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co恶搞Juniper产品的视频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2个打分, 平均:4.50 / 5)

谷歌推出手机付款业务

(没有打分)

中国互联网开放平台专题研究报告2011

(1个打分, 平均:5.00 / 5)

Netscreen的岁月 之七 NS-1000

Netscreen的产品,一直以ASIC和高性能著称。真正的ASIC产品,其实是在第三代芯片,也就是Saturn出现后才实现。之前的两代ASIC, Pluto和Neptune,都只实现了ACL规则搜索和VPN加密的功能,根本没有实现防火墙的核心—流转发。不过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要推出下一代千兆防火墙。

99年的春天,邓锋把柯严,老毛,老黄和我叫到会议室里,讨论怎样实现千兆性能。当时的处理器性能很低,总线也是个瓶颈,32位的PCI总线也就能实现最多700Mbps的数据通过能力。后来我的方案最终被大家接受,就是用10个NS-100处理板,前面放上一个负载均衡处理器,就可以实现千兆处理能力。最终这个项目由老黄和我负责,老黄做软件,我做硬件。

接着问题又来了,负载均衡的处理性能要求很高,必须用FPGA来实现。可是当时ASIC组的人都在忙Neptune,根本没有人力去做这个FPGA。我看到邓锋很为难,自告奋勇由我来做这个FPGA和转发接口板。我之前没有学过任何高级芯片编程语言,最多也就是用ABEL写CPLD。买了本VHDL的书,一边学一边写,还要做板子设计。最后总算是不辱使命,一直到这个产品的生命终结,都是我在维护这个FPGA。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千兆光纤端口设计,其中涉及125MHz的GMII和1.25G的差分对信号线。第一个原型机出来后,基本上都正常。但是负责软件的老黄很快发现,板间的数据转发光纤端口会出现大量的CRC错误。我先是怀疑差分对的信号质量不好,但是当时我们没有钱买仪器,示波器是最低端的Tek100,到网上读了许多资料,修改PCB设计情况都没有好转。

CRC问题拖了好几个月,我的压力非常大。那时销售们一直在要求尽快出NS-1000,项目拖延的症结也明显在硬件。好在邓锋从不催我,他大概帮我顶住了许多压力。

事情的转机是非常偶然的。我从当时Motorola的网站上读到一篇技术文章,提到时钟抖动和误码率的关系。这一下提醒了我,之前我已经试了无数种可能,几乎已经山穷水尽,就是没有怀疑过晶振。立马到Digikey找了一款Epson的低抖动晶振,结果是药到病除。

这段时间是我硬件设计水平提高最快的阶段。之前基本上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懵懵懂懂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能读到的技术文章都通读了一遍,遇到原厂FAE,也抓过来问一通;做FPGA设计,对时序,状态机,DRAM接口都理解得更为透彻。有时回过头来想,困难真是最好的老师。

NS-1000是基于CPCI架构,选择CPCI,是因为有现成的机箱可以使用。产品经理们一直抱怨我们的面板设计太简陋,因此前盖板的设计工作就分配给生产部。最终拿回来的前面板让我们大吃一惊,它是用整个的铝锭蚀刻切削而成,成本每块三千美金。后来有好事者把这个面板置换到一个微型冰箱的面板上,倒也非常合适。10年以后,我发现Apple居然盗用了我们的创意,iPad的背壳也是用整块铝锭切出来的,可惜当年没有申请专利。

:)

回过头来看,NS-1000初期设计非常草率,当时没有串行背板的技术,邓锋的主意是用千兆光纤在前面板把处理板和交换板连接起来。打开前面板,用户可以看到几十根飞得乱七八糟的光纤电缆,可以说没有任何美感可言。因为要冲进度,软件质量也不稳定,到客户那里一塌糊涂。

