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IP化–移动核心网络技术发展探讨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陈怀临注:LTE下,扁平网络和EPC架构的全部IP化,带来的许多商机。例如,以前网络安全似乎顶多reach到GGSN网关上。现在EPC的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网络安全了。eNodeB基站侧估计都需要一个小的Box做防火墙和IPS了。。。原文来自移动通信。链接不详。我为文章配了个EPC的架构图。】

【摘要】本文论述了移动核心网的发展趋势,指出移动TDM电路交换退出历史舞台,移动分组域将对网络发展起重要作用,IMS是核心网发展目标。

【关键词】移动核心网、IMS、EPC

移动核心网络的发展目标将是基于IMS技术的网络。IP化和融合化成为移动核心网发展的主要特征。基于IP化的核心网网络结构,不仅可以显著降低网络成本,实现简单而高效的网络运营,并能快速部署新型业务。LTE引入后分组域也将在网络演进中起重要作用。随着运营商全业务经营的逐步开展,可控制的IP多媒体业务越来越引人关注。

1. 移动TDM电路交换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传统的移动TDM交换机面临容量小、节点数量多、部分设备老化、运维成本增加,并且部分厂家不再提供设备维保等问题,全球运营商普遍启动了核心网的IP化战略。

在长途和省级层面移动交换机加速退网,实现固定、移动网的融合,退网后以移动软交换为主进行网络演进。同时,运营商根据业务需求驱动,引入IMS系统,提供多媒体业务,形成软交换与IMS并存的网络结构。这种思路的主要特点是固定、移动软交换技术成熟,全球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部署,运营商可以快速实施网络的IP化演进。

2.宽带分组域将在网络演进中扮演重要角色

LTE引入后,宽带分组域无论在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支撑还是在IP承载网络的演进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分组域将主要完成IP承载控制的功能和IP传送功能。

LTE R8版本中20MHz频谱带宽无线侧下行速度高达100Mbps,后期可演进到1Gbps,为适应无线侧的速度增长,对核心网构架进行进一步的演进就成为3GPP组织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常常谈到的“系统构架演进”即SAE项目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名后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演进的分组核心网”即EPC。设备商与运营商齐心协力经过5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LTE/EPC的标准工作。

设备商在这个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芯片厂也积极跟进。业界LTE/EPC设备的IOT测试在MSF论坛推动下于2009年3月开始;

EPS是未来移动网络演进的方向,主要特征包括:全面分组化,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纯分组接入;支持多接入技术,除支持现有3GPP系统接入外,同时支持非3GPP网络(如CDMA、WLAN)的接入,并支持在3GPP网络和非3GPP网络之间的漫游和切换;支持端到端的QoS保证,增加了对实时业务的支持,通过简化网络架构和信令流程,降低业务连接的时延小于200ms;网络层次扁平化,在用户面进行节点压缩,取消了RNC,核心网用户面节点在非漫游时可合并为一个。

EPS的这些特征不仅满足了下一代移动网的需求,也为网络融合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EPS标准从2004年启动R8版本,该版本制定了EPS的主要功能,目前已冻结。R9版本针对一些增强功能进行研究,功能也基本冻结,3GPP目前正在制定R10版本的需求和功能。

EPS系统包括无线网接入网(可以是LTE、CDMA、WLAN等)和核心网EPC。

该架构中,EPC系统同时支持3GPP接入(如LTE)、信任的非3GPP网络接入(如CDMA)和非信任非3GPP IP网络接入(如WLAN等)。其中PDN GW作为接入的核心设备,不同接入网络的接入网关(LTE无线网对应SGW,CDMA无线网对应HSGW,WLAN无线网对应ePDG)分别接入PGW实现异质网络的接入。HSS作为EPC网络鉴权认证的核心,除支持LTE网络认证外,对于CDMA和WLAN的网络认证,则先通过3GPP AAA服务器统一处理后,也在HSS实现最终的接入认证和鉴权。

EPC作为IMS网络和业务的接入承载网络,通过PDN GW实现与IMS业务互通。为了增强用户的计费策略和实现端到端的QoS,EPC系统支持PCC架构。通过PCC的控制,EPC网络可为用户或业务配置相应的QoS资源和执行相应的计费策略。

在LTE接入场景下,EPC的核心网元包括MME、SGW、PGW和HSS。

EPC网络的主要特征包括:

(1)QoS机制进一步完善,能够支持端到端的QoS保证。EPC系统因为引入了PCC架构,计费和QoS策略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更加灵活;

(2)全面IP化,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纯分组接入,将不再提供电路域业务,实现全IP的核心网。

(3)支持多接入技术,既支持和现有3GPP系统的互通,同时也能支持非3GPP网络(eg. WLAN、WiMAX)的接入,并支持用户在3GPP网络和非3GPP网络之间的漫游和切换。

(4)增加对实时业务的支持。简化网络架构,简化用户业务连接建立信令流程,降低业务连接的时延,连接建立的时间要求小于200ms。

(5)网络层次扁平化。用户面节点尽量压缩,接入网取消RNC,核心网用户面节点在非漫游时合并为一个。

EPC的目标与LTE是一致的:一是性能提高,减少时延,提供更高的用户数据速率,提高系统容量和覆盖率,减少运营成本;二是可以实现一个基于IP网络的现有或者新的接入技术的移动性的灵活配置和实施;三是优化IP传输网络。但是不同于LTE,EPC更多地是从系统整体角度考虑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网络架构方面确定将来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在无线侧呈现出多样化、同质化的特征,在网络侧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分离以及用户面的扁平化,满足未来发展趋势的网络架构将使运营商在未来更有竞争力,用户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也将得到较好的满足。

IP技术逐渐成为了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角,全网IP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实现并优化IP业务,需要对现有的移动核心网进行必要的改进和优化,逐步过渡到全IP的核心网,EPC标准的目标就是取消电路域,电路域业务在分组域(PS)实现,这就意味着支持E-UTRAN的是一个全IP的核心网。

EPC网络实现了核心网的融合,支持各种3GPP接入方式和non-3GPP网络的共接入,并支持多模终端用户的无缝移动性。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的发展趋势,使得运营商开始面对运营多种制式网络。支持多种网络共接入的EPC网络,实现核心网的融合,使得网络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网络运营成本。同时EPC网络支持各种接入方式之间的无缝移动性,提高LTE用户在LTE部署初期局部覆盖时的使用感受。

EPC网络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分离以及用户面的扁平化的趋势,也是应对网络流量激增的必然选择。单用户的数据流量和高速接入用户数的双边增长,使用户面吞吐能力逐渐成为移动分组网络设备的主要瓶颈,同时也导致分组核心网的投资飞速增长。对分组核心网进行控制面与用户面分离,使得分组核心网只对网关节点提供用户面处理,不仅大大节省了其他网络节点如SGSN/MME的用户面投资以及承载网的投资的快速增长,同时优化了用户面的性能。

宽带分组域各网元的引入将对IP承载网络的架构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业务流量的不同,网络配置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应结合网络现状和IMS业务网络的能力配置,认真研究EPC的演进策略。

3.IMS是未来融合网的业务控制层

国际标准化组织早就将IMS定义为未来的核心控制架构,包括3GPP、TISPAN、3GPP2、ITU-T等。国际各大主流运营商的业务重点,正在或已经从语音业务向融合业务和多媒体业务转移,视频能力更是各运营商战略发展的重点。在中国,随着3G牌照的发放,视频通信等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也豁然显现。此外,全业务运营使得融合业务成为运营商赢得竞争的关键。IMS具有开放式标准架构、支持固网/移动统一的接入网络控制架构、灵活的业务提供和业务触发能力、以及对多媒体业务的管控能力和运营能力等特点,是运营商提供会话型多媒体业务和网络融合的主流技术。

KDDI、NTT DOCOMO和Verizon都一致认为,从长远的发展看,IMS将是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共同的核心业务控制层;特别是在LTE的引入阶段,全IP的分组化网络使IMS控制各种业务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此外,国内外一些运营商正在尝试将IMS的业务能力与IP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如将IMS的语音和即时消息等通信能力,与Facebook等SNS网站及网络游戏结合;将IMS的通信能力与IPTV结合。同时,运营商也准备将IMS的业务能力给多个业务系统调用,如将IMS网络的通信录的业务能力,给移动手机终端、PC软终端共用,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业务体验。

