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 . 2013 . 《Magic Quadrant for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onitoring》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1个打分, 平均:1.00 / 5)

Jaguar Land Rover开发自主学习智能车

原文译自:TheHindu.com

印度塔塔集团旗舰车品牌Jaguar Land Rover(可以翻成捷豹路虎?)研发中的智能车能够提供个性化驾驶体验,通过提高驾驶者注意力来帮助减少事故的发生。
使用前沿的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JLR推出的智能车能够判断驾驶者身份,学习驾驶者的喜好和驾驶习惯,从而为驾驶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软件通过录入日期,交通状况,天气等变量来估测驾驶动作,使驾驶者能绕过驾驶中需要注意的繁琐细节,专注于前方道路。
JLR科研主管Wolfgang Epple说:“我们的自主学习技术意在减少驾驶者分心,从而降低交通事故的风险。我们的智能车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提供适当的信息,驾驶者不用去翻通讯录,不用操心调整车镜,温度,座椅的位置。这使得驾驶者更不容易分心。”
Epple补充说:“目前多数智能车把焦点集中在交通和导航的预测方面,而我们想要向前推进一步,让我们的学习算法更多地关注从驾驶者身上获取信息,并通过个性化驾驶体验来提高驾驶的快感。”
智能车在驾驶者打开车门时通过智能手机识别驾驶者身份,车镜,方向盘,座椅设置都将根据驾驶者的个人喜好被设置妥当。驾驶室的温度将会被预置为用户想要的温度,并且会根据天气情况自动调节。
通过智能助手,智能车还能够分析你的日程,并根据交通情况预设导航以避免拥堵。智能助手还能根据日程判断下一个目的地。
如果你的目的地是健身房,系统还会通过学习,在去的路上使车辆达到热身的温度,在离开健身房调整到较为凉爽的温度。该智能车还能在不同路况,交通状况下学习驾驶者的驾驶习惯。
Epple表示:“通过开发具有学习功能的自适应续航控制系统,在属于自动驾驶车的下一个十年里,智能车将继续保持其趣味性及价值。”

(没有打分)

机器学习应用–切影片尿点

原文来自:Business Insider

Just about every device has a camera in it, so we’re shooting more and more video than we have ever before. If only all of it were worth watching.

The latest application of machine learning was developed by Eric P. Xing, professor of machine learning from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nd Bin Zhao, a Ph.D. student in the Machine Learning Department. It’s called LiveLight, and it can help automate the reduction of videos to just their good parts.

LiveLight takes a long piece of source footage and “evaluates action in the video, looking for visual novelty and ignoring repetitive or eventless sequences, to create a summary that enables a viewer to get the gist of what happened.” Put another way, it watches your movie and edits out the boring stuff. This all happens with just one pass through said video — LiveLight never works backwards.

You’re left with something more like a highlight reel than the too-long original video pictured on the left above. LiveLight is robust enough to run on a standard laptop and is powerful enough to process an hour of video in one or two hours.

(2个打分, 平均:3.00 / 5)

一场SDN引发的网络产业变局

原文可参阅:http://network.cnw.com.cn/network-sdn/htm2014/20140626_304625.shtml

如果以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来衡量,经过萌芽期、炒作期的SDN似乎正在走入幻想破灭期:受追捧的热度在渐渐减弱,而真正的应用却还寥若晨星。

但事实上,转折往往发生在低谷时刻。在开放网络世界峰会2014开始前夕,我们走访了业界的主流厂商和分析师,希望厘清仍然笼罩在以SDN为代表的开放网络上空的迷雾,寻找其真实的发展脉络,以及可能的深远影响。

SDN、NFV冷热互现

阿尔卡特朗讯企业业务数据中心及云网络亚太区产品市场总监张宇峰经常往来于中美两地,根据他的观察,虽然以SDN为代表的开放网络仍属于较早期阶段,但今年较去年相比有了很大的进展。“去年8月份我去硅谷走访了五六家SDN初创公司,他们都很直率地承认还在寻找方向。但今年5月再去硅谷时,发现有很多企业觉得自己的定位已经清晰了不少,并且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用例。”

阿尔卡特朗讯企业业务数据中心及云网络亚太区产品市场总监张宇峰

英特尔SDN系统架构总监Uri Elzur从全球的角度来观察,认为目前SDN处在向实际商用转换的阶段。一些大的云运营商如Amazon、微软、亚马逊等已经在采用或准备采用具有SDN特性的解决方案,虽然并不一定是百分百的SDN技术。与此同时,电信运营商也在积极地介入。因为SDN 对其网络维护可带来很大作用。

和美国相比,中国的IT市场通常会有一定的滞后期。“SDN市场尚属于早期阶段,真正的应用还不多。”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IDC中国分析师这样告诉记者。

