品副总裁
江苏扬州人,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06年加盟谷歌,成为谷歌中国产品经理。

目前,盛佳在云云网的自我介绍是“云云使用者”,工作履历只写了谷歌产品经理一项。他对云云产品的问题回答,也只更新到2012年9月5日。

Liren Chen(陈利人) 在LinkedIn的状态只写了“Startup”
曾任Google总部高级工程师

Dahai li(李大海) 云壤技术总监
曾任谷歌工程师

Kun Xiang(项琨) 云壤软件工程师
前谷歌工程师

Liqin Kou(寇黎钦) 云壤设计总监
前谷歌UI设计师

Jun Ma 云壤技术总监
前谷歌软件工程师

还有一个八卦,云云网新媒体总监王占涛还在他的一篇博客里提到过自己面试时一个插曲:
Candy(云云的人力老大,一位优雅而有power的女士)在跟我沟通的时候,问我一个问题:你想在云云做多久?我当时的回答是:云云能活多久,我就做多久。当时她就笑了,说你觉得云云能活多久?哈哈,其实我是紧张说错话了。本来可以有更婉转好听的词,但当时的直觉就是那样,顺嘴就说出来了。

(2个打分, 平均:5.00 / 5)

2012年IT界十大热门新闻

[原文可参阅:网界网 http://www.cnw.com.cn/news-international/htm2012/20121211_260571_2.shtml]

任何行业的变革都存在冲突。今年,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和革命不仅发生在市场中,而且发生在法庭、工厂以及网络上。以下是2012年十大头条新闻:

Windows 8的推出:微软在后PC时代的“大制作”

10月下旬,微软终于推出了其新的Windows操作系统。这家主导个人电脑行业长达三十多年的公司将未来的成功寄托在针对PC的Windows 8、针对平板电脑的Windows RT以及Windows Phone 8上。移动设备的销售量逐渐超过传统个人电脑,微软需要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领域站稳脚跟。Windows 8主要针对触摸系统,而RT则专门针对基于ARM处理器(在移动设备方面,ARM处理器遥遥领先于英特尔芯片)的设备。为了推广RT,微软还冒着风险投身到竞争激烈的手机硬件领域,推出了Surface平板电脑。微软还准备在2013年第三季度推出Office桌面和服务器软件,到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将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这个软件巨头在后PC时代的作为。

惠普指责Autonomy会计欺诈:该行业巨头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在11月,惠普的投资者都震惊了:惠普宣布2012财年第四季度减记88亿美元,主要是因为其2011年以100亿美元收购的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在被收购前存在严重的财务不当行为。惠普责怪Autonomy的前管理层,而该公司的创始人Mike Lynch快速回击。这一事件是该公司董事会闹剧和决策失误的一部分,另外的决策失误还包括计划开发一系列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然后又放弃,在前首席执行官Leo Apotheker的短期执政下,还计划出售其PC业务。在Meg Whitman接任首席执行官后,惠普改变了主意,决定保留PC业务。Whitman强调该公司已经开始产生现金流。然而,随着联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C制造商,行业观察家在思考惠普该何去何从。




苹果赢得与三星的10亿美元专利战:专利战争硝烟四起

在8月下旬,在苹果与三星关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复杂的专利案件中,加州地方法院陪审团宣布苹果获得价值10亿美元的胜利。该案件涉及反诉以及很多产品和子公司,但结果是,陪审团发现三星公司的产品及其两家美国子公司的产品侵犯了苹果的专利。三星正在上诉,并且这两家公司还在世界各地的法院打官司。这些专利战争将继续下去,因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现在是最热门的畅销设备。微软和摩托罗拉(现在是谷歌的附属公司)也正在展开无线和视频编码的专利争夺战。

阅读全文»

(4个打分, 平均:3.00 / 5)

钱伯斯:思科未来将成为软件加服务企业

[原文可参阅: 网界网 http://www.cnw.com.cn/news-international/htm2012/20121210_260282.shtml]

据路透社报道,思科CEO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12月7日在纽约对分析师说,思科将大量投资视频和服务器设备。思科计划在未来五年里把软件收入提高一倍,从60亿美元提高到120亿美元。

