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公司名称的由来。。。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黑莓、苹果、Yahoo、Twitter,、Android、Foursquare等IT企业或产品的名称成为目前科技媒体上 最常见最火爆的名词, “Google”和“微软”这样的名称相对来说容易理解一些,前者源自于同音异形单词googol(意思是“巨大的数字”),而后者则是 “microcomputer”(微电脑)和“software”(软件)的组合。那么,Twitter等其他著名企业及产品的名称又是从何而来呢?

1.Twitter(推特)

Twitter(中文称:推特)是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Twitter这一名称是从帽子中抓阄抓出来的。一天,旧金山的播客 (视频分享)创业公司Odeo几名技术人员举行了一个集体讨论会,决定给他们的产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候选名单最后缩小至包括Jitter和 Twitter在内的名称,他们决定将这些名称都写在纸上,放进一个帽子中,通过抓阄决定命运。Twitter最终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创始人比兹•斯通也 非常喜欢这个名字,感觉它像鸟儿清脆、短促的叫声,不但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且非常悦耳动听。

2.Android

Android是基于Linux内核的软件平台和操作系统,早期由Google开发,后由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开发。Android的标志是一个绿色小机器人,而联合创始人、前公司CEO安迪•鲁宾确实酷爱机器人。Android的另一位创始人 尼克•席尔斯表示:“如果你与安迪以及他的机器人在一起,就得小心了。我亲眼见到他的宠物狗攻击他的机器人。”

3.Foursquare

Foursquare是一家基于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的手机服务网站,并鼓励手机用户同他人分享自己当前所在地理位置等信息。Dodgeball是 丹尼斯•克罗利在移动社交网站领域的第一次尝试,这家公司在2005年被谷歌收购。在谷歌扼杀了这个项目后,克罗利创建了移动社交服务网站 Foursquare。“Foursquare”最早是美国儿童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有人不禁要问,难道克罗利小时候在儿时游戏上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其实并 非如此。据Foursquare公关经理介绍:“丹尼斯之所以将两家公司以儿时玩的游戏命名,是因为它们都被设计成充满乐趣的服务。”很显 然,Foursquare始终是克罗利的第一选择,只是在他创建Dodgeball时,这一域名已被别人注册。

4.37signals

37signals是一个创造简单的、专一的软件的小团队,其产品可以帮助你协同工作,组织团队。与许多伟大的创新一样,37signals的 名称灵感源于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一天,37signals的联合创始人卡洛斯•西古拉正在观看一个名为NOVA的科普节目。他从中了解到,为了 寻找外星生命,人类在不断分析来自外太空的无线电波。虽然几乎所有的信号来源都已得到确认,但仍有37个信号没有得到解释。

5. Yahoo!(雅虎)

雅虎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和全球互联网服务公司,提供一系列的互联网服务,其中包括门户网站、搜索引擎、雅虎邮箱、新闻等。大卫•费罗和杨致远在 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时创建了雅虎。这个网站最初含有用户最喜欢的网络链接分类列表,令雅虎最早的公司名称“杰瑞与大卫的万维网指南”至少很准确,虽然 让人很难记得住。雅虎其实是“另一种正式层级化体系”(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英文首字母缩写形式。但根据雅虎方面的说法,两位创始人选择这个名称,是缘于Yahoo这个单词本身的定义:“粗鲁、简单、粗野”。

6.Adobe

Adobe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何塞的电脑软件公司。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查尔斯•杰斯克和约翰•沃诺克曾为施乐公司效 力,当时居住在加州小镇洛斯拉图斯,而碰巧有一条名叫“Adobe Creek”的小溪从这个小镇穿过。根据维基百科有关“Adobe Creek”的介绍,这个名字源自19世纪一位加州州长在附近住过的一栋房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Adobe是以建筑物命名的。

7. BlackBerry(黑莓)

黑莓是一款手机的名字,它采用双向寻呼模式的移动邮件系统,兼容现有的无线数据链路。人们普遍认为,按键形似草莓种子,是RIM公司将这款产品 命名为“黑莓”的原因,但这种说法不足为信。黑莓这一名称纯属营销策略。RIM公司在电子邮件中对此作出了解释:“RIM希望这款产品名称独特、有趣、具 有纪念意义,同时在国际上叫得响,对各类用户有吸引力。RIM决定挑选一个具有内涵的单词作为品牌名称,而不是描述性单词或编造出来的单词。”

8. Apple(苹果)

苹果公司名称的由来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你可以从下面几种传闻中挑选一个:史蒂夫•乔布斯习惯于夏天到加州或俄勒冈州的果园办公,渐渐喜欢起苹 果来;乔布斯确实非常喜欢披头士乐队;据说,乔布斯给公司注册名称比原定计划晚了三个月,于是,他威胁同事说,如果在当天下午5点以前还没有更好的建议, 他会将公司称为“苹果电脑”;乔布斯想要让自己的公司与当时其他电脑公司给人的冷漠、难以接近和复杂的形象有所区别。

9.Zappos

Zappos是一家电子商务网站,在1999年创建之初名为ShoeSite.com,以卖鞋为主。但是,这一网站名称出现了一点问题,毕竟公 司创始人还希望以后销售别的产品。由于仍对鞋子青睐有加,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这个概念,于是将公司更名为Zappos,这是根据西班牙语“鞋子”—— Zapatos一词演绎而来。

