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里雾里云计算 【2】从Google集群到云计算,云计算的商业模式

Sina WeiboBaiduLinkedInQQGoogle+RedditEvernote分享

【2】从Google集群到云计算,云计算的商业模式

起初Google集群是供内部使用的系统。Google为什么要开放这个系统,包装成云计算平台,给外界使用呢?

这要从Google的商业模式说起。Google的绝大多数收入来自于广告,其它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十分有限。其它产品包括Google盒子,这是给企业内部网用的搜索引擎。把Google盒子安装到企业内部网,企业员工就可以搜索企业内部的文档,包括可以公开的文档,也包括仅供企业内部查阅的资料。虽然技术很新颖,但是卖得并不好。据ZDNet的报道 ,2008年度,Google盒子的收益,占Google总利润的份额,不到2%。

Google search appliance, 俗称Google盒子。
Courtesy 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29/4066641796_f2192dcc6b_o.jpg

单一的收入来源,抗风险的能力差。譬如经济危机一来,各个企业的广告预算缩减,势必影响到Google的利润。怎么办?挖掘自身的优势,发现更多卖点,搞多种经营。

Google的技术优势在哪里?有人说,Google的搜索结果精确,所以PageRanking算法是其精髓。其实,算法容易模仿复制,即使几年前 PageRanking是Google的独家秘籍,但是今日各大搜索引擎,都有类似算法。

让Google独步天下的是它的集群。2006年,Google集群的规模 是45万台机器。两年过去了,有人推测现在的规模又翻了一番。由于Google从不公布准确数字,所以大家只能靠Google给硬件厂商下的订单推测。

推测虽然不准确,但是即便是10万台机器的规模,在历史上也是从无古人的,在当代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超大规模的集群系统已经经历了 10年的实际运行,在实践中被证明,它是可靠的,是可扩展的,每台机器的价格也是低廉的。完全符合上一节列举的四个要求。

但是如何依靠这个独门神器挣钱呢?思路有两条。

1.  做hosting,数据托管。其它企业不用建自己的数据中心了,把数据存在Google的集群里得了,每个月交点托管费。

2.  不少Google的应用服务很有人气,譬如Gmail,Gtalk,Reader,Online docs,Picasa,Google earth还有YouTube等等。这些服务对于个人用户而言,完全是免费的。但是Google从来没有说给企业用户使用,也是免费的。譬如某家商店,开了一个网站,网站上需要贴很多照片,还要给个地图给顾客引路。这个商店不需要自己动手建照片存储中心,也不需要开发技术难度更高的地图软件,只要调用 Google提供的相关服务就好。商店建网站是为了赢利,所以Google当然要向商店收钱。

第二个思路还有个副产品,那就是给Google创造更高的流量。流量越大,说明观众越多。对于广告商来说,哪里观众多,就愿意在哪里投放广告。所以,如果第二个思路能给Google带来更高流量,那么会吸引更多的广告,给Google带来更多的广告收入。

Google的高管们一合计,觉得有钱途。于是乎,大张旗鼓地制造舆论,educate the market。

造舆论,讲究的是措辞的简练,气势的磅礴。这个新的服务叫什么? 用工程师的语言,准确地定义,应当是“超大规模的,可扩展的,低成本,但是高可靠性的服务器集群系统”。Google市场部的人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不行,既不简练,也没有气势。

研究来研究去,于是乎,“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这个概念粉墨登场了。

(8个打分, 平均:5.00 / 5)

探索UCS(1)- 什么是UCS?

因为是初次向弯曲投稿, 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吴朱华(ike),北大硕士,PMP,前IBM中国研究院云环境管理项目首席工程师,现专注于下一代云计算系统的研发工作。本系列是关于Cisco Unified Computing System的一些研究和探索,以及对数据中心网络,存储,服务器和虚拟化之间融合的一些看法和思考,希望大家能喜欢。假如大家有什么意见的话,尽管拍!非常期待大家的comments!

