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各种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问题大综合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12679
汇总了一下关于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的各种帖子,给大家行个方便。

问题解答:

申报国家“千人计划”常见问题解答

第六批“千人计划”申报时问题汇总

第七批“千人计划”申报问题征集

专题:

第五批千人计划申报工作专题

第六批千人计划申报工作专题
第七批千人计划申报工作专题

通知:

关于开展第七批“千人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申报工作通知 (客户端下载)

首批”青年千人计划” 的申报条件及评审步骤

更多了解:

国家”千人计划” 的申报条件及评审步骤

“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可享受的特殊生活待遇

“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可获得的工作条件

“千人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千人计划”如何进行评审?

“千人计划”短期项目实施细则

国家“千人计划”待遇

(没有打分)

第七批“千人计划”申报工作开始启动

日前,国家“千人计划”第七批申报工作已正式启动,第七批“千人计划”可申报项目有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创业人才项目和创新人才短期项目三项。

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项目申报时间将通过千人计划网另行通知。

在申报要求上,创新人才长期项目申报人须2011年1月1日之后回国(来华)工作;创新人才短期项目申报人须2011年7月1日之后回国(来 华)工作。申报人应客观、如实填写申报材料,用人单位、主管部门要各负其责、严格把关。对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将取消申报人的参评资格,并暂停用 人单位一年内的申报资格。创新人才不得连续申报,最多可申报两次。

第七批“千人计划”申报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11年9月10日,逾期不予受理。

申报人选标准和其他要求请参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进人才工作细则》、《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引进人才工作细则》、《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工作细则》等相关文件。详见如下附件。

申报材料下载:
第七批“千人计划”申报材料.rar

相关阅读:
关于开展第七批“千人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没有打分)

关于举行2011年“千人计划专家论坛”会议通知

本文来自千人计划专家博客:http://www.1000plan.org/blog/4063_208

关于举行2011年“千人计划专家论坛”会议通知

各位“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经“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执委会讨论确定, 2011年6月26日至28日将在武汉召开“千人计划专家论坛”,论坛将和华创会同步进行,届时将有中部6省的领导以及海内外嘉宾500余人参加。下面是我们和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商量的日程安排,热情邀请各位“千人计划”入选者参加,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6月26日(周日)  下午 2:00__ 6:00   武汉洪山宾馆(五星级,主会场)签到
晚上 6:30__ 8:30  省市主要领导和国家领导人欢迎晚宴

6月27日(周一)  上午 8:30__11:30  参加华创会开幕式
下午 2:00__ 5:00 “千人计划专家论坛”将邀请中部六省领导、企业家和大学校长参加
晚上 6:00__ 8:00    在湖北剧院观看

精彩文艺演出
6月28日(周二)  全天:各位专家分组活动,将安排部分专家到企业、高校调研、演讲和座谈。

论坛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 “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
指导单位: 中央组织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办公室,       国务院侨办,湖北省政府

支持单位:   湖北省委组织部
湖北省外事与侨务办公室
武汉市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 “千人计划”联谊会信息与通讯技术专业委员会(ICT)

筹备组联系人:魏立梅女士,lmwei@scirp.org, 136-6716-2963

湖北地处中部,链接北京、广州、上海和成都的高铁将相继开通,在“北上广”人力资源和其他成本大幅上涨的时候,中部拥有优质而廉价的人力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等优势,各位千人可以考虑在中部寻求合作和发展机会。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昌起义,现代中国的诞生地,大家回顾历史,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复兴中华。湖北省政府将支付各位在武汉期间的食宿等费用。

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

论坛组委会

2011年4月8日

(1个打分, 平均:5.00 / 5)

日本强震为何预测失败?(日本地震+日本核电站)

sunwenke.jpg

孙文科 教授、中科院“千人计划”入选人、博士生导师、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主任
(本文来源:科学时报 李晓明)

长期以来,日本地震学界一直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静冈县南部大海骏河湾,这里潜伏着让日本举国忧患的东海大地震。但命运仿佛在和人类开玩笑,9.0级强震在几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在日本东北海域突然降临。

3月11日,日本静冈县南部大海骏河湾平静如常。这里潜伏着让日本地震学界乃至普通百姓忧患的东海大地震,已经超过了150年的发震周期,至今迟迟没有发生。

命运仿佛在和人们开玩笑。在预测中不会发生强震的日本东北海域,却爆发了9.0级地震,赫然列入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5次地震之一。

漫长的150秒

2011年3月11日,许多日本人伏在震颤的地板上挨过了艰难的150秒。

这是前所未有的地震体验。佐藤忠弘开始有些犹豫了,拿不准待在屋里到底对还是不对。这位日本东北大学的大地测量与地震专家在后来与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孙文科的通信中写道:

与以往地震时强烈晃动10多秒、至多半分钟就恢复平静的体验不一样,这次地震发生了一连串的震动,前后有4~5次往复,持续时间长达2~3分钟。这可能是发震断层产生了持续的破裂过程。

一切恢复平静后,佐藤忠弘起身发现,办公室内的桌子移动了40厘米,电脑倾倒在地,资料散落一地。

孙文科2010年因入选“千人计划”回国,此前10年他一直在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震后他关切相知同行的安危,第一时间打去越洋电话,但没能接通一个,两封E-mail被退回。好在13日下午5点35分,终于等到佐藤忠弘回复的邮件:在我所知的范围,大家都没事,请安心。

