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变身“大众机”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原文发布于《计算机世界》,2010年第26期封面报道。标记下划线部分得到Sunny与Kan的指点,再此表示感谢。

同样的开放,不同的诉求

毫无疑问,Android系统是当今移动终端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仅仅几年时间,它就由一个概念性产品快速发展成为主流智能手机软件平台。Android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它有哪些吸引人的功能?又是谁赋予了它快速发展的动力?真正实惠的Android手机又有哪些?

Android系统解析

Android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先对这个系统有个简单的了解。大体来说,Andriod系统可以分为以下4大层面:

内核层

作为嵌入式设备的最佳选择,一个经过修改的Linux内核运行在最底层,负责资源管理、进程调度等工作。为了支持新特性,Linux内核通常都会采用比较新的版本,目前以2.6.29最为常见。(Android 1.5基于2.6.27内核;1.6到2.1是2.6.29;2.2采用了2.6.32。)

系统运行库层

与许多Linux发行版类似,系统运行库层面包含了大量可供调用的库文件,实现诸如显示、媒体解析、Web解析、数据库等基础特性。比较特别的是,Android采用的Dalvik虚拟机核心也工作在这一层面,它将为每个应用程序提供独立的虚拟实体。

应用程序框架层

为简化应用程序的开发难度,几乎每个操作系统都提供封装好的功能对象供程序直接调用,Android自然也不例外。与众不同的是,Android提供的应用程序框架均采用Java封装,运行在虚拟机中。

应用程序层

手机桌面、拨号器、浏览器、闹钟,一切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都工作在这一层面。它们都采用Java语言编写,运行在单独的虚拟机中,提高了系统的整体安全性。理论上,某应用程序崩溃只会影响其所在的虚拟机,不会影响其他应用程序。

了解过Android系统的架构,就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其优点与缺点所在。虽然使用了Linux内核,Android系统的大部分功能却在用户态的进程中以虚拟机的形式运行。任何应用程序都由Java开发,然后用Java编译器编译成Java代码,再经过Dalvik翻译器变成Dalvik代码由Dalvik虚拟机运行。平心而论,虚拟机这个中间层必然会对整体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缺憾。但放眼整个IT产业,硬件的发展速度永远走在软件前面,高性能的硬件解决方案总是越来越多,功耗和成本却越来越低。本次我们找来的5款1500元以内的Android手机产品中,三星i5700已经用上了高达800MHz主频的ARM11处理器。有理由相信,在日新月异的硬件发展面前,性能问题就不是个问题。

从另一方面看,Android本身就还是一个处于高速发展中的系统,很多细节还在不断地优化、完善。在不久前的Google I/O 2010大会上,谷歌宣布最新的Android 2.2系统整体性能提升达2~5倍,而这惊人的变化就源于Dalvik虚拟机系统的优化。单点瓶颈就是这么神奇的东西,突破一点,整体性能就提升一点。照此发展,谁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最后,通用性才是Android真正的杀手锏。任何平台,只要有LinuxBSP,就有运行Android的可能性。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缺席了2G时代的MIPS(WindowsCE支持MIPS;WindowsMobile只支持ARM)才会在Android上投下重注,竭尽全力打造Android on MIPS生态环境,意图分享Android上的海量应用——以及新的客户群、市场和商业机会。

求同存异:抢占市场的必胜攻略

MIPS的举动并不是个例。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让更多的角色参与其中,达到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是谷歌推动Android系统的核心思路。世界上恐怕只有苹果能够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独立打造完整的手机产业链,但这也并不保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例如最近iphone 4的“天线门”),都可能左右一系列产品的命运。作为一个一贯坚持相对开放策略的后来者,谷歌为Android选择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发展模式,无疑是条更加保险的捷径。

多赢的基础来自于Android系统使用的ASL(Apache Software License)授权方式。ASL是一个开源许可,任何人都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到Android系统源代码,拿去做二次开发;另一方面,它允许二次开发的代码被闭源,进行带有商业性质的发布。对于有意拥抱Android的角色来说,这种几乎没有成本的授权方式既带来无限的机遇,又尽可能地保证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乎,Android产业生态环境中出现了终端制造商和运营商的影子,其能量自然要比第三方应用程序设计者强大得多,为Android系统快速占领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国内市场上已经可以见到多种经过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统,其中以播思通讯为中国移动打造的“OPhone OS”和联想乐Phone手机采用的“乐Phone OS”最有影响力。前者以提高运营商对用户需求的控制力为主要目标,集成了中国移动提供的多种增值服务;后者采用平台化的理念,内置了包括即时通信、社区、电子商务等在内的大量互联网主流应用。二者在功能侧重上的差异,明显体现了运营商与终端制造商在商业模式上的不同诉求。

谷歌的“物流公司”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作为这个时代的霸主,谷歌竭力推动Android当然有着自己的战略目的。虽然没有运营商和终端制造商掌握的资源,但在“应用为王”这条互联网时代的金科玉律面前,它已经占据了绝对有利的位置。可以说,任何被看好的互联网应用,谷歌都有相对应的产品,并且如果产品还不是最好,也一定处于达到最好的过程中。而Android,正是将这些产品无缝配送到用户手边的物流公司。

在Android系统中,除拨号器、信息、联系人、日程等手机必备功能外,谷歌还内置了包括Gmail、GTalk、地图及电子市场在内的大量应用的客户端。用户只需在Android系统中绑定一个谷歌账号,即可建立手机与所有应用间的同步关系。由于谷歌提供的产品都是构建在云端的服务,采用Android系统的手机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进行同步并保持联动,以达到“推送”的效果。这种同步方式也打破了通过USB连接电脑时必须一一对应的瓶颈,可以实现一对多乃至多对多的同步关系。