云计算的简介

昨天当我看到邓侃的那篇《云里雾里云计算》感到非常欣喜,因为云计算是继大型机,PC,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Wave,无论是对国家的发展还是对整个世界的进步都是极为关键的,如果能多一个人来普及,将会对云计算更有益处。

但是我也发觉了还是有一些同学对云计算存在一些误解,无论是在弯曲还是在其他地方,都觉得云计算就是扯谈,用英文说,就是BS。我个人觉得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读过云计算的开山之作,也就是Nicholas Carr的《The Big Switch》,中文名为《IT不再重要》。这本书对电力的发展史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并将其与IT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对比,强有力地证明了IT技术将会像电力一样成为公用事业,让人们能随时接入和按需使用。

我在这里对书的内容稍微简述一下:刚开始因为直流电传输距离短的原因,所以发电机成为很多需要电力的企业和个人的选择,但是由于能长距离传输的交流电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英萨尔(Insull)的关于电厂的想法成为了现实,之后由于电厂的规模效益不断地增大,使得电力的价格也随之降低,而且使用起来更方便,最后,电厂模式成为了主流。仔细想来,IT技术的发展和电力技术的发展是何等的相似,发电机好比现在的机房,交流电技术好比现在的互联网,而电厂和云计算中心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对我而言,其实云计算这个想法非常简单,它强调的就是两个东西:方便的用户体验和低廉的成本。方便的用户体验指的是人们能够非常方便地使用和搭建信息服务,而低廉的成本指的是使用和搭建信息服务的相关成本比较低。

云计算主要分为三层(NIST定义),

  1. 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简称SaaS。
  2. 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简称PaaS。
  3.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基础设施即服务,简称IaaS。

saas-paas-iaas

将来有机会会对这三层进行深入分析。

什么是UCS?

谈到数据中心,大家肯定会想到一个集中了密密麻麻的网线,繁多的服务器和庞大的存储的复杂体,而且由于虚拟化技术的引入,使数据中心的复杂度进一步上升,虽然它能起到整合服务器的作用。下图就说明了数据中心有多复杂!

Complex

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Cisco在2009年初,推出了Unified Computing System,简称UCS。它是下一代数据中心平台,在一个紧密结合的系统中整合了计算、网络、存储与虚拟化功能,旨在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同时提高业务灵活性。该系统包含一个低延时无丢包万兆以太网统一网络阵列,以及多台企业级x86架构刀片服务器等设备。它是一个集成的可扩展多机箱平台,并在一个统一的管理域中管理所有资源。

在云计算体系中,UCS系统是处于IaaS这层,可以在其上安装VMWare vSphere来支撑多达几千台虚拟机的运行,同时简化了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的复杂度。

本篇结束,下篇将关注UCS的架构

最后,感谢国家,感谢于再清同学,感谢CCAV,感谢以首席为代表的弯曲同仁,因为弯曲论坛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特别是在我不太擅长的通信和网络这两方面。

(16个打分, 平均:4.81 / 5)

遐想SpaceNet Protocol(一)体系

SpaceNet protocol

关于星际通讯的遐想,利用早上上班前的时间随笔 :)写得比较笼统,涂鸦而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遐想一番。
还得感谢zeroflag,看了他写的《瞎掰星际互联网》,才突发奇想有了下面的内容。感谢zeroflag :)

1、SpaceNet Protocol概述

     spacenet protocol协议用于星际之间的航天器、通讯站与各星球地面站之间进行网络通讯的协议。spacenet在低带宽高延时的星际网络中提供数据路径,根据路径拓扑选择合适路径,将地面站的控制和应用数据发送至目标星际地面站或航天器。

2、协议要点,概念
2.1、InterSpace Communication Station– 中间空间通讯站
InterSpace Communication Station作为星际通讯中间枢纽,提供通讯数据中转,建立本地数据中心,用于非实时数据的代理请求和应答,用于运动中空间设备的通讯和任务处理,并通过机动互联协议存储附近航天器、移动通讯器的坐标位置。以下简称ISCS.

2.2、中续,代理中转

iscs 星际之间通讯距离远,相邻星球距离之间距离可达几光年至十光年甚至更远,通讯就需要通过中间太空通讯站,对通讯进行中续或代理中转。
中续针对短光年的实时通讯,中间太空通讯站直接将通讯数据转发至目标,通讯数据不在中间通讯站保留。
代理中转针对非实时数据,iscs将保留源对目标访问数据,并作为代理中转接受目标回应数据,当iscs再次收到源间隙性请求时,发回目标应答数据至源。特别针对具有一定轨道移动的数据源站。

2.3、星际坐标
星际坐标将根据宇宙中定义坐标位置,标示各节点位置.星际通讯路径将根据星际坐标为依据建立星际路径协议,标示星际通讯最佳路径,更新iscs节点部署,同时考虑大星际区域化星际通讯网范围,大星际之间通讯将主要由icsc大星际节点控制中转(需考虑spp的sbs的冗余性).