事实上,国内业界对此的看法颇为一致。

戴尔网络大中华区总经理李海平认为:“目前SDN技术尚处于引入期,从客户来看,绝大多数还抱有观望态度,从厂商来讲,则处于早期研发和测试阶段了。”

戴尔网络大中华区总经理李海平

锐捷网络研究院SDN架构师林镜华表示,尽管从学术界和产业界总体态势来看,这几年SDN的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但总体而言,依然处于技术鸿沟尚未跨越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SDN整个产业链来看,其中最为核心的两个组成部分——SDN交换芯片和SDN控制器在业界依然没有可成熟商用的产品。二是SDN至今未找到对应的杀手级应用,目前更多侧重的是自动化运维和网络虚拟化。所以,“可以毫不客气的说,SDN可在真实网络上推广的规模化商业应用迄今为止尚未出现,至少在国内尚未看到。”

华三通信解决方案部副部长翟传璞的看法相对较为乐观:“从整个业界的趋势来看,SDN的整体进展在加速。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SDN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另一方面,SDN的相关技术和解决方案也越来越丰富。相信随着参与客户的增多和解决方案的完善,SDN将大有可为。”

和SDN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NFV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与SDN相比,NFV的市场发展速度要快得多!”博科北亚区运营商业务与战略业务关系总监刘韦成以肯定的口吻告诉记者。而这显然也是博科率先推出面向运营商的开放式网络平台Vyatta的主要原因。据刘韦成介绍,最新发布的Vyatta平台的架构包含三个核心层:NFV连接服务、SDN结构服务和功能编排。目前NFV连接层的Vyatta vRouter、vADX、虚拟防火墙等产品已经实现商用化。

博科北亚区运营商业务与战略业务关系总监刘韦成

神州数码网络IP技术总监段朝晖认为,NFV的目标是以软件虚拟化部署方式提供传统的网络功能,而不再希望大量采购专业的物理设备,以达到节省投资的目的,因而被运营商积极推崇。“由于NFV的目标和技术比较确定,NFV应该会先于SDN实际部署。”

“NFV的实现方式更简单一些,因为它是在传统的x86服务器,或者存储架构上以软件的方式实现网络虚拟化功能,其门槛要比SDN低很多。同时NFV能为运营商带来一些直接的好处,如降低维护成本。运营商喜欢这种相对来说部署比较容易,且不需要大量投资却能很快见效的技术,这就促使NFV的发展会快一些。”前述IDC分析师这样推断其中的原因。

挑战在哪里?

SDN发展速度之所以低于人们的预期,有着方方面面的因素。

李海平的看法是,作为SDN主流技术之一的OpenFlow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其本身只是一个通道协议,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控制器和对通用硬件平台的利用,这种彻底革命式的技术创新应用一般都会比较缓慢。另外,整个生态系统没有完善也是原因之一。

思科大中华区数据中心首席架构师马元骐首先从技术层面剖析了OpenFlow的问题所在。“由目前能落地实施的OpenFlow商用方案不难发现,OpenFlow对控制和转发平面完全分离的原始思路其实是有些偏差的。因为在仅控制器层面具有智能的情况下,物理层所发生的任何链路或网络拓扑变化必须先由设备层告知控制器层面,待控制器层面做完相对应的分析和运算处理之后,再将新的转发路径下发至设备层。这一过程所造成的时延会对网络整体的可高用性产生相当程度的冲击。在新一代的应用环境中,特别是云的环境里,这样的结果是不可能被接受的。思科从ONF发展OpenFlow的初期便主张应该保留一定程度的智能在设备层,以便能够及时处理在物理层常见的类似问题(例如OAM,即操作、管理、运维),而非完全依赖控制器层面来对所有变化做出相关决定。”

思科大中华区数据中心首席架构师马元骐

对于Overlay的模式,马元骐认为主要问题来自于几个方面。第一是性能的瓶颈。第二也是更严重的问题来自于,在Overlay解决二层需求的同时,也会把二层一些不好的特性延伸到全网,使得既便是全三层无STP的IP组网也有可能受传统的二层问题连累,造成全网的影响。

林镜华指出,OpenFlow之前的版本更新过快,多级流表、任意匹配、适用广泛网络场景的设计也过于灵活和理想化,使得芯片没法设计,SDN控制器软件难以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SDN相关产品的开发步伐。