10. Nintendo(任天堂)

任天堂是日本最著名的游戏制作公司。“Nin”、“ten”、“do”这三个词在日语中的意思是“我们做所能做的一切,竭尽全力去做,然后期待 结果”,其实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任天堂有点儿像将座右铭和公司名称合二为一,不料,这个名字却让这家日本游戏巨头的名称如此具有诗意。

其他科技企业的名称也挺有意思。Asus(华硕)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的“Pegasus”一词,即“飞马”,象征着成功与复兴。但是在行业目录中,其他品牌的字母顺序都比“Pegasus”靠前,所以华硕去掉了前三个字母,改名为“Asus”。

美国最大在线零售商Amazon(亚马逊)的前身是cadabra.com,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认为在线零售的未来就像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亚马逊河一样前景无限,于是将网站改名为“Amazon”。

网络拍卖网站eBay起初属于创始人皮埃尔•奥米亚尔的顾问公司Echo Bay Technology Group,但是在尝试注册echobay.com的网址时,奥米亚尔发现该网址已被Echo Bay矿业注册了,所以他只好改成第二备案:ebay.com。

Intel的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原本希望以两人的名字组合成新公司的名字——Moore Noyce,但是听上去像是“more noise(更多噪音)”。然后,他们想以“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电子)”登记,但是发现这个名字已被注册,不得已之下,他们只好将这两个单词的缩写作为公司名称。

Sharp(夏普)公司创业之初发明了“Ever-Sharp(即永远尖锐之意)”活芯铅笔,大受欢迎,此后公司创始人早川德次将铅笔名字简化为“Sharp”,同时这也成为公司沿用至今的名称。

Nokia(诺基亚)的前身是芬兰Tampere地区的一间木浆造纸厂,后迁到芬兰西部的Nokia地区,因而得名。



(1个打分, 平均:4.00 / 5)

2010 . 10大科技

美国新闻机构IDG News Service评出了2010年十大科技事件,苹果发布iPad平板电脑、微软发布Windows Phone 7手机操作系统和美国移动运营商Verizon开始部署4G网络位列前三。

今年,Windows 7操作系统给微软带来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季度销售额,因此宣布PC消亡为时尚早。但是,今年的十大科技事件表明,对全世界的许多人而言,PC已经走下神坛, 只不过是能够提供上网、娱乐和商务应用的设备之一。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PC作为上网的主要设备。全世界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已达数十亿台,在有线和无线领域都 引发了数据和安全问题。10月,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雷•奥兹(Ray Ozzie)离职,他对同事表示这家PC软件巨头不得不准备迎接“后PC时代”。现在看来,后PC时代已经来临。

第一名:iPad开启平板电脑时代

今年1月底,当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介绍iPad时,他说:“笔记本电脑与智能手机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个中间市场?”答案是肯定的。今年iPad发布之初被讥讽为“大号 iPhone”,但截至10月份,这款设备的出货量已超过700万台。苹果曾经用苹果II电脑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用iPod改变了音乐产业,用 iPhone改变了手机产业,这一次又用iPad开启了平板电脑时代。

三星、东芝、宏碁和惠普都准备进军这一市场。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计,2011年平板电脑的全球销量将达到5480万部;到2014年,平板电脑将取代大约10%的PC。

第二名:微软发布Windows Phone 7奋起直追

今年11月,当搭载Windows Phone 7系统的手机开始销售时,微软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缩水至2.8%。微软并不缺钱,但为了维持当前的发展速度,它亟需在手机市场重振旗鼓。

Gartner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手机销售额达4.17亿美元,而PC的全年销售额预计为3.52亿美元。智能机发展迅速,约占手机总销售额的20%。在新兴市场中,超过90%的18岁至27岁用户将手机作为主要上网设备。

Windows Phone 7引入了“枢纽(Hub)”的概念,分类管理应用、服务和互联网内容。它还整合了对商务人士十分重要的Office软件。但是,由于iPhone和Android手机的热销,以及企业用户对黑莓手机的偏爱,微软将迎来一场硬仗。

第三名:Verizon开始部署4G网络

从本月起,Verizon无线开始在全美38个城市部署采用LTE(长期演进)技术的新一代无线网络。此外,沃达丰在德国、Telenor和 Tele2在瑞典、NTT DoCoMo在日本也分别公布了LTE网络的定价方案。与此同时,国际电信联盟宣布,能够符合4G标准的技术,只有LTE的升级版LTE- Advanced,以及被称为IEEE 802.16m或WirelessMAN-Advanced的下一代WiMax技术。但是,与现有的蜂窝网络不同,LTE和WiMax都是终端到终端的 IP网络。LTE、Wi-Max和HSPA网络的下载速度将达到3Mbps至5Mbps,进一步推动全球移动网络革命。

第四名:惠普解雇CEO马克•赫德(Mark Hurd)

8月初,惠普宣布因涉嫌性侵犯,该公司CEO兼董事长马克•赫德辞职。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IT业界。后来有消息称,赫德的性侵犯罪名并不成立, 但他的报销账目存在问题,违反了惠普内部规定。2005年,因未能收购康柏,时任惠普CEO的卡莉•费奥莉娜(Carly Fiorina)黯然下台,赫德接任。在他的领导下,惠普超越IBM,成为全球最大的IT企业。赫德业绩不俗,但他大力削减各种支出,树立了许多敌人。