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后来的反演结果验证了佐藤忠弘的判断,这次强震“很不一般”。太平洋板块在长约450公里、宽约150公里的断裂带上,以每秒2公里的破裂速率低角度俯冲至日本列岛以下地壳深处,整个破裂过程长达150秒,断层中间最大相对滑动距离达18米。

这次发生在宫城以东130公里处的海沟强震还打破了区域地震的历史纪录。日本地震学界的研究表明,日本东北海域通常发生六七级强度地震,最高的一次震级为8.3级。几个地震易发区从北到南分别是宫城冲、福岛冲以及靠近东京以北的茨城冲,历史上这些易发区往往单独发生地震,每次破坏区域在100公里左右。

“而这次强震则是三个危险区连成一片,在地下深处同时发生连续的破坏过程。9级强震能量之大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但为何同时连片破裂,现在还无法解释。”孙文科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

没想到震级这么大

“考虑到太平洋板块推进的误差,这次地震我们可以说预测出来了。但是发震断层四五百公里这么广,不断发生障碍体破坏,产生这么大地震,我想谁也没有考虑到。”佐藤忠弘在邮件中的语气透着沮丧。

佐藤忠弘所指的是此前日本地震预测推进本部的预测,该预测明确显示,2011年宫城县附近发生地震的概率达70%。

或许正因为如此,3月9日发生在同一海域的7.3级地震才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彼时,日本地震学界担心的也许是迟迟未来的东海大地震。

根据历史及地震数据记载,东海大地震是受菲律宾板块挤压日本列岛造成逆断层运动,以前述骏河湾为震源的周期性大地震,受灾地区包括东京、静冈县、爱知县,覆盖日本的首都地区和中部地区。

1988年孙文科留学日本时,就不断地听到导师和周围的人们谈论,如果东海大地震来了怎么办,如果是直下型地震(震源位于东京等城市的直下方)结果会如何。

地震学家普遍预测,日本东海地区每150年会爆发一次规模为8.0级的大地震。前一次东海大震发生在1854年,8.4级的强震造成两三千人死亡,3万多间房屋倒塌烧毁,沿岸还发生了海啸。时间向前推至1707年,这里爆发了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8.6级地震,富士山爆发,约2万人死亡,6万多间房屋损毁。

从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地震界非常重视可能到来的东海大地震,这种关切蔓延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孙文科回忆说,很多电视台的节目都在不断地谈论地震,地震学界的精力几乎都放在了东海。

为应对东海大地震,日本政府可谓不惜血本。1978年日本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据此在东海地区21处设置探测地下板块运动的设备,不断完善大地震预测系统。

据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1980年11月7日的报道,日本东京为担心东海大地震引发火灾,将成千上万的木结构房屋全部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日本人正在储存大量的食品、毛毯及婴儿奶瓶。为了防止地震时供水管道被破坏,还在抗震水库中储备了40万吨水,足够1200万东京居民饮用10天。报道称,日本政府在防震方面的开支,几乎与国防费相当。

“几乎十分肯定”要在20世纪末发生的东海大地震并未到来。

2003年,东海大地震对策专门调查委员会还预测,大地震将导致最多1万人死亡。同年5月29日,日本中央防灾会议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大纲》,针对极具杀伤力的东海大地震进行预想并制定应对措施。

2009年8月11日静冈县发生了6.5级地震,这是东海地区86年以来的最大地震,唤起了日本人对东海大地震的恐慌,但日本气象厅随后急急出来解释:此次地震是横向断层型,与东海大地震无关。然而这丝毫未能减轻人们的不安。日本政府再发预测:“30年内东海地区发生大地震的几率为87%。”

悬着的靴子

预测中的东海大地震成了随时可能落下的另一只靴子,它会否因为此次9级强震提前到来,或者延迟发生?孙文科对此表示:“理论上有影响,但很难定量描述。”

“理论上这次强震必然带来周围地区应力场的改变,可能会影响日本东海、南海的应力调整,但是很难说它是会加速东海大地震的到来,还是由此削减这一危险区地下深部积累的能量使东海大地震推迟发生。一般而言,联动发生强震的可能性比较小。”他说。

孙文科所在的团队,正在计算日本强震对于中国大陆、东南亚以及全球应力场和重力场的影响。

3月14日,佐藤忠弘所在的东北大学地震与火山喷发预测研究中心开始“复旧”作业,确认该中心受损程度,恢复计算机系统。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他和同事们将着手对此次大地震进行解析研究。

孙文科介绍说,日本地震界非常注意研究俯冲带地震的发生过程。尤其是板块在滑动过程中与陆地板块紧密固着的区域(障碍体,asperity),这是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区。在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到地下几公里到几十公里深处,这些固着区域一旦破坏,将产生破坏性极强的大地震。“日本科学家一直观测板块俯冲滑动的速率,障碍体的位置以及可能积累了多少能量,研究合适的预测模型,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原本计划3月14日访问孙文科实验室的日本华裔地震地质学家林爱明,因为此次强震临时取消了北京之行,转身前往现场,考察地震直接产生的断层的出露和分布情况。