尽管如此,软件收入仅占思科总收入的25%。钱伯斯表示,从长远看,思科营收将稳定地每年增长5%至7%。

分析师泽斯·克拉瓦拉(Zeus Kerravala)说,思科一直设法把自己定位于一家软件公司。多年以来思科一直在这样做。软件与客户专用集成电路结合在一起会带来长期的好处与商品化芯片。那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克拉瓦拉说,不过,也许更重要的是钱伯斯的重点在于扩张其服务,特别是对新技术提供咨询的服务,以便保证早期应用者成功地部署其应用。这也是最盈利的咨询类型,这种咨询服务的利润率为67%。其重点是一些很难的事情。

钱伯斯在向金融分析师发表讲话时提供的幻灯片显示,思科做的大多数工程已经是软件工程,产生的结果与硬件捆绑在一起。其它软件产品与客户芯片和服务打包在一起产生智能IP网络。这个通盘计划要求扩大思科产品组合中的软件。思科产品组合包括交换机、路由器、云、数据中心、移动、视频、服务和安全。

思科的幻灯片显示,这包括思科的IOS软件、思科的软件定义网络计划、Nexus OS、Star OS、WebEx、Call Manager、IronPort和ScanSafe平台。

钱伯斯说,思科将从其软件定义网络向以应用为中心的智能网络发展。以应用为中心的智能网络能够收集网络中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并且根据那个分析制定政策以便改善网络安全和应用性能。

这并不意味着思科将放弃其过去的硬件,只是思科向网络引进的软件和智能将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这对于改变思科如何定义IT是必要的。思科定义IT的方式包括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实施技术支持或者管理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以及用“计算机”取代“网络”这个词汇等事情。

这些新的IT模式以两个重要部分为基础:应用和统一基础设施。应用将包括第三方开发的那些应用以及传统的商务流程和企业应用、垂直市场应用和思科视频与协作平台。

应用运行的平台统一思科基础设施包括统一数据中心、核心网络、接入网络和安全。

钱伯斯在演示中在“我们为什么将取胜”的标题下介绍了思科的未来。其理由是:

●思科处在全球向IP网络转移的核心

●过渡正朝着基于网络的IT发展

●思科专用集成电路、硬件、软件和服务的结合将产生需要的智能IP网络

●思科将把网络、计算和存储统一起来

●思科的文化、跟踪的记录、规模、用户群、财务稳定性和技术创新是思科的全部实力。(编译/胡杨)

(1个打分, 平均:5.00 / 5)

Google CEO Larry Page 访谈录

[原文转载于: http://www.36kr.com/p/200103.html

Google 的未来之路

Larry 说未来还是一片未知,没有历史可以借鉴。Google 正在尝试很多事情,想要成为与众不同的公司。他还希望给所做的事情增加更多社会化成分。Google 希望大家喜欢 Google 的产品,也希望员工乐意在此工作。

关于选择做什么。Google 的目标是做能够激励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愿意从事的事情。

自动汽车

自动汽车能带来哪些改变?他认为自动汽车不仅会对交通做出贡献,也能提供更多的工作选择。这对社会和经济是有利的。技术能够发挥巨大影响的大东西就是 Google 要寻找的。对于这类东西的投入再多也无法跟从中获得的回报相比。比如自动汽车可以解决停车问题。Larry Page 认为停车场的建造费用太大,有了自动汽车,哪怕只有一部分比例也能节省巨额的停车场建造费用(光是 Google 自己就能省几亿美元)。同时自动汽车还能提供极大的便利,你要去那里都可以接送,剩下的事情都不用你管。

管理风格的改变

Larry 担任 CEO 伊始的一个大的改变时围绕着产品部门来重组公司。虽说永不满意是 Larry 的信条,但是他对这种改变取得的成绩还是感到非常高兴。他认为这一改变提升了公司的专注度,这是很有帮助的。至于重组是否改善了执行效率,Larry 认为改善了很多,但很难精确衡量。

搜索的发展方向

Larry 说完美的搜索引擎应该能够真正理解用户的需要,应该深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然后准确返回你想要的东西。