赫德离职后,前SAP高管李艾科(Leo Apotheker)成为惠普新任CEO。李艾科的支持者认为,他很适合领导惠普,可以加强软件研发,提供一站式服务,继续保持对IBM、甲骨文和戴尔等竞争对手的优势。

第五名:谷歌中国迁移至香港

今年年初,谷歌中国与中国内地监管部门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于3月底宣布将服务迁移至香港,并停止按照内地法律要求过滤有害信息。在内地监管部 门与谷歌进行交涉后,谷歌决定向访问用户提供一个“着陆界面”,用户既可以使用这一界面提供的有限服务,也可以自行点击页面链接,访问谷歌香港站点。这一 折中方案表明,谷歌在面对中国这一特色鲜明的市场时,需要对自身战略作出相应调整,才能赢得市场机遇。

第六名:Stuxnet蠕虫病毒攻击伊朗核设施

多年以来,安全专家一直警告称,工业计算机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网络攻击。今年,灾难终于发生,第一个专门针对大型工业计算机系统的蠕虫病毒出现 了。最初,Stuxnet看似是要窃取工业机密,但9月份,研究人员称,这种蠕虫病毒可能是为了破坏伊朗的核计划而开发的。一名专家称,Stuxnet会 查找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中的某些设置,有可能以伊朗布什尔省的核反应堆为目标。11月底,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承认,这种病毒已经给该国的部分核离心机造成了问题。

第七名:国际合作打破Zeus僵尸网络犯罪链条

9月底,英国、美国和乌克兰警方逮捕了超过100名开发Zeus僵尸网络的犯罪嫌疑人。Zeus木马通过记录键盘输入窃取网上银行信息。警方称,这一犯罪团伙已经非法获利2亿美元以上。此案表明,国际合作在打击互联网犯罪方面十分必要。

第八名:谷歌街景服务引发隐私权之争

5月,谷歌承认其街景车队曾经从未加密的Wi-Fi网络中收集到用户互联网数据,其中包括用户密码和完整的电子邮件。这一事件在美国、欧洲和亚 洲引发了强烈不满。谷歌遭遇了大量个人起诉,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的监管机构开始介入调查。混乱的局势迫使谷歌推迟在部分城市发布街景服务。

第九名:中国“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问鼎全球

11月中旬,在最新一期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中,中国“天河一号”计算机高居榜首,实测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570万亿次浮点运算。但新一轮 竞争已经开始:中国宣布,到2015年,将至少建立一个运算速度达到每秒5亿亿至10亿亿次浮点运算的计算机系统,并在2016至2020年建立一个运算 速度达到亿亿级的系统。美国则已经开始为亿亿级系统募集资金,但具体工作尚未展开。

第十名:美国科技产业复苏

今年科技股股价基本呈高开低走的态势,但自9月初的美国劳工节过后,IT公司销售业绩出色,开始引领资本市场。苹果和英特尔的营收和利润均创新 高,微软则宣布,2011财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11月,科技股股价纷纷回升至两年前的水平。收购市场十分活跃:英特尔斥资76.8亿 美元买下McAfee;惠普以15亿美元买下ArcSight,以23.5亿美元买下3Par;IBM则以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Netezza。现在的问 题是,劳动力市场能否回暖,将IT消费水平拉回到萧条开始前的水平。



(1个打分, 平均:5.00 / 5)

浪潮之巅第一章 帝国的余辉(AT&T)(三):利令智昏

3. 利令智昏

排除了反垄断对 AT&T 衰落的原因,我们就得从其他地方找原因。

一九九五年,AT&T 走到了一个分水岭。从一九九四年起,美国经济全面复苏,从下面斯坦普 500 指数走向图中可以看出,美国股市从 1995 年起开始暴涨,直到两千年底。

这 时,AT&T 设备制造部门的执行官们短视地提出分家的建议。他们的理由似乎有道理,因为 AT&T 和另外两家长途电话公司 MCI 和 Sprint 是竞争关系,后者拒绝购买 AT&T 的电话设备,如果成立一家独立的设备公司,就可以做 MCI 和 Sprint 的生意了。但是这种一次性的销售增长显然对一个公司长期增长意思不大。这一点 AT&T 无数的管理者和员工都看到了。我亲身经历了 AT&T 的那次分家。1996 年夏天,贝尔实验室一分为二,大家从茉莉山的大楼里搬到弗伦翰工业园,天天谈的就是分家的事。很多人觉得,设备部门为了 MCI 和 Sprint 的市场,离开收入和利润都很稳定的 AT&T 可能得不偿失。几年后他们的预言不幸言中。但是在当时,即使 AT&T 的高管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公司也没有绝对的控制。AT&T 几个执行官们手上的股票远不如华尔街投资银行控制的多。说句不好听的,AT&T 的总裁们并不真正拥有公司。他们之中不乏有远见者,但是根本左右不了董事会。更何况公司的长期利益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如果能在任期内狠狠捞一把,何乐而 不为呢?作为华尔街的投资公司,他们关心的是手中的股票何时能翻番。一九九五年正是一个机会,整个股市长势很好,在这时将设备制造部门和电信服务部门分 开,那么前者的股票一定会飞涨。华尔街看到了这一点,公司的老总们懂得这一点,公司大量拥有股权的员工们也明白这一点。本来大家都是明白人,但是利令智 昏。一场杀鸡取卵的分家就开始了。

