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伽利略据称将加快系统布局——2015年实现24颗卫星在轨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系列目录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1. 谈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
  2. 欧洲的伽利略计划:至今还是无底洞
  3. 俄罗斯的全球定位系统GLONASS也岌岌可危
  4. 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5.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6. 中国北斗一号的技术特点
  7. 北斗二代的进展:我国将于2009年前后连续发射12颗“北斗”卫星
  8. 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大国玩家的俱乐部
  9. 我国成功发射第二颗北斗二代导航卫星
  10. 中国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11. 北斗第三颗星成功定点,以及坊间流传的后续发射计划
  12. 关于北斗技术细节的几个猜想之一
  13. 关于北斗技术细节的几个猜想之二
  14. 关于北斗技术细节的几个猜想之三
  15. 首次官方公布时间点——孙家栋:中国北斗系统2020年覆盖全球
  16. 我国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17. 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18. 北斗第六星西昌11月1日成功发射
  19. 北斗接收机的在线用户分布
  20. 北斗第七星,2010年长征最后一次发射
  21. 探秘中国北斗导航卫星:最高机密到民用历时20年【全文转载】
  22. 北斗第八星上天,北斗区域系统基本建设完成
  23. 北斗第九星上天,“十二五”期间中国民航将逐步使用北斗导航
  24. 北斗第十和第十一颗导航卫星分别于2011年12月以及2012年2月顺利发射
  25. 北斗第十二、十三星:长三乙一箭双星
  26. 欧洲伽利略据称将加快系统布局——2015年实现24颗卫星在轨
  27. 这个狠: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许其凤详解北斗
  28. 长三乙,一箭双星,北斗十四和十五号星上天
  29. 2012年最后一次北斗发射,长三丙送第十六颗北斗星升空

image      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欧洲GALILEO系统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委员会(ICG)确定的四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核心供应商。北斗的发射如火如荼;而伽利略系统几经波折,期间还和中国打打闹闹一场,眼看着欧洲债务危机高涨,伽利略命运如何?

      2012年3月13日到15日,欧洲在慕尼黑召开2012卫星导航峰会(Satellite Navigation Summit 2012)。左图是会议酒店。各路GNSS大佬小弟,包括GPS、GLONASS、伽利略、北斗、印度的IRNSS、日本的QZSS都到场,北斗还在14日有个专场panel discussion。

      3月14日的会议早上第一个议题就是全球四大GNSS巨头做“GNSS Program Updates—Global Systems”的介绍,议题主讲者则是四大巨头代表,外加一个联合国代表。欧洲航天局(ESA,European Space Agency)伽利略项目办公室负责人Javier Benedicto为伽利略卫星发射安排了一个极具挑战的进度表,即在2014年和2015年将进行多达四次的伽利略卫星发射。该计划将确保伽利略系统能在2014年提供初始服务,2015年提供全面服务。

      进行伽利略卫星发射的运载火箭,将继续由俄罗斯“联盟号”通过一箭双星进行发射(同去年10月发射的两颗IOV卫星一样)。2013年“联盟号”将进行三次发射,总计新增六颗在轨卫星,2014年进行两次发射,新增四颗卫星。另外,根据今年二月份签署的协议,接下来的发射任务将转给欧洲火箭——Arianespace公司的“阿丽亚娜”5型(Ariane 5)火箭。到2014年,Ariane 5将进行一箭四星发射,一次完成四颗伽利略卫星的发射。加上去年发射的IOV卫星,截止到2014年年底,确保伽利略系统有16颗卫星在轨。

      2015年,将再由Ariane 5火箭进行两次一箭四星发射,完成八颗伽利略卫星发射任务,达到在轨伽利略卫星总颗数24颗目标,预计将实现伽利略系统全面运行能力。

      老毛子的一箭双星、阿丽亚娜的这个一箭四星还是很厉害。不过欧洲在债务危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上都要吵闹不休无法决策,动不动还要把主权问题捅出来讲。笔者在这里预测,伽利略的发射计划必然不能如期兑现。

(4个打分, 平均:5.00 / 5)