IMS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业务能力平台是否能够开放,聚合用户、CP/SP/AP,发挥电信与合作伙伴的整体优势。业务能力是各种业务系统的可重用业务单元,业务能力总体发展策略是整合、增强、共享和开放。通过开放,让用户参与业务提供,直接降低业务成本,缩小业务提供周期。电信能力需要与第三方或者其他系统服务能力组合和集成(众多客户特别是政企客户的业务系统需要灵活的嵌入网络/业务平台能力);通过能力开放,电信能力才可以更好嵌入客户业务流程以及与其他能力服务集成,提供融合业务,满足客户的业务融合需求。

目前业务能力API,Parlay API和Parlay X定义的接口有限,运营商需要拓展API接口定义范围;向第三方提供SDK开发工具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REST和SOAP类型的开放接口降低业务开发门槛。让越来越广泛的开发者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是增强能动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开放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通过Web Service接口将业务能力开放出去,供第三方调用。 Web Service属于常见接口,IT开发者易掌握,门槛较低; 再如将SIP能力封装成终端控件,提供给第三方调用,提供API文档,可实现较复杂逻辑,但开发范围受到终端封装范围控制。

4.RCS的进展与思考

RCS(Rich Communication System)是指除了语音通信外,还可以向客户提供提供包括图片、Flash、视频、文本(IM、Presence)在内的更多的交互和呈现手段,以创造丰富的沟通环境和体验。

我们对理解的RCS,不仅仅是一项业务,而是网络能力,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借鉴和提升电信网络优势,提升更丰富和优质通信能力。初期可以IMS网络技术为切入点,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VOIP服务、多媒体通信服务,同时将电信基础业务能力有控制的向互联网业务渗透。

GSMA于2008年7月成立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e,增强型通信业务组件)工作组。目前有60多家运营商和厂商参与,包括Orange、中国移动、Vodafone、NTT Docomo等。

RCS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可定制的基于IP的增强型整合式服务,包括:增强型通讯簿、Rich Call、Rich messaging等。RCS手机的目标是要达到原厂预先安装,RCS平台是要达到与原厂手机的兼容;核心组件基于IMS网络实现,不是建立新的标准,而是根据现有标准制定出可实施互通、基于IMS通讯的核心业务集。

RCS具有的商业价值包括:它可以增加运营商的业务吸引力,提供集成呈现能力的新业务;它的消息业务基于电话号码,通过手机地址簿易于使用,将来可以与MSN-Messenger, Skype等用户互通;它可以增强运营商对客户个性化业务需求的响应,基于同样的价格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保持ARPU值和用户的忠诚度,等等。

到目前为止,RCS已经发布了三个版本:

RCS1.0:发布于2008年12月。在RCS1.0中,包含了RCS最核心的业务集,即前文介绍的增强型地址薄、增强型呼叫、增强型融合消息。但是,RCS1.0只支持移动设备。

RCS2.0:发布于2009年6月,Q3 进行IOT测试。RCS2.0中,用户体验向宽带和多设备环境延伸。其主要特点包括:

(1)多设备环境:可以任意终端通信

(2)宽带PC接入RCS服务方面:客户端支持网络侧、终端侧接口;分组域PC客户端的语音通话;基于会话的消息聊天;分组域呼叫的视频共享;分组域呼叫的图像共享;基于SIM卡的认证;文件传输;社交状态呈现

(3)业务部署方面:基于OMA DM;RCS设置锁定;RCS自动配置

(4)网络地址薄:基于SyncML的同步机制;备份、恢复及提取功能;多设备同步;

(5)增强的消息通信:发往所有注册设备的初始对话

(6)PC可以发短信/彩信

RCS3.0:发布于2009年12月,拟2010年Q1 IOT测试。RCS3.0在1.0和2.0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相应的功能扩展和完善。其主要特点包括:

(1)宽带PC接入RCS服务方面:PC客户端与手机或其它PC客户端的视频通话

(2)服务推荐

(3)内容共享扩展:不带语音呼叫的点到多点内容共享;不带语音呼叫的点到点内容共享

(4)增强的社交信息呈现:包括位置信息、个性化邀请、URL标签

(5)增强的消息通信:闪烁、表情符、组列表

(6)PC上增强的短信/彩信体验

(7)融合消息:IM SIP simple/SMS/MMS interworking(候选)