AT&T 将分为三个部分,从事电信业务的 AT&T,从事设备制造业务的朗讯 Lucent 和从事计算机业务的NCR。NCR 较小,我们姑且不必提它。朗讯从 AT&T 中分离,绝对是世界电信史上第一件大事。一九九六年二月朗讯公司由华尔街最有名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领衔上市,筹集现金三十亿美元,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大的上市行动,也是迄今为止第十一大上市活动。朗讯上市时,市值达一百八十亿元。

和 预期的一样,MCI 和 Sprint 果然来买朗讯的设备了。朗讯的销售额比原来作为 AT&T 一部分时有了明显的增长。不久,股价就翻番暴涨,而同期 AT&T 公司的股票还按着原来不快的速度慢慢地爬,这正应了华尔街和大家的预想。华尔街的人大发了,朗讯的高官们中发乐,有股权的员工小发了。1999 年,我在一个会议上见到不少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谈到股票时,他们一个个意气分发,人人都洋溢着笑容。在 2000 年的股市泡沫破灭以前,朗讯的股票四年长了十三倍,市值达两千四百四十亿美元。

但是,这些科学家们也隐隐地感到一些危机。原来的贝尔实 验室因为有 AT&T 这个大靠山,从来不发愁自己的经费。现在,朗讯的利润不足以养活有两万人的巨型实验室,开始要求那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发能尽快赚钱的研究上来。(我在以 后会谈到AT&T这种大实验室的弊端)贝尔实验室此时已不是过去以研究为主的地方了,它的创新能力不复存在,从一九九五年至今,贝尔实验室没有再 搞出轰动世界的发明。本来,AT&T 的电信服务和设备制造相辅相成,是个双赢的组合。分家对双方长远的发展都没有好处。AT&T 和朗讯的衰落都从这时起。

从 MCI 和 Sprint 带来的销售额增长几乎是一次性的。华尔街在预测朗讯盈利时,已经把这笔收入计算进去了。朗讯的股票要继续增长,它的销售额和利润就必须不断超过华尔街的预 期。(注:一般来讲,一个公司当前的股价,已经反映了当前和几年后的盈利能力。如果想让股价快速增长,公司的盈利就必须高于大家的预期)朗讯其实根本做不 到这一点。为了能支撑得住一个高股价,朗讯走了一步后来被证明是败笔的险棋。在互联网泡沫时代,有无数的中小公司在兴起、大公司在膨胀,朗讯决定“促销” 它的电信设备。具体做法是由朗讯借钱给各公司来买朗讯的设备。只要设备运出朗讯,它就在每季度财务报表中,计入销售额。如果仔细读它的财报,人们可以发现 朗讯总有一笔很大的”应收款项”,这笔钱其实从未进到朗讯公司。到了两千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借钱买设备的公司统统倒闭,朗讯的这笔”应收款项”一下子变 成了净亏损。2001 年,朗讯公司不得不关闭贝尔实验室的几乎全部研究部门。只是象征性的留下了一两个实验室,以保住贝尔实验室这块招牌。这次裁员,使得世界上很多一流的科学 家失业。朗讯由苟延残喘了几年终于被法国的阿尔卡特并购。并购时的市值还不到 1996 年上市时的水平,只有它自己峰值时的二十分之一。今天,贝尔实验室的牌子还在,只是联系地址已经到了法国。

AT&T 的景观比朗讯略好些。它有相对稳定的利润很高的长途电话收入以及发展得很快的移动通信业务,因此在分家的前几年继续支撑并且扩大了它的实验室。因为没有抢 到贝尔实验室这个牌子,AT&T 以信息论发明人香农的名字命名了它的实验室。这时互联网的崛起和无线通信的普及对 AT&T 的核心业务开始形成威胁。但是,AT&T 在这两方面以及快速发展的宽带电视业务上都很强。本来,AT&T 最有资格成为这些新领域的老大,就像它成功地从有线通信扩展到微波通信一样。但是短视彻底毁了它。

在两千年前后,短线投资者发现最快的挣 钱方法不是把一个企业搞好,而是炒作和包装上市。将公司的一部分拆了卖无疑挣钱最快。于是 AT&T 决定一拆四,分成长途电话,移动电话,企业服务和宽带四个公司。其中最大的手笔是将移动部门单独上市。一九九九年五月,AT&T 移动(AT&T wireless)在华尔街最好的投资公司高盛(Goldman Sachs)的帮助下挂牌上市,募集到现金一百亿美元。这是人 类历史上迄今最大的上市行动。当时 AT&T 的董事和执行官们给出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拆分后对发展如何有利,但其实,用 AT&T 实验室的一位主管的话说,原因只有一个字—贪婪 (greedy)。AT&T 在一次性得到一笔横财时,也失去了立足于电信业的竞争能力,因为它所剩的只有一个收入不断下滑的传统长途电话业务。同时,香农实验室萎缩到 1996 年成立时的规模。2001 年发生的 9.11 恐怖袭击,AT&T 在纽约的很多设备被毁,而它几乎拿不出修复设备的钱。半年后,AT&T 的香农实验室也几乎解散了。在 AT&T 实验室解散前,它的主管拉里∙拉宾纳(Larry Rabinar)博士已经预感到情况不妙了,他很有人情味地为他的老部下们安排了出路,然后自己退离了香农实验室第一把手的岗位。身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拉 宾纳,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但是他根本无力扭转 AT&T 实验室的困境。这也许是命运。