北斗第十二、十三星:长三乙一箭双星

系列目录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1. 谈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
  2. 欧洲的伽利略计划:至今还是无底洞
  3. 俄罗斯的全球定位系统GLONASS也岌岌可危
  4. 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5.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6. 中国北斗一号的技术特点
  7. 北斗二代的进展:我国将于2009年前后连续发射12颗“北斗”卫星
  8. 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大国玩家的俱乐部
  9. 我国成功发射第二颗北斗二代导航卫星
  10. 中国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11. 北斗第三颗星成功定点,以及坊间流传的后续发射计划
  12. 关于北斗技术细节的几个猜想之一
  13. 关于北斗技术细节的几个猜想之二
  14. 关于北斗技术细节的几个猜想之三
  15. 首次官方公布时间点——孙家栋:中国北斗系统2020年覆盖全球
  16. 我国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17. 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18. 北斗第六星西昌11月1日成功发射
  19. 北斗接收机的在线用户分布
  20. 北斗第七星,2010年长征最后一次发射
  21. 探秘中国北斗导航卫星:最高机密到民用历时20年【全文转载】
  22. 北斗第八星上天,北斗区域系统基本建设完成
  23. 北斗第九星上天,“十二五”期间中国民航将逐步使用北斗导航
  24. 北斗第十和第十一颗导航卫星分别于2011年12月以及2012年2月顺利发射
  25. 北斗第十二、十三星:长三乙一箭双星
  26. 欧洲伽利略据称将加快系统布局——2015年实现24颗卫星在轨
  27. 这个狠: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许其凤详解北斗
  28. 长三乙,一箭双星,北斗十四和十五号星上天
  29. 2012年最后一次北斗发射,长三丙送第十六颗北斗星升空

      北斗官网消息,北京时间2012年4月30日4时5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我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此次发射的卫星和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60次飞行。

      这次的卫星是是北斗的第十二、十三颗组网卫星。按照北斗官网的报道,今年我国还将陆续发射三颗北斗导航组网卫星。笔者对这个三颗还比较意外,毕竟今年才4月,剩下的八个月就只发三颗中轨道星。我国的计划是2020年左右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全球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因此平均下来,剩下的八年中每年也只需要发射三到四颗卫星就够了。

      这次的长征三号乙火箭是长三甲系列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大的(是的,长三甲系列,没有笔误)。这次发射对火箭也进行了改造,主要是一箭双星轨道的设计、对两颗卫星的支撑结构、卫星分离的改进,以及全箭的载荷耦合分析等。

      至此,北斗二代总共发射的十三颗星为:同步轨道卫星五颗,顺序为COMPASS-G2、COMPASS-G1、COMPASS-G3、 COMPASS-G4、COMPASS-G5;中轨星三颗 COMPASS-M1、COMPASS-M2、COMPASS-M3;倾斜同步轨道五颗:COMPASS-IGS1、COMPASS-IGS2、COMPASS-IGS3、COMPASS-IGS4、 COMPASS-IGS5。如果没有意外,剩下的要打的星应该都是中轨星了。

(3个打分, 平均:5.00 / 5)

北航 。云计算 。讲义(1-4)





(5个打分, 平均:4.20 / 5)

买不到谷歌眼镜,可以先试试它们

谷歌Project Glass新照片流出 效果令人惊艳

如果你还记得之前Google 研究员Sebastian Thrun使用谷歌概念眼镜Project Glass对记者Charlie Rose所拍摄的照片,并对那张照片感到失望的话,那么现在Sebastian Thrun使用Project Glass拍摄的另一张照片或许会让你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上图是Sergey Brin发布到GOOGLE+上的一张他与儿子玩耍的照片,从照片上来看,这一张照片明显要比之前为Charlie Rose所拍摄的那张要好,颜色的还原也更为准确,当然充足的光线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可以看出这张照片是在运动中拍摄的,对焦以及背景的虚化也相对较为准确,让人提高了对这款谷歌概念眼睛的期待程度。

据透露谷歌Project Glass的摄像头为320万像素,很可能会在6月份的2012 Google I/O大会上发布,具体情况如何到时便知分晓。

在Google官方正式发布Project Glass之前就已经生产了大量的成品,一套Project Glass包括可以无线数据传输的显示屏,配置摄像头,GPS和运动传感器。近日Project Glass产品团队的员工周三接受TV访问的时候就佩戴着这款Project Glass,并演示了如何使用拍照功能,并上传到了Google+上面来。