2.4、SpaceNet protocol
星际互联协议主要完成从地面至星际目标节点的传输数据格式的定义。为了兼容现有地面互联网协议,数据将包含udp数据应用,在iscs重新编码进行传输。

星际通信采用udp格式数据提高效率,并将udp数据打包到SNP协议中提高兼容性。
互通是否考虑分阶段传输,一阶段进行坐标应答确认通讯;二阶段进行数据传送。

2.5、space path protocol简称SPP
spp主要用于iscs之间建立星际通讯路径,以静态更新方式。iscs之间需要手工建立对等状态,如需要与其他大星际通讯需指定spp中大星际边界节点坐标。星际内iscs之间采用点对点spp通讯,星际间spp将由sbs空间边界站提供定期更新可通讯的大星际坐标范围至与sbs直接连接的iscs。

2.7,机动互联协议
机动互联协议主要针对星际内具有机动性的航天器,通讯卫星,临时站。机动协议主要是在iscs近距离范围内实时与星际网互联的空间装备。协议需要各节点将坐标动态更新至iscs,并根据坐标范围由iscs发送邻居建立请求,各节点应答后建立互联,并需实时更新坐标位置。
为了星际安全和快速实时建立星际通讯,机动互联协议需要所有空间设备默认安装并启用。

2.8,编码
星际互联协议包含大量的数据内容,在传输只需要保留坐标信息,其他数据格式内容将由iscs重新编码传递至最后目标iscs解码还原传输给目标站。

(1个打分, 平均:5.00 / 5)

分形数学、CRS-3与互联网骨干演变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选修过一门课叫做分形数学,是一门研究非线性的数学,具体学得啥跟高等数学一样,都全部忘光光了,准确说当时就没记住什么。现在能够记 下来的就是那些醉心的电脑图形,记得老师讲课中曾经提到过,分形数学发现有的时候微观和宏观是非常类似的,比如你看一条海岸线,而在海岸线中选取一段,放 大,就会惊人的发现微观的海岸线的形状和宏观的海岸线形状如此类似。记得老师还举过树叶的边缘、等等,总之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成果。

昨天参加了CRS-3在中国的发布会,这是我离职前最后参加的发布会。CRS-3那些容量啊等等的我都不太感兴趣了(见我之前写的两篇文章CRS-3真看清了未来吗?思科CRS-3新闻稿及简短分析),弯曲评论的朋友们分析了不少了。我最感兴趣的是其提到的NPS、laaS VPN,以及对云计算的支持等等。还真没令我失望,我还在网上和陈子交流了想法,现在就开喷,看官们找好雨具啊!

打算从哪里喷呢?我这篇文章是想揣测一下未来运营商的骨干网络建设模式,数据中心的演变方式,怎么揣测呢?怎么分析呢?既然前面提到了分形数学,我想既然 大自然中有很多地方微观和宏观如此相似,那么我们就从微观的分析开始,看看我们企业内应用,一个网站的架构变化,再从此推演一下宏观方面互联网骨干演变的 方式,以及作为互联网骨干一部分的数据中心之间角色的变化。全文确实可能有点长,我尽量写得好玩些,最近在看韩非子和孙子的著作,比起古代先贤,我们的文 字功底太弱了。

应用服务模式 的转变

谈谈我的应用体验吧。在负责网站工作后,新闻邮件发送是我曾抓过的一项工作。我起初只是记录邮件的到达率、点击率等数据,衡量工作的效果。后来我想如果能 够把支付的费用也引入到统计表中能够看一下每到达一封邮件和点击一次的成本是多少。其实,这是我一个小私心,想在对集团领导汇报的时候吸引一下注意,领导 特别是CFO还是对钱更敏感的。引入财务数据后,看每发送和点击成本,发现工作真有效啊,不过领导没因为这个给我加薪,这也是导致我离开的一个原因啊。