(3个打分, 平均:5.00 / 5)

大辽国FCC颁布Net Neutrality Rule

昨天,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和发布了其Net Neutrality Rule【FCC Net Neutrality Rule PDF文档】。这个Rule意义很大。说简单点就是你运营商不能拿QoS来整人。也不能因为利益关系不让我们用Skype或者其他的绕过运营商收银子。。。

这个Regulation遭到了共和党的许多反对。。。能否通过是个大的问号。。。

Net Neutrality【wiki】方面,互联网之父V Cerf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

从大的方面,大辽国认为,如果互联网被商家和被政府限制,这样玩,这是违法自由的,违宪的行为。

请参阅一些excerpt如下:

I. PRESERVING THE FREE AND OPEN INTERNET
1. Today the Commission takes an important step to preserve the Internet as an open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investment, job creation, economic growth, competition, and free expression. To provide greater clarity and certainty regarding the continued freedom and openness of the Internet, we adopt three basic rules that are grounded in broadly accepted Internet norms, as well as our own prior decisions:
i. Transparency. Fixed and mobile broadband providers must disclose the network management practices,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ir broadband services;
ii. No blocking. Fixed broadband providers may not block lawful content, applications, services, or non-harmful devices; mobile broadband providers may not block lawful websites, or block applications that compete with their voice or video telephony services; and
iii. No unreasonable discrimination. Fixed broadband providers may not unreasonably discriminate in transmitting lawful network traffic.

(没有打分)

Facebook超越Yahoo!成为第二大媒体视频浏览来源

image

      这个标题看起来有点绕,实际上这个统计的是,在各家媒体网站上浏览视频的点击来源。像笔者,即使要看CNNmoney的Cisco CEO专访视频,也很少直接去访问CNNmoney,多半是看Yahoo财经有关思科的新闻点击过去的,于是CNNmoney就把笔者的这个点击来源算在雅虎头上。这就是本文所讨论的统计值。

      显然,Google仍然是最大的来源。来自搜索的点击最多,这没什么奇怪的。第二大来源,很久以来一直是雅虎,因为雅虎有来自搜索和门户的广大资源。但是根据Online Video & The Media Industry的报告,2010年第三季度,Facebook异军突起超越了雅虎,成为了浏览媒体网站视频的第二大来源。这份报告由Tubemogul和Brightcove两家公司联合完成,统计的范围主要是由Brightcove用户发布的视频,集中在报纸、杂志、广播、品牌宣传和在线媒体。不要小看“Brightcove用户”这个词,下一段介绍了该公司大家就知道了。

      Tubemogul公司(tubemogul.com)位于加州Emeryville,2006年11月成立,经过两轮融资共获得投资1450万美元。这是一个视频广告和分析平台,目的是高度针对性的联系广告商与用户。而另一家Brightcove(brightcove.com )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2004年初成立,迄今为止四轮共获得了一亿三百万美元融资。这是一家典型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公司;Brightcove在线视频平台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发布传播专业视频的软件。公司客户来自45个国家,数目超过1500,包括了世界上最大的几家新闻和娱乐媒体以及Fortune 1000公司。这些公司使用Brightcove来进行视频内容管理、发布、syndication、视频广告分析等等。因此从这两家公司出炉的这份报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2010年第三季度,细数各个媒体网站视频点击来源份额,Facebook的达到了9.6%,Google的份额超过50%,但是比2010年第二季度的60+%下降了不少。很有意思的是,来自搜索的份额,无论是Google,Yahoo还是Bing,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用户的粘度用其观看视频的分钟来统计,为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干扰,只算平均时间低于两分钟的视频浏览。平均粘度最高的用户居然是来自Twitter的。如果把媒体网站细分如下图之表示,则值得进一步解读结果。Twitter的用户主要“粘”在广播公司、品牌宣传和在线媒体网站上;而Facebook用户更喜欢粘在杂志和报纸网站上;Google用户则最喜欢报纸网站,愿超其它。最直观的解读就是,人们去Google是寻求“及时快速”的信息,因此这种用户多半会喜欢新闻类的视频而不是娱乐类的。Twitter用户特别喜欢品牌宣传,是不是意味着用户群的收入、品味和年龄其实很集中?

      这份报告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信息,比如在线视频角逐中,各种媒体网站发力角度之不同等等。报告全文在这里:Online Video & The Media Industry

image

(1个打分, 平均:1.00 / 5)

ARM Cortex-A9 MP-Core将与XINLINX 28nm FPGA合体

XILINX公司近年来发布的每一个大系列的FPGA里,都会有一个子系列集成嵌入Processor Core的Hard IP(即硬核),如Virtex2-Pro、Virtex4-FXT、Virtex5-FXT。但是最新的6系列和7系列的FPGA打破了这种传统。记得去年在Xilinx刚发布Virtex-6和Spartan-6后的一个研讨会上我曾问过主办方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有Micro-Blaze”,这个拿软核来敷衍我的回答俨然不能令我满意。这也成了一个留在我心中的疑团了。近日发闲,翻了翻XILINX发布的杂志XCELL,才知XILINX早已在酝酿大动作。其计划在2011年推出所谓的“Extensible Processing Platform”,将双核ARM Cortex-A9 MP-Core 与 XINLINX 28nm FPGA合体。其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图 1 XILINX Extensible Processing Platform