Google 做购物方面的事情也跟这一点有关。Google 转向购物的竞价模式,部分是为了确保获得更好建构购物方式的信息。Google 在获得精确信息和结构化数据方面倾注了很大的精力。Google 地图已经做了 7 年,其目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获取诸如街道、企业、建筑物轮廓之类的确切数据。精确程度越高、细节越详尽、数据越结构化,效果就越好。这也是 Google 收购 ITA 的原因:为了确保获得更加结构化的旅行信息。

移动和货币化

Google 是一家大公司,收入很大,人非常多。所以要非常重视核心业务搜索和广告。Larry 认为这两块都正在经历着颠覆,而且这种颠覆也是件好事情。这正是技术的好处,技术总能够做出比旧事物更好的新东西、新软件。这是一种机会。然后 Google 很早就把宝压在了 Android 身上,认为需要反思移动体验,事实证明 Google 这一步走得非常成功。至于货币化,Larry 认为目前尚处在早期阶段。同时他认为手机有定位对于货币化非常有帮助。

Larry 说移动可以做很多此前做不了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 Google 未来一定能够比现在更赚钱。他认为在移动广告和货币化的变革和创新方面没有人能比得上 Google。现在 Google 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Google 搜索未来的竞争对手

桌面时代 Google 的竞争对手主要是 Yahoo 和微软。在被问到现在的对手是不是 Siri 或者 Amazon(商业搜素)时,Larry 说自己并不这么认为。

他说竞争虽然也要考虑。但是自己的工作更主要是让大家不去考虑那些竞争。Larry 认为大家往往去思考一些已经存在的东西,而 Google 的工作则是思考大家还没有想到但是却是自己需要的东西。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因此,如果其竞争对手也明白这一点,也不会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展示出来。Google 仅仅是优势、劣势和机会跟别人不同罢了。

跟苹果的关系

如何看待 Google、苹果及 Amazon 三种不同商业模式的竞争?Larry 说他对以这种方式看待竞争感到羞耻。大公司之所以大是因为它们做伟大的东西。从用户角度来说,他希望看到的是更多的合作。互联网是大学发明出来的,其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可互操作。可是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孤岛式的方案越来越多,他替用户感到惭愧(是不是在映射苹果的封闭体系呢?)。

鉴于此,《财富》说,那么苹果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而 Larry 与乔布斯相互友好。Larry 的回答是:偶尔。

在被问到 Android 阵营对此表示愤怒是不是摆摆样子时,Larry 说这种说法不完全。他不会以苹果这种方式去凝聚公司。他说看人要看对方现在做什么,而不是看对方未来做什么。

苹果是 Google 某些服务一个庞大的分销伙伴,如何去看待双方的关系?Larry 说人人都和平共处当然更好,这样用户不会因为他人的活动而遭殃。这一点 Google 试图以身作则,尝试着让他们的产品尽可能推广到各个地方。这是 Google 的哲学。不过他认为,有时候 Google 可以这么做,但有时则不行。

至于 Google 是否就这些问题与苹果进行协商解决时,Larry 只是说 Google 跟苹果有着很大的搜索合作关系,事情一直在谈。

70-20-10

Google 一直以来都按照所谓 70-20-10 的模式进行组织,即 70% 精力投入到搜索和广告,20% 投入到 app,剩下的 10% 则投入到全新项目。这种模式目前仍然延续。Larry 认为目前的 Google 正处在一个独特的历史位置,某些处在 20% 中的事情正在朝着 70% 发展。Android 现在的影响力已经属于 70 的阵营了,只不过货币化尚处在早期阶段而已。而谈到 20 的阵营还有哪些时,Larry 说这要取决如何去衡量,所以他无法举出具体的例子。但是 10 的阵营就比较明确,Google X(自动汽车、Project Glass)肯定在其列。

然后 Larry 谈到了投资者对 10 阵营的担心。他觉得这很有趣。投资者总是说“噢,天呐,他们要把钱全部砸到自动汽车上,”他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让那 10% 变得更大,因为人们是很难被说服去相信那些真正具备雄心的东西的。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渐进式的改进。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区。

Google+

接着 Larry 谈到了 Google+。他承认这是一个大赌注。在被问到做 Google+ 的目的是为了与 Facebook 竞争还是为了让所有的 Google 产品有一个统一的用户身份标识时,Larry 说,好的共享方式对 Google 的产品使用非常重要,此前 Google 尝试过 18 种不同的共享方式,终于在 Google+ 上取得成功,现在 Google 还在不断对它做出改进。

