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 。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陈怀临注:今天因为某些原因,与雷军有个电话交流。非常佩服其深邃的见解和谦卑的人品。也得知了其博客文章。其原文和网站为 www.leijun.com。希望同学们多多阅读。非常有帮助。】

一个朋友,在一家软件的大企业做了十年的软件研发,想出来创业,问我要注意什么。我开玩笑说,要想成功,必须学习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第一条就是 “挥刀自宫”。

大的软件公司有很多资源,研发能力不错,各种推广资源也非常优越,但很少开发出来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初步看上去,原因很多,比如很难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内部管理协调非常困难等。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不得当。大公司资源多,一个互联网创新项目,投入大量资源后,公司期望值高,考虑的问题自然多了,反而不容易做好。

从大公司离职出来创业,首先要“挥刀自宫”,干掉大公司这套做法,控制成本尽量少花钱,集中精力和资源解决核心的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

不要想太多,不做太长时间的计划,尤其是计划不能太复杂!创业成功需要的是发现机会和快速突破的能力,再加一点运气。大公司的工作经验太多,有时候反而会限制自己的做法。互联网创业,越简单越单纯,越容易成功!


1.专注:解决用户一个迫切的需求,解决的问题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

(1) 一个明确而且用户迫切需要的产品,很容易找到明确的用户群。这样,产品研发出来后,不容易走偏。(2) 选择的用户需求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点决定这个产品的未来市场前景。(3) 解决的问题少,开发速度快,也容易控制初期的研发成本和风险。(4) 解决明确问题的产品,容易给用户说清楚,推广也会相对简单。

2.极致:要在这个功能点上做到所有同类产品的极致,做到最好才能赢。

(1) 极致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只要极致才能超出用户的口碑,形成口口相传的效应,给后期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便利。(2) 专注才能做到极致,做到极致才能击败竞争对手。

3.快:开发周期一定要控制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一定要快。

(1) 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变化比较快,而且竞争也比较激烈。快速的开发,容易适应整个市场的节奏,并且节约成本。(2) 用户试用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反应速度也要快,尽快改善尽快更新。初期,我认为要保持在一两周的更新速度。

4.口碑:初期市场营销坚持少花钱甚至不花钱,才能看出产品对用户真正的吸引力。
(1) 产品完成后,不要着急,先坚持在一个小规模的用户群中试用,听听用户反馈。(2) 大规模的推广会带来如下的两个问题:一、投入大量市场费用后,用户期望值很高,如果产品不完善,很容易引起负面的口碑,为以后的推广留下了隐患。二、大规模市场推广得到的测试效果不准确。如果产品不完善,甚至需求选择有问题,会被数字掩盖。当推广费用停止后,用户量不增长甚至下滑,再改就来不及了。过去几年成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其实在市场营销上花的钱都非常少,但这些公司在市场营销上花的精力并不少。(3) 刚开始最重要的推广技巧是搜索引擎优化和病毒式营销。

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就是“专注”、“极致”、“快”和“口碑”!

一次完美的互联网创业,最好是技术、产品高手搭配的两三人创业,三到六个月内完成产品,再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测试完善产品,达成初步成功的门槛,再寻求融资,摸索成功的商业模式,然后投入大量的市场资源推广,形成规模化业务。

初步成功的标准,不同的业务要求不同。我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供大家参考,就是产品推出半年到一年时间,网站页面过一百万PV,或者客户端产品日净增安装量1万次,而且用户数还在持续增长。达成这个目标之后,需要琢磨的事情,就是在保持增长速度的同时,如何探索好的商业模式。

(2个打分, 平均:4.00 / 5)

ASPLOS 11

ASPLOS (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是计算机系统领域一个比较重要的会议。 Architecture, programming language 和 operating system 的人都会来。 俺有幸去 ASPLOS 11 转了一圈,这里总结一下。

*很可惜,我们的论文没能得到 best paper, 不过非常高兴的是看到我们 paper 的 impact. Dave & John 决定把我们的 paper 放到他们下一版的红宝书中,这个对我们的论文是极大的肯定。 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人都对我们的工作感兴趣。 Power/energy efficiency system 是现在很多人关注的领域。 在我们的论文里边,我们两个主要的 statements 是软件有非常大的空间影响系统的 power/energy。 不同语言的 workload 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Qualcomm 问我们有没有进一步研究软件如何影响 power/energy. 我们的一篇 paper 提到了相同的 java application, 不同的 jvm 的 performance, power, energy 的曲线完全不同。 下一步我们组有的人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往下走。Kathryn 在 HPCA/PPoPP 的 keynote 讲了我们的论文,Mark Hill (不知道是谁的请google) 问了个很好玩的问题 “为什么这个工作是被作 programming language 的人完成的,而不是体系结构的人”.  Intel Austin 也在作类似的研究。

*体系结构的人已经没有什么想法来自动加速系统。 和很多人聊天,都认为异构系统已经并且会更流行。CPU本身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支撑 Application 的系统是根本,同时这也要求 software hardware co-design.