与此同时,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张怀研究团队也正在焦急地等待来自日本同行的活动断裂数据,期待早日解开笼罩在日本大地震之上的科学谜团。

人物简介;

孙文科 教授、中科院“千人计划”入选人、博士生导师、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主任

科研领域 大地测量学,地震位错理论,重力观测与解释,重力卫星GRACE的应用研究

198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4年取得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硕士学位,1992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93-19966年在加拿大New Brunswick大学做博士后,1996-1998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先后担任Research Associate、副教授,2000-2010年担任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副教授,2010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担任教授至今。

孙文科教授在世界上首次解决了弹性球体内地震位错产生的引力位与重力变化理论问题,并将该理论扩展到同震位移,大地水准面和应变变化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渐进解,证明了地球曲率和成状构造影响的重要性。该理论以及其计算程序已被广泛引用和使用。指导博士生进一步解决了三维不均匀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为进一步研究更真实的三维粘弹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打下基础。具有多年重力观测研究经验并熟悉多种重力观测仪器,方法和数据处理。对重力潮汐,海潮负荷,冰后期反弹,大地均衡模型,潮汐触发地震,大地水准面确定以及GPS观测等也具研究经验并有论文发表。观测和解释了多次地震活动与火山喷发所产生的重力变化现象。对最新卫星重力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有兴趣。证明了该技术可以观测到大地震所产生的重力变化。发表约90篇科学论文,多为国际英文期刊,SCI收录论文40多篇。学术会议发表超过百次。关于阿拉斯加冰后期反弹重力观测研究工作,被日本[每日新闻],美国[NPR]采访报道过。关于超导重力观测到小于1微伽重力变化的结果发表于[Science]上(共著)。关于三宅岛火山活动与重力变化研究论文获日本火山学会优秀论文奖(共著)。

担任《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委,为“中国地球物理促进会IPACES”成员,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 ICCT SG7成员。 1987年获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科学技术进步贰等奖,1988年获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北京地球物理学会4等优秀论文奖,2004年获日本火山学会优秀论文奖(共著)。

—————————————–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日本地震后的信息,现在将本论坛中有关日本地震的相关阅读推荐给大家:

最快的反应–浅析日本地震预警系统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75

日本地震对全球金融市场影响几何?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76

令我们震撼的照片(大地震后的日本)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77

让祖国的核电发展更猛烈一些吧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78

转贴:译文 – 为什么不用担心日本的核电站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80

日本强震为何预测失败?缘于观测“顾此失彼”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83

中国地震局:11日日本大地震不会明显影响中国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37

日本人秩序井然让我印象深刻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64

(4个打分, 平均:3.75 / 5)

千人计划入选者可优先申请中关村公租房

中关村公租房申请条件:
1月21日,中关村第一期人才公共租赁住房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945套。今后三年内,中关村将筹建不少于1万套的公租房。同时,《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人才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在中关村工作的年轻人符合相关条件后将可承租公租房,高层次创新人才可优先承租。
申请须满足四条件:
1.申请人所在单位在示范区注册、纳税;
2.申请人本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高级技师资格;
3.申请人必须是与所在企业(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从业人员;
4.申请人在本市无住房且没有享受过中央和北京市的其他优惠住房政策。
四类人可优先申请:
1.入选“千人计划”、“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的人员,及这些人员所创办企业的人员;
2.列入示范区“十百千工程”、“百家创新型试点”、“瞪羚计划”等范围内的企业人员;
3.在海外有5年以上学习工作经历,回到中关村工作时间不超过两年,并在中关村创新创业或就业的人员;
4.属于中央和北京市重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发性创业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来源:千人计划网站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2776

有些海归可优先申请中关村公租房
中关村公租房申请条件:
1月21日,中关村第一期人才公共租赁住房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945套。今后三年内,中关村将筹建不少于1万套的公租房。同时,《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人才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在中关村工作的年轻人符合相关条件后将可承租公租房,高层次创新人才可优先承租。
申请须满足四条件:
1.申请人所在单位在示范区注册、纳税;
2.申请人本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高级技师资格;
3.申请人必须是与所在企业(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从业人员;
4.申请人在本市无住房且没有享受过中央和北京市的其他优惠住房政策。
四类人可优先申请:
1.入选“千人计划”、“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的人员,及这些人员所创办企业的人员;
2.列入示范区“十百千工程”、“百家创新型试点”、“瞪羚计划”等范围内的企业人员;
3.在海外有5年以上学习工作经历,回到中关村工作时间不超过两年,并在中关村创新创业或就业的人员;
4.属于中央和北京市重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发性创业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来源:千人计划网站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2776

(没有打分)

2011海归创业关键字:“归”和“新”

2011年我们如何关注“归”

关注1:资金,归之虑

资金为海归创业之基。融资难、创业难仍是留学人员徘徊于“归”与“不归”的重要顾虑。作为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的战略发展关键期,未来5年,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无疑将发挥重大作用。
2011年,本版将及时反馈海归创业融资方面的新问题、新进展。同时,海归企业如何将产品和服务市场化与满足自身发展资金需求相结合,带动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革新风险投资理念与融资方式等内容亦为本版关注重点。