基本的参数如下:

l         800MHz ARM dual-Core Cortex-A9MPCore

l         28nm FPGA (can be a lot of logic, DSP, memory, serial connectivity)

乍一看,我以为只是把之前系列中使用的POWER-PC内核换成了如今如日中天的ARM内核(虽然我明白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不能替换对方)。待仔细阅读其white paper后才明白,XILINX要玩paradigm shift(这个评价有点夸张啦)。“Extensible Processing Platform”与之前的嵌入式Processor+FPGA有重大区别:

l         总的来说,之前是FPGA-Central,这次是Processor-Central

l         之前上电后先配置FPGA然后Processor boot first,这次是上电后Processor boot first然后配置FPGA

l         之前是我有Embedded-Core,你爱用不用,这次是我有FPGA logic,你爱用不用

所以,在“Extensible Processing Platform”中FPGA只是用来扩展系统的。说白了就是XILINX也要购买ARM的内核授权来设计SOC了。为了能和ARM Cortex-A9 MP-Core更完美地合体,XILINX与ARM合作开发了AXI-4中一个让AMBA与FPGA逻辑更好地连接的扩展,即AXI-4 Stream protocol extension。可见,XILINX用心良苦啊。

XILINX预计的目标市场还是两大块,一是传统的通信市场。个人认为在此市场上还是得依靠FPGA来处理主要的数据流量,毕竟ARM天生不是干这个的。ARM要做的是完成系统控制和管理平面的工作;二是广大需要处理器的嵌入式市场,如汽车、工控等。凭借着ARM的易编程性以及FPGA强大的可扩展性,客户的确能更快地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而且产品的升级、扩展也将容易很多。

其实个人更感兴趣的是,XILINX能否凭借这一产品打入手持市场,如平板电脑甚至是手机市场。对于这一猜想,性能会是很大的优势,FPGA可以充当ARM的协处理器进行协助并行处理,性能必然大大提升。功耗应该也不是问题,ARM的功耗必不成问题,而XINLINX利用28nm的工艺可以将FPGA的功耗大大降低。最大的问题也许是成本的问题。想想现在一颗FPGA得多贵啊。总之,拭目以待吧。呵呵。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今年早些时候INTEL面向嵌入式设备市场发布了Atom E600C系列处理器,将ATOM和ALTERA的FPGA搞在一起。但是这其实只是一个Chip on Package的产品,如下图所示:

图 2 INTEL Atom E600C

这中间有点意思的是,Atom E600C是属于INTEL的处理器系列,由INTEL发布,而本文前面所说的“Extensible Processing Platform”则是XILINX的产品,由XILINX发布。这两对冤家的碰撞让我充满了期待。

(2个打分, 平均:3.00 / 5)

网络设备中的多核OS的讨论–Case Study Hillstone StoneOS

引子:

10月中旬的时候,首席发了个北京上地的pre-ipo的网络通信公司招聘帖子。里面的股票,重金一下子刺激了我的眼球。凭借着对linux kernel和虚拟化技术的热爱,我毅然投了简历。结果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但在此期间内,我为了方便面试提前做了些调查功课。在目标上根据北京,上地,海龟,通信安全公司,我的第一反应和大家一样,认为是山石,但是随后我又锁定了另一家公司—a10 networks。Google了下2家公司,发现它们的产品都是基于多核平台,特别的它们都开发了基于多核的OS。于是多核,智能化调度,64位并行OS 一下子取代了股票和重金对我的眼球开始了新一轮的冲击。作为一名内核开发的爱好者自然想了解下这些OS是如何实现的。因此特地以山石的StoneOS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和弯曲的高人能一起探讨一下。

资料来源:

并没有Google出太多的相关资料,还好有相关的白皮书,于是我就以白皮书为参考资料来写这篇文章。如果有什么理解错误,希望大家能及时指出。

http://www.hillstonenet.com.cn/cms/down/pdf/FullyParallelArchitecture-WhitePaper.pdf

http://www.hillstonenet.com.cn/cms/down/WhitePaper/SafetyRoof-WhitePaper-0424.pdf

山石使用的是Cavium公司的octeon系列的产品,具体型号我不知道。但是并不影响我们的讨论。

产品架构:

从山石的白皮书和他们的产品宣传看:

1.  硬件平台架构:

2.  StoneOS软件架构

Hillstone的网络级安全是由ASIC来实现,而耗费cpu的应用层的安全加速则由多核cpu来实现。

3. 全并行架构

Hillstone点出了当前并行的技术难点,他们是通过实现3个并行来解决:板卡,cpu和核内多功能。

1.  板卡间的并行应该是IOM硬件来将负荷智能分发数据到各板卡

2.  各个板卡上的cpu的功能应该是对等的,除非是某个数据包必须要在某个cpu上处理,否者数据包可以在任意一个cpu上被处理

3.  每个cpu core上跑的软件也是相同的,这样就能实现全并行数据处理

1是硬件来处理,2最终是由3来决定的。

从白皮书来分析的话,最让我不明白的是3的实现:

我原本的理解是各个cpu之间是smp的关系,每个cpu的处理功能都是一样,但是cpu里的多个core是amp的,它们根据要处理的功能的多少和先后关系,把当前的cpu内的核划分成不同的group来实现流水线并行。