利用Android系统提供的诸多特性,谷歌还将地理位置信息、社会化应用等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热门的产品组成元素加入到原有的服务中,或对有共性的服务进行整合。以Buzz这个微博类应用为例,Android手机上的Buzz插件可以调用系统提供的地理位置信息,与文字、照片等内容一同进行发布;而在谷歌地图提供的纵横服务中,也融入了快速发布Buzz的特性,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的应用体验。

简便易用是产品流行的基础,Android系统也确实正在让智能手机的使用变得傻瓜化。用户在拿到一部新手机时,只需花几分钟建立同步关系,就能完整还原个人信息;其他一些必要的改善应用体验的软件(如IP智能拨号),则可以通过电子市场下载安装。这一系列流程中,无论是同步操作的复杂度,还是寻找资源的难度,比起Symbian或Windows Mobile都简化了许多。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到这一步已经达到使用要求了。

阅读全文»

(2个打分, 平均:4.50 / 5)

上海大学师生悼念钱伟长校长

【附录:钱伟长生平】
钱伟长,江苏无锡人,中国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男,汉族,1912年10月生,民盟成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1年至1937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学习;

  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40年至194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并获博士学位;

  1942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工程师;

  1946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49年至1983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波兰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会副理事长,民盟中央常委;

  1983年至1987年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7年至199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

  1994年至现在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届、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没有打分)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今晨在沪逝世 享年98岁


(1个打分, 平均:5.00 / 5)

云计算的是与否?

什么是云计算,在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定义。我们参考这个来看看云计算的特性

http://csrc.nist.gov/groups/SNS/cloud-computing/cloud-def-v15.doc

1)On-demand self-service:提供给用户扩展服务的接口
2)Broad network access:多种接入手段(这个有什么意义?)
3)Resource pooling:虚拟资源,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平台等等,支持多租户(不是多用户,这个要注意)
4)Rapid elasticity:弹性,可扩展
5)Measured Service:服务可计量(为了收钱:))
再加一条 6)Internet based(天生是为全球用户服务?)
在现实世界里,也有很多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但是,云计算和我们目前所用的服务,有哪些区别哪?
以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为例。现有的一些服务,比如
1)Webmail。有很多Webmail提供商,但是他们提供的是云计算服务吗? 这是多用户,而不是多租户。因为一个租户
需要的是独立的域名,而不是诸如hotmail.com或者是gmail.com的帐号。就算是有vip.sina.com也不行。一个租户需要
对自己管理的用户有控制权,否则SaaS就不成立。这么说来,SaaS只是为企业用户服务的吗?对于个人用户怎么办?是不是所有的软件都能SaaS化哪?常见的例子,比如CRM(salesforce.com)一般都是企业用户用。但是Google docs哪?这个对个人用户是免费的,对企业用户是收费的。Google docs对个人用户的功能和企业用户是一样的吗?如果一样,企业用户有必要买这个服务吗?

2)网络硬盘。有些网络硬盘是需要付费的,而且存储空间是可扩展的(比如picasa的图片托管服务)。这就有了一点云计算的意思。但是,收费就是云计算吗?软件网络化就是云计算吗?
3)网店。在taobao上开店,算不算使用了云计算。对于卖家来说,使用了taobao提供的web服务,数据库服务,
电子帐务服务,物流服务,CDN服务等等。商家进驻淘宝商城,可以使用taobao提供的各种服务。这种服务是可扩展,可计量的吗?每个卖家可定制的东西是什么?是完全可定制,还是部分可定制?
云计算对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有什么不同?软件按需付费,或者是按功能付费,是不是就是云计算。比如使用office软件,不需要买整个软件,而是在用的时候,按使用的次数付费。这样用,是不是比买软件更方便,经济哪?软件网络化以后,现有的开发软件的思路和以前就不一样了。收费的方式也会不同。这里面会有多少商机存在?

(2个打分, 平均:2.00 / 5)

全面IP化–移动核心网络技术发展探讨

【陈怀临注:LTE下,扁平网络和EPC架构的全部IP化,带来的许多商机。例如,以前网络安全似乎顶多reach到GGSN网关上。现在EPC的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网络安全了。eNodeB基站侧估计都需要一个小的Box做防火墙和IPS了。。。原文来自移动通信。链接不详。我为文章配了个EPC的架构图。】

【摘要】本文论述了移动核心网的发展趋势,指出移动TDM电路交换退出历史舞台,移动分组域将对网络发展起重要作用,IMS是核心网发展目标。

【关键词】移动核心网、IMS、EPC

移动核心网络的发展目标将是基于IMS技术的网络。IP化和融合化成为移动核心网发展的主要特征。基于IP化的核心网网络结构,不仅可以显著降低网络成本,实现简单而高效的网络运营,并能快速部署新型业务。LTE引入后分组域也将在网络演进中起重要作用。随着运营商全业务经营的逐步开展,可控制的IP多媒体业务越来越引人关注。

1. 移动TDM电路交换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传统的移动TDM交换机面临容量小、节点数量多、部分设备老化、运维成本增加,并且部分厂家不再提供设备维保等问题,全球运营商普遍启动了核心网的IP化战略。