关注2:海鸥,归之新义

海外留学人员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频繁往返于中外之间,业务跨越东西方,既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国外最新技术和经验,又能及时了解国内需求,这群人被称为“海鸥”。“海鸥”形态的存在已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归来的一种重要方式,极大丰富了海外人才回归的内涵。
“海鸥”群体价值日益彰显、不可忽视。2010年12月启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第6批正式推出创新人才短期项目,该项目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给予短期归国人才优厚待遇。2011年,“海鸥”如何在实践中和事实上从强调“回国服务”演变到同时强调“为国服务”,从强调“人的回归”演变到同时强调“才的回归”,本版将深入关注。

关注3:西部轨迹,开启人生新归向

当事业、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栩栩呈现于以时、空为横、纵轴的坐标上,便构成了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一直以来本版以留学人员归国为时间节点,追溯并剖析海归地域选择踪迹;反映海归在创(就)业、住房、待遇、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的迫切需求;深挖海归在心理、文化上存在“不适应”现象的根本原因,捕捉并完善海归个人发展轨迹。
东部历来为海归实现个人发展的首选区域。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西部以其丰富的战略资源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迎来新一轮“海归热”。海归如何将个人发展西部机遇相结合,谱写新的人生轨迹?本版将持续关注。
======================================================

2011年我们如何关注“新”

关注1:海归新贡献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拥有先进理念、掌握高尖端技术的海归人才,必然会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海归人才具备的语言优势、技术优势、人脉优势和学历优势使得他们很容易实现自身发展。由于海归特殊的经历,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为国家发展带来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这将是一笔不容忽视的财富。
2011年,本报将继续关注海归在引领自主创新、增进东西文化交流、引进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发挥的新作用。

关注2:创业新机遇

海外人才回国后,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本版将重点关注海归回国创业的新机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在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海归将大有作为。
全球化视野下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具有国际商务与服务意识的海归人才在第三产业领域也会有众多发展机遇。

关注3:引才新思路

在当代中国,人才和智力因素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国家也正通过各种措施积极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发展。但由于引才机制尚待成熟,我国在吸引海外人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目前各地吸引海外人才的方法主要靠资金支持、巨额安家费等物质手段。但海归出国学习不仅仅是因为物质方面的追求,更有着振兴祖国的强烈愿望。物质上的诱惑永远不能成为海外人才真正的归属动力。激发海外人才产生与祖国共同发展的使命感,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更新引才思路?如何让海外人才产生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引才单位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2011年,本版在继续关注各地引才政策和措施的同时,将重点关注各地引才的新思路。
======================================================
2011海归创业关键字:“归”和“新”
1993年,一位出国多年的年轻爸爸从海外归来,到虹桥机场迎接的亲人中,久别的妻子显得兴高采烈,小儿子反而有些拘谨。
图系“上海·我们的故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图文展二等奖获奖作品
雍 和摄
回归:持续不变的主题
1995年,从海外归国的留学生常常会捎一些新潮电器回来,到机场迎接的亲友团也十分庞大。图片引自“上海·我们的故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图文展二等奖获奖作品
陆 杰摄
“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海归人才正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图为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关键字——归

归,词源释义为回到本处。海外留学人员回归故土,报效祖国是谓海归。海归之归,归时、归因、归之顾虑、归之方向皆不可不言。从20世纪初开始,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不负祖国重托,无论在海外多久,心始终向往祖国——这一趋势及其内涵,自那时起至今,从未改变。我们现在所关注的,乃是鼓励持续而坚定的回归。

归来,恰逢佳时

回溯中国留学生归国潮,起落间,掷地有声。近代中国最早的“海归”——容闳,赴美留学,志在“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钱伟长、竺可桢等人回国,数十年间,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开发出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的李彦宏等海归更为新时期归国潮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纵观不同时期归国潮,海归之所以扬名,并非仅因其才高、识博,还以其复归祖国,与祖国生息相与,共同进退的信念。

当今各国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为人才的竞争。2008年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为海外留学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事业发展机遇。当前,我国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技术专家十分匮乏,这严重制约了国家相关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问题。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正式开局,我国进入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强国地位奠定的关键时期,但同时也会面对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国家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空前迫切。海归作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归国正逢其时。一方面,祖国需要海归的贡献与支持,并为海归回国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作为中华儿女,海归亦须与祖国携手并进,共同迎接新时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海归潮中踏出激扬的浪花。海归归来,此其时也!

