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谷歌中国,及其精神世界的分析(上)(一)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李开复博士与中国及其精神世界的分析(上)

1.前言

笔者在2005年11月20日写下《李开复博士与中国及其精神世界的分析(上)》并发表于www.xtrj.org 和相关的网站上。 笔者一直想动笔写完下篇,但一则因为时间关系,二则因为也一直思考着文章的着力点,一拖就近三年。此次将上篇修订并发表于《弯曲评论》(www.tektalk.cn),并下决心动笔完成其下篇。上篇基本上是笔者以2005末为时间限的对李开复的观察。下篇会基本上围绕着2006年,2007年李开复与谷歌中国的一些事情展开笔者的观察分析。

1. 李开复现象:
中国的在校大学生,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姚期智(199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2004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李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ACM 院士,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Data Domain创始人),李国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主持中国CPU龙芯的和大型机曙光的研发),却几乎无人不知李开复。

李开复似乎成了中国大学生的教父。

李开复在微软和Google期间写给中国大学生的几封信和写的书似乎成了家长的葵花宝典和学生们的必读课本。

一时间,大陆上空,谷歌的彩云弥漫;关门弟子们欢呼雀跃……

李开复,自从微软研究院以来,是什么精神动力驱使着李博士追随者他的心灵,回归祖国大陆?

李博士,作为一个集学者与高阶企业管理人一体的华人,他在微软,谷歌就职的深层精神动机是什么?

其外在表现的精神世界是什么?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李开复年鉴

在对李开复博士与谷歌中国及其精神世界学术分析之前,就象通常研究名人传记一样,对李开复的成长年鉴的整理是第一步。为什么呢?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决定了其所作所为,包括其成功之处与局限性。 笔者对李开复的资料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收集。其大事记基本如下:

1961年12月3日出生于台湾
1966 – 1972 台湾就读小学
1972 – 1979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 子公司总裁)
1998 – 2005/7月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 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 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
199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2000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2000年4月,发表 ”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2000年7月, 发表“其实不想走– 再见,微软中国研究院”
2001年10月, 发表“给李岚清副总理的一封信”
2003年12月,发表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2004年, 主题演讲”中国软件产业的机会与挑战“, 2004中国信息技术年会
2004年1月,当选《程序员》杂志评选的中国软件业最具影响力的20位风云人物之一。
2004年5月,发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2004年11月7日,创办”开复学生网“(Kai-Fu’s Student Network) at www.kaifulee.com
2005年1月,当选为《人物周刊》评选的2004年中国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2005年2月,发表“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2005 7月5日, 辞职微软。辞职理由:“I need follow my heart!”
2005 7月, 撰写“Google和中国——追随我心的选择”
2005 7月19日, 美国Google Inc.发布公司新闻”Google to Ope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in China。 CCompany Hires Dr. Kai-Fu Lee as Vice President, Engineering and President of Google China“ 。( www.google.com/press/pressrel/rd_china.html )
2005 7月19日,美国微软公司提出诉讼案对李开复与谷歌公司。
2005年9月13日,King County Superior Court Judge Steven C. Gonzalez 法官判决李开复可以立即合法的为谷歌 开始工作包括筹建谷歌中国研究院,雇用非微软的人员等等,但不能参加研究项目的制定等等。
2005年9月19日, 李开复以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的身份回到北京。
2005年9月24日,出版发行《做最好的自己》一书。

 