然而,当时NS-1000的快速推出,奠定了Netscreen在防火墙市场上的一哥位置。其实当时Netscreen的研发团队水平一般,我在做这个项目之前,对信号完整性简直是一无所知;软件也好不到那里去。不过我们都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也就是老美所说的 “can do”的工作态度。通过这么一个远谈不上完美,甚至有很多缺陷的产品,为后来一系列真正领先的架构和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黄负责软件,NS-1000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因为要支持处理板的板间冗余,会话同步非常麻烦,费了好大劲才稳定下来,但还是有不少bug。这也促使Netscreen 下一颗伟大的芯片Saturn的诞生。

—————————- 版权所有 Hillstone 老童 欢迎转载  —————————-

(3个打分, 平均:5.00 / 5)

Java程序的编译,加载与执行

(1个打分, 平均:5.00 / 5)

处理器——半导体巅峰,纵横四十年

《大话处理器》序三 处理器——半导体巅峰,纵横四十年


处理器,这个半导体科技的最前沿,在过去40年的信息化浪潮中充当了发动机的核心角色。它是如此高贵、而又如此普及,各国政府争相投资,普通家庭却人人拥有;它是如此流行、而又如此神秘,不只工程师们在苦苦探索、寻微知著,就连业余的发烧友们也都对它津津乐道、魂牵梦绕。

木杨兄弟是一位热情而又执着的DSP领域工程师,多年的工作,让他在DSP领域驾轻就熟。在他自由翱翔后,不肯专美,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业余时间,试图把复杂、专业的处理器技术通俗化,与大家分享,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真有侠客之风也。

本书的主人翁——处理器,自发明之初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相比浩瀚的宇宙,它是何其短暂,却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可以说,处理器的发展,印证着人类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轨迹。

在进入CPU时代前,是计算机从发明到大发展的计算机时代,包含机械计算机、电动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等几个时代。计算机时代是一个属于IBM的光辉时代,也标志着人类进入电脑逐步解放人脑的智能时代。在这段时期内,有老沃森在40年代轻掷百万美金给一个陌生年轻人研制继电器计算机Mark 1的故事,也有小沃森浪子回头接棒IBM的故事。小沃森50年代初带领IBM耗资千万研制电子管、磁带等组成的大型机IBM701, 在40、50年代那个满地都是计算机公司的时代,统一了行业,奠定了IBM在这个时代的王者地位,正式让IBM从机械制表机行业转型成为一家计算机公司。随着肖克利发明晶体管,集成电路也在仙童公司发明出来,小沃森又在60年代耗资50亿,研制集成电路组成的360全系列兼容型大、中、小系列计算机,5年内卖出了3万多台,创造了历史(一台卖几百万美金呀!)。在这个时代还有以mini裙得名的mini小型计算机DEC公司,巨型机天才Cray教授创办的三家Cray系巨型机公司,还有华人的骄傲王安电脑公司等等,这是一个群星闪耀、充满传说的时代。

在CPU的时代来临之前,计算功能分布在各种机械或者离散电路中,集成电路最后才诞生,尚没有形成一个高集成度、涵盖所有计算功能的部件,而CPU行业的老大和发起人Intel公司,此时折腾的还是DRAM生意。

历史,也是量变到质变慢慢积累的,不过不一定遵循我们的思维逻辑。IBM、DEC、Nova、Cray等计算机巨头都没有提出缩小计算机体积、提高集成度等类似的概念,CPU的发明也与它们无缘,也许是利益使然吧,缩小了如何卖得起价钱。CPU的起源,是Intel公司一个员工霍夫在给日本合作方设计台式计算器时,提出了把日本人方案里的多个集成电路整合的思想,虽然日本人拒绝了,但是硅谷八叛将之首、Intel创始人诺伊斯支持了他,于是浓缩为中央处理器(CPU)+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的三片式结构被构思了出来,并在1971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片4004 CPU,只有铅笔尖大小。随后8008和卖出几百万片的8080登场,从此Intel踏上了x86 CPU的辉煌道路。