这名戴Project Glass的员工是Sebastian Thrun,而采访的是PBS著名高端谈话类节目Charlie Rose。在采访中, Thrun向 Rose展示了如何拍照,甚至于他只是点了下头,这张拍摄的照片就已经上传到了Google+。下图就是他拍摄下来的照片。

Project Glass Vergence实验室推社交太阳眼镜

相机摄影机都是笨重的,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它需要你用双手拿着,且拍摄出的视频视角跟你所看到的视角也有所差异。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一种头戴的,可以解放你双手的,拍出的是你真实视角的设备呢?Vergence 实验室真就研发出了这样的一个设备,它可以像Google Project Glass 一样戴在头上,并且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捕获你看到的影像,然后你就可以将这些影像分享到社交网站上去,包括了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等。

更酷的是这个眼镜还具有太阳眼镜般神奇的功能。这个神奇的眼镜可以通过色彩转移导电玻璃技术让你的眼镜瞬间变成太阳眼镜。这样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你都可以带着这个眼镜。

目前,Vergence 正在对这款眼镜的外观进行改良,他们设计出了多种不同风格的眼镜框,有叛逆风格的、有时尚风格的,也有漫画中超级英雄的风格,可以说这是一款集科技与时尚艺术的眼镜。

记录和分享你自己视角

用户可以通过YouGen.Tv来创建他们社交文档并分享他们的第一人称视角体验到Facebook、Twitter和其他的社交网站上。他们创建 这个视频分享网站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其它可输出生物数据特征的可穿戴式设备数据,比如脉搏、体温、血压、消耗的卡路里,甚至是未来的大脑信号等。

随着用户的第一人称视角数据的上传,这些数据可以被封装成某个人的“生活记忆”数据。他们的目标是通过人们与朋友、家人和所爱的人之间的最美好经验来创建一个经历分享平台,

采用第一人称的教育和学习体验

第一人称记录的数据更加有利于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教育方式。你可以上传的你的影片,以方便他人向你学习。你可以录制教授的讲座并实时分 享,又或者是分享机械工程师维修一个复杂的电动发动机。你还可以教他人学吉他,又或者是按摩等等,这些视频都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分享,因此学习起来会更加 容易。
放远未来:增强现实将给你身临其境的体验

想象一下,你不仅可以看到其他人的视角也可以从显示器视角观看。这些影像将涵盖你的视野,豪不夸张的说,你可以体验到过去自己的或是别人的逼真的经历。

目前上面的这些想象还没完全实现,不过他们已经开始着手这一原型技术,并计划开发一个完全沉浸式面罩式显示屏,这是一个充满科幻的和拥有圆滑轮廓的头戴显示器,可以让你看到3D电影、3D虚拟世界、用3D第一人称视角观看别人的录制视频。

他们甚至还开始了Think-to Click 的原型技术,这种技术将用于眼球跟踪。

谷歌眼镜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买到,那我们现在能玩什么?从增强现实眼镜到为电影和游戏配备的耳机,实际上你已经可以购买相当数量的集成显示产品了。以下这六款眼镜都是不错的选择。虽然谷歌的增强现实眼镜正在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过,它肯定不是第一副集成显示器的眼镜(integrated-display eyewear)。

http://img.cnbeta.com/newsimg/120424/1131550536622078.png

一个名为Vuzix的公司在2009年发布了它的第一款增强现实眼镜iWear VR920。这副眼镜包含两个模拟3米外的62英寸屏幕的液晶显示器。此外,还有一个附加的相机用来发送实时画面和真实世界的相对大小,所有显示器和相机 都是由LinceoVR软件来实现驱动的。

Vuzix眼镜可能是市场上第一款没有彻底失败的低成本集成显示器眼镜。然而,这样的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大规模的市场号召力和销售额。同样的还有索尼于1997年发布的个人视频耳机Glasstron。

但是这些磕绊并没有阻止越来越多的公司涉足集成显示眼镜的决心。从增强现实眼镜到为电影和游戏配备的耳机,实际上你已经可以购买相当数量的集成显示产品了。

Recon MOD即时高山护目镜

http://img.cnbeta.com/newsimg/120424/1131551447451799.png

自2010年以来Recon公司一直处于平视显示器(HUD)游戏行业的领先地位。该公司的第一款产品, HUD护目镜使用滑雪者的的GPS定位来显示海拔、速度和具体时刻,而所有显示内容都是呈现在使用者视野右下角的一个小屏幕内的。一天在山坡上的所有的累 计数据都可以下载到电脑,而且可以用交互式地图进行GPS定位,这样用户就可以绘制位置对他们的速度的函数图了。