在长途和省级层面移动交换机加速退网,实现固定、移动网的融合,退网后以移动软交换为主进行网络演进。同时,运营商根据业务需求驱动,引入IMS系统,提供多媒体业务,形成软交换与IMS并存的网络结构。这种思路的主要特点是固定、移动软交换技术成熟,全球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部署,运营商可以快速实施网络的IP化演进。

2.宽带分组域将在网络演进中扮演重要角色

LTE引入后,宽带分组域无论在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支撑还是在IP承载网络的演进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分组域将主要完成IP承载控制的功能和IP传送功能。

LTE R8版本中20MHz频谱带宽无线侧下行速度高达100Mbps,后期可演进到1Gbps,为适应无线侧的速度增长,对核心网构架进行进一步的演进就成为3GPP组织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常常谈到的“系统构架演进”即SAE项目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名后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演进的分组核心网”即EPC。设备商与运营商齐心协力经过5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LTE/EPC的标准工作。

设备商在这个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芯片厂也积极跟进。业界LTE/EPC设备的IOT测试在MSF论坛推动下于2009年3月开始;

EPS是未来移动网络演进的方向,主要特征包括:全面分组化,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纯分组接入;支持多接入技术,除支持现有3GPP系统接入外,同时支持非3GPP网络(如CDMA、WLAN)的接入,并支持在3GPP网络和非3GPP网络之间的漫游和切换;支持端到端的QoS保证,增加了对实时业务的支持,通过简化网络架构和信令流程,降低业务连接的时延小于200ms;网络层次扁平化,在用户面进行节点压缩,取消了RNC,核心网用户面节点在非漫游时可合并为一个。

EPS的这些特征不仅满足了下一代移动网的需求,也为网络融合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EPS标准从2004年启动R8版本,该版本制定了EPS的主要功能,目前已冻结。R9版本针对一些增强功能进行研究,功能也基本冻结,3GPP目前正在制定R10版本的需求和功能。

EPS系统包括无线网接入网(可以是LTE、CDMA、WLAN等)和核心网EPC。

该架构中,EPC系统同时支持3GPP接入(如LTE)、信任的非3GPP网络接入(如CDMA)和非信任非3GPP IP网络接入(如WLAN等)。其中PDN GW作为接入的核心设备,不同接入网络的接入网关(LTE无线网对应SGW,CDMA无线网对应HSGW,WLAN无线网对应ePDG)分别接入PGW实现异质网络的接入。HSS作为EPC网络鉴权认证的核心,除支持LTE网络认证外,对于CDMA和WLAN的网络认证,则先通过3GPP AAA服务器统一处理后,也在HSS实现最终的接入认证和鉴权。

EPC作为IMS网络和业务的接入承载网络,通过PDN GW实现与IMS业务互通。为了增强用户的计费策略和实现端到端的QoS,EPC系统支持PCC架构。通过PCC的控制,EPC网络可为用户或业务配置相应的QoS资源和执行相应的计费策略。

在LTE接入场景下,EPC的核心网元包括MME、SGW、PGW和HSS。

EPC网络的主要特征包括:

(1)QoS机制进一步完善,能够支持端到端的QoS保证。EPC系统因为引入了PCC架构,计费和QoS策略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更加灵活;

(2)全面IP化,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纯分组接入,将不再提供电路域业务,实现全IP的核心网。

(3)支持多接入技术,既支持和现有3GPP系统的互通,同时也能支持非3GPP网络(eg. WLAN、WiMAX)的接入,并支持用户在3GPP网络和非3GPP网络之间的漫游和切换。

(4)增加对实时业务的支持。简化网络架构,简化用户业务连接建立信令流程,降低业务连接的时延,连接建立的时间要求小于200ms。

(5)网络层次扁平化。用户面节点尽量压缩,接入网取消RNC,核心网用户面节点在非漫游时合并为一个。

EPC的目标与LTE是一致的:一是性能提高,减少时延,提供更高的用户数据速率,提高系统容量和覆盖率,减少运营成本;二是可以实现一个基于IP网络的现有或者新的接入技术的移动性的灵活配置和实施;三是优化IP传输网络。但是不同于LTE,EPC更多地是从系统整体角度考虑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网络架构方面确定将来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在无线侧呈现出多样化、同质化的特征,在网络侧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分离以及用户面的扁平化,满足未来发展趋势的网络架构将使运营商在未来更有竞争力,用户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也将得到较好的满足。

IP技术逐渐成为了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角,全网IP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实现并优化IP业务,需要对现有的移动核心网进行必要的改进和优化,逐步过渡到全IP的核心网,EPC标准的目标就是取消电路域,电路域业务在分组域(PS)实现,这就意味着支持E-UTRAN的是一个全IP的核心网。

EPC网络实现了核心网的融合,支持各种3GPP接入方式和non-3GPP网络的共接入,并支持多模终端用户的无缝移动性。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的发展趋势,使得运营商开始面对运营多种制式网络。支持多种网络共接入的EPC网络,实现核心网的融合,使得网络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网络运营成本。同时EPC网络支持各种接入方式之间的无缝移动性,提高LTE用户在LTE部署初期局部覆盖时的使用感受。

EPC网络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分离以及用户面的扁平化的趋势,也是应对网络流量激增的必然选择。单用户的数据流量和高速接入用户数的双边增长,使用户面吞吐能力逐渐成为移动分组网络设备的主要瓶颈,同时也导致分组核心网的投资飞速增长。对分组核心网进行控制面与用户面分离,使得分组核心网只对网关节点提供用户面处理,不仅大大节省了其他网络节点如SGSN/MME的用户面投资以及承载网的投资的快速增长,同时优化了用户面的性能。

