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兆以太网交换机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作者按》:去年写的老文章,没人看过,就已经过时了,大家可以把它当旧报纸看。

今天(2007/12/31)看到的两则关于以太网交换机的新闻:

1、arastra公司发布了48个万兆接口的以太网交换机(1U pizza box),平均每端口价格约$400美金,主要面向数据中心市场。这则新闻有两个看点:(1)在一个1U的盒子里面实现48个10GE接口,这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哦。也就是说,1U的机箱里面实现了480G线速non-blocking的报文交换,从其产品外观看,其定位明显是中低端产品。Juniper最近发布的MX960,主要针对运营商的Metro Ethernet汇聚,交换能力也不过960G。思科的王牌产品7600,交换能力720G。仅就交换能力而言,他们与这个1U的pizza box处于同样档次。(2)$400 / 端口,这个数字有两个含义,对10GE端口来说$400是比较便宜的,按照这个价格计算,这个1U的以太网交换机的售价竟然达到了$19200,这个就不便宜了哦,简直可以算是天价了。force10要努力了,新的竞争者来了哦。

另:数据中心、大规模并行计算、IP存储网络(iSCSI)等应用需要大容量、功能简单的三层交换机。通常这些场所不需要MPLS功能,也不需要特别完善的ACL。但是需要端口密度高的、成本低的以太网交换机。

http://www.arastra.com/

http://cnw2005.cnw.com.cn/store/detail/detail.asp?articleId=55201&ColumnId=16122&pg=&view=

2、google造交换机自用

另外一则新闻说,google买了一堆broadcom 的交换芯片和光模块,打算自己造以太网交换机,用在自己的数据中心。这意味着什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与现代高技术互联网公司google完美结合了:)

在网络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观点:芯片才是核心技术,不会造芯片的设备商,就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会用汇编语言写驱动程序的人才很牛;等等。我不赞同这些观点,其实,整个IT产业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每个公司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都是某条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有些公司处于前端、上游,有些则处于后端、下游,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把事情做好了就有价值,就有核心技术,否则就没有。就像是建筑行业,造砖的是上游,造房子的是下游,造砖的并不比造大楼的拥有更多核心技术。在IT行业也是一样的,造芯片的是上游,造设备的是下游,面向用户搞软件的,则是更下游。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做好了,都有价值。

估计google搞以太网交换机,可能也并非是为了证明自己拥有核心技术。可能的原因:(1)目前市场上正在销售的以太网交换机无法满足google的特殊要求,而google的这种特殊需求不具有普遍性,与以太网交换机庞大的市场相比,google的采购量实在太小,所以设备厂商不愿意专门为google开发。而google有很有钱,所以就自己搞。(2)google打算进入网络设备市场,先开发一些自己用的产品操练一下,如果效果不错,就拿出来卖。

我觉得第二钟原因更有说服力,毕竟无论google如何有钱,都不值得为了自己的某些特殊需求而进入一个陌生领域。用broadcom芯片开发一个款以太网交换机,其实并不算是高技术,完全是繁琐枯燥的工程实现工作,即便是没有什么网络设备研发经验的团队,估计也能够搞出来。而google要做这样一件事,就必须招聘一个专门的设备研发团队,一旦这款交换机开发完了,这些人怎么办?辞退么?还是接着再开发一款速度更高、功能更强、容量更大的交换机?还是让他们去开发google专用的服务器?或者干脆养着他们,什么都不做?

http://network.chinabyte.com/232/7678232.shtml

(没有打分)

雁过留声

“万兆以太网交换机”有17个回复

  1. remon 于 2008-12-17 5:32 下午

    万兆以太网交换机,从根本上讲核心技术在芯片上,是半导体厂商提供了万兆的MAC和PHY,而在软件处理上,处理万兆和千兆差别不大

  2. 铁木 于 2008-12-18 9:52 上午

    adam smith说劳动要分工,C&J那样搞从理论上来说还是违背经济学呢…

  3. KISS 于 2008-12-18 9:28 下午

    AFAIK: Arastra(Now Arista)’s core differenciator lie on its software – Extensible Operating System (EOS).

    BTW: check Arista’s team, legendary Andy Bechtolsheim and David Cheriton’s another venture

  4. KISS 于 2008-12-18 9:44 下午

    And as a Google’s technology(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watcher, I think maybe googler’s too smarter than you, so you’d better stop review it so easily, coz your *WRONG* thinking may mislead some junior guys here.

  5. 黄 岩 于 2008-12-19 6:47 上午

    同意第三楼,arastra的founder是硅谷大牛,做技术生意很厉害。

    不同意第四楼,“googler’s too smarter than you?”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纯种日耳曼人更优秀么?还是大和民族比中华民族更优秀?