关键字——新

“新”,与“旧”相对,组词“吐故纳新”、“日新月异”、“焕然一新”等,“新”字往往昭示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2011年,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海外人才迎来回国发展新机遇,此“新”,充满积极向上新气象。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创新之“新”将为本版2011年关注重点。

创新,时不我待

2010年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进海外人才,2011年,随着引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国家对海外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2011年将是海外人才更受重视的一年。

以留学人才为主体的海外人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为海外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发展的新时机已经到来。

2010年6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称《人才规划纲要》)专门提出“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人才规划纲要》的公布实施,对我国积极引进海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网站:www.1000plan.org)于2008年颁布实施,至今已开展6批。“千人计划”实施两年多来,成果显著,意义非凡,众多创新型海外人才的引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

近年来,各地正出台各种创新举措大力开展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如“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江西赣鄱英才555工程”、“广西八桂学者人才计划”等。一个个地方引才计划的出台和不断完善,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创造了更加成熟多样的环境。而海外人才的到来,也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2011年,各地依旧求贤若渴,蓬勃发展的祖国大地有广阔空间待海归人才翱翔。

(2个打分, 平均:3.00 / 5)

“千人计划”体现中国科研创新战略“志存高远”

“千人计划”体现中国科研创新战略“志存高远”

欧盟委员会2月1日发布报告说,中国和巴西的科研与创新水平正在迅速赶上欧盟,这主要表现在专利注册数量、公共科研支出和尖端科技的学术研究等方面。

欧洲科技商业创新委员会发言人理查德·赫德森说,中国与巴西的创新进展主要是研发投入的巨幅增加。他说“中国每年研发开支的增长率大约是20%,这是惊人的增长率,比已经相当快的经济增长率还高。”

受此影响,中国的科研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联合国贸发会议2月2日报告说,中国内地和香港生产的手机、个人电脑、数字电视等高科技信息通信产品的出口额2009年达到4980亿元,是美国的4倍多。

美国企业越中国展开技术大角力

一场巨大的战役正在美国企业和中国之前展开。这场战役在奥巴马总统上周的国情咨文中得到了反映,而且注定将主宰今后几年中的两国关系。

竞争所围绕的主题:创新。

中国官员一直在推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规章制度和国家采购项目,其目的是在2020年前使中国成为一个全球技术强国。这些新举措的内容包括对民族工业的大量投资、偏袒中国企业的专利法以及要求希望在中国销售产品的外国企业必须向中国转移技术的规定等。

一家在中国有业务的美国技术企业的高管说:“这是一个巨大而长远的战略问题,对美国企业来说,这不只是暂时的危机,这是真正的危机。”

在创新的竞争中,中国正在长期打算——而且志存高远,中国的目标并不只是对外国技术修修补补,而是打算最终取代外国技术。

让千名人才发挥所长

为了应对越来越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和印度带来的挑战,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周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呼吁全美的创新能量再度觉醒,政府也会有针对性地注入新的资金给予支持。

按中国的想法,知识领域的进步是一个渐近的过程,需要一波又一波的投资和不断积累的技术,而且最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时间。

态度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两国在科技与创新领域的出发点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也意味着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及技术进步的问题上,两国流行的看法存在着差异,而在这方面中国领导人似乎有着显然更为成熟的理解。

中国没有哪项政策能够比“千人计划”(千人计划网站www.1000plan.org)更好地体现指导北京当前科技投资做法的精神。如果能够入选,归国人员会获得丰厚的薪酬和一大笔安家补贴,还有充裕的科研基金。

自2008年这项计划启动以来,已有1100多名学者抓住了机会。中国过去也推出过类似的学者招募计划,不过这次的“千人计划”是首个在中国**的重要机构中央组织部指导下的人才招募计划。该计划如此接近权利核心,表明北京目前非常重视人才问题。

曾在西方学习并工作的学者回到中国时,带来的不仅是科学知识,还有管理上的技巧,而这方面的技巧是奠定关键的基础所必需的。“千人计划”投资针对的不仅是将要接受中国政府资金的大约2000名学者,还有将要接受这些学者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及经验的更多的人。

美国能从中学到什么?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但是中国的战略不仅仅是让资金流入过去没有流入的领域。“千人计划”承认了这样一点,即如今成功的企业家和科学家真正是全球制造:产自一个地方,在另一个地方组装,然后推向全球市场。

这种制造活动代表着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最高效的生产方式很少固定在一地,不要出于嫉妒心理而控制着资源,而是应该与能够让资源产生最大成果的人分享这些资源。在人才问题上也是如此:北京和上海的大学目前还不能培养出项剑桥和芝加哥的大学所培养出的那种学者,但是中国新拥有的财富让它可以在全球市场争夺在剑桥和芝加哥的大学受过教育的人才,从而让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2月2日文章】来源:千人计划网站 www.1000plan.org

(1个打分, 平均:5.00 / 5)

少儿教育、大学教育、品德教育等阻碍了中国创新人才的生长

《瞭望》文章:中国缘何缺乏创新人才

【少儿教育、大学教育、品德教育等阻碍了中国创新人才的生长】

文/唐粮

从小我们就听说,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骄傲,但这是一个怎样的“四大发明”?

且不说“四”在迄今世界发明的汪洋大海中微乎其微,即便是其自身也凸显出我们的悲哀:指南针虽指引过郑和下西洋,但发现美洲大陆的是西方人;火药虽以色彩斑斓的烟花取悦你我辞旧迎新,但发明枪炮甚至火箭、率先欲征服世界乃至太空的是西方人;当我们世世代代将印刷术和造纸术作为绝技深藏不露时,又是西方人用它们创造了报纸,开创了人类文化信息交流的先河。

30余年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到了新的起跑线。巨大的消费市场、众多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可观的发展潜力使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

中国不缺少人力、劳力,甚至财力,缺乏的是充分的想象力和创新的动力。

创新需要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应的土壤和环境。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少儿教育、大学教育和品德教育等均显现出一定差距。

扼杀创造力的少儿教育

与西方人相比时,我们很容易产生疑问:中国人天生缺乏创造力吗?