夫此亦为企业IT和互联网应用的一个趋势,过去我们只是单独看一个领域的数据,比如财务数据、库存数据、销售数据、市场数据,而现在很多企业则会更多的将 诸多应用的数据贯穿在一起,联合在一起看,分析,从而有效决策。几年前提出的Web服务、SOA其实就是这样驱动来的。而互联网领域也有这个趋势,前两天 新浪微博开放了其API,允许其他人为其开发应用,并分成收入,之前的开心网的诸多游戏也是以插件的方式来做的,再上溯的话看看Facebook很多应用 都是互相调用的。当然有的时候是客户端去调不同的应用,也有一些需要在服务器端将多种应用汇总。

下图是应用服务模式的转变,左边是以前的,右边是现在的。演变的趋势是,过去单一应用的模式是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交互。而现在则是在后台与前台客户端之间 有数据流动的同时,后台,诸多应用之间有大量的数据流动。对于不同的企业和应用规模,应用之间是个业务逻辑概念,物理上,一个业务映射的有时候就是一群服 务器器、及配套的存储和网络设备,业务间实际上是群与群之间。


服务器侧的演 变

上面谈到了,应用其实可能是服务器群的。那么我们就在研究一下微观中的服务器群了,比如一个网站的变化。
最早的网站其实就是一台服务器就OK了,既当www又当FTP,现在则是变化巨大。这块我不愿意多谈了,有不少文章在谈大型的站点,比如弯曲评论中邓侃正 在连载的Twitter分析解剖Twitter 【7】 作为一种进步的不彻底以及邓侃另一篇文章做大的艺术-大型网站的架构设计

我的理解是如下图的,一个是从一台服务器变成一群服务器,服务器之间有明确分工。流量过去是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现在则是增加了服务器群内部大量的数据交 换。

互联网骨干的 变化

微观的说完了,先说说过去的互联网骨干。过去互联网上主要的应用是B/S的模式,流量模型大致是数据中心到用户,业务层面上可以理解为一些应用到客户端。 如下图:

这个时候,数据中心之间也有一些沟通,比如说新浪可能会在全国放置多个服务器群组,为了提高各地用户的使用相应速度,这些数据中心会进行一些同步或者备份 工作。前者是比较频繁的小数据流动,而后者是不太频繁的大块数据流动。
未来呢?

此次发布的CRS-3推出了一些新特性,网络定位服务(NPS),和基于云计算的VPN服务,以及与其Nexus系统和UCS系统的互动,支持云计算的应 用。我来简单描述一下我在新闻发布会上听到的几个应用的介绍。假设您是个电视台,转播南非世界杯,装备了CRS-3的电信运营商会在其诸多数据中心中去智 能看哪里有你要的节目源,让你就近去取流量,而不必所有的请求都贯穿其骨干网。另外一个,是当一个用户要在月底结算公司的工资单,他可以租用运营商的云计 算来实现,这时候装备了CRS-3的运营商网络会在多个数据中心中寻找哪里的云计算有一定空闲,自动为你建立起VPN通道,实现云计算。CRS-3的新特 性之一是要针对现在数据中心之间大量的流量交互提供智能和足够的带宽。这是我看到最有特点的东西。

如果说分形数学我理解的那些结论可以映射到互联网行业,那么既然微观中已经出现了新的流量模型变化,及一方面C to S,另一方面S to S。那么在更大的宏观领域里,及应该既有C to Datacenter,也应该有个趋势是Datacenter to DataCenter的流量也会增加。互联网未来的流量是这样的,一方面是C to C,及P2P的,比如电话,点与点之间的视频通信和IM(这些现在叫统一通信),文件共享。另一方面是C to S或者换言之C to Data center。再有一大块是DataCenter之间的通信。

如果按照我贯穿全文的一个推理思路是微观映射宏观的话,那么未来运营商在构建骨干网,构建数据中心时也会有不同,随之部分业务模式也会不同。先谈数据中心 的构建方式的变化,首先可以断定,以后数据中心之间有大量的流量的交互,流量的模型会依照应用不同而不同,比如有些是同步数据,有些是大块的数据复制,有 些是很大的视频的传输或者叫做中继,有些则是频繁的应用之间的数据流动比如调用和引用。再一个大胆的设想是数据中心之间是有分工的。比如有些是业务前置型 数据中心,有些则是偏重后台的数据中心,有些则偏重存储和关键数据保存。也有可能没有如此的分配,因为在虚拟化和云计算的背景下,可能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的,但是这种数据中心的数据流动无疑是巨大的。运营商需要智能的提供最佳的通信保证,保证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交互。过去的数据中心是用较宽的带宽连接到 骨干网上的,未来,数据中心到骨干网的带宽可能至少要和骨干网互联的带宽一致,换言之就是数据中心在骨干网上的模式从挂接式变成紧贴式。而在骨干网上流动 的数据则是长途数据,和数据中心间的数据两种。运营商需要合理调度,避免不必要的长途数据影响骨干网的带宽,而这种调度也是数据中心分工的一种表现。