*Power/Energy 貌似很火,不过需要更好的理解整个系统的 power & energy 行为, 而不是为了 power 而去想一些根本无所谓的点子。

*Transactions memory still does not work。 这个很好….. 哈哈。

*Phase-change memory 未来会如何整合到 memory subsystem 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和 UW Luis 组的学生聊天,他们有PLDI 11 有一个paper 提到 放弃一些可靠性来换取 power/energy 的 benefit. 类似的 software 和 hardware co-design 会是以后的方向, free lunch is over。

*和 berkely parlab 的 Krste 聊到了他们作的 kernel. 他们基本的想法是把 kernel 变成一个单纯的 resource service provider, 而不是猜测 application 的行为来分配资源。 他们的系统里边, application 的 run-time system 会向 kernel 发出各种请求, kernel 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满足  application 的请求。 我向他提到了在 network 领域,类似的系统存在了很长时间。 Parlab 的人真的是在作好玩的工作,而不是发paper。

*ASPLOS太多 correctness 和 find bug 的工作。 Peter Chen  整个 group 都在作 re-play. 我水平有限,不知道这些工作的意义. 程序员是在fix bug 中成长的。 另外软件有bug 是正常的事情,重要的是在 bug 发现后可以很快搞定。

*碰到了 Doug Lea. 跟他聊了聊 memory consistency 的问题。 CPU 完全可以 有一个相对 strict 的 order, 然后在内部 play 一些 speculation。 太 relax 的 model, 写起来程序是有些麻烦。 X86 的 order 我觉得程序员完全可以搞定。跟他提到了我的 master thesis, 他狠感兴趣 并且同意 review 我的 thesis.

*和很多作体系结构的学生聊天,基本上他们都对系统软件完全没有概念,在 co-design 的时候会是非常大的问题。

*和 Yale Patt 的学生聊了很久,可惜 Yale 去了欧洲,没能见到真容。 他的学生狠聪明。 主要是和他们聊 怎么把 application 精确的 semantics 和 体系结构联系起来 来提高 系统资源的 utilization. 在 architecture level 对软件系统透明的优化很难提高 utilization 了,他们对我提出的 idea 狠感兴趣 并且说 希望有机会合作。

*首席名头很响。一报名字,全场肃静!!

(2个打分, 平均:5.00 / 5)

美国康普SYSTIMAX 360超高密度光缆解决方案评析

文章写好,久久想不出个好名字。我列了很多备选,要么太素要么太玄,最后只能用了这个还算中性的、概括全文大意的短语。其实我很想说康普是布线领域的苹果,因为他们的产品总是领先很多,总能保证功能性能最强,还总能融入让人赞叹的创新设计。有人说没用过iphone的人从媒体评测中永远也体会不到iphone的精髓,我相信,并且认为康普的产品也是这样。

原文发于《计算机世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数据大集中成为当今IT行业普遍认可的一种基础设施发展模式。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一座座数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关键业务。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应用模式的兴起,又对数据中心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用户对整体处理能力的渴望,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IT厂商都拿出了最先进的产品解决方案,力争在数据中心建设的大潮中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作为基础架构领域的领导者之一,美国康普也为此对产品线的布局进行了调整。一方面,该公司原有的产品解决方案已逐步归并到技术水平和用户友好度更高的SYSTIMAX 360品牌下;另一方面,美国康普也拿出了针对未来数据中心量身订做的杀手锏——SYSTIMAX 360超高密度光缆解决方案。

从高密度到超高密度

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以分为多个层面。计算、存储、数据通信等子系统和业务密切相关,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分批次地进行建设;动力、散热、布线等基础架构则必须一次成型,用户在数据中心的建设初期就得充分评估,最大程度地做好预留。在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2005年批准颁布的《数据中心电信基础设施标准》(TIA-942)中,又明确地根据基础架构中各部分的冗余程度,将数据中心分为4个级别。而冗余对布线系统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成倍增加了端口密度方面的要求。虽然我国的数据中心建设起步较晚,在空间、动力等方面还没有遇到太多问题,但在设备端口密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布线系统的瓶颈已然显现。

可以说,美国康普SYSTIMAX 360超高密度光缆解决方案的推出,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但在没接触到产品实物之前,我们多多少少也抱有一丝怀疑。众所周知,配线架的端口密度是最早被用户关注的指标,各厂商早就在上面下足了功夫,在物理上大多做到了极限。这“超高密度”,到底因何而来?端口密度又是怎样提升上去的?