但目睹那些生活在西方的第二代或之后的华夏子孙们的发展、成就,我们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否定回答。

我认为,不是我们中国人不具备创造力,而是我们盲目地按家长意愿、用违背少年儿童本性的“填鸭式”教育,将中国人的创造力扼杀在萌芽阶段。

少儿教育是哺育未来创新人才的摇篮。孩子们需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体会和思索世界。这就需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分发挥其爱玩的天性,去触摸、琢磨世界。

西方人在此方面做得很人性化,他们尊重儿童的天性,也有意让他们自己去亲身“领教”所遇到的一切。如在德国,幼儿在3岁前就是尽情地玩,幼儿园的孩子只是做做游戏,玩玩适合其年龄发展的玩具等,除必要的语言交流外,不刻意灌输任何知识。3岁后的孩子会增加些彩绘鸡蛋壳、捏泥巴等手工,目的是启发孩子,使之感受用自己双手实现创造的乐趣。在这里,人们期待的是健康、天真、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未来一代。

而在中国,“望子成龙”的观念将家长们的过分期待或未竟的理想强加于孩子。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在骄傲地炫耀自己的孩子能背几百首唐诗宋词,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等。孩子们完全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牺牲品。可怜的孩子们在父母的“厚望”下,死记硬背那些不知所云的古文,疲惫不堪地奔波于已安排好的各种“兴趣班”,小小年纪就戴上了高度近视镜。孩童爱玩的天性被剥夺,好奇心被摧残,创造力的萌芽被践踏。

小学到中学应该是让孩子们从玩中认知、发现、观察、思考世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们随着对社会的逐步了解并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是最善于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的,其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未来创造力的萌芽和源泉。

德国的小学和中学低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中)一般每天早上八点钟上课,下午一点钟放学,仅留少量作业,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全部自行安排,周末不留作业。而且,所学内容依据相应年龄所能接受的知识而制定,主要是交互式教学,让孩子发挥特长,有足够的时间去玩(体验)、消化、琢磨所学的知识。大考试、小测验、家庭作业以及命题或非命题文理科论文等均是评价学生水平的标准,且记入总成绩。但任何成绩均不予公布,只标出各成绩段的百分比数,让学生自己在班中定位,这就杜绝了危害青少年心灵发展的攀比之风。

中国的教育则从小向孩子灌输攀比意识,追求比别人学的东西多,成绩在班上排名靠前,甚至参加各种补习班,承受心灵扭曲的压力,原本快乐的天性被这种不良环境所束缚。

到了高中,中国学生的压力更为巨大,全部时间被考试、复习、补习、作业占据,无空隙留给自己,更多的是应付、对付来自家长、班主任、学校乃至教育体制的压力,目标只是考大学。据说,有的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并为“逃避责任”,完全不开设体育课。

而在德国,高中阶段虽然在学时和学习任务上也会有所增加,但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尝试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学生有时间通过社会实践或亲自采访他人,写出相应的报道和论文等。

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回国到朋友家玩。朋友的孩子年长我孩子一岁,在国内最著名的中学学习,成绩优秀,并曾考过了国内业余钢琴几级。大家坐下来,让孩子们表演节目,朋友的孩子因学习忙,相当长时间没弹过琴,结果没有谱子,弹不了琴。我的孩子出生在德国,一直在那里受教育,5岁时曾让他学钢琴,结果半年后,没兴趣了就没继续。到了中学,他自己对音乐感兴趣,钢琴、吉他、贝斯、架子鼓等均系自学,随手便可演奏音乐,14岁便开始自己写歌,德文、英文均有。

我们承认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发明创造,但是,少儿时代的好奇心是创造力的萌芽,需要随天性、需要保护。少年强则国家强,希望国内中小学教育决策者能给中华后代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兴趣,保留对世界和自然的好奇心,将来成为体魄健康、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人才。

脱离实际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挖掘和培育创新人才苗子的基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高级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学会用科学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本科教育的目标;在某个专业领域就某个特定目标加以深化了解和初步实现,是硕士应该具备的能力;在硕士的基础上,独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更深一步地阐述和实现专业领域的前沿方向和目标,则是获取博士学位的标准。

迄今,获诺贝尔奖的德国人已有近百人,德国的大学教育是怎样的呢?

据我所知,德国的大学教育本着“宽进严出”的原则,只要是能够完成高中课程的毕业生,均有资格申请进入大学学习,且能满足所选的专业,当然,学校的选择能否如愿取决于毕业成绩。进入大学后,无论是教学安排上(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甚至考试计划等),还是实习实践上(到哪里、做什么等),学生都有很大的自主性和主动权。而且,进入大学也等于进入社会,尤其是工科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和结业前都必须到自己所学专业的企业去做重要的专业实习,平时也随课程有相应的实习任务。此外,高年级学生需要与所选专业的教研组或研究所密切接触,了解最前沿的研发项目,并通过研讨会的形式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这些项目等,以锻炼和培育学生快速理解把握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学以致用。这也是德国大学毕业生离开学校就能马上胜任重要工作的原因。不过,真正能够最终拿到毕业证书的不足入学人数的50%,有些专业,如机械、电子等,甚至才30%。