目前的Recon MOD护目镜(300美元)和MOD即时护目镜(MOD Live,400美元)的产品扩展了原来的护目镜的功能,它们添加了好友追踪分析、音乐播放、导航、智能手机连接功能,当然,还包括护目镜。当然,护目镜 不会告诉你地铁晚点了,但它会让安卓手机以来电或文字的方式提醒你。

Vuzix公司的Star1200眼镜

http://img.cnbeta.com/newsimg/120424/1131552841432470.png

近两年间,工程眼镜是谷歌上最受关注的项目。而Vuzix的Star1200增强现实眼镜是公司的第三代AR耳机产品——公司给该产品标价5000美元,他们认为这的的确确反映了增强现实是多么难于实现。

Vuzix Star 1200增强现实眼镜拥有显示2-D和3-D视觉效果的透明镜片。它有两个摄像头:一个轻量级的用于一般的场合,还有一个1080p高清摄像头,用于需要 高清晰度画面的场合——这是世界领先的,而且它可以把所拍视频传输到增强现实软件,来标识对象和周围环境。

但是,Vuzix Star 1200的系统有一个严重的缺点:这副眼镜需要连接到Windows电脑或iPhone才能工作。这不符合Google所宣传的“独立工作”,不过另一方 面,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市场上有实际的产品的Vuzix的确比那些只有概念产品的公司更有说服力。

Brother公司的透过型头戴显示器AiRScouter

http://img.cnbeta.com/newsimg/120424/11315531268245636.png

兄弟打印机公司(Brother)销售了一款增强现实的眼镜设备,叫做“AiRScouter”。眼镜项目正在进行申报,专家告诉我们,制造业和医疗器械行业是增强现实产品的最佳应用地。

该眼镜采用了一种半透明的液晶显示屏,这个显示屏位于佩戴者的左眼(单眼显示)。兄弟公司称,该眼镜产生的图像相当于一米开外的一个16英寸的显示器。当一个工厂的工人操作机器时,AiRScouter可以叠实时工作流程来协助维护产品。

除了协助制作和维护产品,眼镜还可用于通信系统。它包含一个可选的摄像头和音频附件,佩戴者可以用来传输视频给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然后佩戴者就可 以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机器操作的实时问题了。而那里的每个人都从同样的角度注视着佩戴者手中的这件半成品。技术人员甚至可以传输视频的屏幕截图、标注图 像,然后把图像传回佩戴者那里,来帮助他搞清楚如何解决问题。

这整个系统实在是太漂亮了。不过目前这个系统只能在日本买到。和Vuzix的Star1200一样,AiRScouter也需要插入到电脑或智能手机工作。

Epson的Moverio BT-100头戴显示器

http://img.cnbeta.com/newsimg/120424/11315541881948191.png

现在增强现实眼镜受到了大家普遍的热烈讨论,有时技术或许显得有些过火了。也许你只是想取代你的办公桌上显示器、或你客厅的电视。在这些情况下,相 对简单(但仍然是完全嵌入式)的头戴式显示器便提供了一种途径,让我们可以轻松地坐在沙发上使用电脑、看电视或只是简单屏蔽整个世界。

爱普生的Moverio BT-100头戴显示器就属于这一类,据称,它的效果相当于位于5米远的80英寸液晶显示器的可视面积。 不像其他的头戴式显示器那样隔绝了佩戴者的视野,Moverio半透明玻璃上能够显示图像。当关闭系统的集成投影仪,显示器几乎可以作为一双时尚的太阳 镜。该系统由一个安卓系统的动力控制模块驱动,通过两根导线直接连接到眼镜。这是比连接到电脑更方便的一种方式,但依旧不足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

触控板控制模块可以帮助用户导航系统界面。它有WiFi功能,并可以支持从亚马逊的App商店下载安卓应用程序,它还可以播放视频并且保存到设备,譬如你可以用它来浏览Vimeo、Netflix和YouTube的网站。这是最适合你的脸的移动安卓设备。

