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杰 。《深切怀念我的导师夏培肃老师》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听到夏培肃老师不幸去世的消息,脑中立即浮现出她那慈母般的面容,35年来与夏老师相处的幕幕往事连绵不断涌上心头。一个月前,我和我老伴到病房看望夏老师时,她的精神还好,不停地问这问那,我老伴当时就说,夏老师还有康复的希望。8月22日,我和韩承德老师到中日友好医院ICU病房看望夏老师时, 她已经不能说话,眼神上似乎还有一点交流。没想到五天以后在与北京市公安局签约的会上就接到她辞世而去的噩耗。

我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导师是郑世荣和焦桐礼老师,第一年在合肥学习数学、英语、编译等课程。1979年我转学到中科院计算所代培,事先并没有给夏老师联系。当我在计算所找到夏老师时,她欣然接受我做她的学生,并安排韩承德老师与她一起指导我,从此我的科研生涯就与夏老师连在一起了。

夏老师当时正在研制150-AP数列处理机,为北京大学研制的每秒100万次的150计算机配一台高速的浮点加速数列处理机(AP)。150-AP后来安装在长庆油田,地震资料的处理速度比150机提高10倍以上。夏老师写的关于150-AP的论文发表在1981年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会议(ISCA)上,被会议列为特邀报告,这可能是我国内地学者最早在系统结构顶级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之一。

夏老师十分重视从应用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要求我和另外两位硕士研究生先到河北涿县的石油物探中心去实习,从石油物探的计算机应用中找硕士论文课题。这是我硕士研究的第一课,我后来选择“阵列流水算法和流水式阵列处理机”(即Systolic Array)做硕士论文题目,就是从石油物探的卷积运算中发现的需求。硕士论文写完后,夏老师很满意,要求我将算法设计部分修改成学报论文。在夏老师的细心指导下,1982年第2期我的处女作“用参数确定法设计阵列流水算法”在《计算机学报》上发表。 到美国读博士以后,在华云生教授指导下,我将这篇硕士论文的部分成果修改完善成一种脉动阵列的最优设计方法——“The Design of Optimal Systolic Array”(后来被国外学者称为Li-Wah方法),1985年发表在 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er 上,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了253次,至今仍有人引用。我的学术生涯从这篇论文开始,夏老师是我走上计算机科研道路的引路人,我永远铭记着硕士学习期间她对我的教诲。

夏培肃先生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办国内第一批计算机人才培训班开始,她一生倾注了大量精力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不放过有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任何机会。1981年,美国普渡大学黄铠教授来北京讲学。当时到国内讲学的国外教授很少,夏老师立刻抓住机会,主动约见黄教授,推荐我出国读博士学位。经过黄教授的考察,我荣幸地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较早出国的自费留学生。出国留学是我一生的转折点,夏老师的推荐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为我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空间,使我有机会挽回文革十年的损失,走上我梦寐以求的科研之路

夏先生有着惜才爱才的伯乐之心,为了落实我回国到计算所工作,她忙上忙下,费了不少精力。1986年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CSL实验室做博士后,已开始考虑回国之事。中国科大的校长当时正在伊利诺伊大学当访问学者,他通知科大提前聘我做副教授。夏老师认为我到计算所工作更能发挥作用,多次找院领导和所领导反映我的情况,通过她的努力,回国前我已被聘为计算所的副研究员。回国后在计算所开始工作的前几个月,我没有办公室,夏老师就安排我在她的办公室上班。我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夏老师带博士生,指导她的学生章中云、唐志敏、候紫峰完成博士论文。

1990年成立智能中心以后,特别是1995年创办曙光公司以后,我的工作相对独立,与夏老师业务上的联系渐渐减少。2000年我担任计算所所长以后,与夏老师的联系又多起来,我经常去向夏老师征求她对计算所管理的意见。她十分关心计算所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特别是龙芯CPU的进展。对开展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计算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感到由衷的高兴,在许多场合她都说过:现在是计算所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每年春节的第一天,我都会去夏先生家中看望她。每次去看望,她总要问计算所和国内计算机界的各种事情,她一直关注着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近几年她格外关心人体经络研究的进展,她认为用科学仪器和计算机的手段真正发现和解释人体的经络,可能是中国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项目。她对中国的经络研究落后于韩国十分担忧,她觉得如果韩国学者因率先发现并建立人体经络的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学者就对不起自己的祖宗。她一方面积极向有关领导建议,要国家立项支持人体经络研究,并鼓励我们与北京医院等单位合作,实质性地开展经络研究;另一方面她亲自动手写文章,介绍人体经络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014年第3期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夏培肃和李华合写的文章“关于经络系统研究的评述和建议”,这是91岁高龄的老一辈科学家夏培肃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想到她带着病痛一个字一个字的敲着计算机的键盘,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我的印象中,夏先生最大的特点是严谨。她曾主持编写《英汉计算机辞典》、负责《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体系结构分支的编审定稿,对每一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仔仔细细的审阅校对,以至于影响了身体健康。到90岁高龄时,她还在计算机上一字一句地修改为《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写的传记,她为自己审定的成就概览没有一句浮夸之词。夏先生的另一个令人敬佩之处是她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她近80岁高龄时,开始学习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阅读了100多篇有关量子计算机论文。在此基础上她撰写了一篇综述性文章“量子计算”,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上发表,成为该学报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面对老一辈科学家如此敬业的态度,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懈怠。

我和夏老师年龄相差20岁,在科研的征途中晚了一代。从上一代科学家身上我发现许多我们这一代缺少的高贵品质。夏先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品质,为晚辈树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楷模。夏先生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1985年,英国赫里奥-瓦特大学(其前身是夏先生的母校爱丁堡大学工学院)隆重纪念以瓦特命名100周年,授予夏培肃先生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哥金教授等三位国际知名学者)。1991年夏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1年获首届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在获得这些奖励以后,夏先生曾多次对我说过,虽然文革中受到冲击,受了很多苦,但她不后悔当年选择回国工作的道路。与那些留在国外生活的同学同事相比,她觉得她的生活更有价值,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终究会得到同行的认可、历史的认可。

我深深地怀念我的导师夏培肃老师,她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6个打分, 平均:5.00 / 5)

雁过留声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