中国的大学教育脱离社会实际比较严重,甚至完全将学生与社会隔离开,为教育而教育,为指标而指标,缺乏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首先,“高考定终身”制度就是不利于培养和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根源。当人们被一系列的死记硬背或带有小伎俩的考试淹没在书堆里时,根本不会有时间、有机会去静心思考、寻求创新。进入被圈起来的大学校园后,学生又被满满的课程和考试圈住,很难有机会自主摄取自己感兴趣的国际前沿学问。我们的大学讲义是指定的教材,甚至几代传承。而德国的大学讲义因教授而异,且不断加入最新素材,淘汰旧的过时的内容,给出一系列的参考书和文献等,由此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汇总知识的能力。

“产学研”结合是中国大学走向培育创新人才的希望。面向社会培育高水平的人才需要中国大学在办学理念上有所改变,甚至突破。希望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早日摆脱学生气,挣脱与社会隔离的保护圈,勇于接触社会,自主选择,主动出击,把握自己的命运。

忧患品德教育

国际型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尊重知识、尊重科学、诚实正直。而良好品德的培养来自于最初的教育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我认为,随着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中国对品德教育重视不够,需要加以改善。

“教育产业化”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普及基础中小学教育,让适龄儿童上学受教育是一个国家的义务,也是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而“教育产业化”势必带来学校与经济效益挂钩。学校、班级均有排名,升学率、额外收益等均有指标。教师、学校都要想方设法去完成这些指标,甚至会采取某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去创更高效益等。如果现在不能够及时得到回归理性的改变,不仅会使学生继续面临巨大的精神和学习压力,而且家长也同样要经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及沉重的经济负担,最终将在很多方面对国家的未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回国,在吃麦当劳的时候,大家都在排队,一位八九岁的小女孩,穿着校服,臂佩“三道杠”,毫不犹豫地插队到第一个,且自豪地招呼其母亲过来,其母亲也为女儿的“优秀”表现感到骄傲。我的孩子对此举感到吃惊,不能理解这位小学生为什么会不遵守公共道德。我可以想象,这位小学生在学校里一定是“三好学生”或者是“助人为乐”的小雷锋,可其出了校门的举动,却让人深思。

此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弄虚作假之风甚为严重,有人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窃取抄袭。有不少教授被誉为某领域的专家,兜售的竟然全是“因特网知识”,出专著自己竟然没有做任何事情。如此为人师表,如何育有品德之才?

都说中国人聪明、智慧,但我们的大部分聪明和智慧并没有让我们在创造和发明上显现出优势,而更多的体现在学习能力强、跟踪模仿快。尤其当我们忽视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时,整个世界都产生一种对中国人的畏惧感。的确,中国精于“山寨”的人实在太多,此种环境下,又有多少中国企业敢于研发?

(作者为德国慕尼黑中华文化中心主席  来源:千人计划网站 www.1000plan.org

(2个打分, 平均:5.00 / 5)

解读:中央缘何启动“青年千人计划”?

解读者: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孙建敏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郭 强

核心提示:

根据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35岁左右的青年人才是最具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群体。

2010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对抓紧培养造就青年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2009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了《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青年千人计划”项目正式启动,计划分5年引进2000名左右优秀海外青年人才,每年引进400名左右,为今后10年至20年中国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记者:在“千人计划”实施两年之际?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决定实施“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大力引进一批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孙建敏:“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在国家创新领域引进了825位海外高层次人才,他们在国家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

同时也有很多青年创新人才,有强烈的回国愿望,他们往往思维活跃,也很容易出创新成果,他们呼吁国家能够出台一个针对年轻高层次人才的项目。“青年千人计划”便回应了这一诉求。

郭强:35岁左右的青年人才是最有创新创业激情的。这个时期的青年人才如果同中国发展的机遇期结合起来,这种特殊性将更加明显。如今一大批先期回国的海外留学人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骨干。在这种情况下实施青年千人计划,引进一大批优秀青年,从而真正使这些年轻海归在最具创新精神、最有创造活力、最能出成果的时期奋力创新、努力探索,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挥最大功能。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人才流动以及劳动力流动也越来越频繁。我们可以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重组、人才流动国际化趋势增强的机遇,不断加大联系海外人才的力度,尤其要重点吸引高层次青年人才和紧缺人才。

从年龄结构上看,学有所成或者有较大潜力的各个年龄段的海外人才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特需资源。通过实施“青年千人计划”项目,进一步形成引进海外人才的合理结构,从而发挥更大的整合功能。

记者: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实施“青年千人计划”会有什么作用和预期?