宽带分组域各网元的引入将对IP承载网络的架构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业务流量的不同,网络配置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应结合网络现状和IMS业务网络的能力配置,认真研究EPC的演进策略。

3.IMS是未来融合网的业务控制层

国际标准化组织早就将IMS定义为未来的核心控制架构,包括3GPP、TISPAN、3GPP2、ITU-T等。国际各大主流运营商的业务重点,正在或已经从语音业务向融合业务和多媒体业务转移,视频能力更是各运营商战略发展的重点。在中国,随着3G牌照的发放,视频通信等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也豁然显现。此外,全业务运营使得融合业务成为运营商赢得竞争的关键。IMS具有开放式标准架构、支持固网/移动统一的接入网络控制架构、灵活的业务提供和业务触发能力、以及对多媒体业务的管控能力和运营能力等特点,是运营商提供会话型多媒体业务和网络融合的主流技术。

KDDI、NTT DOCOMO和Verizon都一致认为,从长远的发展看,IMS将是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共同的核心业务控制层;特别是在LTE的引入阶段,全IP的分组化网络使IMS控制各种业务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此外,国内外一些运营商正在尝试将IMS的业务能力与IP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如将IMS的语音和即时消息等通信能力,与Facebook等SNS网站及网络游戏结合;将IMS的通信能力与IPTV结合。同时,运营商也准备将IMS的业务能力给多个业务系统调用,如将IMS网络的通信录的业务能力,给移动手机终端、PC软终端共用,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业务体验。

IMS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业务能力平台是否能够开放,聚合用户、CP/SP/AP,发挥电信与合作伙伴的整体优势。业务能力是各种业务系统的可重用业务单元,业务能力总体发展策略是整合、增强、共享和开放。通过开放,让用户参与业务提供,直接降低业务成本,缩小业务提供周期。电信能力需要与第三方或者其他系统服务能力组合和集成(众多客户特别是政企客户的业务系统需要灵活的嵌入网络/业务平台能力);通过能力开放,电信能力才可以更好嵌入客户业务流程以及与其他能力服务集成,提供融合业务,满足客户的业务融合需求。

目前业务能力API,Parlay API和Parlay X定义的接口有限,运营商需要拓展API接口定义范围;向第三方提供SDK开发工具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REST和SOAP类型的开放接口降低业务开发门槛。让越来越广泛的开发者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是增强能动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开放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通过Web Service接口将业务能力开放出去,供第三方调用。 Web Service属于常见接口,IT开发者易掌握,门槛较低; 再如将SIP能力封装成终端控件,提供给第三方调用,提供API文档,可实现较复杂逻辑,但开发范围受到终端封装范围控制。

4.RCS的进展与思考

RCS(Rich Communication System)是指除了语音通信外,还可以向客户提供提供包括图片、Flash、视频、文本(IM、Presence)在内的更多的交互和呈现手段,以创造丰富的沟通环境和体验。

我们对理解的RCS,不仅仅是一项业务,而是网络能力,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借鉴和提升电信网络优势,提升更丰富和优质通信能力。初期可以IMS网络技术为切入点,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VOIP服务、多媒体通信服务,同时将电信基础业务能力有控制的向互联网业务渗透。

GSMA于2008年7月成立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e,增强型通信业务组件)工作组。目前有60多家运营商和厂商参与,包括Orange、中国移动、Vodafone、NTT Docomo等。

RCS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可定制的基于IP的增强型整合式服务,包括:增强型通讯簿、Rich Call、Rich messaging等。RCS手机的目标是要达到原厂预先安装,RCS平台是要达到与原厂手机的兼容;核心组件基于IMS网络实现,不是建立新的标准,而是根据现有标准制定出可实施互通、基于IMS通讯的核心业务集。

RCS具有的商业价值包括:它可以增加运营商的业务吸引力,提供集成呈现能力的新业务;它的消息业务基于电话号码,通过手机地址簿易于使用,将来可以与MSN-Messenger, Skype等用户互通;它可以增强运营商对客户个性化业务需求的响应,基于同样的价格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保持ARPU值和用户的忠诚度,等等。

到目前为止,RCS已经发布了三个版本:

RCS1.0:发布于2008年12月。在RCS1.0中,包含了RCS最核心的业务集,即前文介绍的增强型地址薄、增强型呼叫、增强型融合消息。但是,RCS1.0只支持移动设备。

RCS2.0:发布于2009年6月,Q3 进行IOT测试。RCS2.0中,用户体验向宽带和多设备环境延伸。其主要特点包括:

(1)多设备环境:可以任意终端通信

(2)宽带PC接入RCS服务方面:客户端支持网络侧、终端侧接口;分组域PC客户端的语音通话;基于会话的消息聊天;分组域呼叫的视频共享;分组域呼叫的图像共享;基于SIM卡的认证;文件传输;社交状态呈现

(3)业务部署方面:基于OMA DM;RCS设置锁定;RCS自动配置

(4)网络地址薄:基于SyncML的同步机制;备份、恢复及提取功能;多设备同步;

(5)增强的消息通信:发往所有注册设备的初始对话

(6)PC可以发短信/彩信

RCS3.0:发布于2009年12月,拟2010年Q1 IOT测试。RCS3.0在1.0和2.0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相应的功能扩展和完善。其主要特点包括:

(1)宽带PC接入RCS服务方面:PC客户端与手机或其它PC客户端的视频通话

(2)服务推荐

(3)内容共享扩展:不带语音呼叫的点到多点内容共享;不带语音呼叫的点到点内容共享

(4)增强的社交信息呈现:包括位置信息、个性化邀请、URL标签

(5)增强的消息通信:闪烁、表情符、组列表

(6)PC上增强的短信/彩信体验

(7)融合消息:IM SIP simple/SMS/MMS interworking(候选)

网络与业务的发展为RCS的引入奠定了基础,第一,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与通信基础能力相结合:如SNS社交网站、电子商务网站、其他Web 2.0应用等;第二信息服务的需求,信息服务需要与通信基础能力相结合:如行业应用、个人应用、物联网应用等,需要通信基础能力更好的发挥调度的作用;第三,LTE等无线超宽带技术的发展,需要提升基础通信能力,提供端到端全IP化的语音和多媒体通信服务;

综上所述,随着IP技术以及LTE等无线超宽带技术的发展,网络宽带化趋势愈加明显,为RCS的推出奠定了网络基础,因此RCS在传统电信能力与互联网应用中搭建了一座桥梁。

IMS的发展和产业链成熟性密切相关,RCS工作组目前成为推进IMS的成熟和商用的一个热点组织。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e)工作组于主要致力于推动IMS实现商用,推动IMS产业链快速成熟,快速应用移动新业务,为用户提供可互通的、融合、丰富的通讯体验。RCS工作组主要基于已有的标准(包括3GPP, ETSI, OMA, GSMA)制定出一个可实施、可互通、基于IMS的核心业务集,提出RCS的实现标准并测试业务需求的满足度、业务成熟度和业务互通性,推动IMS业务快速实现商用。我们在推动融合业务的同时也要重视IMS终端的开发,包括硬终端和软终端的应用,在软终端的设计方面要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2个打分, 平均:5.00 / 5)

“安卓”之乱

原文发布于《计算机世界》,2010年第26期封面报道。

乱!乱!乱!Android真乱!

从手机商到运营商,从软件公司到平台网站,人人都做Android。

品牌手机几千元,山寨产品几百元; 操作系统你改一版,我改一版; 软件商店你出一个,我出一个……产品繁复无尽,应用层出不穷,市场混乱不堪。

乱!Android乱得没完没了,乱成了一声叹息。

这到底是图个啥?

7月5日,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国际媒体上与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叫板”: “联想很庆幸,由于乔布斯的坏脾气和对中国市场的不关心,正使得苹果错失中国市场巨大商机。”老柳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在中国市场,联想的LePhone在竞争中相对iPhone有优势,因为这款产品更适合中国消费者。”

这已经是联想第三次向苹果发出“挑战”了。第一次是在LePhone发布之前; 第二次是在LePhone发布当天; 这次,恰好有传言说LePhone已经卖“断货”。

让联想底气十足的LePhone,实质是一款准Android智能手机,只不过LePhone对Android进行了很大的调整。

Android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它让通信终端制造商、运营商,甚至互联网企业都看到了复制苹果iPhone商业模式的机会。不仅是联想,希望借Android发迹的手机厂商、运营商、软件商,甚至互联网企业,都加入了“改版Android”的阵营,各式各样以Android为基础的“Phone”不断涌现。

这些有着同样Android内核的智能手机,不仅价格相差数倍,甚至有着各自的UI设计,定制了不同搜索引擎、社区客户端、支付工具和办公软件; 从Android Market到机锋论坛、安卓市场,再到移动MM、联通市场、联想市场等,应用商店更是层出不穷。

借种”Android

据权威分析机构统计,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Android平台智能手机的销量出人意料地首次超过了苹果iPhone的销量。不过,不同于iPhone产品集中于苹果一家的是,这一业绩是散落在各式各样的变种Android手机上的。

在中国,借Android染指移动互联网的企业更是五花八门。除了联想LePhone,华为早已开发了U系列、中兴做了link和X850、魅族做了M系列、戴尔正式发布了Mini3等智能手机,摩托罗拉、三星、LG更是一股脑推出十数款改版的Android平台手机,另外还有首派A60等名不见经传的新品牌; 运营商方面,中移动在坚定不移地推广和Google合作开发的OMS系统,联通则拉着众厂商,大秀返话费的千元Android智能手机。这些企业中,有的手机是自己研发的,有的是请博望等设计公司做方案,还有的甚至直接从迈奔灵动这样的公司购买第三方版本。

Android为何受到各家青睐?

“Android符合了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迈奔灵动公司CEO谈毅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即将到来的移动互联时代,手机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话工具,人们会有更多的网络应用需求,这就要求手机成为移动互联设备。要想实现这样的转化,关键是手机操作系统要更适于运行各种移动互联应用。

在谈毅看来,手机操作系统经历了3代演进: 第一代手机操作系统仅实现了电话驱动,即拨号、发短信的功能; 第二代手机操作系统以Symbian 为代表,在基本电话应用之外,实现了简单上网应用,但在这样的操作系统上每运行一个应用,都需建立一个代码库,比如要看一个网站,就要写一套解释HTML的代码库,才能把HTML翻译成可视化的界面。这不但给开发者增添了繁琐的工作,也给使用者带来了麻烦。