Sony的3D高清OLED显示器HMZ T1

http://img.cnbeta.com/newsimg/120424/1131555606489628.png

虽然爱普生的Moverio试图涵盖所有的市场,价值800美元的索尼HMZ T1进入了另一个市场:娱乐业。索尼凭借它创造最逼真的3D电影和视频游戏市场上的经验,它成功了。

在HMZ T1设有双720p的OLED显示器来模仿20米外的一个750英寸的屏幕。为了完善个人家庭影院体验,该眼镜的耳机具有5.1环绕音效。耳机中加入了一 个处理器单元,你可以连接到任何有HDMI输出端口的设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移动耳机。相反,索尼希望你在你最喜欢的椅子上坐下,玩视频游戏或观看3D电 影,没有短信,没有Twitter的骚扰,更没有电话的干扰。

不过显然,单纯用来不间断地循环观看3D狮子王的话,800美元略贵啊。

Silicon Micro Display公司(SMD)的3D头戴式显示器: ST1080

http://img.cnbeta.com/newsimg/120424/1131556848344400.png

索尼HMZ T1的一个直接竞争对手——同样价值800美元的Silicon Micro Display ST1080耳机也采用了控制盒来观看视频内容。但是不同于HMZ T1,ST1080以1080p的清晰度来播放视频,而且它是一个透明的显示器。

ST1080采用了LCoS(硅基液晶)显示技术,给佩戴者的眼睛带来了1080p的享受。这种微型投影技术采用了高反射率的液晶,可以反射光线或完全阻隔光线。

(2个打分, 平均:5.00 / 5)

WeaverMobile荣誉出品:大宋微博浏览器--“小微波”

(2个打分, 平均:3.00 / 5)

OpenFlow @Google

(3个打分, 平均:5.00 / 5)

OpenFlow 规约

(2个打分, 平均:5.00 / 5)

Nick McKeown . “OpenFlow Innovation in Campus Networks”

(没有打分)

Open Network Summit 2012参会随笔

笔者(新浪微博@wang_russell)注: 欢迎转载,烦请注明出处。

一、见闻散记

连续参加两次Open Network Summit了,间隔半年明显感受到了SDN在业界显著的进展。去年十月的ONS,尚有不少的SDN质疑者,也没有有说服力的商用部署,Cisco暧昧不明的态度多少也使得大部分的客户采取观望态度。而本次会议,Cisco华丽的转身,投入1亿美元于一个内部创业公司Insieme,专注于SDN产品研发;Google在内部全部部署Openflow,给出了震撼性商用案例,大批的ISP及ICP必将跟随。会议上和各个厂家的工程师聊天,了解到产品相比较于去年大部分都有了显著的进展,更多的产品型号开始支持OpenFlow,部分厂商计划推出支持OpenFlow 1.1或1.2版本,这是个显著的标志,因为对于1.0的单表结构,只要简单映射到ASIC的ACL功能单元上就可以了,而支持1.1+的多级流水线,则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工作。Intel的FM6000(来自于收购的FulCrum)则开启了硬件针对OpenFlow优化的大门,虽然还比较初步,但是已经宣告了芯片厂商们开始认真地支持OpenFlow. 会场上也碰到了国内盛科的孙总和古总,亲自摆摊展示对OpenFlow的支持,虽然仅仅是软件适配支持1.0,也算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相信对于市场的开拓还是有一定正面作用。

去年ONS上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Scott Shenker的关于Master Complexity vs. Extract Simplicity的演讲,而本次Nick Mckeown关于SDN环境下测试方法软件化、形式化的演讲则给了我进一步对于SDN的信心。的确在过去的网络技术领域,我们只相信Running Code(IETF的风格),值得表扬的是务实的风格,不好的是码农作风,只能堆砖,没法在方法论上突破,从Paper Work Only的极端走到了不相信理论的另一个极端。

从ONF、ONS的组织来看,SDN的成功乃至创新来自于硅谷绝非偶然的,大批的风投、媒体均参加了ONS,并且和组织者有着良好的关系,ONF的Market Education工作组承担了市场推广的主要职责。创新思想的提出->市场的孵化(通过NSF资助的GENI)->风投介入的初创公司(Nicira、BigSwitch, etc.)->媒体的大肆鼓吹->更多的客户被忽悠进来->更多的公司参与其中,这一条道路想不成功也难,当然你得混在硅谷,并且被认定为像Martin Casado一样聪明无比,风投也愿意跟着你混。显然同样重要的一点的是,这个圈子里,技术上的质疑外,互相吹捧而非互相拆台也是大家共赢的必要条件。