计算机世界实验室已经连续4年跟踪测试了美国康普的多款产品,亲眼见证了该公司提升配线架端口密度的历程。以1U规格的光纤配线架为例,从旧产品线到新一代的360系列产品,美国康普通过更精细化的设计,在每个模块保持标准的6或12个LC端口的前提下,将1U体积横向可以容纳的模块个数由3个提升到4个,从而达到48口、96芯的业界最高水平。当时我们认为这个记录再被打破的可能性太小了,因为无论是配线架上还是模块上,都已经没什么剩余空间。

美国康普的研发团队显然也认识到这一点,决定换一种思路去设计SYSTIMAX 360超高密度光缆解决方案中的配线架。新产品同样坚持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在保证用户投资的同时降低了综合成本。不同的是,模块的拓展模式由横向改为纵向,1U空间高度内最多可以叠放3个19英寸长的接口模块。每个模块内置的端口数量高达24个,所以1个配线架就能提供72个端口,密度较原先又提升了50%。值得注意的是,这72个端口既可以全部是2芯的LC端口,也可以是12芯的MPO端口。当满配3个MPO接口模块时,这个1U的配线架可以提供864芯的光纤连接能力,性能指标甚至超过了原先4U规格的产品。

神奇的三叶草

1U高度的空间内提供了72个端口,这种密度有点恐怖。要知道,配线架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方便用户进行调整,现在密密麻麻的端口占据了前面板几乎所有的空间,是否会给数据中心的管理维护造成不便?

实验室工程师所担心的,还有一个误操作的问题。在日常测试工作中,我们曾经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些端口密度较高的产品,工程师拔插跳线时会顺带碰到周边线缆,有可能造成连接中断,尤其是那些端口呈多行多列紧密排布的设备,误操作的几率是非常大的。这种情况出现在产品测试中也就罢了,我们大不了再重复一次,损失的只是时间;可如果数据中心的管理员操作时误碰了其他跳线,影响到关键业务,也许就会造成难以估算的经济损失。

针对管理上的诸多难题,美国康普的研发团队拿出了一个令人赞叹不已的解决方案。与服务器的上架方式类似,SYSTIMAX 360超高密度光缆解决方案中的配线架通过一个可以前后推拉的滑轨固定在机架上。当管理员要对跳线进行调整时,可以将配线架向前抽出,再将3个叠放的接口模块依次向上打开。从侧面看,完全展开后的模块就像三叶草一样,彼此间有着非常充裕的空间(目测约有3U的高度)。我们尝试进行了多次拔插跳线的动作,都没有误操作的情况出现。这种设计还带来了非常优秀的操作体验,向前抽出的配线架距离操作者更近,无论是查找还是拔插跳线都更加便捷、舒适。

MPO现在进行时

俗话说,孤木不成林,SYSTIMAX 360超高密度光缆解决方案中的配线架虽然惊艳,但若无其他“给力”的组件相配合,也无法称之为一套优秀、全面的解决方案。美国康普还提供了多种干缆、跳线及安装套件,让用户在设计数据中心布线系统时能够充分发挥出“超高密度”的优势。而我们分析了整套方案,得到的是这样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MPO的时代到来了。

说起来,MPO并不是什么特别新的技术。早在前些年,应用到该技术的产品解决方案就已经被推向市场,主要充当集中部署环境下干缆的角色,所占份额并不大。但随着定义40G/100G 以太网的IEEE 802.3ba标准被批准通过,数据中心的网络基础架构逐步向10G做接入、40G/100G做骨干迁移,MPO的应用场景也得以大幅增加。在SYSTIMAX 360超高密度光缆解决方案的线缆部分,美国康普提供的大多是带有12芯连接头的MPO多模光纤。它们搭配使用,现阶段可以满足10G/40G应用,未来也可以向100G平滑过渡。另一方面,使用MPO预端接光纤可以有效减少线缆体积,避免对系统散热造成影响,更适合大规模应用环境中的部署及管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72端口的高密度配线架后端有着足够的盘线空间,仍然可以采用最普遍的熔接方式进行部署,同时给用户提供平滑升级的能力。