    虽然我只是一个小企业的普通技术人员,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带表我在tektalk上没有发言权。

    当然,我的观点也不一定正确。没关系,大家可敞开讨论,可以摆事实,讲道理,来反驳我。如果的确我的观点错了,也没什么。这会使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刻,欢迎批驳。

    我不太赞同第4楼这样的评论,非但没有任何观点和分析,还狐假虎威,拿别人的身份和地位吓唬人。除了说明评论者没动脑筋思考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除了浪费时间之外,于人于己,又有什么益处呢?

    上面的话,并不代表我对KISS有什么意见。我看了KISS的其他评论,还是很有见地的。即便没有什么观点,也提供了关于那个话题的很多事实供大家参考。

    我只是希望借此机会探讨一下,我们应该如何针对一个话题展开交流。

  6. Dasha 于 2008-12-19 7:01 上午

    我喜欢这个评论,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7. Fake-Einstein 于 2008-12-20 5:51 上午

    是啊,人身攻击是不对的,大家要讲理么,对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来我往中大家有个相互交流和切磋的机会。

  8. KISS 于 2008-12-20 10:32 下午

    呵呵,看来我这种“评论”方式很不恰当。但是我不认为可以从我的回复中推理出种族优劣这个论断,虽然我对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非工程领域的西方成年白人男性有些许偏见 :-) 无论如何,我为我这种评论方式,或是用词不当引起的误解向你道歉-虽然我确信有许许多多的人(比如在US奋斗的高中同学 :-) )在某个方面比我smarter,我觉得这很正常,也不觉得这是可耻或是可悲之处,毕竟成长环境不同,我们比别人工作刻苦一点或许将来可以比别人更smarter。我的另一个失误是:按照对专业reporter和analyst的同样标准来评论网络上的一篇免费分析太过吹毛求疵了。

    另外我不发表任何观点的原因是:
    1,我的作业做得不够,没有充分了解信息和掌握准确数据
    2,由于工作关系,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整理分析相关资料
    3,出于对自己不成熟观点和二流文章的厌恶,以及对读者时间,网络带宽和存储资源的尊重。我认为没有必要发表看法-个人风格,无其他含意。

    p.s:Google的In-house 交换机这一观点首先应该是来自一个基金经理Andrew Schmitton的blog-“Google’s Secret 10GbE Switch”。我看了一下你的连接,应该就是那篇blog的剪切加翻译。像之前在其他回复说过,对一个不知来源的猜测作大篇评论分析,并无太大实际意义。IMHO:如果观察Google的人员,你会发现他们几乎对computer science, computing/networking system的几乎任一领域都不陌生,但这不意味着他们会进入这些市场。例如Cisco CRS-1的首席架构师也在Google的平台部门任职,但他们肯定不会开发core router。工程师都是problem-solver,而工程的很多设计原理和技巧都是相同的,所以你逻辑推理的假设(做交换机只能做交换机)是不成立的。而至于选择开发In-house custom technology还是commodity-class solution(系统/芯片/软件公司,或非科技公司),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原则:Return-On-Investment。
    p.s.s: 我个人认为Google的computing infrastructure是近些年来最酷最优雅的技术之一,也是一台很值得研究分析的Application-specific supercomputer。

    祝好运!

  9. 陈怀临 于 2008-12-21 8:34 上午

    是的,Google确实有一个不小的Platform团队。不少原来Cisoc的人马在那里。。。。。。但比较有意思的是:G用J的产品多一些。CRS-1的那个头确实去过。当时大家还吓一跳。G想干什么?:-)!后来那个家伙又离开了。好像呆了一个Quarter。具体细节忘了。

  10. aaa 于 2009-06-20 2:58 上午

    CRS-1的那个头确实去过? 谁?Dave ward?

  11. aaa 于 2009-06-20 9:51 下午

    哦,你们说的应该是Dan Lenoski,他应该算是工程管理吧,做架构不是他的主业吧。

  12. KISS 于 2009-06-24 7:01 上午

    架构是他的本行,在Stanford念博士时做的是Dash,很有影响力的一个项目,后来是SGI Origin系列超级计算机的主要架构师之一。
    离开google之后,加盟了Cisco的spin-in: Nuova system, 这个公司的cofounder还有前VMWare的cofounder,并购后重新回到了Cisco,推出了现在的UCS

    偶像啊

  13. aaa 于 2009-06-24 9:14 下午

    这个就比较好奇了, CRS软件架构应该来自dward,也就是之前的HFR。硬件是另外一个dave做的(这个不确定)
    尽管我工作还没10年,到现在为止,还没看到过一个大公司的VP亲自做架构呢,呵呵。

  14. KISS 于 2009-08-17 8:09 上午

    这得看你如何定义架构的内容 ;)
    p.s: 首富退休前还说他一直在coding呢

  15. aaa 于 2009-08-17 7:30 下午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6. JackBauer 于 2009-08-18 9:19 下午

    48个XAUI,哪个厂家的交换芯片能提供这么多接口?

  17. 老韩 于 2009-08-19 1:49 上午

    broadcom吧,好像见到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