3. 李开复与微软
笔者对其在中国创办微软研究院,回到微软出任副总裁,是早已了解。给中国大学生写了一些用心良苦的信,也是有所耳闻。有时在网上也会匆匆地扫几眼,但从来没有具体拜读。中国微软研究院的网站也曾经浏览。在这一次李开复离开微软之前,笔者对李开复是不太关心,甚至有点反感的。对微软中国研究院也是觉得无所谓的。这主要来源与我对开源社区(OPEN SOURCE)和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社区及其提倡的开放,自由的精神的崇拜和采纳。而且对于中国计算机工业、教育和学术界,笔者一直认为我们缺乏的就是这样的自由、开放、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一个这样的思想体系下,笔者对李开复及其追随者张亚勤等在微软的所作所为一直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微软与自由软件或开源社区的对抗是有目共堵的。微软试图损害的不仅是一些单纯的技术,而是一个宝贵的人类文明的一个价值取向。这是我轻视李开复与张亚勤的主要原因。笔者一直觉得:可惜了。为什么这么两个优秀的人才要去为微软工作呢?为微软工作,这可是一种羞辱的经历。另外,李开复在微软中国期间,不断的到处宣传微软的形像,提升微软的在中国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微软在那些还没有离开校门的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中国在系统软件方面的弱势是显然的,而这是影响中国信息产业的一个关键一环。李开复在微软期间的作为,对国内各高校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是笔者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自由软件与开源社区提供了中国信息产业一个难得的机遇。笔者认为我们决不不能错过。 而微软是不愿意看见我们在这方面的成长的。微软在业界的近乎垄断地位,对自由软件,开源社区的打压,是有目共睹的,其正常商业行为后面体现的人文思想和道德情操,也是追求自由和创造的人所不敢苟同的。 所以我一直以来认为李开复与张亚勤等是重小节而失大义。李开复与微软的这次分手而引起的各种喧哗其实就是说明了这一点。 

李开复写给大学生们的信讲的都是一些方法论方面的东西,里面没有太多形而上的思想。即使有,也体现不出来。微软造就了李开复,也伤害了李开复的哲学人生。

张亚勤应该是还在微软。笔者非常不理解。其在去微软之前,与笔者是同事但分属不同的大部门。笔者在MENLO PARK的研究院,其在PRINCETON的研究院。当初笔者听说他要去微软时,不知他如何从一个非营利的研究院的工作去适应一个商业上的贪婪的微软的文化。或许他就是一个单纯的学者,没有太多的想法,或者就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拥抱祖国,或者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价。笔者认为Richard Stallman, Linus Torvalds, Eric Raymond等是会拒绝微软的。自由软件和开源社区, “FREE AS FREEDOM”的精神鼓舞著世界各地的学生,年轻人,工业界的,学术界的人们,在共建一个人类文明。而这是李开复等在微软其间没有想到,不能做到也无法做到的。微软的价值观,道德取向约束了李开复等的抱负。当然,在开始的时候,微软是极大的帮助了李开复的职业发展,38岁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
 

4. 李开复与忠孝

2005年7月的一天,突然得知谷歌将聘请李开复博士,并且微软几乎同时将李开复告上法庭。笔者非常高兴。

笔者高兴的是:李博士终于与微软分手了。这是笔者一直认定要迟早发生的,如果李开复的思想是笔者想象中的境界。笔者特别高兴微软将李博士告上了法庭。读者要清醒的知道,这种法律诉讼全部都是没有结果的,都是象征意义的官司,李开复与谷歌是不可能输掉的,这样的官司最后都是不了了之,一个互相妥协,各自解释的结局。

那么笔者的高兴在哪里呢?微软在道义上输了;李开复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将其在微软的道德包袱卸下来了,虽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李博士过去对微软的赞美会被人认为是一种可以原谅的不成熟。而天下,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会第一次深入的了解微软文化中的自私与强权。这一点是李博士以前没有也不能写、说和传播的。

李博士在微软期间对提升微软在中国,特别是年轻学生这个层次,是作了很多贡献的,对微软功不可没。但对于中国教育界,目前我仍然觉得是不可知的,功大与过,过大与功?笔者认为是功大于过的。其对大学生们的几封信对大学生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确实是非常有帮助的,是为功。其过分渲染微软,国外企业的文化,不自觉的影响了和加深了中国一批年轻人已经试图抛弃中华文化精深,挟洋自重的思潮,没有大力提倡本土精英文化,没有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为过。当然,笔者个人认为这是李开复思想不成熟和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并非有意为之,其成材经历和对大陆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缺乏了解是原因之一。相对目前在北京,上海那些在各个外企做洋买办的那些头面人物,李开复是没有任何过,只有功。可以说,李开复开创了一个历史先河,即如何以一个高级企业管理人的身份将职业与其私人的理想抱负无缝的结合在一起的典范。其实,我们目前还没有看见第二位。放眼看去,那些洋卖办,新潮海龟们,无非是挟洋自重,为他人做嫁衣,替人或为自己寻找资本的出路而已。这就是李开复的以众不同之处。当然,在学术界,存在这样的人士。但是学术界的教授们总是距离年轻的学生们太遥远,影响力比较有限于研究生的群体。笔者认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教育,特别是对年轻的大学生的技术,世界观的启蒙远比一两篇高质量的学术文章来的重要,意义更深远。

李开复在中国的这些年,写的那些文章,是为忠。对中国人民的忠,对中华民族的忠。这一点,笔者是不怀疑的,是确信的。笔者可以看出其文章字里行间的期盼。

李开复的忠来自何方?