Intel 8080的成功,揭开了CPU军备竞赛的篇章,标志着CPU时代真正来临。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Intel的8080成功后,Motorola推出了6800,从Intel离开创业的霍夫创建了Zilog,推出了Z80,6800团队的一支也创业推出了6502,这几种CISC架构成为当时的主力,统治了70、80年代的计算领域主战场。随着微处理器的发明,70年代中期,大量作坊式车库计算机制造公司遍地开花,掀起了“解放计算机革命”,计算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可能。在众多作坊中率先脱颖而出的,当然是大家都熟知的苹果公司,1975年,乔布斯和沃兹开始设计电脑时,270块的8080着实太贵了,不过他们凑巧在展会上买到了20块一片的6502,于是Apple I和II的CPU就基于6502。上帝通过苹果,教会了人类很多,这个叫做苹果的电脑公司,也一炮而红,销售额5年内爬到10亿美金,进入TOP500企业,引领众多“车库”电脑公司兴风作浪,这让以大型机等“贵族式”专业计算机为生的IBM 大为光火,决定正式进军微电脑行业。

1980年,蓝色巨人IBM找来两个小兄弟,Intel和微软,告诉它们有一个秘密项目“国际象棋”,需要他们参与,两个小兄弟都很激动,全力投入了进来。它们选择了准16位的CPU 8088,这样就比苹果选用的8位CPU 6502快多了。1981年,PC(personal computer)成功发布,IBM登高一呼,宣布开放PC标准,公布了硬件设计原理图和BIOS源码,从此,一个行业诞生了,一个时代开始了!Wintel驾着兼容PC的大潮,登上了IT时代的巅峰,驰骋了30年。

乔布斯虽然开启了微电脑时代,但引导大潮的却是IBM,得益的竟是Wintel,造化弄人,上帝的玩笑。

IBM PC一经推出,就大行其道,血洗行业,让众多从车库起家的微电脑公司破产,形成了行业整合效应。为与IBM PC竞争,1985年,Macintosh被设计出来,它采用了Motorola的32位 CPU 68000,拥有图形界面,包含多媒体功能。Macintosh一经发布就轰动全美,大卖特卖,迅速扭转了苹果的败局。不过,也许就像它错误的名字预示的一样,“雨衣”已经不是“苹果”了,乔布斯被赶出了苹果!

32位的68000让Intel和IBM PC感受到了压力,Intel成立了新的团队进行攻坚,1985年,386推出,但是此时IBM竟然拒绝了386!原因当然不是IBM表面上说的“我们有大量286 PC/AT机的客户订单”,IBM培育出的PC市场越来越大,这么大的肥肉为何不自己吃?为何不自己做处理器?于是PowerPC即将诞生,不过还需要再等5年。

演进的大潮并不会按照某一个公司的规划发展,IBM也不例外。康柏率先推出了386 PC,2个月后,台湾宏基也推出了386 PC。而IBM一直到1987年才推出386 PC。虽然不到一年时间,但足以让历史改变,康柏从此发力,于1994年超越IBM,登上PC王者宝座。

在进入RISC话题前,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工作站(Workstation)的历史。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微电脑大潮,带动了CPU的快速发展,80年代中期,32位的68000性能已经能匹敌小型机(Minicomputer),在专业计算机和PC之间的市场间隙,很快就被有识之士们盯上了。

早期的工作站设计遵循3M原则(Mega bytes、Mega flops、Mega pixels),以及快速的网络接口、磁盘接口等,用在网络和图形领域。著名的SUN和SGI,就是专注于这个领域起家的。前面提到的DEC,50年代末靠小型机起家,从IBM大型机市场分流了一大块蛋糕,成为第二大计算机公司,不过到了80年代初,它却面临着工作站对小型机的强烈冲击,特别是当伯克利RISC和斯坦福MIPS项目开始后。

RISC风靡的时代开始了。

在集成电路发展初期,硬件资源有限,人们卯着劲地优化程序,让指令占用尽可能少的存储器,程序员天天跟汇编语言厮混,这样的背景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CISC架构的特点:变长指令以节省空间,尽可能多的功能指令以辅助程序员容易使用。