然而,在许多用户(尤其是运营商)眼里,单模光纤仍然是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最佳代表。但在数据中心中,虽然单模光纤在性能方面绝无问题,却并不是个合理的选择。首先,单模光纤使用的收发器功耗及发热量较高,高密度部署时的可靠性仍有待验证。其次,该产品价格也远超MPO收发器,对于具有海量端口的数据中心交换机来说,部署成本会非常惊人。而单模光纤在传输距离方面的优势,在数据中心部署中又几乎无法得以体现。MPO在这个环境中的应用则是非常恰当的,设备制造商的选择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目前,思科、博科等设备制造商已在其数据中心交换机上的接口卡上直接提供了对MPO端口的支持,这直接导致配线空间的缩减,也大大减小了网络基础架构的部署复杂度。

后记

40G乃至100G的数据中心,离现在貌似还很遥远,但从基础架构超前的建设规律看,筹建中的数据中心都应当对此有所考虑。在我们看来,现在针对数据中心的高密度布线方案,就如同几年前比较热门的万兆UTP铜缆方案一样,很快能迎来大面积应用的一天。而美国康普SYSTIMAX 360超高密度光缆解决方案,无疑是当前最具竞争力的一个选择。

PS: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猛击此处下载《SYSTIMAX 360超高密度光缆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指南》、《Commscope InstaPATCH 360 Connectivity for Cisco》。搜集资料过程中偶然看到一个博科的胶片,是一篇很全面的科普内容,推荐。

(3个打分, 平均:5.00 / 5)

日本强震为何预测失败?(日本地震+日本核电站)

sunwenke.jpg

孙文科 教授、中科院“千人计划”入选人、博士生导师、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主任
(本文来源:科学时报 李晓明)

长期以来,日本地震学界一直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静冈县南部大海骏河湾,这里潜伏着让日本举国忧患的东海大地震。但命运仿佛在和人类开玩笑,9.0级强震在几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在日本东北海域突然降临。

3月11日,日本静冈县南部大海骏河湾平静如常。这里潜伏着让日本地震学界乃至普通百姓忧患的东海大地震,已经超过了150年的发震周期,至今迟迟没有发生。

命运仿佛在和人们开玩笑。在预测中不会发生强震的日本东北海域,却爆发了9.0级地震,赫然列入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5次地震之一。

漫长的150秒

2011年3月11日,许多日本人伏在震颤的地板上挨过了艰难的150秒。

这是前所未有的地震体验。佐藤忠弘开始有些犹豫了,拿不准待在屋里到底对还是不对。这位日本东北大学的大地测量与地震专家在后来与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孙文科的通信中写道:

与以往地震时强烈晃动10多秒、至多半分钟就恢复平静的体验不一样,这次地震发生了一连串的震动,前后有4~5次往复,持续时间长达2~3分钟。这可能是发震断层产生了持续的破裂过程。

一切恢复平静后,佐藤忠弘起身发现,办公室内的桌子移动了40厘米,电脑倾倒在地,资料散落一地。

孙文科2010年因入选“千人计划”回国,此前10年他一直在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震后他关切相知同行的安危,第一时间打去越洋电话,但没能接通一个,两封E-mail被退回。好在13日下午5点35分,终于等到佐藤忠弘回复的邮件:在我所知的范围,大家都没事,请安心。

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后来的反演结果验证了佐藤忠弘的判断,这次强震“很不一般”。太平洋板块在长约450公里、宽约150公里的断裂带上,以每秒2公里的破裂速率低角度俯冲至日本列岛以下地壳深处,整个破裂过程长达150秒,断层中间最大相对滑动距离达18米。

这次发生在宫城以东130公里处的海沟强震还打破了区域地震的历史纪录。日本地震学界的研究表明,日本东北海域通常发生六七级强度地震,最高的一次震级为8.3级。几个地震易发区从北到南分别是宫城冲、福岛冲以及靠近东京以北的茨城冲,历史上这些易发区往往单独发生地震,每次破坏区域在100公里左右。

“而这次强震则是三个危险区连成一片,在地下深处同时发生连续的破坏过程。9级强震能量之大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但为何同时连片破裂,现在还无法解释。”孙文科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

没想到震级这么大

“考虑到太平洋板块推进的误差,这次地震我们可以说预测出来了。但是发震断层四五百公里这么广,不断发生障碍体破坏,产生这么大地震,我想谁也没有考虑到。”佐藤忠弘在邮件中的语气透着沮丧。