采访中还提到了 Google+ 早期植入到搜索服务受到的质疑。称有人认为这违背了 Google 永远提供最好的公正的搜索结果的承诺。

Larry 的回答是,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产品是 Google 长期的关注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理解很多东西,包括 app、可以购买的东西、机票等。Google 需要理解用户想要搜索什么。人当然也是大家想去搜索的重要东西之一。Google 把人视为搜索的头等对象。但是要想要好的搜索结果就必须有数据积累。你不可能产品刚发布就能提供最好的结果。而积累的最好方式就是跟 Google+ 互动并提供自己的身份给它,好让它为用户工作。对于 Larry 来说他认为这不存在任何问题,提出这种质疑的人属于短视。他再次强调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需要理解和掌握一切必要的东西重要性。而人肯定也在需要理解的行列。

竞争对手的质疑

Google 的许多竞争对手都谈到了 Google 是如何以牺牲它们为代价来展现 Google 的服务。Larry 认为应该这样看,客户才是 Google 的最终用户。大家都希望获得信息,获得诚实的、精确的、排名合理的信息。这是 Google 的工作之一。其他公司也在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有些工作是跟 Google 做的事情一样的。但是 Google 做的事情更加综合全面。他以假期规划作为例子来说明。他说如果有一个系统可以帮助进行假期规划当然是最好的了。这个系统应该可以知道你的喜好,了解天气、同时还应该知道机票价格、酒店价格、了解物流情况,并将这些东西糅合到一起。这才是 Google 对搜索的看法。而所谓的竞争对手只是做这件事情里面的一部分。

同时他还提到了 Google 对于人们的数据尽量做到没有排他性。Google 的搜索结果里面包含有各个搜索引擎以及旅行提供商等的结果。他说 Google 尽力做到将这些东西很好地呈现。Google 的优势体现在跟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协作上,但是同时也要确保最终用户的体验以及为其提供详尽的信息。有时候这些事情会很复杂。

Google Wallet

Google Wallet 的进度似乎有点慢。这主要是技术原因还是生态体系的问题?Larry 并不认同 Google Wallet 进展慢的说法。他说如果得到允许的话 Google Wallet 会更普及。他希望业界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合作。

此外 Google 还有其他拿手的支付方式。Google 有很多的小广告主。通过 Android 的 Google Play 也可以接受支付,不受地域、连接方式(有线无线)、和接受方(如通过运营商账单)的限制。Google 在这方面的能力也许受到了误解。

阅读全文»

(2个打分, 平均:5.00 / 5)

2012中国开放网络高峰会议:盛科 孙剑勇

(5个打分, 平均:3.00 / 5)

流量管理 疏导为先

在www.edu.cn上看到老毛署名的一篇文章,深入浅出,贴近用户业务,感觉很不错,征得他同意后帖到这里与大家分享。以前就知道老毛低调挣钱,没想到宣传推广上开始高调了,可喜可贺~~

原文地址:http://www.edu.cn/li_lun_yj_1652/20121118/t20121118_870547_1.shtml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已建成规模庞大的教育网络,为高校提供了优越的接入条件。然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应用吞噬着越来越多的带宽,校园网内终端接入数量也始终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对高校网络的运维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合理地管理流量,为教科研任务提供更好的保障,成为各高校信息中心负责人普遍关注的问题。

面对洪流,最好的做法是主动疏导,而绝非被动封堵。如今,通过流控产品对应用流量进行梳理的做法已被普遍接受。在不少高校,流控产品都成为网络出口必不可少的设备,直接决定着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及用户应用体验。经过长期跟踪分析,笔者总结了一些流控产品在高校网络出口环境的评估经验与部署建议,在此与各位老师分享。

协议识别走向立体化

众所周知,流控产品的工作机制与防病毒网关、IPS等安全产品类似,主要依靠应用协议的数据特征对流量的应用归属进行判断。它的核心是协议识别引擎,其衡量标准包括识别率、误识别率、协议种类和性能等。许多用户认为能够识别的协议数量非常重要(厂商往往也乐于强调这一点),其实不然,流控产品在真实环境下的识别率才是最重要的指标。这就好比防病毒网关,某些产品在规格表中公布的病毒签名数量只有几万条,但每一个签名都涵盖了同一病毒家族的所有变种,实际查杀能力甚至能超越其他一些标称内置数十万签名的产品。