但是根据白皮书的上图和山石的宣传看,每个core上都集成了所有的功能能让一个数据包在该core上做完所有的处理, AV, IPS,…, Qos, FW等。

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

多个功能共享单个core时,一个数据包是只能串行的走完各种功能的扫描。如何实现功能并行处理呢?当然如果说把这些功能弄成流水线,core每次读入一批数据包,然后依次切换到对应的功能处理模块线程。即便是在cpu性能高的时候这行 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要处理的功能增多时,各种功能模块切换的开销也会递增,cpu利用率也会变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某个流水线阶段处理较慢的话,除了动态加大它在该core上的处理时间外,没有其它的加速方法了。 不知道山石的真实设计究竟是咋样的。

我猜想的设计可能是:

1.  每个core都是硬件多thread,但是山石使用的是octeon 芯片,octeon芯片好像没有实现硬件多线程

2.  虽然每个core上的功能一样,但是每个core只全速跑设定的某个功能,除非有命令让它执行另外一个功能。这样的好处是将cpu里的core划分成不同的组来执行功能处理流水线,当某个组在处理某个功能流水阶段(比如:IPS)很吃力时,可以把其它的负荷较小的组里的core划分过来来增强处理,因为每个core的代码是相同的,这种划分是很容易的,通过设置某个标记就能让core改变要执行的功能。整个网络负荷小的时候还可以减少各个group里的core数量。这样每个core都是全速的跑应用而且没有任何的线程切换开销。

希望山石的大牛能出来给我指点一番哈。

综上:

StoneOS大概由控制平面+数据平面多核的资源管理+数据平面上每个核的代码 组成

1.  控制平面的话:处理各种命令,显示数据平面的处理结果,进行各种配置和管理

2.  数据平面多核的资源管理:在IOM分流的基础上,监控各个cpu的状态,能根据实际负荷进一步的对数据包做智能调度。同时对各cpu内的各核状态也进行必要的调整

3.  数据平面上的代码:主要是针对应用层的处理,按照实现安排好的顺序走完功能流水线

4.  因为需要使用共享资源,所以如果没有硬件提供同步与互斥的话,stoneos需要提供能同步和互斥访问共享资源的软件手段。

最后:

在资料查找过程中会发现,各厂家的多核基础架构都大同小异。都有自己对应的OS,比如:

A10 networks的ACOS

http://www.a10networks.com/products/axseries-acos-architecture2.php

http://www.a10networks.com/resources/files/WP-ACOS.pdf

http://www.a10networks.com/resources/files/SB-ACOS.pdf

anchiva的AnchivaOS

http://www.anchiva.com/download/AnchivaOS_V1.0.pdf

还有国内的SecOS, TOS,几乎各个安全厂家的多核产品都有自己的OS,通过对应的白皮书可以看到去除各自的业务需求,在OS这层的功能实现应该是大同小异。大家要有兴趣也可以继续分析。

谢谢能有人看到这里,说实话这种文章不好写,没见过相关的产品,也没用过网络多核处理器,好多东西只能凭着对白皮书的理解来写。写了一半的时候曾想放弃了,但是想了下多核是将来的一个趋势,肯定有很多跟我一样想深入了解下多核操作系统的应用的人。网络无疑是多核应用的最多的领域,然而很多东西只有弄过了才能真正的了解,但是这种机会太少了。有时候行内人或者牛人的一句评论比很多人花费几天时间研究出的东西还有价值,希望这篇文章能有这种效果

(没有打分)

弯曲评论荣誉出品:吴朱华 。云时代的数据库–YunTable

(4个打分, 平均:4.50 / 5)

谷歌收购Widevine,进军DRM领域

作者:Tom Morrod是iSuppli公司市场研究伙伴Screen Digest的电视技术分析师与主管。

来源:http://www.eet-china.com

据iSuppli公司的媒体合作伙伴Screen Digest,谷歌已收购美国数字版权管理(DRM)与安全公司Widevine,金额不详。

Widevine向付费电视运营商和无线服务提供商提供无卡有条件接入(CA)与DRM。该公司也提供周边技术,如数字水印,用于鉴定剥掉DRM的内容;还有adaptive bitrate streaming,这是多屏幕分配必须的技术。

Widevine最初是一家closed-network网络电视(IPTV)CA提供商,现在是一家面向电信电视的比较有名气的公司之一。但是,该公司未能在不断增长的付费电视市场获得一线交易。一直落后于Cascade、Verimatrix和Viaccess等竞争对手,Widevine后来被微软、摩托罗拉和NDS超越。这三家公司和Verimatrix都预计将在2014以前实现55-90%的增长,差距越来越大,Cascade、Celrun、Viaccess等较小的公司,以及Widevine,被排除在一线布署之外,眼睁睁看着IPTV增长。

但是,Widevine稳步地在多设备安全生态系统扩大了自己的地盘,这种生态系统面向付费电视运营商、扩展的离网服务以及纯无线提供商。利用这种能力,Widevine或者被直接内置到设备之中,或者作为一种应用下载的组成部分。这种策略把Widevine技术扩展到了2.5亿个设备,并包括AT&T、BoxeeDish(通过Sling)、Lovefilm和Netflix等知名客户,并与LG电子、索尼、三星电子、东芝和Vizio等消费电子公司达成了重大交易。