佐藤忠弘所指的是此前日本地震预测推进本部的预测,该预测明确显示,2011年宫城县附近发生地震的概率达70%。

或许正因为如此,3月9日发生在同一海域的7.3级地震才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彼时,日本地震学界担心的也许是迟迟未来的东海大地震。

根据历史及地震数据记载,东海大地震是受菲律宾板块挤压日本列岛造成逆断层运动,以前述骏河湾为震源的周期性大地震,受灾地区包括东京、静冈县、爱知县,覆盖日本的首都地区和中部地区。

1988年孙文科留学日本时,就不断地听到导师和周围的人们谈论,如果东海大地震来了怎么办,如果是直下型地震(震源位于东京等城市的直下方)结果会如何。

地震学家普遍预测,日本东海地区每150年会爆发一次规模为8.0级的大地震。前一次东海大震发生在1854年,8.4级的强震造成两三千人死亡,3万多间房屋倒塌烧毁,沿岸还发生了海啸。时间向前推至1707年,这里爆发了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8.6级地震,富士山爆发,约2万人死亡,6万多间房屋损毁。

从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地震界非常重视可能到来的东海大地震,这种关切蔓延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孙文科回忆说,很多电视台的节目都在不断地谈论地震,地震学界的精力几乎都放在了东海。

为应对东海大地震,日本政府可谓不惜血本。1978年日本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据此在东海地区21处设置探测地下板块运动的设备,不断完善大地震预测系统。

据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1980年11月7日的报道,日本东京为担心东海大地震引发火灾,将成千上万的木结构房屋全部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日本人正在储存大量的食品、毛毯及婴儿奶瓶。为了防止地震时供水管道被破坏,还在抗震水库中储备了40万吨水,足够1200万东京居民饮用10天。报道称,日本政府在防震方面的开支,几乎与国防费相当。

“几乎十分肯定”要在20世纪末发生的东海大地震并未到来。

2003年,东海大地震对策专门调查委员会还预测,大地震将导致最多1万人死亡。同年5月29日,日本中央防灾会议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大纲》,针对极具杀伤力的东海大地震进行预想并制定应对措施。

2009年8月11日静冈县发生了6.5级地震,这是东海地区86年以来的最大地震,唤起了日本人对东海大地震的恐慌,但日本气象厅随后急急出来解释:此次地震是横向断层型,与东海大地震无关。然而这丝毫未能减轻人们的不安。日本政府再发预测:“30年内东海地区发生大地震的几率为87%。”

悬着的靴子

预测中的东海大地震成了随时可能落下的另一只靴子,它会否因为此次9级强震提前到来,或者延迟发生?孙文科对此表示:“理论上有影响,但很难定量描述。”

“理论上这次强震必然带来周围地区应力场的改变,可能会影响日本东海、南海的应力调整,但是很难说它是会加速东海大地震的到来,还是由此削减这一危险区地下深部积累的能量使东海大地震推迟发生。一般而言,联动发生强震的可能性比较小。”他说。

孙文科所在的团队,正在计算日本强震对于中国大陆、东南亚以及全球应力场和重力场的影响。

3月14日,佐藤忠弘所在的东北大学地震与火山喷发预测研究中心开始“复旧”作业,确认该中心受损程度,恢复计算机系统。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他和同事们将着手对此次大地震进行解析研究。

孙文科介绍说,日本地震界非常注意研究俯冲带地震的发生过程。尤其是板块在滑动过程中与陆地板块紧密固着的区域(障碍体,asperity),这是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区。在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到地下几公里到几十公里深处,这些固着区域一旦破坏,将产生破坏性极强的大地震。“日本科学家一直观测板块俯冲滑动的速率,障碍体的位置以及可能积累了多少能量,研究合适的预测模型,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原本计划3月14日访问孙文科实验室的日本华裔地震地质学家林爱明,因为此次强震临时取消了北京之行,转身前往现场,考察地震直接产生的断层的出露和分布情况。

与此同时,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张怀研究团队也正在焦急地等待来自日本同行的活动断裂数据,期待早日解开笼罩在日本大地震之上的科学谜团。

人物简介;

孙文科 教授、中科院“千人计划”入选人、博士生导师、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主任

科研领域 大地测量学,地震位错理论,重力观测与解释,重力卫星GRACE的应用研究

198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4年取得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硕士学位,1992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93-19966年在加拿大New Brunswick大学做博士后,1996-1998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先后担任Research Associate、副教授,2000-2010年担任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副教授,2010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担任教授至今。