我个人认为来自于其的孝。
 

(4个打分, 平均:5.00 / 5)

雁过留声

“李开复,谷歌中国,及其精神世界的分析(上)(一)”有11个回复

  1. kuku 于 2009-09-29 12:59 上午

    对于陈首席对李博士在微软的那段评价我有很深的感触,我刚从大学毕业3个月,在学校的时候我是msclub的负责人,在参加过MSRA的夏令营,在其MSRA高校关系部的强力宣传下,现在的高校学生学技术95%的走MS的路线,包括我自己,从MFC到.net,总感觉跟着MS走不会有错(我现在从事linux通信领域的工作)~
    现在高校的CS教育都太浮躁,都向就业看齐,民族软件的兴起任重而道远。。。

  2. 帅云霓 于 2009-09-29 2:20 上午

    MS路线有何不好,毕竟也能赚到钱,带来价值。

  3. 李克 于 2009-09-29 3:24 上午

    MS不是也能赚到钱,是最能赚到钱,但其赚钱的方式最垄断,所以它最能扼杀创造力,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被迫接受一个质量差价格高的产品和服务,这是MS最让人痛恨的地方

  4. 帅云霓 于 2009-09-29 3:46 上午

    但不得不说,作为企业,M$是成功的,在法制的框架下,既对得起股东,又对得起员工。
    国内谁做的企业能赶上M$一半,那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5. 李克 于 2009-09-29 5:13 上午

    MS非常对得起股东和员工,也很难超越。基本合法。怎么说,如果说微软在道德上对不起世界人民,如果说法律本质上也要给予道德,可能很多人会拍砖

  6. droplet 于 2009-09-30 5:49 下午

    微软其实是刺激了创新,那些重复的,简单的软件,如果没有比微软更好的东西,被淘汰了,只有更好的,更有新意的东西才能生存。

  7. 李克 于 2009-09-30 11:02 下午

    从这个角度看也是贡献,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坏人也可以刺激英雄的涌现:),比如浏览器,欧盟制裁微软捆绑,是在阻止微软刺激创新,欧盟的制裁本质是错的,支持微软通过捆绑刺激创新才是正确的:)

  8. 阳光 于 2009-09-30 11:24 下午

    # droplet 于 2009-09-30 5:49 pm

    微软其实是刺激了创新,那些重复的,简单的软件,如果没有比微软更好的东西,被淘汰了,只有更好的,更有新意的东西才能生存。

    好象逻辑不正确,
    一个新产品不可能也不该和老产品那样成熟,如果你不给他一个公平的机会的话,怎么让他有机会做出更好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to
    # 李克 于 2009-09-30 11:02 pm

    从这个角度看也是贡献,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坏人也可以刺激英雄的涌现:),比如浏览器,欧盟制裁微软捆绑,是在阻止微软刺激创新,欧盟的制裁本质是错的,支持微软通过捆绑刺激创新才是正确的:)

    你这个是强盗逻辑,为软在操作系统上是完全的垄断,但浏览器是没有。不能因为买了一个东西而必须用他的另外一个东西。而且你甚至不知道那东西是免费的还是收费的。(我的理解是收费的)。

  9. 李克 于 2009-09-30 11:43 下午

    阳光: 你说的是对的。
    没错,我的这个描述要说的就是强盗逻辑,垄断都能刺激创新,那反垄断都是压抑创新的傻瓜。PC上的internet explorer是不是微软捆绑垄断呢?

  10. 帅云霓 于 2009-10-01 5:12 上午

    不敢苟同droplet兄。。。
    那是不是我们可以认为70年前鬼子其实是刺激了八路呢?

  11. 阿来 于 2009-10-01 6:43 上午

    开复无疑是成功的,成功的树立了个人的品牌,创造了一种一成体系的个人文化。这个做一个企业一样,不同之处仅是开复在经营人生。这个时机卖什么最值钱,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人,而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推销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