这种趋势我认为是必然,过去不需要或者不迫切,只是因为当时社会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就像上文另两个微观领域也是时间演进之后的结果,就如我和陈子在对话 中提到的“复合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我们只是看到了雏形,具体会如何发展,什么时候到来,这要回到运营商的定位,正如我在CRS-3真看清了未来吗?中提到运营商是否能够把握产业链,同时和西门青云和asr1k等人的讨论。我需要 另开一篇文章来专门探讨一下运营商究竟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围绕着需求=>应用=>业务=>技术=& gt;协议=>设备这个思路来讨论。

有个事情要马上出门,今天喷到这里。谢谢观赏,另这是大荣的独立创作,版权是属于荣钰的,如果需要转载请与我联系。bigrong#gmail.com

(1个打分, 平均:5.00 / 5)

Agenda of the 77th IETF Meeting

       Agenda of the 77th IETF Meeting
                           March 21-26, 2010
                    Updated 2010-03-21 09:18:33 PDT
                                 Room Maps

   IETF agendas are subject to change, up to and during the meeting.
SATURDAY, March 20, 2010
0930-1700  Code Sprint - San Simeon
SUNDAY, March 21, 2010
1200-1900  IETF Registration - 2nd Floor Foyer
1000-1200  IEPG Meeting - Palos Verdes
1300-1450  Newcomer's Training - Palos Verdes
1300-1450  Security Tutorial - Huntington
1500-1650  Document Lifecycle - Huntington
1500-1650  NAT and NAT Traversal Tutorial - Palos Verdes
1700-1900  Welcome Reception - Pacific C
MONDAY, March 22, 2010
0800-1800  IETF Registration - 2nd Floor Foyer
0800-0900  Continental Breakfast - California Foyer/Promenade
0900-1130  Morning Session I 阅读全文»
(没有打分)

华为往事–刘平

【编者注:刘平,曾任华为北研所所长。华为副总裁。离开华为后,曾因为分红问题与华为对薄公堂。】

(1个打分, 平均:5.00 / 5)

云里雾里云计算 【1】云计算解决什么问题?

有一次去开会,台上的人在讲云计算。我问身边的听众,“听懂了吗?感觉如何?”

听众答,“云里雾里的,感觉特神秘。”

我说,“这说明讲员讲得好。有没有注意到寺庙里的气氛也很神秘?不神秘,就没有崇拜。不崇拜,你怎么肯掏钱买香火?”

【1】云计算要解决什么问题?

1997年,Google的两位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找Andy Bechtolsheim募集投资。

Andy问,“你们打算做什么?”

Larry和Sergey答,“打算把互联网上所有网页都下载,然后建一个搜索引擎。”

Andy说,”把互联网上所有网页统统下载?!需要多大空间?几个Giga不行吧,几个Tera也不行吧,几个Peta,几个Zetta?。。。嗯,我看几个Googol也许才能撑得住。知道Googol吗?就是10的100次方,就是一个1后面拖100个0!”

估计是Andy觉得这个项目不太靠谱,所以给的钱不多,只有1百万美元。只有这么一点钱,如果去买高端的存储系统,显然是不够的。走投无路的情况下,Larry和Sergey决定用PC之类便宜的机器,组建一个机器集群。先凑合着用,等以后数据量增加以后,再购买更多的PCs,扩大集群的容量。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从中可以看到Google集群,也就是Google云计算的核心,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1. 大规模的存储空间,用于存储海量的数据。

2. 随着业务的发展,新的数据源源不断地增加,存储空间需要相应扩大。用术语讲,这叫可扩展性,scalability。

3. 系统的硬件设备必须便宜,通常使用大宗产品(commodity),譬如PC,或者价格便宜,中等性能的Dell server。

4. 便宜的硬件设备,经常死机。所以在设计这个集群的时候,必须保证不能因为个别机器死机,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也就是系统的稳定性要好,reliability。