孙文科教授在世界上首次解决了弹性球体内地震位错产生的引力位与重力变化理论问题,并将该理论扩展到同震位移,大地水准面和应变变化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渐进解,证明了地球曲率和成状构造影响的重要性。该理论以及其计算程序已被广泛引用和使用。指导博士生进一步解决了三维不均匀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为进一步研究更真实的三维粘弹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打下基础。具有多年重力观测研究经验并熟悉多种重力观测仪器,方法和数据处理。对重力潮汐,海潮负荷,冰后期反弹,大地均衡模型,潮汐触发地震,大地水准面确定以及GPS观测等也具研究经验并有论文发表。观测和解释了多次地震活动与火山喷发所产生的重力变化现象。对最新卫星重力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有兴趣。证明了该技术可以观测到大地震所产生的重力变化。发表约90篇科学论文,多为国际英文期刊,SCI收录论文40多篇。学术会议发表超过百次。关于阿拉斯加冰后期反弹重力观测研究工作,被日本[每日新闻],美国[NPR]采访报道过。关于超导重力观测到小于1微伽重力变化的结果发表于[Science]上(共著)。关于三宅岛火山活动与重力变化研究论文获日本火山学会优秀论文奖(共著)。

担任《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委,为“中国地球物理促进会IPACES”成员,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 ICCT SG7成员。 1987年获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科学技术进步贰等奖,1988年获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北京地球物理学会4等优秀论文奖,2004年获日本火山学会优秀论文奖(共著)。

—————————————–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日本地震后的信息,现在将本论坛中有关日本地震的相关阅读推荐给大家:

最快的反应–浅析日本地震预警系统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75

日本地震对全球金融市场影响几何?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76

令我们震撼的照片(大地震后的日本)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77

让祖国的核电发展更猛烈一些吧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78

转贴:译文 – 为什么不用担心日本的核电站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80

日本强震为何预测失败?缘于观测“顾此失彼”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83

中国地震局:11日日本大地震不会明显影响中国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37

日本人秩序井然让我印象深刻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3164

(4个打分, 平均:3.75 / 5)

苹果的iPhone, iPad的心(芯)路。。。

【陈怀临注: 弯曲评论对苹果的心路历程是满感兴趣的。相关的文章可参阅:小议Apple iPad A4芯片谷歌Nexus One的硬件组成分析

(没有打分)

从apple 8核到无线带宽 – Apple再生,乔刀小试

本来应该继续Metro Ethernet系列,但在乌云漫天,pad遍地,一片光明的情况下,老派的ME确实有点out了,以我的水平,使尽浑身解数也未必能炫出啥花样,如日本大地震打乱了小樱的总统初选梦一样,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清醒的分清该有的同情和该狠的力量,那么要么是烂好人被人欺,要么是霸道无情被人恨,强者的人格真的的是分裂的:) 闲言碎语切莫讲,索性暂且搁笔ME,也新潮一次,虽然是个大外行,还是不免心痒,胡诌几句新新fashion的话题。

Jobs神手起死回生apple绝地大翻盘,令无数英雄自叹弗如,无数草根举头望明月,其神奇之处,神来之笔,是爱因斯坦或石头悟空再生,还是也有一丝规律可循?

笔者不相信Jobs主要是拍脑袋出来的。

从ipod开始,是成功试水,从炫人的外形到创新的itune产业链,彻底颠覆Walkman类MP3的音乐世界,已经初具了新apple的雏形。曾经以优质的音质和质量统治音乐江湖多年的Sony Walkman终于年老色衰,为新新人类的新新宠爱所彻底抛弃。究其原因,还在日企自身的封闭性,没有利用最新的芯片技术和internet网络技术,创造出新的个人音乐产品。历史给了日本厂商足够长的时间,可惜,日本人没有创造性的本质再次表露无遗,令人失望,从此,sony黯然退出音乐终端市场。Jobs能从已经看似没有波澜的MP3市场愣是杀出一片蓝海,Jobs的神奇功力,一出手就是致命奇招,令人不寒而栗。在MP3产品中,中国的无数制造商在制造,也有不少人想各种变化,但都没能跳出中国环境这个如来佛手心,廖无新意。

同样MAC air超薄的成功也是很好的前车,基本上只一招超薄就令市场一片赞叹,另对手风声鹤唳,防不胜防,仿亦难仿。

小试乔刀:略试apple一向擅长的美容秘笈,再加上新开创的internet奇功,由此开始了iphone的大手笔。iphone和之后的ipad,并非一蹴而就,是有充分的市场调研,而非全只是在jobs脑袋中,只是其为apple内部,外人不知而已