随着P2P类应用越来越强烈的加密趋势,传统的基于应用协议数据特征的识别方式往往难以奏效,这就要求协议识别引擎能够对流量行为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统计特征、连接相关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蛛丝马迹判断应用的类型。一些流控产品已经提供了这种启发式处理机制,可以与传统方式相配合,实现更好的流量控制效果。但根据流量的行为特征进行判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应用协议的误识别率,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到网络的连通性。所以当无法保证准确识别时,流控产品要给用户提供纠正的手段,或将部分功能作为可选项进行交付。

应用协议特征的更新响应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估指标,在爆发式增长的互联网应用面前,业界所有厂商都不遗余力地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抓包、分析、测试、更新工作。这种模式未来到底能坚持多久,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答案。但从其他安全产品的发展历程看,流控厂商也许要在技术实现机制或运营模式方面探索新的道路。

发展中的流控技术

流控产品本身就因流量控制的需求而生,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熟。但在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面前,其功能与实现机制一直在进行调整,争取更好的优化与管控效果。目前,流控的核心理念已从传统的控制下行流量发展到对上行流量的控制。前者虽然易于实现,但仅对TCP流量有一定的效果(如调整TCP Window)。对于UDP流量来说,这种方式非但效果不明显,且易产生流量差,对带宽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一些老师反映部署流控产品后,1G带宽实际到用户的只有6、700M流量,基本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考虑到目前占用带宽比例最大的网络视频和多数P2P下载应用都以UDP通讯为主,流控产品必须应具有通过控制上行流量来压制下行流量的机制,从而减小流量差,提高带宽利用率。

当带宽资源紧张时,流控产品通常会采用丢包的方法来实现压缩流量的目的。在数据包的丢弃机制方面,目前常见的有队列与非队列两种。队列方式相对比较传统,流控引擎会将数据包放入队列,然后由队列调度器统一进行调度,许多开源软件都采用了这种实现。这样做的好处是网络波动小一些,特别是TCP流量会更加平缓,但对资源的占用相对较多,系统压力会增大。如果没有用到队列,流控引擎一般会采用TOKEN BUCKET机制,当TOKEN不够时,对当前数据包直接进行丢弃。其优点是系统压力小,占用资源少,并且基本上无延迟。总体来看,两种丢包机制各有优劣,但对于高校网络出口这种流量较大的应用场景来说,非队列模式显然更为适用。

总体控制可以对网络流量进行宏观管理,但无法解决单点流量过大而引发的公平性问题,因此要达到更好的流量控制效果,必须采用点面结合的管理思路。这就要求流控产品在对出口流量进行整体梳理的同时,能够提供针对IP/IP群组的控制能力,维护一定程度的公平。此外,带宽保证/带宽借用也是流控产品中比较常见的功能,根据以往的实施经验来看,该功能在企业、网吧等出口带宽较小的场景中具有很好的优化效果,在高校、运营商等大流量环境中效果并不明显。

应用路由渐成主流

仅仅控制流量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主动疏导,以争取更好的网络应用体验。对于高校来说,多线接入是非常普遍的情况,除了教育网,还会有联通、电信等不同运营商提供的链路资源。它们的价格与质量大多存在差异,因此可以利用流控产品的应用路由功能,在不影响教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将不同的应用流量有针对性地分配到不同链路,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应用体验的目的。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将P2P下载、网络视频等非关键应用的流量分配到高带宽、低成本的线路,这些应用的实现机制决定了即便是在质量欠佳的链路环境下,仍能达到让人接受的效果。而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等关键应用的体验必须有所保障,它们应享用最好的链路资源。综上所述,应用路由已成为当今流控产品的标准功能之一,未来必将得到大范围应用,高校中更是如此。

目前,流控产品通常有3种实现应用路由的部署模式,分别为:

  1. 针对不同应用,打上不同的DSCP标记,路由器/防火墙根据DSCP做策略路由;
  2. 针对不同应用,实施不同的源地址NAT,路由器/防火墙根据源地址做策略路由;
  3. 取代路由器/防火墙做接入,直接针对不同应用做策略路由。