随着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存储器容量不再是苛刻要素,另外,高级语言的普遍使用,带来编译器技术的发展,IBM的Cocke发现,编译器用不到大多数复杂的寻址方式,复杂的指令也很难被编译器使用,而且有研究发现,基于68000的UNIX OS编译后,只用到了处理器30%的指令,很大一部分用来实现各种千奇百怪指令的电路都浪费了,另外,系统的频率也被复杂指令的实现电路拖慢了。RISC研究浪潮在80年代初各高校风起云涌,伯克利的RISC和斯坦福的MIPS是代表,还有现在大行其道的ARM,也是在那个时候步伯克利RISC的后尘,在英国剑桥系的Acorn公司开始萌芽的。

让我们继续回顾计算机行业,80年代的工作站风行,Apollo一度大幅领先,从1981到1987年,占领网络工作站的头把交椅,然而斯坦福系的SUN和SGI开始发力了。Apollo、SUN、SGI等的工作站开始用的CPU是68000。不过SUN和SGI技术嗅觉敏锐,很快就切到了RISC。

SUN(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是斯坦福的三个毕业生1982年创建的,一上来就瞄准高端工作站市场,并成功切入,不过随着RISC大潮的兴起,SUN果断的于1987年启动SPARC的开发,SPARC继承了伯克利的RISC技术,1989年推向市场时,卓尔不群的打败了市场上所有的竞争对手。几乎在同时,SGI也从68000切换到MIPS作为其工作站的CPU,并且还觉得不过瘾,于1992年收购了MIPS公司。

MIPS公司是1982年由斯坦福教授轩尼诗创建的,作为较早商用的RISC CPU,它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Windows都出过MIPS的版本。MIPS公司1986年推出第一颗RISC处理器R2000,并于1987年在SGI 图形工作站上应用。

SUN和SGI的加入,使工作站市场越来越红火,DEC的现金牛VAX小型机受到强烈冲击,DEC终于熬不住了,在内部争争吵吵后,推出了很多应对方案,其中的两个是采用MIPS开发工作站以及开发自己的工作站和处理器。MIPS在DEC的工作站上得到短暂使用,很快,DEC自己的Alpha21064于1992年开发完成。Alpha21064一上来就是64位的,性能出众,其设计参考了很多MIPS的技术。DEC的工作站、小型机还有后来的超级计算机都切到了自己的Alpha处理器。DEC还做了一件事,就是联合ARM,基于ARM7和Alpha的技术,开发了StrongARM。

前面提到的Acorn,于上世纪70年代末建立,它沿着苹果公司掀起的微电脑市场,在英国赢得了广泛的荣誉,相当于英国的苹果。它们的CPU也跟随苹果,选用6502。80年代初,它们也进入工作站领域,选用NS的32016,此CPU的高性能让Acorn垂涎不已,准备开发自己的微处理器,他们在考察了伯克利RISC项目后,于1983年启动了Acorn RISC Machine项目,这就是ARM的起源。1985年,VLSI生产了第一片ARM1,苹果这时准备做一款那个时代的IPAD:Newton(牛顿),他们找来找去,最后发现Acorn的处理器比较合适(功耗、成本、性能、时钟随时可以完全停止等),于是联合继续开发ARM,并且决定形成一个独立的公司。1990年,ARM公司正式独立,VLSI作为半导体代工者,首先获得了license授权,在后面的岁月里,ARM又陆续授权给了TI、三星、高通等公司,于是,ARM遂不断滋生繁衍,形成燎原之势。

IBM的PC机,于80年代中期,成为行业事实标准,几乎统一了微电脑行业,而且差点把苹果和Acorn干掉,不过IBM自己由于开放标准,反而被“山寨”厂家康柏、DELL等逼上了绝路,份额大幅下降,从绝对垄断的百分之七、八十,降低到一半以下。