网络与业务的发展为RCS的引入奠定了基础,第一,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与通信基础能力相结合:如SNS社交网站、电子商务网站、其他Web 2.0应用等;第二信息服务的需求,信息服务需要与通信基础能力相结合:如行业应用、个人应用、物联网应用等,需要通信基础能力更好的发挥调度的作用;第三,LTE等无线超宽带技术的发展,需要提升基础通信能力,提供端到端全IP化的语音和多媒体通信服务;

综上所述,随着IP技术以及LTE等无线超宽带技术的发展,网络宽带化趋势愈加明显,为RCS的推出奠定了网络基础,因此RCS在传统电信能力与互联网应用中搭建了一座桥梁。

IMS的发展和产业链成熟性密切相关,RCS工作组目前成为推进IMS的成熟和商用的一个热点组织。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e)工作组于主要致力于推动IMS实现商用,推动IMS产业链快速成熟,快速应用移动新业务,为用户提供可互通的、融合、丰富的通讯体验。RCS工作组主要基于已有的标准(包括3GPP, ETSI, OMA, GSMA)制定出一个可实施、可互通、基于IMS的核心业务集,提出RCS的实现标准并测试业务需求的满足度、业务成熟度和业务互通性,推动IMS业务快速实现商用。我们在推动融合业务的同时也要重视IMS终端的开发,包括硬终端和软终端的应用,在软终端的设计方面要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2个打分, 平均:5.00 / 5)

雁过留声

“全面IP化–移动核心网络技术发展探讨”有31个回复

  1. bigrong 于 2010-07-28 5:26 下午

    貌似是谁的论文啊。

  2. bigrong 于 2010-07-28 6:10 下午

    IMS谈了很久了。现在更可以挂上twitter和sns再说一下希望。
    技术上都支持,或者说去支持没问题。架构也是好架构,也很严谨。
    但是问题在于怎么去集成,产业链怎么去融合。这个一直是硬伤。
    基础运营商是否能干得了这个事情呢?

  3. KC 于 2010-07-29 7:44 上午

    全 IP 架构的网络肯定是方向,但我严重怀疑现有 IMS 架构能否真正满足未来的需要。未来的业务要求每人每天几百分钟的在线通信时间,包括电视,上网和通话,整个网络的话务量模型和流量模型可能和现在的架构规划有根本不同。

  4. wxh168 于 2010-07-29 5:06 下午

    按照这个说法,未来各大运营商就成为又一个QQ和MSN了;
    但问题是运营商如何将客户从QQ吸引到自己的网络上来?

  5. jkdo 于 2010-07-29 5:37 下午

    IMS的硬伤在于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封闭的网络,IMS是在IP网络上叠加一个SIP网络,通过SIP,运营商试图在提供多业务的同时仍然把呼叫控制抓在手里。所以IMS的最大问题不是集成,也不是产业链的问题,而是封闭和开放两种思路冲突的问题。在开放的互联网面前,IMS难有作为。

  6. sccaps 于 2010-07-30 5:27 上午

    IMS之于电信(有连接会话业务),未来的电话、电视和视频….
    IP之于互联网(我们现在)

  7. wxh168 于 2010-07-30 6:02 上午

    我的想法是IMS是否能进行扩展,不必要局限于电信封闭的协议,规范,也可以采用目前互联网的各种协议;
    这样,对于目前的运营商来说,未来的前景不仅是做媒体流的管道商(例如宽带网,LTE等),还可以做互联网业务层的管道商;
    将IMS打造成一个互联网业务聚合管道,这种思路是否可行?

  8. falcon 于 2010-07-30 7:23 下午

    IMS 还是walled garden的模式,最开始IMS是定义在移动分组应用的,后来发现用不起来,又转到做固定网络,和固定软交换打架,用了一段发现没有什么价值后,又提出做FMC,这几年FMC也没做起来。 后来业界发现不知道用IMS到底做什么好,R5~R10定义了一大堆东西,设备商投入了大量资源,部分运营商也开始早期部署,但至今没有真正有说服力的应用,现在没办法,搞了个RCS想和OTT的应用对抗,个人看法是比较难,RCS4.0还是3.0(不记得了)居然把VoLTE放进去了,看来IMS实在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