第一种方式实施起来比较简单,但笔者在许多部署中发现,可根据DSCP做策略路由的路由器/防火墙并不多。而基本上所有的路由器或防火墙都支持基于源地址的策略路由,所以第二种方式更通用一些(当然这个通用是以增加流控产品负载为前提的)。第三种实现方式最简单,但对网络拓扑的改动比较大,设备也要承担最重的负载,目前在高校中比较少见。不过流控产品与路由器/防火墙的融合趋势是比较明显的,相信未来第三种部署模式的比例会逐渐增加。个别高校目前采用了为每条链路单独配备流控产品的做法,这非但不能实现应用路由,对流量也缺乏整体感知与控制的能力,除非是极特殊的情况,否则不建议使用这种部署模式。

在启用应用路由时,还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首先是不同运营商之间的互通问题,大的门户或在线视频网站都有自己的DNS(CDN)负载均衡服务,通过不同运营商的DNS解析出来的地址肯定有所差异。如果目标地址是电信IP,但经过应用路由后流量指向联通线路,那么非但不会起到优化效果,反而会降低应用体验。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应用路由需要搭配DNS重定向功能,如果将流量甩向联通的链路,就将DNS请求通过联通的DNS服务器解析,以获得正常的访问效果。

其次是应用连接的相关性问题。一些应用中,存在有单会话包含多条连接的情况,如果其中一部分连接走教育网,另一部分走其他运营商,轻则影响应用体验,重则会中断应用。这种情况对流控引擎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辅以前面提到过的基于应用协议行为特征的判断机制,才能解决特征完整性的问题。不过,应用路由的成功率也并不等同于对应用的识别率,某些应用是服务端先发数据,难以实现分流。所以厂商在分析、描述应用特征时,也要预先考虑到应用路由的需要。

协作:1+1>2的优化效果

流控产品部署在高校网络出口,对出入校园网的所有流量进行管理与优化,地位不亚于路由器与核心交换机。虽然流量管理是其主要职能,但如果能够与其他设备协作,将会起到更好的优化效果,使其价值最大化。

目前来看,最适合与流控产品进行搭配的当属Cache加速设备。借助应用路由,流控产品可以将高校网络出口流量中的特定应用及内容进行重定向(例如文件下载或Web视频应用),指向Cache加速设备。此时它就相当于Cache加速设备的一个客户,对终端用户而言是完全透明的。使用流控产品实现重定向和传统的基于端口的重定向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前者可以根据精准的应用识别结果,只转发Cache加速设备需要处理的流量,从而提升了缓存系统的利用率与命中率,同时降低I/O与文件管理系统的压力,使其更“专心”地去做业务相关的工作。

另一个适合与流控产品协同工作的是审计系统。一般而言,审计系统需要通过交换机镜像端口获取数据。因为镜像而来的是所有流量,审计系统必须在接收所有数据包的同时过滤掉不在业务范围内的数据包,这一环节会占用不少的系统资源。流控产品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协议识别能力,将需要审计的应用流量(如HTTP,IM等)有选择地镜像给审计系统,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审计系统的压力,避免由于性能导致的审计不完整问题。

实际上,几乎所有作用于特定业务的串行或旁路设备,都可以从流控产品的应用路由及应用流量镜像功能中受益。一些高校曾经由于性能问题拒绝了WAF或防病毒网关,经过分析,其性能瓶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必要的I/O处理所造成,而非安全业务。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路由及应用流量镜像的功能在流控产品上还不是很普及,它们的实现机制也会为设备带来额外的负载,对性能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建议老师们在进行评估选型的时候,更多地依据实际环境中的测试结果做出判断。

作者后记

正如一位老师曾经说的:站在用户角度,当然希望一个产品能解决的问题越多越好,但十全十美的产品是不存在的,大部分产品甚至只在一部分功能上有些许亮点。的确,流控产品无论在功能还是可部署场景方面都还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而来自用户的建议与支持无疑是完善产品的最好助力。本文只是笔者在运维及部署方面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了解工作在一线的老师们的真知灼见,促使Panabit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高校应用需求。

(作者系北京派网软件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5个打分, 平均:3.00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