而作为第三代手机操作系统的iPhone OS和Android,都集成了大量现成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用于驱动互联网应用。同时,相对iPhone OS,Android的API是开放的。这就意味着,应用开发难度降低且兼容性提高,进而使在移动互联应用的规模普及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Android在商业利益和公益上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国内最早做Android手机设计方案的博望公司系统总架构师李先静介绍说,曾经有很多人都基于Linux开发过类似Android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但要么没有商业价值、要么没有有实力的公司支持而最终失败。“法国电信搞的开源联盟就是前车之鉴。而Android有以Google为首的技术联盟的支持,同时Google还效仿苹果引入了‘应用商店’的概念,更关键的是,Google做Android是为了推广互联网业务,而非独揽软件渠道,这就保证了Android的易用性、商业价值和开放性。”李先静指出,Android的特性让众厂商们看到了复制苹果iPhone商业模式、把控移动互联应用渠道的机会,这正是变种Android手机流行的原因。

名品、山寨道不同

《计算机世界》记者调查发现,在中国市场,Android手机除了品牌和叫法混乱外,规格和价格也千差万别。

6月23日,中国联通联合众厂商,一口气发布了5款千元3G智能手机,包括诺基亚5235、索爱M1i、中兴X850、华为U8110和天语W366。其中华为U8110、中兴X850以1180元的价格创下Android手机的“新低”。但随后,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中兴的一款名为Link的Android手机在淘宝上已经卖到900元价位,将Android智能手机的价格首度拉到千元以下。没过多久,有业内人士宣称,正在帮中国的一些“山寨”厂设计600元左右的Android手机——这与联想LePhone和摩托罗拉的高端Android手机动辄数千元的价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Android手机到底该卖多少钱?几百元的山寨Android手机能用吗?几千元的LePhone手机是不是忽悠人?

记者体验发现,一般千元以下的Android手机多为普通塑料外壳,屏幕略小且多为电阻屏; 而2000元以上的Android手机都是电容屏,且外观设计新颖,甚至还使用了合成材料。而相对灵敏的电容屏,其成本自然比电阻屏高。

不过在性能方面,高端的Android手机并没有比千元左右的中档Android手机有明显优势。从CPU指标上也可看出,高端Android手机CPU主频一般为800M~1G,中档产品为600M~800M,相差不大。

“也许等3G应用在中国普及、手机应用程序多了后,稳定性、流畅度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不过单就办公和上网需求而言,目前大部分中档Android手机还表现得中规中矩。”一位手机业内人士向《计算机世界》记者透露,一款Android手机若要保证有较好的3G移动互联体验,并能流畅地使用云服务,不考虑屏幕因素,其成本价应该为1000元~1500元。但高端产品还有品牌的因素,硬件成本一般占到其总成本的30%。“定位人群不一样,iPhone曾被曝一文不值,但卖四、五千元还是有人疯抢,联想LePhone卖得贵也会有人买,而中兴X850卖得便宜,靠的是以量取胜,不会形成竞争。”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移动互联时代的终端销售量关乎成败,因为用户规模关系到应用下载量。走低端大众市场的“山寨”手机自然不用为销量担心,但中高端机型就必须找准策略。例如,中兴X850在国内外均走运营商定制路线,如联通定制的中兴X850售价1180元,购机享受话费返还,甚至可0元拿机; 也有消息称,由于受到三星等上游屏幕商供货不足限制和定位不够清晰的因素影响,LePhone销量不佳,为此联想已经调整战略,更加关注中高端渠道挖掘。

“都是Android手机,又要分出价格性能高下,在保证兼容性的同时做到差异化,并不容易。”某手机厂商代表感言。

人人都搞Market

混乱的不仅是价格和款型,应用市场也是混战一片。

在谈毅看来,目前在中国有关Android手机的应用市场分3类: 第一类是Google主导的Android Market; 第二是手机商或定制手机的运营商搭建的应用市场,如联想LePhone有联想商店、三星有Samsung Apps、魅族有MStore; 三家运营商也都有各自的应用商店,中国移动有“MM”(Mobile Market)、中国联通有“UniStore”、中国电信有天翼空间; 第三类是第三方平台网站,如机锋网、安卓市场等。目前在中国规模比较大的是第三方平台。

据谈毅介绍,由于Google不重视中国市场,导致Android Market的中国本地化几乎陷于一片空白,甚至连中文页面都没有。“Google不重视,就给第三方留下了空间。”谈毅表示,第三方平台在中国已经汇聚了一定数量的开发者,并以优质的服务帮助开发者推广了大量的产品。迈奔灵动旗下的机锋网在北京、上海、西安、四川等地开展业务,已经拥有注册用户57万人,注册开发团队达600个,其中有100个团队与机锋网签约,在线应用程序3000个,下载量已达40万次。

另据谈毅介绍,目前中国的手机应用软件交易尚处在培育期,开发者和软件产量都有限,而且由于应用终端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第三方平台主要帮助开发者向海外卖软件,因此目前迈奔灵动去年一年在国外的销售收入已达40多万美元,而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则不及国外的零头。“再过一年半的时间,中国的Android手机在大众市场得到普及,3G应用逐渐推广起来,中国的手机应用软件交易才会真正发展起来,到时我们在国内的收入才有望赶超国外的收入。”

由此,一个疑问产生了。目前中国的开发者资源如此有限,那么运营商、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的内容来自哪里?难道都是它们自己开发的?

对于这个问题,谈毅表示,目前运营商、手机厂商在中国做应用商店,大多是为了先抢个先机,其资源主要来自合作伙伴。据了解,迈奔目前已成为美国T-Mobile、LG、摩托罗拉、三星等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且和中国联通、联想、新浪、OPPO、ChipHope等厂商有紧密合作关系。

而通过与第三方合作,企业并不能获得多大收益。谈毅举例说,如果第三方平台和开发者三七分成的话,企业从中最多获得1~1.5成的收益。而且,用户也不一定就从手机厂商或运营商预留在手机上的应用商店购买应用。“只要使用Android内核,API就是兼容的,即便厂商对操作界面等做了修改,第三方平台还会帮助开发者开发针对不同手机的应用程序版本。”

明摆着没有竞争优势,手机厂商和运营商为什么还要坚持做应用商店?