谷歌收购Widevine,为其带来了几个机会。自然,它使谷歌与苹果和微软竞争,后两家公司都提供全面的DRM,分别是Fairplay和Play Ready/Windows DRM。这对于在谷歌平台上放置更多的优质高价内容非常重要,不管是谷歌电视还是YouTube,都努力在通过网络门户提供的高价优质内容周围创建付费墙。

特别是,YouTube可能利用指纹和水印技术来迅速识别非法张贴内容。谷歌电视也可以受益于Widevine以前与硬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这将帮助把这种平台扩展到新的设备。

最后,adaptive bitrate streaming将使谷歌能够调节在多个设备上的内容分配,可能通过Android,并使图像流更好地与可用带宽匹配。

由于谷歌争取在起居室占据永久空间,所有这些都可能极其重要。

(没有打分)

Fortinet:黄金十年

近日,著名的网络安全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Fortinet在北京举行了公司成立十周年的盛大庆典。以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谢青为首的公司高层悉数到场,体现了Fortinet对国内业务发展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美创办的高科技企业,Fortinet十年内从无到有,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安全领域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谱写了一段传奇历程。

与UTM共同成长

十年前,应用层安全的概念还并未被人们所熟知,当时的网络与应用条件也暂不需要部署在网络边缘的安全设备提供4层以上的安全特性。但从各方发展角度看,安全攻防向应用层转移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谁能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培育上占得先机,谁就有可能在未来获得回报。Fortinet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该公司回避了当时颇受关注的防火墙性能大战,将重点放在了新一代安全产品的研发上。

实际上,并无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是Fortinet第一个推出了集成多种安全功能(包括应用层安全)的设备,但可以肯定的是,该公司的产品在功能、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终于满足了用户需求,得到市场的认可。2004年,IDC经过长期跟踪,正式将这类新兴产品定义为UTM,并明确要求此类产品必须在单一硬件中至少提供防火墙、IPS和网关防病毒功能。毫无疑问地,Fortinet推出的FortiGate系列产品成为了UTM的第一个范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层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有越来越多的用户认识到自己的网络系统需要全方位的安全防护,高集成度、低成本的UTM显然是很合适的选择。与此同时,技术发展导致了UTM综合性能的大幅提升,加之可以大幅简化体系架构或方案的复杂度,连行业用户和运营商都开始部署此类产品。所以据统计,全球UTM市场近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达到数十亿美金的规模。而对于UTM产品收入占到整体收入90%的Fortinet来说,自然是受益颇丰,企业也因此得以快速发展。

时至今日,Fortinet成功晋级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线网络安全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该公司目前拥有一千多名员工,建立了全球化的销售服务体系,并于2009年年底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近期市值高达25亿美元。在保持UTM领域领导者地位的同时,Fortinet也加强了其他产品线的建设,目前可提供包括Web应用安全、邮件安全、数据库安全、终端安全和安全管理在内的多套独立产品解决方案。

特立独行的产品架构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在应用层安全时代,“ASIC已死,多核当立”。Fortinet则不这么看,该公司深谙技术为用户需求服务的道理,在产品设计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路。作为旗下最受市场认可的产品,FortiGate系列UTM虽然一直在推陈出新,逻辑结构却从未改变。除了部分低端桌面级产品,包括采用ATCA架构产品的处理板在内的所有中高端型号均采用了通用处理器搭配自主知识产权的FortiASIC专有加速芯片的方式,实现安全业务的高性能处理。此外的网络、安全业务和设备的管理,则通过FortiOS软件系统完成。

由于网络层安全业务和应用层安全业务的处理机制有着很大不同,加速芯片也需做有针对性的设计。FortiASIC-NP网络处理器采用在线模式工作,直接处理数据包,对防火墙和VPN功能进行加速。此外,该芯片还具有基于异常的入侵防御及流量整形的功能,基本上涵盖了网络层安全的所有方面。FortiASIC-CP内容层处理器则工作在旁路模式,受通用处理器调用,协助实现高速的加解密和基于特征的匹配工作。

以今年发布的新产品FortiGate-3040B为例,该产品采用2U冗余电源设计,内置8个万兆SFP+、10个千兆SFP和2个千兆RJ45接口,拥有10万/秒的新建链接和400万的最大并发链接能力。得益于最新一代的FortiASIC-NP4网络处理器,FortiGate-3040B在任何情况下的防火墙吞吐量都能稳定在40Gbps,且IPSec性能高达16Gbps;FortiASIC-CP7的存在也显著提升了应用层安全业务的处理能力,该产品IPS模块的性能用UDP/HTTP流量测得的数据分别为5Gbps/1.2Gbps;HTTP流量测得的病毒过滤性能则为1.2Gbps。

在最高端的产品设计上,Fortinet采用了分布式处理的思路,借助标准的ATCA机框推出了3种规格的FG5000集群式安全平台。其中最高端的型号具有14个扩展槽位,最多可插入12块逻辑结构相同的处理板,以负载分摊的方式作用于剩余的接口模块,实现性能的线性增长。在满配情况下,FG5000将拥有160Gbps的防火墙吞吐量、超过10Gbps的IPS、病毒过滤性能、80万/秒的新建链接能力和最大8000万个并发连接,可以满足任何高端用户的需求。

(5个打分, 平均:3.40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