Iphone仍然是在小有波澜的手机市场,蹦出一个大apple。从ipod开始,apple开始从传统IT厂商更多的向消费电子市场演进,实际上apple做为IT厂商,一向把IT产品融入生活艺术作为其产品的一个特质,现在的以消费电子为主的主业,也是把apple文化的一个重要核心发扬光大而已。
在新internet时代,走在之前的无论是新老硬件厂商nokia、moto、HTC,还是老派软件帝王微软,都一直在smart phone里试水,但一直都没有作出一部大作,感觉似乎一直郁郁在框框中,不得计而出。这其中比较耀眼的两个明星是:palm和RIM。Palm是把phone和PDA合一,RIM是把EMAIL和phone合一,只在各自的一点做到最好,就拿了一碗不错的饭吃(在iphone没有出世的时代),此中已可见smart phone已经有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此时微软仍然沉浸在window PC帝王霸业的快乐中,还在做着一旦smart phone时代真的来临,还是非WM莫属的帝王美梦,基本没有一丝危机感。此时,嗅觉灵敏的台湾厂商HTC已经坚信了smart phone时代一定不远了,只是限于其实力,只能采取跟随老大的战略,在没有android之前,Linux在mobile还不成气候,也只有WM的时候,HTC成为最好的WM手机供应商,从而捧了一小捧美味的蛋糕吃

略作分析历史上的PDA产品和palm以及RIM,主要问题是:商务为主、外形太土,二者互有关联,因其商务使用为主,也就不认为需要太炫的外表。但是商务的市场太小了,缺少做大腾挪的空间。是Jobs家apple落地的时候了。
下一章: 从apple 8核到无线带宽 – iphone时代,ipad英发

(6个打分, 平均:3.00 / 5)

谁来一起忽悠:团购网专场

【陈怀临注:现在几乎是一个习惯。只要美国的某个东东一流行,得到VC的大面积投资或者成功,我大宋基本上是一夜之间百花开。拿来主义+用户基数就是成功的保证。总感觉有点缺乏创造力。即使百度,也很难让人相信李彦宏的创造力。腾讯据说也是从韩国的游戏里模仿出来的。。。】

(3个打分, 平均:1.67 / 5)

日本地震 。3G通信网络

日本大地震。是人类的灾难。深表同情。曾经两次飞过东京上空。都是晚上。看着下面的万家灯火。心里不禁唏嘘不止。如果不是近代的历史恩怨,日本这个民族确实存在不少令人尊敬的地方。【据说最新调查,戚继光打的倭寇其实绝大多数是大宋,sorry,大明,自己的流氓地痞。类似伪军,或者汉奸。 】

地震之后,从专业的角度,特别关心日本通信的破坏程度,例如,无线3G Infrastructure。

日本的无线运营商的分布基本上是这样的: Softbank[收购了Vodafone的业务], NTT和KDDI。

其中KDDI是CDMA2000的网络。Softbank和NTT都是WCDMA。

下表是对日本的运营商网络的一个较为详细的描述。

operator 2G 3G PHS
NTT DoCoMo PDC 800MHz/1.5GHz
“mova”
W-CDMA 2GHz
“FOMA”
PHS 1.9GHz
“@FreeD”
KDDI “au” cdmaOne 800MHz CDMA2000 1x 800MHz N/A
SoftBank Mobile
(formerly Vodafone)
PDC 1.5GHz W-CDMA 2GHz
“SoftBank 3G”
N/A
TU-KA PDC 1.5GHz N/A N/A
Willcom N/A N/A PHS 1.9GHz
“AIR-EDGE”

日本在2011年大概有117 million的无线用户。其中98%是3G服务。

从目前地震的新闻来看,日本的无线通信还是比较坚挺的。基本上数据业务没有断。Voice业务是受到限制。

如果有更详细资料的同学,请多多讨论。例如,相关的基站,RNC和核心网的业务是如何分布的。

日本4G业务上马的也非常快。相关信息如下:

NTT, Softbank, KDDI基本上瓜分了日本的无线运营商市场。

下图是一张典型的3G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图:

从图中可知,3G网络基本上可分为RAN侧和CN侧。RAN的最主要的两个网元就是基站(BTS)加RNC(控制器)。
通常自然灾害的时候,基站倒塌了;信号congestion了,RNC的控制流撑不住了,。。。这都是导致电话打不通的原因。。。

(2个打分, 平均:3.00 / 5)