占了山头难敛财

“移动互联应用代表了未来,各家想的都是如何通过终端控制应用的渠道。甚至想哪天自己做大了,就能与开发者、云服务提供商议价,但是很多企业都因此进入了误区。”有电信专家指出,真正的“控制”就要像苹果那样,从操作系统到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到开发平台,再到软件商店和销售渠道,最后到手机生产和运营商合作,一条龙都控制住,否则就只能想办法达到一定销量,并广泛开展合作。但目前中国市场上,很多企业想的都是通过修改Android形成自己的体系,并依靠自身的营销能力站住一块地盘,然后就可以获利。

但是,在开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对Android改动过大,往往导致厂商进入死胡同。“把握不好兼容和差异化的平衡,就会面临严重风险。”

专家举例说,LePhone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从设计之初,LePhone就瞄准了iPhone,用户的使用体验都是按照iPhone修改的,这种用户体验与Android手机就不是一个理念。“举例说,一个标准的Android手机上面要有四个键: 返回、菜单、HOME、搜索,但是iPhone只有一个键,直接退到桌面,这就意味着大量的菜单不可用,很多经典的Android软件和功能将在LePhone上无法实现,很多软件里面的功能,在硬件上就缺失了,这对软件开发者来说是非常困惑的。

“企业如果前期没有做过积累,想做一个产业链是很难的,想独立做苹果iPhone模式的企业应该仔细想想,自己有什么优势,应该如何与产业链中的企业合作。”专家建议道。

(6个打分, 平均:3.33 / 5)

Kernel Summit 2010 Kickoff

一年一度的 Linux 内核峰会 今年照常召开,时间上为了与另一个重要会议 Linux Plumbers Conference 连在一起而选在了十一月份,地点今年选在 美国 马萨诸塞州 剑桥城 召开,连续两天的会议将由世界上最顶级的约八十位 Linux 内核 Hacker 坐在一起讨论年度总结和下一年内核开发展望;最为不同的是这个会议是唯一由 Linus Torvalds 本人参与的重要会议 (Linus 本人相当低调,几乎从不参加其它公开活动), 并且是邀请制的:只有被邀请的人才有资格参会,并且接到 Linus 的邀请也是对其个人能力的一份相当的肯定;邀请过程首先是由 Linus 所直接领导的十位核心开发者组成的 Program Committee 进行提名;按子系统 Subsystem 划分,在相关领域在近一年内有相当贡献者才会被提名;
November 1 – 2, 2010 · Hyatt Regency Cambridge in Cambridge, MA

就在昨天(提前三个月开始筹备),由核心开发者、Committee 成员之一的 Theodore Tso (曹予德) 发出了 KS2010 Kickoff 邮件,正式开始了今年的提名过程;

http://ksummit2010.kernel.org/announcements/kickoff

posted Jul 26, 2010 1:52 AM by Theodore Tso [ updated Jul 26, 2010 8:43 PM ], UTC-7:00 时间, 十几小时前

根据这份提名列表,已有十多名中国的内核开发者获得了提名,改变了以往”国人只开发外围不参与核心开发、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印象;如 Wu Fengguang (Intel), Li Zefan (Fujistu), Tao Ma (Oracle), Wu Zhangjin (WindRiver), Bryan Wu (Canonical) 等等同学,都是在相关子系统有相当贡献之人才;总结下来有一个规律就是都是在华外企,真正来自中国民营企业者尚无。

http://ksummit2010.kernel.org/nominated-list

(这个站架于 Google Site 之上,并且内嵌 Google Docs 表单内容, 这两项 Google 服务都在 GFW 屏蔽之中,身在大宋国想看原始文档的同学们只好请自行翻墙吧。)

(1个打分, 平均:3.00 / 5)

世博会 。科技发明

(3个打分, 平均:5.00 / 5)

PoP点扁平化的网络拓扑趋势

【陈怀临注:网络拓扑扁平化,例如在无线LTE,LTE-A下,固网设计,正成为一个趋势和现实。转载下面的一篇文章。希望引起读者的讨论。原文可参阅:Link
以前服务提供商的网络采用的是依赖于接入层、边缘层和核心层的分层拓扑结构。这种拓扑结构通常很有必要,因为当时的路由器分布密度低,寿命期也只有两年。

尽管分层提供了一种模块化设计方法,但在接入点(PoP)中太多的特殊性占用了很大部分昂贵的PoP内网连接端口,挤占了可能承载产生收入的信息流的WAN端口,从而增加互连复杂性和代价,并导致维护、配置和运行方面的挑战。

图1显示了传统的分层PoP。服务提供商已经部署了冗余路由器来提高可用性。

在图1中,路由器根据他们所扮演的核心、汇聚和边缘设备的角色分别布置在各自的层内。通过增加额外路由器可以调整每个层的容量,其代价是增加了环绕各层的互联链路。每一层的路由器都具有某种专用的功能,因此管理这些路由器可能要求独特的配置和任务。

以这种方式增加设备可以提高弹性,但是冗余系统之间的交叉连接可能会减少产生收入的端口。分层架构越来越高的复杂性以及带宽密集、高性能应用的部署正在将这种传统的拓扑结构推向极限。