二、关于SDN

我们过去无论是在内部推广还是外部介绍Openflow\SDN时,总是遇到很多具体的技术质疑,比如性能如何、可扩展性如何,某个具体功能和现有技术相比如何,后一个问题就如同因为一台Pc上编写的计算器软件和计算器比起来并无显著差别从而得出结论:PC和Casio的计算器比起来并无优势。SDN和现有网络体系是实现理念上的差别,转发控制分离、集中策略控制使得新的网络功能很容易引入,并且集中管理使得网络的可维护性获得质的飞跃。在转发面的具体实现上甚至可以不加多少改动,可以理解是现有的集群路由器的另外一种实现方式 – 集中控制面的集群路由器/交换机,如果非要举一个可比的例子,那就是Juniper的QFabric, 本次ONS上,Juniper也证实Q-Fabric将引入OpenFlow作为控制协议。

我们知道,Internet前身是美国军方的ARPANET,设计理念是能够在核打击后仍然可以正常通信,因此采用了全分布的体系架构,逐跳路由决策,这种网络的整体生存性最好、可扩展性也最好。如果设想一个铁路系统,同时跑了数千辆列车,没有集中的调度系统,依赖于列车长彼此间两两通信协商列车通过时间表,那么会有什么问题?首先这个系统没有单点故障,出现全面瘫痪的可能性较小,这是好处不是问题;其次局部出错的可能性较高,两两协商,个体很难获得全局信息,因此作出错误决策和非最优决策的可能性很高;第三,信息的传播速度慢,比如某线路是东西必经线路之一,线路故障被某列车发现 ,但是因为传播是逐跳的,等到传到东边时,某条列车已经按既定路线出发了,到故障点不得不返回。第四,没有统一决策,遇到利益冲突时可能产生扯皮,从而使系统总体效率严重受损。

上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付出效率的代价可以得到避免单点故障的好处,我们一般还可以获得系统可伸缩性的好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系统都是需要象Internet那样增长到十亿级别,其次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采用冗余技术使得逻辑上的集中点可用性超过5个9,物理上的Single Point of Failure其实并不存在。那么在规模上限不是很变态的情况下,集中控制的系统简单而高效,比如企业网、数据中心、局部接入网络,而在Internet Scale上,没有什么能够替代全分布的架构,最多我们可以将部分节点组成一个集群进行集中控制,这使得Internet的节点数减少,但是并不会从总体上改变互联网的架构。

三、关于SDN的过度吹捧

在新生事物刚刚萌芽时,从来不缺质疑者,同样在炒作的顶峰,我们同样不缺盲从者。OpenFlow/SDN虽然还没有炒作的最顶峰,但也为时不远。有人认为SDN将成为Internet的控制面、或者网络软件完全和硬件分离。

第一点,在Internet Scale上,永远不会有集中的控制者,首先是多运营商模式不欢迎集中的控制,其次CAP理论也告诉我们,我们没法平衡这样一个系统的Consistency、Availability和partition-tolerance,传统的分散式互联网设计是牺牲一致性来保证Availability和partition-tolerance,而在如此的地域跨度上采用集中控制势必连后两者也保证不了。

第二点, Network不是消费类产业,对人类社会而言不是承载最终使用价值的功能性产品,只是幕后英雄。没有消费者会去关心网络的App,而在产业圈子里,集中管理和订制化能力将是SDN的竞争优势,我们不会有Network的通用AppStore,但是将会像IT产业一样,出现少数寡头化的SDN软件平台、芯片厂商、大量的硬件厂商、大量的订制化应用开发者和系统集成商。

我认为SDN将改变局部网络的实现方式、改变网络设备的产业链、改变网络和应用之间的关系,这已经足够了。在IT订制化需求比较集中的地方,SDN将是首要的应用场所,比如DataCenter和大型企业网络,另一个可能的场所就是运营商的接入网络,用作Mobility、Subscriber、QoS Policy和多接入融合的统一控制,并且也会打开以后运营商网络快速创新的窗口,但是由于电信运营商的保守天性,这一应用落地速度将远慢于Datacenter和大型企业网。

(8个打分, 平均:4.88 / 5)

《系统设计黄金法则 : 简单之美》

(4个打分, 平均:5.00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