另一方面,基于Overlay的技术由于不改变现有的网络,因此应用较多。但它们会增加网络架构的复杂度,并降低数据的处理性能。并且用户同时需要管理运维一套物理网络和一套重叠网络,本身也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另外,从用户的角度看,电信运营商尽管对网络资源有精细化运作需求,但出于网络服务的稳定性和相对保守的发展策略来看,要走到大胆使用SDN技术还没那么快。数据中心/云平台对网络虚拟化和自动化运维管理的需求,其实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迫切。“新旧事物的博弈过程和网络设施作为承载基础要求的稳定可靠性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SDN技术发展的步伐是相对缓慢的。” 林镜华说。

翟传璞也认为,由于存量设备不支持OpenFlow协议,因此其如何与现网融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对现有网络改动小是Overlay方案的优势,但纯软件的解决方案可能存在性能上的问题。另外,其生态系统的封闭性也会阻碍其快速落地与部署。

更多可能性

在这样的情势下,一些领头厂商与新兴厂商开始了新的探究方向。

“从思科的角度,我们更多地是由这一波SDN浪潮的原始出发点考量,思考真正能为用户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之技术与解决方案。” 马元骐说。

他表示,不管是Overlay还是OpenFlow,或者说所谓的控制、转发分离,业界人士大部分的时间跟精力都花在怎样把传统基础架构的部署转化成一个更加弹性的自动化部署模式,但这样的方法的短版和盲点在于,太局限于底层的实践方法。底层的这些协定本身和其他相关的历史包袱,其实是造成目前在应用部署上种种限制的主因。如果不从此着眼、以根本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即便是采用了SDN,对于整体企业业务环境而言也没有太大的助益。“他说,如果跟国外的大型客户交流,便会发现他们更多要的是怎样让底层架构更灵活地配合业务部署,而这中间其实存在着应用开放和网络构建运维人员之间在沟通语言跟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思科基于此因提出了应用部署策略模型(Application/Group Policy Model),以及用来在控制器层和设备层之间沟通这种模型的通信协定 (OpFlex)。

“应用部署策略模型着重在应用组件部署时所需要的关联性。传统上我们把网络跟整体基础设施的部署以参数化的模式来进行,这些参数本身其实就是造成限制的主因。思科新提出的理论就是说,把这些网络传统的特性、参数跟语言命令转化成一个物件化(Object Oriented)的设计,让应用和底层支撑的基础架构能做更直观的对应。”马元骐说,应用部署策略模式其实是原本SDN整体理念中是相当重要的一块,只是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被忽略了。现在才开始往这一方向靠拢。“通过端到端的思维模式,通过将底层网络逻辑化、物件化来和应用层面做更完美紧密的对应与结合,是思科后续会花比较多时间来走的一个方向。这是我们跟其他厂家最大的不同点。”他表示,思科是试图从SDN的出发点,真正客户要解决的上层需求,以创新的策略模型,来导引整体网络的进化跟转换。

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总裁刘少伟认为:“在向SDN过渡的时候,我们发现客户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是把网络策略控制先简化下来,因为现在的策略控制和策略部署非常复杂,难度很大。所以我们认为SDN第一步应该解决策略控制,而不是把路由协议的计算全部收到控制器上,把下面的设备全部变成傻瓜设备。客户认为,如果现在设备已经工作得很好了,再进行改变不仅不增值,反而会给网络带来很多质量上的风险。因此,当我们在研究大趋势的时候,发现仅仅有SDN是不够的——它解决不了目前网络所有的挑战和问题。于是,在此基础上,华为对网络架构进行了增强和拓展,在敏捷网络上又增加了全可编程、质量感知和平衡演进能力。”

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总裁刘少伟

初创企业xNet公司CEO 高雄柄博士认为,由于当前SDN的任何一种实现方法对用户来说,都需要比较高的IT集成能力,因此只有某些大的IT厂商或运营商才能负担得起。这种投入和收益不成比例的技术手段限制了SDN的普及和推广,让大多数用户不能及时受益于SDN带来的灵活性和好处。为此,Xnet推出了flexSDN软件操作系统。

xNet公司CEO 高雄柄博士

flexSDN 支持OpenFlow模式交换机、传统模式交换机,以及OpenFlow+传统混合模式交换机,能比较广泛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差异性。它支持控制器集中和控制器分散,以及xNet首创的自控智能APP 等控制模式。“flexSDN可以让ODM厂商摆脱由传统网络设备商利用网络协议来捆绑用户和主导市场的格局,让他们及渠道集成商能够更直接和更自主地面向市场,为用户提供网络方案及解决问题,提升其相对于传统设备商解决方案的竞争能力。” 高雄柄说。

高雄柄认为,如果说旧的网络产业范式是以设备供应商为中心、设备垂直封闭集成、设备驱动、用户被设备商锁定的话,新的网络产业范式则是以用户为中心、设备开放、用户自由选择硬件和软件、服务驱动的商业模式。“SDN改变了产业链的结构,让网络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阅读全文»

(没有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