(11个打分, 平均:4.45 / 5)

城域网系列 – 3:大片之前的加片(上)

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是露天电影,但露天和加片无关,全国人民在看大片前都要加片,具体内容忘了,可能有新闻或者教育普及之类的,有时候,最恐怖的是加片比大片还长:)

在正式介绍AL新ME之前,我们先多历史总结一下,在第一章里,忘记了一个最一种广泛使用的城域网方案,看了一下印度鬼子视频的开头才想起来:SDH的城域网,除了支持传统的TDM业务,其实主要提供的是business业务,包括企业专线和转售,具体方式可以是直接的E2E SDH管道,也可以是在城域用SDH,在CORE用IP,下面简单罗列一下需求和技术

基本需求:

语音:需要好的QOS和HA,可以是TDM的SDH,或者后来支持TDM的ATM

数据:需要低成本的大带宽,那么ETH最好

那么再看一下基本技术:

SDH:提供的是没有弹性的硬管道,天生就是要支持语音业务没商量,但是数据业务时要复用的,这个SDH搞不定,成本好差和一个数量级

MSTP:从解决TDM/ATM/IP共传输上看,很好,这里的IP,如果单纯的提供EOS,而没有任何L2/L3的收敛,就和SDH没有区别了,甚至比SDH还差,所以一定要提供L2/L3功能,无论是内置到MSTP设备还是增加独立的SWITCH/ROUTER。MSTP是对SDH的成功优化和拓展

ATM:ATM本身是基于数据的,能够提供复用,目的是同时完美承载TDM和IP,实际结果是都做了,但是都没有做完全。TDM并没有完全到ATM上,基于历史的legacy,只是新的语音业务NGN/3G切过来了,而原来的PBX和2G并没有全部且过来,许多运营商采取的是自然消亡到一定程度,还没死再切换的方式,比如VOIP就是随着ADSL来切换,ADSL足够多的时候,就全部切到NGN,2G切换的很少,无论如何,ATM支持语音业务是成功的;看数据业务,ATM不是那么成功,具体分析见上一章,对于固网的数据,更差一些,对于3G R4之前移动数据,应该说马马虎虎算是过得去

那么增长最迅速的是数据业务,21世纪初是ADSL泛滥,迅速淘汰窄带拨号的时期,华为在以超大容量超低成本的窄带接入几乎在一夜之间打垮思科在窄带接入市场后,还没转过神来,还试图推出宽窄一体的接入产品来过度一下的时候,ADSL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立马淘汰了这个产品,从成功到失败,都不到一步的距离,战场不相信眼泪,所以也来不及擦眼泪,就迅速投入到ADSL的广阔天地的斗争中去了。数据流量的迅猛发展,导致运营商必须想办法解决带宽问题,同时也不能一点QOS和HA不考虑,所以这个时期的掀起了城域网建设的高潮,但主要技术还是基于MSTP的EOS或者单独的传统以太城域网

DSLAM直到现在都是整个网络接入部分的核心,美其名曰MSAN(multiple service access node,大家可能是太喜欢微软了,所以什么都想MS),应该有很多故事,笔者不是做这部分的,了解有限,在后面的seamless MPLS会多说几句。在这里,我们可以提一下ATM DSLAM和IP DSLAM之争,很明显,这是男哥IP领域三大英明决策(全系列以太网L2/L3交换机、IP DSLAM和10G SWITCH/ROUTE)之一,前二者硕果甚丰,让华为苦不堪言,而最后一个,在开始让华为难受的时候,港湾折了,弹指一挥,5年美好时光烟消云散,一切都不复存在,只在记忆里。男哥英明,IP DSLAM的标准,好像在ATM DSLAM热了一年后就出来了,并迅速成为主流,但是这里,ATM网络这个绊脚石,在不少程度上阻碍了IP DSLAM在某些没有合适的城域网而有不错的ATM网络的国家和运营商的快速发展,导致的恶果是今天某些运营商在做ATM DLSAM迁移的时候有点痛苦。华为自从没了男哥,而宝哥重病,再无CTO,实践证明最强的小徐并无力替代男哥和宝哥,任老板能在多年没有CTO的情况下仍然领导华为披荆斩棘,不得不佩服任老板的彪悍和雄才大略,在让人对任老板离去后的华为担心的同时,也多了一层放心,华为即使没有任/李/郑的大英雄,也还是有很多能人支撑华为的大厦