IBM是RISC大潮最早的引领者,但在应用中落伍了,直到90年才推出了POWER,用在RISC system/6000上,POWER1是多芯片组成的,所以后来又启动了单芯片的POWER项目RSC。此时,PC行业的红火培育了Intel,IBM自己也垂涎这块蛋糕,于是它联合苹果,准备把这个单芯片的POWER大量推广,苹果又拉上了Motorola,作为second source,于是AIM联盟形成。AIM联盟推出的第一款芯片是PowerPC601(第一款PowerPC,RSC的规格裁剪版本,增加了部分PowerPC指令)。PC是performance computing的意思,但市场就是针对PC。后来微软也加入进来,推出了PowerPC版本的Windows NT,甚至SUN也推出了一个PowerPC版本的Solaris,不过,PowerPC除了苹果坚持使用外,并未形成气候,因为没有多少软件移植到PowerPC,软件生态圈的贫乏让PowerPC永远停留在了封闭系统里。

至此,所有主流的CPU架构,都粉墨登场了。在IT行业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中,各种CPU也随着各个明星公司的兴衰,演绎出一卷CPU众架构的兴衰史……

第一次作序,诚惶诚恐,只盼能够给读者一个兴趣盎然的开始,其他无须赘言,就此打住,仅以华为公司2010年处理器技术大会闭幕时的一首小诗开始,引导读者进入探寻处理器神秘硅片奥秘之旅。

华为2010年处理器技术大会闭幕词:

处理器生态圈40年,沧桑沿革,英雄如过江之鲫,童叟未必不珠矶,泰斗亦只能为一家之言。然,盛况者唯在于开放互师,集摸象之和,共探未知!

附拙文以记:

沙中求世界,乾坤即微丸;

格物无穷尽,妙理不待言。

今开三尺坛,八仙恣意展;

四十年沧桑,尽赋谈笑间!

蔡绪鹏

目前当当网已经到货,让早已订购的朋友久等了,抱歉。折后价27元。

原序太长,出版社在排版时,将中间历史部分删除了。

本书相关链接汇总: http://blog.csdn.net/muxiqingyang/article/details/6744967

作者微博: http://weibo.com/muxiqingyang

(3个打分, 平均:4.00 / 5)

Netscreen的岁月 之六 研发体系

我的H1转签是988月份才终于批下来了,干了近一年的黑工,这才正式转正。

后来我还把Raymond Wei拉了进来。Raymond虽然是邓锋同学,但是一直没有正式进来,我看出邓锋很想请他。正好Raymond太太是我的大学同年级同学,我们两家一起吃了个饭,我趁机忽悠了几句,Raymond夫妻俩才正式下决心让Raymond加入NetscreenRaymond进来后就担任ASIC小组的经理,我也被提拔为硬件组经理。测试组的经理,Ting Tan,也在同一时期加入。Ting是马来西亚华人,之前在Cisco担任测试经理,他是我们的一个台湾天使投资人推荐的。我一直以为他姓谭,后来才知道是陈的广东话拼音。至此,Netscreen研发部最初的四大功能,软件,芯片,硬件,测试才算齐全。

99年初邓锋当上研发部副总后,找到我和Raymond,说他软件方面不熟,要依靠RogerTing, 因此要提拔他俩做总监(Director),要我们俩支持一下。我和Raymond都是邓锋的校友,也不好意思和他争,谁知我俩这个Manager就一直当到04年被Juniper并购以后。柯严只负责新技术开发,老毛也被提拔为系统架构师,负责软件flow和芯片的架构设计。

柯严为人还是很厚道的,只保留了一个总监的Title,手下也只有老毛带领的一个团队。在这件事情上他很顾大局,虽然邓锋的管理能力是大家公认的。

Netscreen的研发工程师来自五湖四海,不像外边传说的清一色清华毕业生。相反,Netscreen创业的时候,招人很难,毕竟当时networking上牛逼的新公司多了去了,像是Foundry, Extreme, ONI,连老牌公司如CienaNortel都焕发青春。所以邓锋先是忽悠我们这帮学弟学妹们,例如Changming Liu, Shalang Li等都是这样陆续被忽悠进来的。不过也有例外,当时邓锋非常看好的一个五字班学生,就拒绝了Netscreenoffer。他在Foundry上市的前夜加入Foundry,两个月后身家就过了千万美金,让我们羡慕不已。虽然后来股价一落千丈,但那是后话。