  9. zxtx 于 2010-07-30 11:54 下午

    首席最近对核心网很关注。

    H的EPC网关(基于NE40E系列的),介绍一下啥。

  10. 删吧 于 2010-07-31 3:02 上午

    八卦一下,首席在百草园还是加州那

  11. 陈怀临 于 2010-07-31 12:21 下午

    kakkakaka. 连我住哪里都清楚。。。无间道呀。。。

    zxtx,据说ZTE的RNC做的很牛,你讲讲。。。:-)。

  12. 过客 于 2010-07-31 6:59 下午

    中兴每个员工都有CI考核:(

  13. zxtx 于 2010-08-03 7:40 下午

    怀哥,我是做分组核心网的。对无线了解很少。
    你要了解分组核心网,我可以小坎一下。

    条件是等价交换。怀哥进入共军后,对NE40E应该非常熟悉了吧。

  14. 陈怀临 于 2010-08-03 7:46 下午

    晕倒,你是匪军呀?我是共青团员出身,打死也不说不该说的事情。

    我请教一个问题,先看看您是否值得差价交换:-)

    在LTE下,对eNodeB网元接入ethernet backhaul时的路由协议的要求有多高?例如,eNodeB之间;eNodeB接入网关。。。

  15. xian_wang 于 2010-08-03 11:02 下午

    基于NE40E的业务板是如何实现的?用的是多核处理器吗?作为EPC中的SGW和PGW,除了业务面处理板,还需要增加控制面处理板,用于处理网间信令和计费信息。作为NE40E平台的XGW,这些是补充板卡实现的吗?是用什么处理器实现的?XLP732和X86吗?

  16. wei 于 2010-08-04 1:41 上午

    640G的芯片集成一圈10G和40GMAC,可以任意编程去实现最复杂的企业网,又或是路由器,根本就是小菜一盘。IEEE标准化的拥塞处理,大的没谱的VOQ,要多少有多少。做Fabric的同学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另外100G的纯以太网TM简直可以百搭。包处理器或者自研芯片随便接。曾几何时,也只有做梦才能想想纯TM,奇货可居。十年下来搞这个的公司该死的都闭上眼了。

    网络处理器的玩家们看好了,如果你现在还在陶醉什么100G的交换机路由器,幻想着200G的将来。大错特错!知道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吗???坑里面的蛙蛙,怎么会蹦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赶紧了,要想功成名就,升官发财,现在就用Fulcrum来做400G。爽的一沓糊涂。

  17. zxtx 于 2010-08-04 2:44 上午

    to xian_wang :
    比较早的信息是:共军NE40E的EPC网关,是XLR732,贴了四片。没有单独的控制面。控制面和媒体面是合一处理的。

    to 怀哥:
    我是南京的国军。
    怀哥,你到底现在在做啥,总是问RNC,eNB的问题。难道是到了无线产品线。怀哥不是专攻数通吗?
    接入backhaul后,基本只要支持OSPF,MPLS就OK了。另外,支持VPN。简单的VRF,复杂的VPLS,VPWS目前没有看到。

    通常,在这些边缘设备上,路由条目不会太多,现网一般不超过2W条。

    对backhual的要求就是路由震荡后能快速收敛。

  18. Andy 于 2010-08-04 6:44 上午

    Fulcrum是那家小公司啊,M去年早出了480G的switch chip啊,B公司今年也推出了680G的

  19. wei 于 2010-08-04 5:03 下午

    Andy说的很对。这3家都是起源于eth交换,除了符合IP化的潮流之外,低廉的成本理所应当使得其他方案黯然失色。但是早些时候出来的这些只是芯片,并没有系统的解决方案。最近些日子,cell base交换横行霸道,B收购Dune之后可见一斑。现代史上路由器无比推崇cell base,理由是智能化的带宽管理。交换机那些迂腐书生趋之若鹜,居然也去信奉cell base,放弃eth而对其大肆鼓吹。由于认知的匮乏,加上很多时候公司内部政治斗争的因素,几乎无人敢于站出来对cell说不。所以直到现在芯片还是芯片,市场寂寞等待有识之士。
    Telecom完整的Fulcrum解决方案将展现出迷人魅力。大带宽,高密度,低功耗,全线速,将会所向披靡。可编程的Asic作为主打,快速Ipv6针对大客户专线的需求,线速L3 Multicast,L3 VPN配置在城域核心网,上联MPLS骨干网。。。配合侧挂的NP实现大容量buffer和多级Qos,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灵活的处理。让我们拭目以待。

  20. interbeing 于 2010-08-10 7:33 下午

    All IP及multi-service APN的情况下,QOS及Policy/Charge control 就比较重要了。这是PCRF的工作。可是目前有支持多厂商并能兼顾固网的PCRF吗?