提供商需要在边缘网络中有效地提供一系列可赢利的IP业务,以增加ARPU值(单位用户的平均收入)。但由于配置和管理多个物理上新增的路由器来运行新业务所需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对严格分层的PoP来说很难提高赢利能力。

为了处理客户服务等级协议并确保高的可用性,服务提供商通常利用多个PoP位置来构建巨大的网络。为了提供服务质量和性能等级以及保持网络的可维护性,简化的设计能够更方便地创建具有更高可用性和灵活性的弹性网络。由于PoP它们本身会趋于统一,因此整个骨干网络可得到简化。

利用那些接口类型最丰富(铜和光接口)的高密度、灵活路由器,服务提供商可以扁平化传统的多层网络拓扑(图2),同时依靠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在市场中树立竞争优势。

边缘、汇聚和核心层整合后允许在网络中使用更少的路由器,对应地降低资金和运营开销。服务也更容易提供,因为需要配置的业务节点更少了。

图1:传统的层次化PoP

图2:扁平化的核心替代方案

PoP扁平化对路由器的要求

为建立扁平化的PoP架构,路由器最好具备以下一些功能:

1. 核心路由器中的IP业务功能

2. 丰富的接口类型

3. 密度和高可用性

4. 物理和逻辑上的可扩展性

5. 可维护性和可靠性

核心路由器中的边缘功能

一般来说,边缘和核心路由器的要求是不同的。核心IP/MPLS路由器倾向于扮演较简单的角色;主要考虑的是直接转发速度,而大多数服务创建和其它形式的网络智能都将来自网络边缘。

尽管核心路由器也牵涉到流量工程判决、解释QoS标记、基于过滤的转发1和很多其他流量处理功能,但多业务边缘路由器允许提供商将多种不同的ATM和帧中继网络统一到单个IP/MPLS基础架构之上,同时利用领先的IP业务产生新的收入。

必要功能包括业务的汇聚和分配。

这些边缘路由器需要支持配置各种第二层和第三层业务。它们也可能需要在MPLS网络上仿真ATM和帧中继业务,或者以太网业务。因此边缘路由器需要很多种接口类型,而且电路和中继接口都需要。

图3给出了服务提供商期望的边缘和核心功能的差异。

图3:路由器的边缘和核心功能

业务提供商和其他运营商越来越意识到,为了以可预测的方式扩展和构建他们的PoP设计,它们需要功能上的重叠。例如,IP边缘功能在表中是作为核心路由器的要求列出的,而QoS要求是核心和边缘路由器都需要的。

丰富的接口类型

为了进一步统一功能,关于边缘路由器只需要某类接口、核心路由器需要其他接口的旧规则必须重新加以修订。通常认为核心路由器只需要实现大的光接口,不需要高密度、低容量的接口。实际上,这种限制导致了核心路由器缺乏灵活性,并很快被淘汰。

密度和高可用性

带灵活接口的高密度路由器可以在不增加系统的情况下提高网络容量,因此可以减少设备数量,并使网络更加简单和稳定,降低了投入和运营成本。

更大的密度可以使单一系统具有更多的端口,从而有利于减少跳数,降低整个设备的延时。在更大的系统级密度条件下,服务提供商可以在不影响网络拓扑的情况下增加新的用户。

然而,只有在足够高弹性下,更大密度的这些好处才不会因为网络宕机而抵消。为避免灾难性的故障,以及满足服务等级要求,路由器必须消除单一的故障点。像分开控制和数据平面这样的系统级功能以及模块化操作软件可以通过隔离进程和流量来避免攻击。把包括管理在内的各个功能分配给不同的处理器可以使系统自己免遭攻击。

可扩展性

在统一PoP中的可扩展性问题仅是提供更高的密度,并在软件中支持边缘功能。这些功能通常比核心功能更复杂,在很多核心路由器中并未得到很好的支持。

跨平台共享-复用接口的能力提供了升级的灵活性,保护了初期投资。这是随着网络流量负载的增加允许可预测成本增长的一部分。

最后,有一种相对比较新的功能,称为逻辑路由,被提供商有效地用来扩展通常顺着互联网、VoIP或VPN流量这样的功能线的路由资源。

关于可扩展性的其他考虑包括:

纯升级路径:接口模块化

随着流量等级的提高,运营商需要能够在不中断网络服务的条件下对网络基础架构进行升级。扩展现有的路由器和复用接口可以大大降低升级PoP中的基础架构带来的影响。在升级运营商产品环境中的软硬件时需要不间断路由(NSR)在线软件升级(ISSU)功能,特别是在骨干网络中,因为这些网络环境要求提供电信级服务质量的网络可靠性和可用性。

虚拟化:逻辑路由器

逻辑路由允许服务提供商将单个物理路由器划分成多个逻辑路由器,其中每个逻辑路由器执行独立的路由任务。这样能确保向那些希望分开不同用户流量或流量类型的运营商提供安全性和完整性。逻辑路由的灵活性还能增强和调整他们网络的运作,使网络在不部署额外物理路由器的情况下就能提供不同的服务。

有了逻辑路由器后,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将网络层次统一到单个高度可用的路由器,或通过多机箱路由器调整中型到大型PoP中的业务提供,来更好地管理他们的设备投资计划。此外,通过更好的资产分配,改善网络边缘的增长管理模式以及降低物理网络拓扑的复杂性,逻辑路由器还可以减少运营开支。

(3个打分, 平均:4.33 / 5)

精彩科技视频:逼真的物理模拟动画

(11个打分, 平均:5.00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