因为这个时候MPLS TE还不够成熟,那么如何在现有的ETH技术上解决以太网的QOS/HA/OAM/SCALE问题,各路神仙开始各显身手,此期间主要是在HA上投入,然后是scale,最后是QOS,OAM基本上没大进展,后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技术,这部分的时间,主要在2000-2003年(未完待续)

笔者注:可能首席承诺的股票有兴奋剂的作用,所以我都不相信自己能写这么多,看来我真得把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多挣几担米给儿子买好奶粉了,就此搁笔,等首席把股票给我换成奶粉了再写,把钱存在美国人手里,总归是不那么放心:)

(3个打分, 平均:5.00 / 5)

教育与时代脱节,21世纪要掌握的技能

社会潮流快速变化 教育制度正在落伍

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发表封面文章说,与快速变化的社会潮流相比,美国的教育制度正在落伍。本周,由商业领袖、教育官员和学者组成的“美国劳动力技能新委员会”(简称“新委员会”)将发布一份反思美国现行教育的报告。这份报告将同时提出今后教育的发展蓝图,以让学生能够在全球经济大潮下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教育与时代脱节

现在美国中小学生在学校里所做的事情,几乎与他们的曾祖父母没有什么两样: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课,用手写下听课笔记,阅读在印刷时就已过时的教科书。这样的教育方法,显然是与不断变化的世界完全脱离的。

如果学生不能够解决抽象问题、不会与团队合作、不能区分信息的真伪,或不能讲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他们“整个一代人而不是一些人”,将在全球经济中落伍。

要掌握基本技能

虽然教育界和商业界对新委员会提出的一些建议还存有异议,但他们都在一个关键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必须将教育带入21世纪。今天的社会不仅需要学生在传统的领域内表现出色,而且需要他们掌握“21世纪技能”。以下就是21世纪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更加了解 世界现在的学生都是地球村的成员,他们都需要以此行事。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的首席执行官埃斯丘在谈到该公司需要什么样的雇员时说,他们应该懂得国际贸易,了解国外文化,能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然而,在美国中学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正在学习外语,而社会学科也以美国历史为主。

-超常规思维 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主席塔克说,在新经济中的工作——那些不会被外包或被自动化的工作——将“需要很强的创造力和革新技能,有这种技能的人,能够在其他人看到混乱的地方发现规律”。但随着《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的实施,美国学校在回到基本教育目标的氛围下变得更加胆小。畅销书《扁平化世界》的作者弗里德曼说,学生还必须学习跨学科思考,因为很多新突破就是由此产生的。“正是这种跨学科的联合——设计和技术,数学和艺术——才催生了’你的视频’网站和谷歌公司。”

-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学生要学会快速处理信息,区分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戴尔公司的高级经理布鲁特说:“学生需要学会管理信息、解释信息、验证信息,并知道如何依此采取行动。”

-交际能力 在今天的工作场所里,情商与智商一样重要。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奥古斯丁说:“今天的很多创新都需要团队一起工作,我们必须强调沟通技能,学生要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合作。” (丁山)

oxygen.yang:本文是2006左右看到的老文章。现在回头看看文中的观点,还是非常具有道理。

现代科学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传播和繁殖。带来的问题不再是无法获取信息,而是信息爆炸。在这样的年代,如何学习到有效的知识自然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当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再有效时,那么如何适应这样的时代呢?对此,美国的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这里,我觉得尤为突出,需要强调的是“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及“信息搜索能力”,因为只有在有效信息下面,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2个打分, 平均:4.00 / 5)

海外学人- Shan Lu教授

Shan Lu 现为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Lu 教授2008年底毕业于UIUC计算机系,师从著名的YY ZHOU教授。

陆教授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系统,主要是在系统可靠性及并行软件系统方面。

点击http://pages.cs.wisc.edu/~shanlu/进入Lu 教授主页(好象还是头衔教授- Clare Boothe Luce Assistant Professor , 比较少见)。 她的联系地址是: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1210 W. Dayton Street,
Madison, WI 53706.
Email: shanlu at cs.wisc.edu

(6个打分, 平均:4.17 / 5)