    3GPP R8中的PCRF加入了TISAN的 A-RACF. 想把固网也纳入进来。

  21. xian_wang 于 2010-09-07 12:36 上午

    to zxtx:
    问个问题,对于GGSN和PGW这类网元设备,对于线卡上的路由表项要求、动态路由协议要求、以及TM功能,是否比CE路由器要求要低?也就是说,对于网关设备,可以采用BCM的以太交换芯片,而不需要使用类似于DUNE的Cell交换,不需要采用NP和FAP(TM)芯片,而使用XLP732这种包处理器就能够满足GGSN的需求,而使网关设备的成本降低?

  22. zxtx 于 2010-09-11 9:39 上午

    看产品定位,低端产品,确实732也能做线卡。也能做到3G左右的转发能力。
    但是,高端一些的产品,732做线卡就不合适了。现在基本都在推40G的解决方案,732很显然是不行的。
    网关设备的组网一般是挂在CE下面。
    看看F7的背板交换网用的啥,就知道为什么要用DUNE了。
    没有TM,怎么做Qos ?很显然是需要的。不仅仅线卡需要,业务处理卡也需要TM。

  23. viaduct 于 2010-09-11 6:44 下午

    Fulcrum的Alta与BCM的Trident系列类似,都支持可配置的4-lane端口的概念,而且集成了GE/2.5G/10G/40G SerDes/以太网PHY功能,在端口配置上灵活性确实很强。表项上也比BCM大。

    但不知道功耗如何。

    至于和Dune孰优孰劣,则要看产品定位以及整体方案如何考虑。

  24. viaduct 于 2010-09-11 6:48 下午

    To Wei,

    好像ASIC芯片如Marvell & BCM,内部还是采用cell机制的,进来的Eth包要在内部切成cell再放倒内部memory里面。

    不清楚Fulcurm内部实现机制,猜测应该也是这样。

  25. viaduct 于 2010-09-11 7:13 下午

    To zxtx,

    17 楼 “接入backhaul后,基本只要支持OSPF,MPLS就OK了。另外,支持VPN。简单的VRF,复杂的VPLS,VPWS目前没有看到.”

    ZXTX既然在南京国军,backhaul本来有多种路线之争执以及国内外多种实践方式,在国内更甚,CMCC目前上的就是VPWS吧,后期还是有可能上VPLS/VRF的。CT目前倾向于上VRF。

  26. asr1k 于 2010-09-12 9:48 上午

    好玩…CMCC不是PTN么…这个和VRF有啥关系, 又和支持OSPF有啥关系…

  27. southbayer 于 2010-09-12 10:39 上午

    OSPF会不会用在控制面, 毕竟management都是基于IP的

  28. wxh168 于 2010-09-14 5:47 上午

    To Folcon:
    是啊,IMS啥都想干,结果啥都干不好。
    从通信历史上看,凡是想一统江湖的,最后都没好果子吃,例如ISDN/ATM;
    IMS感觉就是一个控制层的ATM罢了。

  29. Apple 于 2010-09-15 9:01 上午

    Multi-Services APN都有人讲!!!

    IMS做过一段时间,说实话很不看好,首先IMS中的基础协议 SIP+Diameter,其中SIP基本被扩展成了一个超级变态,倒是继承了很多RFC协议的精华,可以扩展如此多的协议,实现上如何保证对接等问题.
    IMS看起来很美,无限的扩展性,统一开放的业务接口能力,但实际上其上到现在也没有出现好的业务, 这可能也是过于开放导致的.

    对IMS 不看好,Ericsson倒是对此很看好,实力也很强劲,但是我不认为IMS 能替换CS, 作业务也不一定能统一.

  30. zxtx 于 2010-09-17 7:15 上午

    to viaduct
    我回答的是陈怀临的eNB接入backhual.不是回答整个承载网的问题。

    难道你们家做的eNB都接VPWS了 ?

  31. zxtx 于 2010-09-17 7:47 上午

    最近telenor选择了E来给其解决LTE下的语音业务,就是IMS.不是CS-fallback,也不是SR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