郭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需要青年海外留学人才;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造一流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也需要青年海外留学人才积极参与。

孙建敏:虽然该计划对申报者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和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的要求,但是也制定了破格录取措施,比如,博士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应届毕业生,或所从事领域中的拔尖人才,以及其他有突出成绩等等,可以说是更加注重人才自身潜力。

根据评审标准给予他们100万元至300万元的科研补助经费。此举旨在使青年人才可以有充分的资金和空间静下心来搞研究,通过这些措施,为科研创新领域引进中坚力量和后备力量。

“青年千人计划”的申报对象,目前主要面向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申报时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为所从事科研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对博士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应届毕业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绩的,可以破格引进。

◆评审步骤◆

由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平台,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指导下,开展“青年千人计划”申报评审工作。第一步,用人单位和海外人才达成引进意向后,按要求填写申报书,向平台提出申请;第二步,由平台组织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后,分批次组织会议评审,以面谈方式议定拟引进人才名单,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第三步,对公示异议人员,由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组织专家复审;第四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批准引进人才名单。 (记者 李可)

◆申报条件和要求 ◆评审步骤

“青年千人计划”:5年将引进2000优秀海外青年人才

日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了《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青年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将大力引进一批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为今后10—20年中国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该项目自2011年起实施,计划分5年引进2000名左右优秀海外青年人才,每年引进约400名。详细

“千人计划”大事记

●2008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措施,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关于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应工作条件的若干规定》和《关于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享受特定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

●2009年1月8日,中组部负责人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答记者问:1)中央出台该意见的考虑和意义;2)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基本情况;3)该意见提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基本内容;4)该意见在如何用好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5)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来后遇到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方面问题的具体举措;6)海外留学人才参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途径。

●2009年2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深入实施海智计划的指导意见》,要求根据中央要求和新的形势,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和各地科协应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把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行动(“海智计划”)工作的重点,聚焦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上来。

●2009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用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2009年6月15日,教育部召开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实施“千人计划”视频会议,对高等学校加快实施“千人计划”进行动员部署。(来源:千人计划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2297)

(2个打分, 平均:3.00 / 5)

李维音:也谈千人计划中的优待政策

昨天仔细阅读了王鸿飞、蒲慕明、施一公、饶毅有关政府引入人才政策的不同观点,引起我的一点想法。如果说把留学归国的人分成前和后的话,不说解放前的归国人员,单说我们这些50年代的留苏生,就当然属于历史文物了,不过,因为归国后工作了那么多时间,经历过那么多变动,总还可以说一两句话吧。大概是周总理的思维,或者说也代表了政府的思维,当国家需要的一些人,在困难的时候也能坚持住,为国家作出需要做出的贡献,就总有些优惠条件,这一点体现了最基本的人性。我们在1959年回国,一年实习期满后,副博士的工资是75元,大学生是62元,而国内大学毕业生则是56元。就这8元的差距,已经促使我们在经历三年困难、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等等遭遇中始终在自己的岗位奋斗。尽管不是人人都是优秀的(任何时候人都是有差距的),但就大多数而言,曾经的留苏生没有愧对政府在留学期间(国家还是很穷的时候)给予的物质待遇和回来后多给的几元钱,至今还有一些已经处于耄耋之年的我的同学们还在工作岗位上奋斗。我这里绝不是说,非留苏生就都比不上。我们那年回来的有400多人,可是国内毕业生可是上万人啊!
其实,周总理对人的关心,不光在对待我们这些人身上,在国家建立第一批核工业基地时,从上海,沈阳等老工业基地,抽调了大批技术员和工人,分配了一批技校生和大学生,这些人要一辈子呆在荒漠的、与人隔绝的地方,周总理特地给所有正式被派遣去的人批示给予特殊优惠:一个二级工的工资为82元,比我们多了20元!比他们原来拿到的38元多了2倍多!此外,还有特批的奶粉、鸡蛋、猪肉、糖。这些东西在那个年代是钱买不来的!我们到工地出差的人是享受不到的,为此,他们简直不相信我这个工程师的工资额,更不会相信我们一天的补助只有0.24元(后来涨到0.38元)。可是这些优惠也没有他们为国家的原子能事业作出的贡献大(成年累月地守住自己的岗位),更何况他们还有更多的牺牲,譬如,孩子的成长和受教育等等。
千人计划中的条件并不是那么容易具备的。这些符合年龄和受教育条件又已经有过一些工作经验的人,从国外有发展前途的优越的环境回到国内工作,并希望他们能克服他们所不习惯的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后者)环境,计划中的优惠条件并没有什么。你要人家做出贡献,就要让人解除后顾之忧,要让人感到国家确实是需要你,有不理想的地方也能想办法克服。这里没有看不上国内毕业生或博士生的问题。这里同样是千人和几十万人的比例。
在这里我就想对成了千人之人的人说几句话:
1. 回来之后要把困难想足,有了困难想办法,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克服,不要光抱怨,中国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论是体制问题还是国民的某些特性问题,几千年形成的糟粕总不能以少数人的意愿为转移。总之,既然来了,把心放在事业上是主要的。

2. 回来后低调做人,既然生活已不用太发愁,那么就不必把精力放在出多少篇论文上,不必为头衔和更好的生活条天去着忙,不需要为自己的成果提前报喜,特别是在中国,又加上与周围的人还有了差距,就特别要警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我这个老老留学生,把自己的这点体会送给要响应千人计划的学子们。我不想说大道理,人就是人,其实没有什么人有特别高超的精神,受到关心,就应该明白是被需要,被需要就要克服困难,拿出成果,让成果超出那点优惠,这不就结了。再说这是自己的国家,自己老祖宗的后人,不是吗?(来源:千人计划论坛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2045)
(1个打分, 平均:1.00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