所以创始人们就到处拉人,像是当时的大牛,Guangsong Huang,人称老黄,就是当年邓锋在外打黑工时认识的。老黄是国防科大毕业的,后来在涿州的一个石油系统工作,在他的介绍下,有许多他的老同事像是Lin ChenJia Ma等,陆续加入Netscreen

老毛也介绍了他在南开的同学,Shuhua Ge,过来负责平台软件。Shuhua是我的死党,后来一直留在Juniper美国,并担任高端SRX产品线的研发资深总监,也是很有成就。

Raymond进来后,又推荐他太太在索尼的同事Frank Zhou加入公司。Frank是大连理工的博士,一进来先是到硬件组写硬件老化测试程序。那一天早上找到我说板子上的EEPROM不好使,试了几块都坏了。仔细问过他,原来这老兄做了个循环读写测试程序,不断地擦写EEPROM,搞一晚上,循环几百万次,当然就写坏了。后来Frank转到软件组,曾经一度担任ScreenOS 5.0的项目负责人,我离开Juniper后,又接任中国研发中心,后来被提拔为研发中心VP,应该是目前大陆人在Juniper担任的最高职务了。

研发团队里也有不少台湾人,如Michael Hsie等,他们的表现也非常优秀。

事实上,正是这样一支杂牌军,在邓锋的领导下,创造了世界网络安全史上的一个奇迹。


—————————- 版权所有 Hillstone 老童 欢迎转载 —————————-
(5个打分, 平均:5.00 / 5)

弯曲财经--市场在犹豫着前进

美股市场上周有所反弹,不过仔细查看,可以发现市场的反弹很犹豫,一天之内可以大幅剧烈波动。市场不能确定未来的方向,只能表现出谨慎的乐观。共和党已经就奥巴马提出的一些就业刺激措施发表了看法,国会要通过全部方案看来有困难。同时,他们对其中某些做法表示支持,毕竟,抵制减税会使得民众和企业都不满意。
但是他们又就此对财政赤字展开攻击,表示这个做法规模庞大,会导致更多的赤字增加。并且,国会的共和党抵制给富人增加税收。就业刺激方案面临一番艰苦的讨价还价是不可避免的。即使这些方案中的一部分能够获得通过,大概也是要等到今年的年底左右了。所以在现阶段,市场的反弹大概也很难强有力,随时市场都准备着再次跌落。
在市场信心丧失的情况下,媒体大肆炒作欧洲债务危机问题。和美国的局面一样,在欧洲领导人拿出强有力的支持方案之前,市场会反复震荡波动。
上周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的就业市场没有什么大的改观,如果就业不能好转,房地产市场又没有动力的情况下,经济的强劲复苏很难完成。本周即将公布一些和房地产以及房价有关的重要数据。短期内很难指望关键数据有什么大幅度反弹,因此市场的重点仍会放在关心各种各样的政治僵局和债务危机上,这些方面大概很难有令人振奋的消息。
因此,投资如果是准备中长期持有,不妨观望一阵,等到局势明朗再行动不迟。如果是短线操作的投资人,则需要谨慎注意市场的反复震荡,一种趋势不会持续很久。随着形势变化,不能拘泥于看涨或者看跌。最后的价值仍然会依赖于基本面,但是短期这种价值可能没有在股价上体现出来。

新浪微博 蓝海财经-美股

(1个打分, 平均:1.00 / 5)

谁是世界上最大的雇主?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增加就业成为所有政府的难题。英国杂志《经济学人》的博客文章统计发现,世界前十大雇主中,政府机构占七家,私有企业三家,分别是麦当劳、沃尔玛和鸿海集团。最大的雇主美国国防部,雇员人数占到美国人口的百分之一;英国国民健康服务的雇员占英格兰人口的2.5%。如下是排名:

      1 美国国防部320万,2 中国人民解放军230万,3 沃尔玛 210万,4 麦当劳170万,5 中石油170万,6 中国国家电网160万,7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140万、8 印度铁路140万、9 中国邮政90万、10 富士康80万。

image

(3个打分, 平均:4.33 / 5)

山石网科新总部一瞥

2011年9月15日,多云转霾,空气质量Very Unhealthy(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发布)。在预计基本没有装修有毒气体后,我终于决定去山石网科的新总部走一遭。该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王庄路1号清华同方科技广场,比邻北京地铁13号线五道口站,经实测出站后大约呼吸15分钟新鲜的汽车尾气即可步行到达。坐落再清华与林大之间的清华同方科技广场被誉为五道口地区最高档的写字楼之一,内驻有百度、盛大、搜狐等国际型企业。山石网科将总部搬到这里,可以以更好的面貌去迎接更多的参观访问团。美中不足的是,五道口地区的交通压力实在太大,自驾者一定会深切缅怀道路相对较宽、车相对较少且在五环外又不限号的上地办公室。

山石网科新总部位于D座6层,一进门给人感觉就是Juniper啊!尤其左右那俩小隔间,去过搜狐网络大厦Juniper研发中心的朋友一定倍感亲切吧。有人说大堂的色调和装饰很像洗浴中心,我倒觉得像ibis或者Holiday Inn。大家就随着我的镜头走一圈吧,摄影水平不高,将就着看。

从大堂右侧的门进入,左手边是传统的阳光厅。相比汇众的装修水平,新总部的阳光厅无论在视野上还是装修品质上都有一定进步。不过我不懂为啥阳光厅放在西北角(汇众的在东南角),不过为了方便区分,可以把这个厅叫做夕阳厅,汇众的叫做朝阳厅。

清华同方科技广场位于地铁13号线东侧,所以通过阳光厅的大落地窗经常可以看到飞驰而过的列车。窃以为下午不该到阳光厅来,因为夕阳西下时看着地铁列车很容易产生赶紧下班回家的冲动,影响工作效率。

阳光厅的南侧(也就是大堂背后)是培训教室,应该是给合作伙伴或用户用的,整体感觉很清爽。

阳光厅的东侧是销售部门的领地,长条桌子提供给偶尔出现在公司的销售们。

销售部门再往东(东北角)是商务、TME、解决方案等部门的位置,而Marketing就在他们旁边。在角落里看到4扇落地玻璃隔离开的展示区,这种设计也很眼熟。

再往南走,就来到了童总的自留地。照片左侧可以看到,新总部的会议室都没有放置白板,而是在玻璃墙上使用了特殊的涂料,可以随时随地写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总部里任何级别的领导都没有独立办公室,彰显亲民。

拐个弯继续向西走,来到了TAC和供应链部门的位置。这里阳光显然很好,靠南的窗户都拉上了窗帘。

不管是文印区还是休息区,装修风格都与汇众保持一致。

在总部的西南角是HR和财务部门,这个地方咱就别去溜达了,也无照片奉上。来看看他们的大会议室,这间感觉上是接待VIP用的,未来应该会装备更高精尖的商务设备。山石新总部的所有会议室都是用湖泊的名字命名的,可能是由于数量太多,还用上了国外湖泊的名字,英语水平差的人表示压力很大。

总得来说山石新总部还是很不错的,装修虽然赶不上哈药六厂却更实用,给人感觉就是公司务实,领导层务实。不过在个别细节还是能看出一丝低调的奢华,比如AP都是水果牌的(焦合得不准,见谅)。

最后回到前台,后侧幕墙上的金字LOGO很耀眼,这个地方显然是为拍形象照设计的。我先帮着取个景,建议在前台左侧(照片中花盆位置)放一个小的Hillstone标志物,效果会更好。

(16个打分, 平均:4.56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