IEEE InfoCom 2011 . 上海


第30界InfoCom会议即将在纸醉金迷的新上海上演。祖国确实强大。InfoCom都挪到上海了。。。什么都是假的,有票子就是真的。Well,yes and no。

下面是workshop的列表。有兴趣的同学希望让公司出钱,去听听看看。

另外,这次InfoCom的Co-Chair是来自交大的同学。Chunming Qiao,现任纽约大学水牛城分校CSE的教授。是一个IEEE Fellow(奇怪,海外学人没有一网打尽?)。去其主页上溜达了一下。感觉主要是做光通信的。

INFOCOM 2011 Preliminary Workshop List

B. Seven Full-day Workshops on Friday

INFOCOM Workshop Co-Chairs

Chunming Qiao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uffalo, USA <qiao@buffalo.edu>
Ivan Stojmenovic – University of Ottawa, Canada, <ivan@site.uottawa.ca>

(没有打分)

2011年大宋富贾和员外列表。。。

全球排名 姓名 资产状态 资产(亿美元)
95 李彦宏 Up 94
114 梁稳根 Up 80
169 宗庆后 Down 59
179 李锂 New 57
185 何享健 Up 55
185 吴亚军 Up 55
200 许家印 Up 51
208 马化腾 Up 50
208 张近东 Up 50
232 王健林 Up 46
235 刘永行 Down 45
264 杨惠妍 Up 41
267 周成建 Up 40
310 刘永好 Up 35
323 陈发树 Even 34
362 鲁冠球 Up 31
376 李水荣 New 30
393 张欣 Up 29
409 郭广昌 Up 28
409 薛光林 New 28
420 陈建华 New 27
420 王传福 Down 27
440 丁磊 Up 26
458 孙广信 Up 25
458 祝义材 Up 25
488 朱共山 Up 24
512 黄伟 Up 23
564 李新炎 Returnee 21
564 卢志强 Down 21
564 黄联禧 New 21
595 孟庆山 New 20
595 张志东 Up 20
651 李书福 Up 19
651 林秀成 Up 19
651 刘忠田 Down 19
651 吕向阳 Down 19
651 沈国军 Up 19
651 张宏伟 Up 19
736 陈丽华 Up 17
736 高德康 Up 17
736 黄泽兰 New 17
736 许连捷 New 17
736 施文博 New 17
736 张力 Down 17
782 张茵 Down 16
782 何巧女 New 16
782 黄绍武 New 16
782 马云 Up 16
782 马兴田 New 16
782 史玉柱 Even 16
782 周福仁 Down 16
833 傅光明 Up 15
833 林立 Up 15
833 张长虹 New 15
879 安康 Up 14
879 陈义红 Down 14
879 韩俊良 New 14
879 姜滨 New 14
879 刘革新 New 14
879 邱光和 New 14
879 于泳 New 14
938 杜江涛 New 13
938 方威 Down 13
938 黄如论 Down 13
938 蒋仁生 New 13
938 李振江 New 13
938 刘宝林 New 13
938 戚金兴 Even 13
938 沈文荣 Down 13
938 孙飘扬 New 13
938 童锦泉 Even 13
938 张中能 New 13
938 朱兴良 New 13
993 车建新 New 12
993 陈天桥 Even 12
993 雷菊芳 Up 12
993 李洪信 New 12
993 李金元 New 12
993 宋作文 New 12
993 唐修国 New 12
993 徐镜人 New 12
993 昝圣达 New 12
993 张桂平 Down 12
1056 车冯升 New 11
1056 陈金霞 Down 11
1056 耿建明 Returnee 11
1056 何金明 Down 11
1056 梁信军 New 11
1056 毛中吾 New 11
1056 庞庆华 New 11
1056 任元林 New 11
1056 任正非 New 11
1056 邵根伙 New 11
1056 文一波 New 11
1056 吴光明 New 11
1056 向文波 New 11
1056 修涞贵 New 11
1056 叶远西 New 11
1056 荣智健 Returnee 11
1056 张成飞 Down 11
1056 张志祥 Down 11
1056 朱保国 New 11
1139 朱孟依 Down 10
1139 丁世家 New 10
1139 丁世忠 New 10
1139 冯海良 New 10
1139 顾伟 New 10
1139 黄文仔 Even 10
1139 李国强 New 10
1139 李仲初 New 10
1139 梁庆德 New 10
1139 王文京 Down 10
1139 尉文渊 New 10
1139 鲜扬 Even 10
1139 俞敏洪 New 10
(1个打分, 平均:5.00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